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能力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能力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08:5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能力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百年来,咏月的诗人不计其数,中国人之钟情于月亮,在于其明澈而不炫目,宁谧而不沉寂。秦风汉韵,唐诗宋词,都融在如练的月华中。古人咏月,让人看见的不是jiǎo洁的月光,而是千年诗赋的动人华章。月亮那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剔透的品质,慰籍了多少孤寂幽怨的心灵。月亮就是诗心,举头一望,心灵自会变得澄明。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宁谧( ) jiǎo( )洁 温馨(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钟情”的“钟”的意思是 ;“如练的月华”中,“练”的意思是 。
(4)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钦(qīn)佩 濒(bīn)临 鲜(xiān)为人知
B.解剖(pōu) 附和(hè) 矢(shǐ)志不渝
C.果脯(pǔ) 咀嚼(jué) 锐不可当(dāng)
D.憔悴(cuì) 徘徊(huí) 唾(tuò)手可得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昏 折腰 喉咙 汹涌 B.悲愤 坟墓 邮票 翅冀
C.月圆 鹅黄 海狭 柔嫩 D.季节 红晕 寂静 慢游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成功不仅需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要有变通的能力。
B.我们遭受挫折后,怨天尤人是徒劳的,认真总结教训,才是上策。
C.一年来,疼痛的折磨已使他形销骨立。
D.不法分子无视消费者的利益,只将牟取暴利作为他们的不二法门。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胶东红色文化基地影视展厅里,同学们都停下脚步驻足观看,心中充满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B.邱娥国长期扎根于基层派出所,他的从警历程挽救了很多失足青年。
C.据统计,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农业净收入至少下降了12%以上。
D.今日之中国以启迪人心的理念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为世界发展注入动力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文艺演出,你是参加?还是不参加?
B.艾青在监狱中写下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的挚爱和怀念之情。
C.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
D.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我们既要反思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要反思暴力事件发生之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
7.古诗文默写。
(1)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2) ,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4)而现在/_ 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毛泽东《沁园春·雪》)
(6)惜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毛泽东《沁园春·雪》)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8.这首词描绘了四幅图画,它们依次为独立寒秋图、 、 、 。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的革命乐观主义豪情。
B.一个“看”字,总领之后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之后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10.上片最后一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新 月
