(共81张PPT)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后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它是和中国的现代史和当代史相对应的概念。现代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代指社会主义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
当代文学1949年——至今
中国现代文学分为三个时期(1917--1927)
1. 五四时期(1917-1927)
特点概述
五四时期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是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文学革命不仅在语言文字上进行了革新,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和理想抱负上的革新。
主要特征
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
从传统的文言文转向白话文,使文学更加贴近大众生活。
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文学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众疾苦,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
代表性作家和作品: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出现,他们的作品标志着新文学的实质性进。
《阿Q正传》1921
2、左联时期(1927-1937)代表:左翼作家联盟(鲁迅、柔石、艾青)
特点概述
左联时期的文学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革命文学与资产阶级等反动文艺思想斗争的结果。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是革命文学的蓬勃发展。
主要特征
革命文学的兴起:文学作品更多地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和革命精神。
文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文学创作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文学作品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工具。
多样化的文学形式:除了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等形式也得到了发展。
《边城》1934《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再别康桥》1928
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
特点概述
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是文学作品更多地关注民族解放和社会变革,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斗争。
主要特征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文学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人民抵抗外来侵略。
现实主义的深化: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多样化的主题和风格:除了战争题材,还有大量反映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的作品。
茅盾《风景谈》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单元学习主题
当代文学
①1949——1966 十七年文学时期 《茶馆》1956
歌颂、回忆、斗争
表现社会变革风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
②1966——1976文革时期
③1976——至今 新时期文学 《秦腔》1983
包罗万象 代表作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
5 阿Q正传(节选)/鲁迅
*边城(节选)/沈从文
单元写作 语言的锤炼
6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再别康桥/徐志摩
7 风景谈/老舍
*秦腔/贾平凹
8 茶馆(节选)/老舍
【中国现当代文学】
小说
戏剧
散文
诗歌
人文主题:时代镜像
请你根据单元目录为本单元拟写人文主题
我愿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换鲁迅的一篇小说,换他一个《阿Q正传》。
——莫言
《阿Q正传》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中篇小说,是鲁迅先生的精魂与根脉深扎中国大地的写照,作品中塑造的典型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
关于鲁迅
关于鲁迅,知多少?
1.鲁迅原名 ,字 , 人。
浙江绍兴
周树人
豫才
2.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
革命
思想
文学
3.鲁迅在《自嘲》里写道“ , ”,
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4.1918年5月,首次用“ ”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鲁迅
《狂人日记》
5.鲁迅的作品分成四大类: 、 、 、 。
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01关于鲁迅
鲁迅主要作品
散文诗集
小说集
杂文集
散文集
《朝花夕拾》
《野草》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热风》 《华盖集》《坟》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包括《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
《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
“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并破毁“铁屋子”。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描述:
一间密不透风的铁屋内,沉睡的人们即将被闷死,但若唤醒他们,可能面临清醒后更痛苦的死亡。
铁屋子象征着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中国,而熟睡的人们正象征着浑浑噩噩的穷苦大众和泱泱百姓,
表示他愿同新文化“前驱”取同一步调,为革命呐喊战斗。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于1921—1922年撰写的中篇小说。最初分章连载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北京《晨报副刊》,署名巴人。
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
辛亥革命的核心任务:
1. 推翻清朝统治,终结封建帝制
2.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3. 挽救民族危机,争取国家独立
4. 推动社会变革与现代化
破除封建陋习:废除跪拜礼、剪辫子、禁止缠足等,倡导平等自由的新风气。
普及教育与思想启蒙:推广新式教育,传播民主科学思想,打破传统儒家文化的桎梏。
辛亥革命的实际效果与局限性
成功之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极大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未竟之业:未能彻底铲除封建势力(如军阀割据)、未解决土地问题与民生困苦,民主制度也因袁世凯复辟等事件受挫。
根据《阿Q正传》创作的时间,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状,请思考作者创作动机是什么?
