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
梅州市高中质量抽测试卷(2016.1)
高
一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2)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3)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精心。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另一方面,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
(4)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归结起来,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人关系学混为一体。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
(5)关于公德有必要强调三点:现代公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无私。公德的前提是现代个体人格。他有他的自由的信仰,自主的选择。因而不是从集体方面对个人单方面的规定,而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因而这样一个主体和自觉选择的道德,实际上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意指的公德。一个现代个人,他遵守公德,体现了一种情操,一种职业的操守,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律,恰恰体现了个体的人格的尊严。他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人,表现出高尚的职业的操守。这里的公德是以单数第一人称做出选择的。因此这也成为现代私德的起源,是以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即民主、自由、自主为内涵的。
(6)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国人说的公德往往是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绿灯、上车要买票等等。这些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公德,当然属于公德的一种。但是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这个意义集中的体现是政治。如果把公德仅仅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实际是贬低了公德的意义。公德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决定的。有这种公共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德。
(7)公德与私德在现代条件下还有一个特点,它们之间是分化的:在公共领域建立一种规则、制度,然后你要遵守,但是要保持公民权。相应地也要求在社会生活空间中给私人留有私人领域。一个人,在私人的领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都是受到保护的,同时社会生活有真正民主和法制的公共空间。
(尤西林:《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有删改)
1.下列关于公德与私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公德和私德不仅包括道德主体的道德操守和信念,还包括公共舆论、社会的公私域
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B.中国传统伦理非常注重私人关系,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
C.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其实就是血亲伦理的放大,讲权变,不讲原则,这是一
种放大了的亲族关系伦理。
D.一个人,在私人的领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都是不会受到保护的,同时社会生
活有真正民主和法治的公共空间。
2.下列不属于梁启超“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A.国人在自己的亲人圈中往往非常注重做人,与人往来接触时常很精心,给人留下良
好的印象,让人看到孝顺甚至是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
B.离开亲人,与陌生人交往,当发生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件时,国人往往表现得很冷
漠。
C.国人在挤车、抢位子时,会觉得别人在挤、在抢,自己不挤不抢就吃亏了,表现出
一种自保的心理。
D.国人对待亲人和陌生人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具体权变伦理的
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公德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对个人要求的无私,而是以民主、自由、自
主这些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为内涵的。
B.公德的本意是一种公共关怀,国人所说的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
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行为品质贬低了公德的意义,不属于公德。
C.本意上的公德应该是自主地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国家重大事件的处理。它关系
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
D.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要遵守公共领域的规则,同时,不侵犯他人利益的个人利益也
是受到保护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祜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日:“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节选自《明史·周新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知徐州
知:担任知州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到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引以为流觞曲水
C.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
亦足以畅叙幽情
D.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的母亲认为苏轼能够成为范滂一样的人,自己却无法成为像范滂母亲一样的人。
B.苏轼担任徐州知州时,带领官吏和士卒,守卫受洪灾的城市,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经过金陵时,曾经劝说王安石,认为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
