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节选)》课件(共7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边城(节选)》课件(共7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08:0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沈从文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这是一曲牧歌,哀婉而动听;
这是一幅画卷,美丽而宁静;
这是一件艺术品,可观赏而难以触碰。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沈从文,了解写作背景及创作动机。
赏析景物特点,了解风俗习惯,感知风景美、风俗美。
赏析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总结翠翠、爷爷等人物的形象特点,感知人情美。
在了解古老的风俗习惯、分析质朴的人物性格基础上,探究作品主题。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写的便是湘西边地小城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边城,一起感受湘西边地那青山绿水的风景美,古朴和乐的风俗美与纯朴真挚的人情美吧。
课堂导入
预习任务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 原始古朴的人性。
- 沈从文(1902--1988) -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中篇小说《边城》
长篇小说《长河》
走近作者
代 表 作
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沈从文、周作人、废名、萧乾、朱光潜等。之所以称之为“京派”,是因为该流派作家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拥有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既具有现实主义气息,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文学常识:京派作家
知识链接:散文化小说
一种表现出明显的散文特点的小说。这类小说呈现给读者的多是
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
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特点:①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
②虚化人物。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散文化
小说却故意淡化人物的性格,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③营造意境。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所谓“气氛”,
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
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只身闯北京,去北大“蹭课”。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而北大竟然也让这样的人“蹭”。一边苦读,一边写作。
◎不懂标点符号,竟成著名作家。1924年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1928年,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应聘上海中国公学讲师,竟受到校长胡适赏识,让他讲授“小说写作”和“新文学研究”。后来又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1988年,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生平
其作品以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于一炉,展示湘西民性的粗犷强悍、民风的淳厚朴实,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作 家 作 品
苗汉土三家血统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
活在都市的乡下人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
01:湘西生活
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
02:都市生活
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
沈从文出生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已经形成。连年的征战,使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目睹了百姓生活的疾苦。
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质朴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写作背景
他深刻地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的意识,实现人与人关系的重造是必需的。
理想边城:第三章的开头
真实湘西
桃源滤镜
真实历史背景(1930年代的湘西)
年份 重大事件 与茶峒
1934 红军长征过湘西 距离茶峒约80公里
1935 湘西军阀陈渠珍与国民党博弈 实际控制边城地区
1936 苗族抗税起义 波及周边县域
凤凰古城
茶峒
茶峒
土家吊脚楼
土家族女孩
苗族女孩
题目解读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题记》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
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任务一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故事梗概
在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故事梗概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全书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和风情美。
故事梗概
1 1安辑 (jí) 3 1蘸酒 (zhàn) 6 1泅水 (qiú) 6 2傩送 (nuó)
6 3 氽 (tǔn) 24 4 踹水 (chuài) 28 碧溪岨 (jū) 44茶峒 (dòng)
47 1 埋怨 (mán) 49 4 阗 (tián) 49 5 镇筸 (gān) 87歇憩 (qì)
89 1睨 (nì) 89 6 糍粑 (cí bā) 3 倒4 鹳河 guàn
订正字音
【梳理选文的情节内容】
第三章 · 湘西过端午的风俗
第三个端午节:边城赛龙舟
第四章 · 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第一个端午节:美丽的邂逅
第五章 · 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第二个端午节:意外的相识
第六章 · 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
第三个端午节:甜美的心事
顺叙
插叙
插叙
顺叙
课文一共写了三次端午节,以端午为线索,运用插叙,将现实与回忆交错。
①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
②在内容上,三个端午节连缀起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交代了翠翠感情的产生、发展过程。
③在人物上,反映了翠翠、祖父、傩送、天保、顺顺等湘西人物性格特点。
青山绿水
风景美
古朴和乐
风俗美
纯朴真挚
人情美
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边城”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任务二
边城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请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
14 :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晴朗。
19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的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21:河面已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
92: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风景美
想一想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什么特点?