“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正如日本学者伊藤虎丸所说的那样“没有让阿Q觉悟的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
作者的创作动机:
学习提示分析
漫画式的表现手法有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而以夸张、变形为主要创作手段。
鲁迅的写作动机“改造国民性”,这也是他弃医从文的初衷。
精读文章,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分析解读。
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理解鲁迅深刻启蒙思想。
赵延年的阿Q
赵延年
《阿Q正传六十图》
木刻连环画1972年
丰子恺
《漫画阿Q正传》
黑白漫画1938年
蒋兆和
《与阿Q像》,
写实水墨人物画1938年
“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结合文本,鲁迅从哪些维度刻画?
一、从阿Q名字由来思考:
阿Q名字由来:
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鲁迅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
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
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
鲁迅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
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周作人(鲁迅的弟弟)另外有种解释,说鲁迅先生之所以用阿Q来命名,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圆的脸,
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
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辫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
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瓜群众的脸。
“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的意思。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序里反复探讨阿Q的“名字”问题,请问这是为什么?
1、阿Q--无名者的象征:
揭示了阿 Q 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被剥夺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力,所在的社会尚未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
2、“为无名者立传”而传主名字无从考证,揭露官方史书只记录权贵,底层永远“无名”,目的在于对传统的正史进行否定。名字的虚无也暗示了个体在宏大历史中如同尘埃。
3、“Q”,因其形似拖辫子的头颅(清末剃发留辫子的符号),暗示阿Q精神上的奴性,丧失了自我。
二、从阿Q的基本信息着手思考:
阿Q个人简历
姓名 年龄
籍贯 行状
身份 工作
家庭关系 住址
外貌特征
爱好 口头禅
处事原则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阿Q
三十岁左右
不详
无行状(渺茫)
雇农
流浪短工
未婚,其他不详
未庄土谷祠
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
打人、骂人、喝酒、押牌宝
妈妈的
四处惹事、精神胜利法
进过城并看过杀头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地位低下
无依无靠
贫困潦倒
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六无奴隶: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
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深受剥削和压迫的雇农
《阿Q正传》整体感知
《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小型的农村社会未庄里发生的故事,鲁迅将阿Q、赵太爷、吴妈、假洋鬼子、小D、王胡等人本身具有的个性展现得非常精彩,对于当时的中国人畸形的思想与人性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阿Q正传》章节概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关键词
序
优胜记略
续优胜记略
恋爱的悲剧
生计问题
章节概述
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追述往事,刻画阿Q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
第七章
关键词
从中兴到末路
革命
章节概述
写出阿Q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不准革命
第八章
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自决
大团圆
第九章
简要概括二、三两章分别写了阿Q的哪些“行状”?分析阿Q的形象特征。
第二章
阿Q穷得无老婆却吹其儿子以后会阔。
阿Q穷得娶不上老婆,却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将希望寄托在没有希望的未来。
眼前不阔,将来会阔,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逃避现实,妄自尊大的人。
第二章
阿Q进过几回城,却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
阿Q一方面因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
“更自负”是对于未庄人而言的,表现了他的盲目,以为进过城,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就非常了不起;
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了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
第二章
阿Q的癞疮疤被闲人笑话,和他起冲突,反抗却被打。
①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这些都展示了阿Q敏感自卑,又极度自尊、病态自尊的心理。
第二章
②“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骂”“打”“怒目而视”三种做派,显出阿Q的欺软怕硬。
③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面对现实中的失败,阿Q把自己被打“假想”为被“儿子”打,认为自己得胜了,逃避现实,通过这样欺骗自己来寻求安慰,寻求解脱。“心满意足”体现了他的自欺欺人。
第二章
④“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虫豸”比“畜生”更低一级,表现出阿Q 的另一特点:自轻自贱。这样的投降,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
第二章
阿Q赌场赢钱被打而自扇耳光。