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王安石应该呼吁解决这种场面。
D.宋仁宗和宋神宗都很欣赏宿舍的才华,但苏轼最终也没有得到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5分)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东坡是一个地名,在黄州城东,作者被贬,在此自号“东坡居士”。
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8.第一句在全诗中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此句映衬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请简要赏析。(5分)
9.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体现摆脱现实困境而展望未来的乐
观精神,也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用桑树肥沃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少、年轻貌美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
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1)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2)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3)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 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4)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5)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6)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7)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于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书窗上的那轮明月阅读答案
(8)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以反问开篇,引
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是为了表现月光
的昏黄及对城市月光的厌恶之情。
C.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意思是月光很难在城市
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城市拒绝月光。
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
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
E.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
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结合上下文理解第2段“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句中“楼房”
和“月亮”分别比喻什么?并解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6分)
(3)文章结尾说:“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认
为要怎样才能在“繁华”中“诗意栖居”。(6分)
(4)如果把文章标题改为“那轮明月”,即去掉原标题中“书窗上的”几个字,行不行?请
结合文章内容主题等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雪枕边上亦可画
牧徐徐
(1)1928年,丰子恺为祝贺恩师李叔同50寿辰,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李叔同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并回信嘱咐丰子恺,希望他能将此画集续下去,在自己60~100岁大寿时,能够分别再收到画集第2—6集,每集分别画60幅至100幅漫画。丰子恺随即回信,向恩师承诺——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2)此后,丰子恺谨记李叔同的嘱托,为报师恩而发奋而作。1929年~1965年,丰子恺分别完成《护生画集》第2、
3、4集,然而,就在丰子恺打算继续完成最后两集时,意外却降临了——十年“文革”来了。随后,刚当上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的丰子恺,因为在“文代会”上一番关于“大剪刀”剪出千篇一律的冬青树的发言,而被错判为上海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之首。
(3)接下来,日复一日无休止的折磨便开始朝已是60多岁的丰子恺蜂拥袭来,“造反派”不仅抄了他的家,还日日批斗他,他们把刚出锅的热浆糊浇到老人的背上,然后再贴上大字报,游街示威。
(4)老人自然是受不住这番折腾,痛得走不了路,于是,造反派们便又残忍地拿着皮鞭抽打他,从街头一直抽到街尾。
(5)但丰子恺很坚强,从没流下过一滴泪,后来,造反派又剪掉了他养了30多年的胡子,那些胡子是丰子恺为怀念自己已逝多年的老母而特意蓄起来的,人们都以为老人这下肯定承受不了,但没想到丰子恺却笑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再后来,丰子恺又被下放到上海郊区,从事田间劳动,乐观的丰子恺瞒着家人,称,管教的人看他年纪大了,很照顾他,因此自己过得很好。直到有一年冬天刚下过大雪,女儿丰一吟去给他送御寒的衣服,女儿是在一个一望无垠的田野里找到丰子恺的,他孤独地站在寒风飕飕的地里,胸前挂着一个蛇皮袋,正在一点点地摘棉花,全身冻得直发抖。
(7)之后,在丰一吟的一再要求下,丰子恺才带着她去了自己的住处——一间破得不能再破的旧牛棚茅草屋里,因为屋顶年久失修,女儿清楚地看到在父亲床上的草枕边上,还有一堆没融化的积雪……
(8)即便是在如此简陋的卧室里,老人也很难睡上一个踏实的觉——管教他的人,经常会半夜三更,突然吹响集合号。丰子恺年纪大,手脚又不灵活,自然每次起床都不能像其他人一般麻利,于是被推搡被斥骂成了常有的事情,后来,他干脆睡觉不脱衣服。
(9)虽然遭受到如此非人般的不公虐待,但丰子恺依然没有任何的抱怨,从没想过要放弃绘画,从不敢忘记对恩师的那句承诺。“护生即护心,慈悲在心,随处皆可作画”,劳动改造期间,他以苦为乐,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继续《护生画集》的绘画,并完成了第5集的90幅画。
(10)但环境的恶劣最终还是击倒了老人。患上严重肺炎的丰子恺被允许回家养病,此时的他已经76岁的古稀老人了。回到家中的丰子恺便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好好休息,积极配合治疗,相反,他甚至偷偷扔掉医生开的药,全身心地扑到绘画上去。他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开始着手画《护生画集》的第6集。此时与恩师约定的最后一集还有6年时间,但丰子恺似乎隐约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世,于是才拼命画。儿女们怕他累坏身体,把他的笔和纸都藏起来了。丰子恺就向他哀求道:“你们这是要我的老命呀,快还给我吧。”