①“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②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③勾勒出边城朦胧神秘自然恬静,如田园牧歌式的桃源风景。
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2.请找出文章中描写边城自然环境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赏析作用。
特点
作用
苍翠的山林、豆绿的河水、温柔的黄昏、 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为情节展开渲染了诗意的氛围。
交代了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烘托了小说人物善良淳朴的形象。
承载着作者对美好自然和与之相匹配的人性的赞美和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彰显主题。
小说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和距其一里多地的渡口为背景,写了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黄狗、月亮、长颈大雄鸭等。这里的风景安静活泼、生机盎然。
纯净、自然、古朴、原生态、平静,远离世俗的尘嚣。
→隔绝而保守
安定而喜乐
质朴而原生
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治理得法、隔绝战乱、
治安稳定、极有秩序、
安分乐生
民俗美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找出文中对这三个节日相关风俗活动的描绘,品味古朴和乐的风俗美。
民俗美
49: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
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
新年却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
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很热闹。到了十五夜
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
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
中秋、过年
民俗美
端午
第3段: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民俗美
第4 段: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56: 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端午
边城的风俗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活动,
中秋节: 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互诉衷肠
正月十五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
89婚俗:迎亲队伍一路唢呐相伴,随行的人,所带的礼物都很有讲究。
两代人的鸭子
父子对比:6 顺顺(年轻时)→ 傩送(新一代)
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入水中去追逐鸭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落空。
次子傩送年过十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氽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
两者抓鸭子的方式有何不同,你更欣赏谁)
从"必须赢"到"享受过程"的转变:顺顺抓鸭子是为了“责任”,傩送抓鸭子是为了“快乐”。
民俗美
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表现了这里的淳朴民风、鲜明的地域色彩及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
表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为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等相继出场并表现出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做了铺垫。
全茶峒人在端午节倾城而出到河街看划船,反映了当地古老的风俗和淳朴的民风,衬托出边城军民同乐的和睦风貌。
探究文本
思考:请找出本文主要人物,并根据原文描写,概括其形象特点。
天保
傩送
翠翠
爷爷
探究文本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jǐ]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外貌描写
清纯美丽
15段: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心理描写
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15段: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
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聪明可爱,
同时也隐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语言描写
19段: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心理描写
这是翠翠的心事与惧怕,反映着她对爷爷深厚的感情,爷爷是她生活的依靠,更是她心灵的寄托。
46段: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显示出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不是真的生爷爷的气,只是表现出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
语言描写
人物形象——翠翠
①美丽纯洁,天真善良。
②活泼可爱,善解人意。
③情窦初开腼腆羞涩。
④和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充满了依恋,内心孤寂。
“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
内在的、精神的、灵魂的美
思考: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但文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却很少,为什么?
翠翠的天真纯洁在小说中表现在她的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之中。翠翠,是作者美的理想化身: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皆姣好无比。
——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人物形象——翠翠
人物形象——爷爷
①热心好客、善良淳朴
②重义轻利、自尊自强
③仁厚慈祥、深爱至亲
④尽职尽责、甘守清贫
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为了心爱的孙女,他献出了一切。她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止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
天保
天保:痴情、豪爽、慷慨。
既大胆表露爱情,又爱惜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傩送
傩送:幽默风趣,淳朴善良,勇武爽朗。
追求爱情,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顺顺: 大方洒脱,仗义慷慨。
他把捉鸭子的机会留给了年轻人。他把解救别人的患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很照顾爷爷和翠翠,给了很多粽子他们过端午节。
翠翠傩送
纯真的爱情
翠翠爷爷
感人的亲情
古朴的友情
顺顺爷爷
真挚的手足情
傩送天保
人情美
浏览课文,总结小说讲述了哪些人情美?
印象不好,翠翠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傩送捉完鸭子后已经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
傩送并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
可以看出傩送是个心地宽厚、热心肠的人。
1.从P34两人对话中可以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
2.傩送有没有生气?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
【翠翠&傩送】
纯真的
爱情
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 P35
【翠翠&傩送】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选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纯真的
爱情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
“害羞”的是十三岁的翠翠被一个陌生男子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几分难为情的。
文中“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的心理描写,
将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进行了表达。
【翠翠&傩送】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选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纯真的
爱情
右边这幅画是黄永玉绘制的《翠翠与傩送》,是这篇小说里的两个主角,这幅图除了两位主角外,还存在一处明显夸张的地方,是哪一处呢?
一条大鱼
从课文中的这条鱼入手感受作者的叙事匠心,赏析人物之美,感受边城别样的风土人情。
请找出课文中提到“大鱼”的句子,感受翠翠情感的变化。
小说中傩送对翠翠说了一句“大鱼咬你”,请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以及在文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
一条大鱼
“在中国语言中,尤其是在民歌中,隐语的例子很多,以“鱼”代替“匹偶”或“情侣”的隐语,不过是其词之一。
——闻一多《说鱼》
“相思无因见,聊得寄双鱼。”这句诗表达了通过鱼传递相思之情的意思,双鱼成为了相思之情的传递之物 。
①“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命!”“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文章第36-37段:翠翠与傩送初次相见的一番谈话提到了鱼。)
圈点勾画出有关“鱼”的细节描写的语句,。
面对小伙子的热情搭讪,翠翠轻骂了他,表现了当时恐慌、害羞的心理,以及纯真的少女之美。而傩送,即使翠翠误解了他,也只是一笑了之,有着宽厚的心胸,安排家人护送翠翠回家,傩送是古道热肠的人。
②“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的鲤鱼吃去了”。(文章第46段) 翠翠嗔怪爷爷没有去接她的一番话中提到了鱼。
此处暗示出翠翠对傩送是有惦记的。翠翠记住了傩送的那句玩笑话。当然,翠翠目前还没有刻意而自觉地记住它。
这里,翠翠脱口而出的一句“无心之言”,表明此时的翠翠,她的心上开始惦记着这个爱开玩笑的善良的小伙子了。依然刻画了一位可爱而纯真的少女。
羞涩,甜蜜。此时的翠翠由原先的沉默到此时一个明显的动作——笑,情窦初开。
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此处沈从文暗示出翠翠刻意而为之的“思”。
③“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文章第54段当年护送翠翠回家的人看到翠翠时,一番玩笑话提到了鱼。)
④“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爷爷,称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文章第81-84段祖孙回忆两年前端午的谈话提到了鱼。)
翠翠的情窦初开有它的发展轨迹,轻骂—惊羞—沉默—笑,少女之美、爱情之美、人情之美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鱼咬你”这句话反复出现:
①情节发展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合理地形成此呼彼应、首尾贯通的整体。
②翠翠这样单纯羞涩、可爱活泼的少女之美,懵懂真实甜蜜的爱情之美,还有翠翠和爷爷之间相互依赖、亲密无间的亲情之美,都通过这条“鱼”表现得淋漓尽致,“鱼”展现了鲜活的人物。
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翠翠也十分关心爷爷。比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 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P38—39
【翠翠&爷爷】
1.爷爷与翠翠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感人的
亲情
爷爷想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在思恋二老
【翠翠&爷爷】
2.第五节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如何理解?P37
感人的
亲情
从全文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虽然如此,但这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
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
【翠翠&爷爷】
感人的
亲情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P30
顺顺送鸭子、粽子给爷爷,爷爷也十分感激,发自内心地赞美顺顺是个好人。P36
扶危济困
乐于助人
慷慨大方
【顺顺&爷爷】
顺顺与爷爷之间古朴真挚的情谊是如何体现的?