分明是别人抢走了阿Q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打了自己两个耳光,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样,然后“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现实中自己打自己,但在精神上自己打别人,这就体现了阿Q自轻自贱、自我麻醉。
第三章
阿Q被赵太爷打而得意。
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样,
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丧失人格、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第三章
阿Q和王胡比捉虱子被打,遭遇平生屈辱。
①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反倒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啊!他很想寻一两个打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响。
这又是他争强好胜,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第三章
②“‘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这是无奈的告饶,刻画了阿Q的懦弱卑怯。
③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为王胡以络腮胡子的缺点,向来只被他奚落,从没有奚落他,更不必说动手了。而他现在竟动手,很意外,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
这是阿Q的自我安慰之语,既表现了他的愚昧无知,
又巧妙地写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
阿Q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转而欺负小尼姑。
①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等候”一词妙在它表明了阿Q的奴性不仅是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是发展到了主动接受挨打的地步。
这种奴性人格,让阿Q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受虐狂。
第三章
②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似乎”“反而”“而且”“也”“早已”表明阿Q麻木至极,对于所受的痛苦,阿Q 习惯于“忘却”,真是可悲、可怜。
第三章
③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
“摩着”这个词的意思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却充满占人便宜的成分,形象的表现出阿Q流氓无赖的嘴脸。
“呆笑”则写出了他欺软怕硬的丑态。阿Q欺负弱小的尼姑,尽显阿Q欺软怕硬,卑鄙无赖的嘴脸。
阿Q人物形象小结
阿Q他受尽屈辱,生活贫苦,忍饥挨骂。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他是可怜的;
但同时他也沾染很多陋习,他妄自尊大、愚昧狭隘、懦弱卑怯、自欺欺人、蛮横霸道、欺软怕硬,又是可恨的。
鲁迅对阿Q的遭遇充满着深切的同情,他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学者林兴宅概括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
质朴愚昧 又 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 又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又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又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又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又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又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又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又 安于现状
双重人格
阿Q的双重人格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
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华盖集》鲁迅
奴才兼有两种身份,在主子面前是奴才,而在地位比他低一等的小奴才面前则又是暴君。
请在节选部分找出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三人的语句,分析未庄权力关系,“未庄是否容得下阿Q这样的人?”
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赵太爷
钱太爷
受过奴化教育的假洋鬼子
钱少爷
被压迫阶层
阿Q、王胡、小尼姑、小D、吴妈以及闲人们
统治阶级
1.赵太爷
“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
赵太爷是未庄的地主劣绅,强权者,代表着封建统治和封建意识。他对阿Q的态度是傲慢且充满蔑视的,不仅剥夺了阿Q姓“赵”的权利,还在阿Q冒犯他时给予暴力惩罚。
赵太爷的存在,象征着未庄中封建势力的顽固与强大,他对阿Q的排斥和压迫,
反映了未庄上层社会对底层贫民的冷漠与剥削。
初探阿Q的生存世界
2.假洋鬼子
“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蹋步走了过来。”
初探阿Q的生存世界
假洋鬼子,即钱大少爷,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人物。
他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又保留着封建传统。
他对阿Q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与阿Q有着阶级矛盾;
另一方面,他的洋化行为又让阿Q感到不解和愤怒,甚至因此遭到阿Q的辱骂。
假洋鬼子的存在,揭示了未庄在封建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社会阶层的混乱与矛盾,而阿Q对此的愤怒与不解,也反映出他在这场变革中的无所适从。
初探阿Q的生存世界
3.王胡
“倘是别的闲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为王胡以络腮胡子的缺点,向来只被他奚落,从没有奚落他,更不必说动手了。而他现在竟动手,很意外。”
初探阿Q的生存世界
王胡则是未庄中比阿Q更低一等的奴隶,他与阿Q之间的争斗,体现了未庄底层贫民之间的残酷竞争。
王胡对阿Q的态度,既有嫉妒也有蔑视,他们之间的争斗,
不过是未庄底层社会残酷现实的缩影。
王胡对阿Q的排斥,反映出未庄底层社会同样难以容纳像阿Q这样的弱者。
初探阿Q的生存世界
他人的行为
闲人揪阿Q的辫子、碰头
闲人打阿Q,让他说自己是虫豸
赌钱赢了却遭毒打
王胡打阿Q
假洋鬼子打阿Q
赵太爷打阿Q
小尼姑走来了
阿Q的应对
儿子打老子
天下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
自己打自己仿佛打了别人
皇帝停了考,赵家减了威风,我被小觑了
直接忘记
乖乖退出去
吐唾沫,摸头,语言调戏
阿Q争强好胜,但结果几乎都失败了,
面对失败,阿Q使用了什么绝招平和心态?