沙 鸥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11.“新月”与“小船”,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面,诗人是如何将这两个相距遥远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开头两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2.诗歌第三节选取了哪几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怎样的情感?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母亲何雪媛没有文化,林徽因的启蒙教育落在同住一起的大姑母身上。1916年,林徽因进了有名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该校教风谨严而得法,原本聪慧的林徽因受到了良好培育,日后出色的英语即起步于此,并早早萌生了文化意识。
1920年春天,林长民赴欧洲考查西方宪制,特意携林徽因同行,旅居伦敦一年有半。林长民行前明确告知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要汝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在伦敦,林徽因确立了献身建筑科学的志愿。父亲的房东是位女建筑师,林徽因从她那里领悟到了建筑的魅力。
林徽因的艺术气质和文学才华,使她以诗人的眼睛发现,坚硬冰冷的建筑物中蕴含着“诗意”和“画意”,她提出了一个建筑学概念“建筑意”,将建筑学研究注入了人文的色彩,这是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独特的重要建树。
1928年,新婚不久的林徽因、梁思成受聘于东北大学,创建了当时中国大学里的第一个建筑学系。在生下儿子从诫后,她力争要与梁思成同行外出考查,在五六年时间里,林徽因的足迹遍及六七个省份。最为辉煌的一次考查,要数五台山木结构佛光寺的发现。日本人曾扬言,中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已不复存在,要看这样的建筑只有去日本的奈良。林徽因和梁思成立志要找到中国唐代的木结构建筑。1937年初夏,梁思成、林徽因向五台山进发,山路狭窄崎岖,他们只好骑着骡子慢慢前行。后来连骡子也不肯走的时候,只得下来牵着它继续前行。步履蹒跚地走了两天,他们在黄昏中突然望见了夕阳下金光四射的宏伟殿宇,再近看翘起的飞檐,硕大的斗拱,还有柱头、门窗,处处都像唐朝工匠的高超手艺。野外考查古建筑的生活异常艰苦,常常要担心断餐,行路要靠原始的大车和毛驴。而林徽因,一个身患肺结核的弱女子,却和男人一样,餐风宿雨,爬梁上柱,这显示出她的坚忍、刚毅以及对理想的执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是林徽因事业上的又一辉煌成就。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全体起立通过了国徽图案决议。在这庄严时刻,受邀出席大会的林徽因泪花簌簌。
(节选自陈学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有改动)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林长民携女同行可谓用心良苦,不仅希望她能拓宽视野,还希望她能增强改良社会的责任感。
B.伦敦之行让林徽因领悟了建筑的魅力,确立了献身建筑科学的志愿,也成就了她的艺术气质。
C.林徽因的艺术气质和文学才华,使她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建筑物中不为常人所知的美。
D.林徽因虽是梁思成的妻子,但在建筑事业上她并不依赖于他,而是坚忍、执着地与他一起求索。
E.林徽因、梁思成对五台山木结构佛光寺的考查历尽艰辛,其动力源于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14.从文中看,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5.根据文章内容,请探究林徽因取得建筑学多方面成就的原因。
雪之梦
毛志成
①每年入冬后,我就格外盼雪,盼那纷纷扬扬、弥天漫地的飘雪,盼那厚厚实实、清清白白的积雪,盼那花花点点、扑朔迷离的残雪。
②中国缺雪已有经年,北京尤甚,好像那雪只飘落在人们的回忆中,消融在人们的遐想里。
③下雪了!窗幔上的微光告诉了我,街上的喊声告诉了我,孩子们跳下床、冲出门的脚步声告诉了我。
④我那颗一下子复活了稚气、复活了回忆的心,似乎顿时浸润在琼花中,净化在玉屑里。
⑤冲出房门,冲上街头,我不禁索然了。
⑥这算得上雪吗?灰蒙蒙的天懒懒散散地洒下几粒近乎尘埃、近乎细沙般的东西,扭扭捏捏地登上楼顶,娇娇滴滴地落在路面,似乎对路旁的枯树、两侧的民宅不屑一顾。它们写在路面上的,也只是一首闪烁其词的晦涩诗,貌似博大而实际浅薄。它们赶不上步履匆匆的行人脚步,更挂不上他们的头顶,染不上他们的眉梢,只在那涂着脂粉的脸上骚动了几下,在那施过铅黛的瘦眉上悬了几星儿。
⑦这哪里是我梦中的雪!
⑧我梦中的雪,纷纷扬扬,铺天盖地,创造着地球上最伟大的宏观美。漫宇琼瑶,满天寒凛,以世上第一流的平等气度博施于山,普赠于涧,广铺于野,慨惠于林。泼辣辣地洒下来,登华厦,覆寒宅,染眉头,醉心间。不弃枯木朽株,不漏病妪衰叟,不能把寒门少女的俭朴衣装染艳,但能把她们的双颊染红。
⑨而眼前的雪,是奢华而悭吝的雪,是徒有虚名的雪。淡淡的、薄薄的、灰灰的,远看有色而近观无形,经不住行人的步履,徒在万千足迹后面遗下了泥泞。好奇的中学生为了验证书上的话——“雪花都是六角形的”,伸出他们的手承接良久,手心里也只是积存了几滴冷露。
⑩雪停了,几乎用不着太阳的帮忙,只需几缕小风,楼顶、屋顶、街头、枝头上的薄粉顿消,路面上那一层薄薄的浊水化而为冰,像是推出了一张古板的脸。
这哪里是我记忆中的雪后!