古朴的
友情
两个人都深爱着翠翠,他们爱情“决斗”的方式却是最淳朴的唱歌比赛。
真挚的
手足情
知道翠翠喜欢的是傩送时,他选择了孤独的离开,成全有情人,但最后却死于意外。
… 天 保 …
因为哥哥的死十分内疚,最后也选择了离开,为亲情放弃爱情。
… 傩 送 …
【傩送&天保】
两兄弟都喜欢翠翠,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探究文本
这些人物与事件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亲情:爷爷和翠翠相依为命,关爱、呵护
兄弟之爱:真诚、无私
爱情:懵懂羞涩、纯洁、执着
邻里情:有仁有义,不求回报,互助、和睦(6、17、32、66、76)
军民情:官民同乐(3、4、49)
根据三个词语概括小说《边城》的主题
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
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
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任务三
到了冬天,这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之痛
边城之痛
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悲剧的美更永恒、更深刻。宝黛爱情,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等。
悲剧本身就源于他们的善良、纯朴的天性。傩送的内疚,爷爷的自责悲痛……
边城之痛
因“爱”而深情,
因“爱”而绝望;
因“爱”而矛盾,
因“爱”而有所顾忌;
符合“爱”的逻辑,
是不悖乎人性的“爱的悲剧”。
边城之痛
内容拓展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边城,这样的翠翠?
补充: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家书
“沈从文的乡愁就像辰河一样静静地流在中国的大地。”
——美国·金介甫
对湘西的深沉的爱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边城,这样的翠翠?
补充1:本文成书于1934年,沈从文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出,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沈从文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引发了他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补充2:“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对理想社会的追寻
归纳总结
思考: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
作者的用意在于要用两种现实进行“对照”:
一是把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
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性美”与今天的“唯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
这两种对照,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描写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对民众观念的引导
写作特色
1、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描绘了清新秀丽的边城风光,而且也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为人物的出场及情节展开提供了如画的背景,而人物又是深深融入其中的。
2、细腻的心理描写: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比如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想到爷爷不在的情景,写出少女孤单寂寞的心理。二是通过人物当下的语言、神态,使读者体味人物的内心。
3、人性美的深刻主题:视角独具特色,深刻而细腻
4、质朴而自然的语言:构筑在梦幻基础上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仿佛一首抒情诗,一首诗意的田园牧歌,寄托了他的理想与追求。
对比阅读:比较阅读《阿Q正传》《边城》
《阿Q正传》 《边 城》
创作年代
小说环境
写于1921年
成书于1934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民正处于政治急剧动荡、权力更迭异常频繁的大变革中。民族存亡之际,敏感而有良知的作家大多会积极地对人性进行思考和反思。
浙东的酒店赌摊
造就了未庄人的冷漠凉薄
湘西的青山碧水
孕育了茶峒人的淳朴热情
都将故事根植在“农村土壤”中
对比阅读:比较阅读《阿Q正传》《边城》
《阿Q正传》 《边 城》
人物形象
人性特征
未庄阿Q:
妄自尊大、愚昧无知、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麻木健忘、恃强凌弱
——人性之丑
边城翠翠:
天真纯洁、娇嗔可爱、孝顺懂事
善解人意、情窦初开的少女
——人性之美
阶层关系:欺压霸道,屈从媚上
乡里关系:欺凌戏弄,冷漠自私
国民思想:奴性病态
阶层关系:官民同乐,乐善好施
乡里关系:友善互助,热情淳朴
国民思想:自然健康
对比阅读:比较阅读《阿Q正传》《边城》
《阿Q正传》 《边 城》
思想主题
反映方式
悲剧特质
改造国民劣根性
重塑民族品格和美德
都表现作家的感时忧国、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照、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与引导
世俗悲剧,现实喜剧色彩(阿Q)
美学悲剧,理想勾画色彩(翠翠)
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是带喜剧色彩的世俗悲剧。
揭露批判——揭丑
讴歌礼赞——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