阿Q争强好胜,但结果几乎都失败了,
面对失败,阿Q使用了什么绝招平和心态?
阿Q对待不同的人态度是不一样的
肆意欺辱
地位高的人
甘于被欺辱,认怂
地位低但强的人
怒目而视、骂
地位低但弱的人
“轻松”“忘却”“奴性”
“轻贱”“麻木”“自欺”
寻求优越感
“欺凌弱小”将愤怒转嫁
阿Q以精神上的成功取代事实上的失败,
这就是阿Q精神,也即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 前提
目的
危害
方式方法
本质特征
受辱、受挫、失败且无力改变
掩盖失败、逃避痛苦
吹嘘过去和将来,否定现有的一切、遗忘、欺负更弱者
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防御机制,一种不思进取、逃避现实的处事方式。
成瘾性,使人沉浸其中,越陷越深,愈加失败
在现实中处处受凌辱,在精神上只能以自欺欺人来获得安慰,以便在黑暗的社会中能继续苟且偷生。
阿Q为什么要发明“精神胜利法”?
争,几乎是找死。
不争,几乎是等死。
⑴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⑵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3)生存的困境:无田地,无房屋,无女人等。现实的不如意,只能通过精神的自我欺骗获得满足。
阿Q为什么要发明“精神胜利法”?
未庄社会环境 世情 表现
人情淡薄、虚伪
多贪慕权势、
欺软怕硬、势利
人们冷漠、
自私、麻木
老头子颂扬“阿Q真能做”时,阿Q正懒洋洋瘦伶仃地在他面前,别人也说不清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
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
阿Q欺负小尼姑时,酒店里的闲人大多是看客,一起哄笑,丝毫没有帮助的意思;阿Q也在众人的欢笑中欺负得更加有力。
未庄社会环境 世情 表现
人们虚情假意、封建思想浓厚
为利益不择手段
小结:未庄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世情冷漠的农村小镇,人们多贪慕权势、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不仁。
阿Q在赌场中赢得钱财之后,赌场中发生了打架事件,阿Q的钱财在混乱中被抢劫一空。
钱太爷的大儿子跑去东洋回来后,辫子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是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
(4)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专制主义制度给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带来的的心理扭曲和人性异化。
,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阿Q为什么要发明“精神胜利法”?
奴化思想 阶级思想 封建吃人的思想 在国民心中根深蒂固
鲁迅在杂文中这样说过,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制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堕落着,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阿Q于黑暗与荒蛮中,自造出一条奇妙的逃路——精神胜利法。在他那里,精神胜利法屡试不爽,殊不知自己就是一个悲哀的笑话。
1、阿Q的名字。名字即命运,无名,因他被剥夺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力;
无名,因他的精神早已被奴性驯化,丧失了自我;
无名,因他所在的文明尚未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
2、阿Q的身份: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深受剥削和压迫的雇农。
3、阿Q事件:探寻双重性格及精神胜利法的根源——“奴化思想”“阶级思想 ”
“封建吃人的思想在国民心中根深蒂固 ”
鲁迅“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维度小结:
图源:《阿Q正传丰子恺插图本》
04主题探究
5.鲁迅先生为什么塑造阿Q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可以从小说创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三个方面去思考)
创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
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旧中国的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
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
一方面
另一方面
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
辛亥革命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
封建统治者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创作背景
鲁迅通过塑造“阿Q”这一典型形象,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这种普遍存在于“国民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样严重地麻醉了中国人的人生,成为一种阻碍社会革命的历史惰力。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改造国民性,根除这种蚕食民族和人民灵魂的奴性。
创作目的
鲁迅先生用荒诞的语言写尽了他荒诞的一生。笑着笑着就让我们看见了旧中国残酷的生活真相。蓦然发现,先生笔下可怜可憎又可笑的成年人永远让人警醒。
《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精神胜利法贯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
创作意义
刻画了
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及严重危害
展示了
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特别是畸形的国民精神面貌
反映了
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以笔为刀,“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揭示了
国民劣根性,“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图源:《阿Q正传丰子恺插图本》
05艺术特色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含笑的悲叹
一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将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产生了意味深长的内蕴和强烈的讽刺效果。
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但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读作品时,往往被阿Q的可笑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精彩的杂文笔调
二
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的幽默讽刺才能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精湛的白描手法,精微的心理刻画。
三
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主要表现在小说语言上,就是抓住对象的关键特征,用简练的笔墨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一技法的主要特点是:①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②不求细致,只求传神。③不尚华丽,务求朴实。抓住事物特征,用最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中多处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当阿Q知道要挨打时“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既说明阿Q地位的低下,也展现出他性格的卑微,含义十分丰富;
阿Q对尼姑的举动生动地刻画了他卑鄙而肮脏的灵魂。
这些都表现了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的高超能力。
同是鲁迅笔下饱受压迫的底层人物,
为什么祥林嫂学不会阿Q的精神胜利法?