(11)儿女们只好作罢,晚上即便睡在一个需要蜷缩起双腿才能睡下的小床上,他也一点感觉不到不便。他的所以心思都沉浸在画作中,《羔跪受乳》、《首尾就烹》等名画就是这个时候完成的。1973年底,丰子恺终于完成了恩师的重嘱,画完了《护生画集》的最后一集的100幅画,这与他送给恩师第一集《护生画集》时,整整相隔了45年。两年后,老人与世长辞。
(12)“在他之前,没有人画过,之后也没有人画过。”后人这样评价丰子恺独特的漫画。他的画很便宜,人人能买得起,且人人都能看得懂,无论你是贫民百姓、小商小贩,还是文盲,大老粗,他用淡雅常见的线条,寥寥数笔勾画出高尚的人格和深远的思想,简单朴素中画出悲悯和仁爱之情,堪称中国一代漫画大师,而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这6集《护生画集》,一共450幅。
(13)“我敬仰我的老师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一个像人的人。”做一个像人的人,这便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他用生命完成了这一追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他之前,没有人画过,之后也没有人画过。”后人这样评价丰子恺独特的漫画。
他用淡雅常见的线条,寥寥数笔勾画出高尚的人格和深远的思想,简单朴素中画出
悲悯和仁爱之情。
B.丰子恺为祝贺恩师李叔同50寿辰,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李
叔同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是因为李叔同想在自己60~100岁大寿时,
能够分别再收到画集第2~6集。
C.丰子恺谨记李叔同的嘱托,为报师恩而发奋而作。就在丰子恺打算继续完成最后
两集时,因为在“文代会”上的一番发言,而被错判为上海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之一。
从此,日复一日无休止的折磨便开始了。
D.丰子恺又被下放到上海郊区,从事田间劳动,乐观的丰子恺瞒着家人,称管教的
人看他年纪大了,很照顾他,因此自己过得很好。这表现了管教人的善良。
E.丰子恺敬仰他的恩师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一个像人的人。做一个像人的人,这
便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文革中他尽管受尽折磨,却从不放弃,最终他用生命完成
了这一追求。
(2)“女儿清楚地看到在父亲床上的草枕边上,还有一堆没融化的积雪……”这一细节描写
有何作用?(6分)
(3)这篇传记的线索是什么?此文在组织安排材料上有何特点?请简述。(6分)
(4)“做一个像人的人,这便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联系文意,谈谈一个人究竟怎样做才
能是“一个像人的人”。(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女汉子”在生活中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小,常常与男生称兄道弟,做事不纠结于细
节,讨厌婆婆妈妈,喜欢大包大揽。
B.进入散户大厅,尽管这里的柱子上到处都张贴着“禁止大声喧哗”的告示,但是大厅
内仍然人声鼎沸。
C.龙川岛像一张舒展着的荷叶漂浮在浩如烟海的千岛湖上,岛上又有30多个小湖,
湖水明净,映着日光,犹如闪烁在荷叶上的水珠一样。
D.“大黑牛”李晨在“跑男”中的出色表现为他积攒了超高的人气。日前,他空降郑
州出席活动时,引得大量粉丝围观,现场水泄不通。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乔布斯将互联网装进了我们的口袋,不仅他让我们享受到信息革命的成果,而且改
变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
B.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过程中可能会有一段时期的混乱,但无论如何,将
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中,是深化高考改革的必由之路。
C.从北京到石家庄,从郑州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全国70多个重点监测
城市近半数左右严重污染。
D.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
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____________
①不过,要达到这境界谈何容易。
②苏东坡早就说过“寄至味于淡泊”一类的话。
③“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④平淡不但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
⑤之所以难,我想除了在文字上要下千锤百炼的功夫外,还因为这不是单单文字功夫
能
奏效的。
⑥今人的散文,我喜欢梁实秋的,读起来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
平淡”的境界。
A.③②①⑤⑥④
B.②⑥①③⑤④
C.①②⑥③⑤④
D.⑥②③①⑤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5分)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_________________。然而,也有研究指出,__________________: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17.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上联末字为
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6分,
每副对联3分)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走进梅州的乡村,常常能看到一些围屋。围屋见证了家族的兴衰离合,收藏了孩子
的喜怒哀乐。如今围屋雄伟的身姿难掩凋敝的神态,阔大的围屋在钢筋水泥楼房旁边未
免显出几分落寞。
写作任务:
(1)写一篇记叙文,谈你与围屋有关的经历或感受。
(2)写一篇议论文,谈你对围屋的历史或现状的思考与看法。
写作要求:①任选一个写作任务完成;②自拟标题;③不少于800字。
梅州市高中质量抽测试卷(2016.1)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
【解析】原文中讲到“一个人,在私人的领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都是受到保护的,同时社会生活有真正民主和法制的公共空间”,这与选项D矛盾。
2.D
【解析】表述有误。应是“对人不对事”。见第4段。
3.B
【解析】上述行为品质也属于公德的范畴。见第6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A
【解析】比:等到。
5.C
【解析】A.代词,这件事;主谓之间的动词。B.介词,替;动词,作为。C.都是表目的,用来D.代词,他的;表选择,还是。
6.B
【解析】原文写的是“自已也可以成为像范滂母亲一样的人”,与A选项矛盾。
7.(1)译文:母亲程氏亲自用书本教他,(苏轼)听到有关古今成败的事,就(或“总是”)能说出它们的要点。
(2)译文:皇上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常寻常的礼教;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的礼教吗?