1. 社会身份的枷锁
祥林嫂是女性,在封建礼教中连“逃避”的资格都没有。
她的痛苦被绑定在“贞洁”“母亲”等角色上,
社会不允许她像阿Q那样“耍无赖”来转移痛苦。
阿Q作为男性,至少还能在“卑贱者”的身份中腾挪出一点自我安慰的空间。
(比如欺负小尼姑)
他的“精神胜利法”本质是“底层男性在权力结构中的畸形适应”。
同是鲁迅笔下饱受压迫的底层人物,
为什么祥林嫂学不会阿Q的精神胜利法?
2. 性格底色不同:被动承受 vs 主动扭曲
祥林嫂是彻底的“被摧毁者”。
她的苦难(丧夫、丧子、被歧视)不断剥夺她作为人的尊严,而她只会通过“重复倾诉”来试图缓解痛苦,最终连这种倾诉都被旁人厌弃。
她的悲剧在于“无法自我欺骗”
——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幸,却无力改变。
阿Q则是“主动扭曲现实”的能手。
他的“精神胜利法”是通过自我矮化、颠倒逻辑(比如“儿子打老子”)来虚构胜利,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卫的极端化。
他的可悲在于“不敢直面现实”,用虚幻的优越感麻痹自己。
为什么祥林嫂学不会阿Q的精神胜利法?
3. 鲁迅的创作意图:两种绝望的标本
祥林嫂的“学不会”
——她连自欺的权利都被剥夺,只能被苦难吞噬,
揭露了“封建伦理对女性的绞杀” 。
阿Q的“学会”
——用虚假的胜利掩盖被奴役的实质,
暴露了“国民劣根性中的麻木”。
他们共同证明了:旧社会的病态不仅在于制造苦难,
更在于剥夺人正视苦难的能力。
我们身边是否还有“祥林嫂式”的过度内耗,或“阿Q式”的盲目乐观?
鲁迅先生给呈现了阿 Q精神胜利法的鲜活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严重的国民劣根性。在电影《阿Q正传》的结尾处,有这样的画外音:
“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你怎么理解?你认为我们现在还存在阿Q精神吗?需要吗?
放眼时代·照阿Q精神遁形
如今的“新阿Q”们是通过网络运用阿Q的招牌“精神胜利法”,在虚拟的世界中站在全方位的制高点上,发表“个人正义感”评论。
这是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互相影响的表现,当现实社会越是崇拜权力,虚拟空间便越会呈现出反智、反精英、反权贵的特性。
人们在现实中受到的挫折,会选择在虚拟的空间中赢得精神补偿,获得一种虚幻的愉悦感。
键盘侠
短剧爽文
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
社交中的阿Q:
表面上的光鲜与内心的焦虑。
消费主义中的阿Q:
购买与满足的错位。
健康与生活方式中的阿Q:
自欺的“健康生活”
教育中的阿Q:
对孩子未来的自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