参考译文: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到礼部考试。凭借对《春秋》的阐释居第一。后来苏轼写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
(后来,)苏轼做徐州知州。洪水在曹村决堤,在梁山伯上泛滥,,城墙就要倒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迫使富民们再次回到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苏轼住在城墙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一般礼节。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我一定会向皇上进言。”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最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做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死的一个无罪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这才是可以的。”苏轼开玩笑说:“现在当官的人,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刚开始读苏轼、苏辙的策论,回到后宫中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好宰相。”宋神宗尤其喜欢苏轼的文章,在后宫读苏轼的文章,太监送来膳食也忘了吃,称赞苏轼是天下奇才。但是一直到去世,苏轼也没有得到重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第一句写雨后僻风幽坡上的月色可人,整个东坡呈现出一片澄清幽静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又映衬出作者遭贬后不怨不热的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氛围3分,精神境界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掸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在崎岖路上时的愉悦;也使读者体味到处于仕途坎坷中的苏轼也是永怀乐观之心,永葆豪迈旷达的情怀。(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25分)
(1)AE
【解析】B无厌恶之情C“城市拒绝月光”太绝对D因为现代人只重名利。(选对一项得2分,全选对得5分)
(2)此处“楼房”“月亮”用的是比喻(或象征)手法。(2分)“楼房”代表物质文明,“月亮”代表精神文明。(2分)这句话的意思是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但人们的心智无法得到滋养(精神生活越贫乏)。(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①忘却虚名浮利(或“淡去功名之心”);②拥有闲情逸致,通过读书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获得一种“丰富的安静”。(每点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题目中“书窗上的”这个定语不能去掉(2分)。①“书窗上的”这个定语是对“那轮明月”的修饰,更是对文章内容的限定。文章围绕“书窗上”来写明月,角度小,内容集中而不宽泛(2分)。②彰显主题。“书窗上”是题目之眼,是文章的主题。作者以书窗写现代都市人的文化品位以及内心世界。作者在对沉迷物质享受而不读书或以功利之心读书的现实生活的描写和议论中,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伤感,同时流露出对书窗明月闲读书的深情的向往,意在唤醒人们读书的兴趣。文章里的那轮明月是属于书窗的。没有了书窗的明月,也就没有了特殊的文化氛围,没有了读书时的闲情逸致,没有了对现实的反衬与批判(2分)。③嘲讽现代都市人身居高楼大厦而无闲情读书,即使读书也满心功利的现实(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25分)
(1)AE
【解析】A项“李叔同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是因为李叔同想在自己60~100岁大寿时,能够分别再收到画集第2~6集”属强加因果;B项“而被错判为上海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之一”不准确,应为“之首”;C项“这表达了管教人的善良”属曲解文意。(选对一项得2分,全选对得5分)
(2)①照应文题中的“雪枕”二字;②点明丰子恺作画时的恶劣环境;③通过恶劣的环境反衬,突出表现丰子恺坚强执著地追求艺术的精神。(每点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这篇传记围绕线索“对恩师的承诺”选材,树料取舍详略得当。详写文革期间在恶劣的环境里仍然作画的情景,略写文革以前的作画情况。(线索2分,材料排布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①要懂得报恩,有承诺就要付诸行动。丰子恺用45年的时间完成了恩师的重嘱。②有顽强坚韧的品格,为了理想而不向任何困难屈服。丰子恺在雪枕边依然坚持作画,他凭借坚强和乐观的精神完成了第五集画集。③乐观善良。丰子恺瞒着家人,称管教的人看他年纪大了,很照顾他,因此自己过得很好。④具有悲悯仁爱之情和高尚的人格。丰子恺慈悲在心,创作了《羔跪受乳》、《首尾就烹》等作品。(每点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C
【解析】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使用对象不正确。A项,称兄道弟:朋友间以兄弟相称,表示关系亲密。使用恰当。B项,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使用恰当。D项,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泄:排出)。使用恰当。
16.B
【解析】A项语序不当,将“不仅”与“他”互换;C项语意重复,可去掉“近”或“左右”;D项一面对两面,在“能”后面加“否”。
17.B
【解析】根据“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可以推知其后应紧接②,然后是今人梁实秋的情况⑥,①是转折,以下开始说“平淡难”,先引证再说原因最后总结。因此顺序为②⑥①③⑤④。故选B。
18.①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②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
③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19.春
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六、写作(60分)
20.新课标卷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一等(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显文采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深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
“题意”项以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为准,可以不引用原材料的文字。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人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
(13)材料新鲜
(14)构思新巧
(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6)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