我记忆中的雪后,是壮丽冬景的最佳镜头,是一幅圣洁绘画的定稿。纯洁、晶莹、清寒的美学元素在大地上铺下了旷远的情怀,铺下了博大胸襟,铺下了冷凝的火焰。步履声声,韵律浑朴,深深浅浅的足迹伸向高山,伸向田野,伸向一切历史车轮在转动的地方。
即使春天的帷幕已经拉开,造物主已经着手打扫冬景的遗迹,舞台上出现的也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人们那即将储存在心中的深情回忆。旷野中的雪已经花花点点、斑驳陆离了,但松枝上还有,远山上还有,大道的车迹里还有。远山大道上有雪迹,人的胸襟就会扩展;翠柏苍松上有雪迹,人的情思就会延伸。
梦中的雪,我多么愿意它变成雪中的梦。
请造物主飘落一场真正有气魄的雪吧,借以成为我展开新梦的襁褓……
16.对全文来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7.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盼那纷纷扬扬、弥天漫地的飘雪,盼那厚厚实实、清清白白的积雪,盼那花花点点、扑朔迷离的残雪。
18.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眼前的雪和“我”梦中的雪各有什么特点。
19.文章花了不少的篇幅写记忆中的雪和记忆中的雪后,这样写有必要吗?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六、作文
20.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一只麻雀总是嫌自己的屋子住不了多长时间就有一股难闻的味道,于是就不停地换窝。年长而又聪明的麻雀告诉它:“那味道恰恰是你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
一只乌鸦向鸽子抱怨:“这个地方的居民很难相处,我只好飞到别处去。”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你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声音,飞到哪里也是白费力气。”
要求:①选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600字以上。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题号 2 3 4 5 6
答案 B A D D B
1. mì 皎 xīn 慰籍 慰藉 集中,专一 白绢 拟人 排比
【详解】(1)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与书写。宁谧:安宁而静谧,“谧”读作“mì”; 皎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皎”不要写成“狡”;温馨:温和芳香,温暖。“馨”读作“xīn”。
(2)本题考查辨析错别字。慰藉:安慰,“藉”读作“jiè”。“藉”不能写成“籍”。
(3)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钟情:指感情专注,常指爱情。这里是集中,专一的意思。“如练的月华”中,“练”的意思是白绢,名词。“如练的月华”,把月亮的光辉比喻成白绢,像白绢一样的月光。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剔透的品质”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排在一起,是排比;且“慰藉了多少孤寂幽怨的心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B
【详解】A.鲜(xiǎn)为人知;
C.果脯(fǔ);
D.徘徊(huái);
故选B。
3.A
【详解】B.冀——翼;
C.狭——峡;
D.慢——漫;
故选A。
4.D
【详解】D. “不二法门”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用在句中不合语境。故选D。
5.D
【详解】试题分析:A.“停下脚步”与“驻足”重复累赘,去掉一个;B.搭配不当,把“他的从警历程挽救了很多失足青年”改为“在从警历程中,他挽救了很多失足青年”。C.重复累赘,去掉“至少”或“以上”。D.正确。故答案为D。
6.B
【详解】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问号改为逗号;C项,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D项,并非问句,不应该用问号,前一个问号改为逗号,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据此,答案为B。
7.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数风流人物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分外妖娆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竞、娆、采、逊、骚”等字词的书写。
8.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9.A 10.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与豪情壮志。
【解析】8.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的主要特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写的是“独立寒秋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湘江秋景图”;“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写的是“峥嵘岁月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写的是“中流击水图”。
9.A项,有误。开头三句主要是写景叙事,而不是“洋溢着词人的革命乐观主义豪情”。
10.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内容,特别是要结合重要诗句进行具体把握,结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抓住“新月”与“小船”外形上“弯弯”这一共同特征,将两个相距遥远的物体联系在一起。这两句诗是全诗的引子,后面内容都围绕这两句诗展开(或引出诗歌后面内容)。 12.花香、夜暖、春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强烈的赞美之情和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是新月,比喻词是“像”,喻体是小船。结合“新月弯弯”可知,“弯弯”是新月的特点,结合生活常识可知,小船的形状是弯弯的,因此作者抓住“弯弯”这一共同特征,把天上“新月”和水上的“小船”联系在一起的。
结合题目“新月”可知,“新月弯弯”照应了题目,而结合后文“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可知,由弯弯地新月如同小船引出了后文作者的想象,乘着如同小船一般的新月去跨越万水千山,去梦中,所以,开头的两句引出了后文。
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诗歌第三小节是“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故可知,意象是:花香、夜暖、春天。
诗的第二节“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写身处异地他乡的诗人只能借助这叶扁舟,踏上回乡(思乡)之路。作者用“花香、夜香、春天”几个意象,展现了家乡的美好,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赞美之情。第四节诗句“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写故乡的亲人仿佛也在做着同样的梦,在欢迎着游子的归来,从而表现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眷恋、向往之情。
13.BE 14.(1)提出了一个建筑学概念“建筑意”;(2)与梁思成共同创建了当时中国大学里的第一个建筑学系;(3)找到了中国唐代的木结构建筑——佛光寺,推翻了日本人的论断;(4)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15.(1)良好的教育:大姑母的启蒙教育,培华女子中学谨严而得法的培育。(2)开阔的视野:旅居伦敦,增长见识,领悟建筑的魅力。(3)极高的天赋:艺术气质和文学才华,使她发现建筑物中蕴含着“诗意”和“画意”。(4)实证的态度:实地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5)可贵的精神:坚忍、刚毅以及对理想的执着。
【解析】1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B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伦敦之行对林徽因艺术气质的成就;E项,以偏概全,从文中看,还应有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民族责任感。据此,答案为BE。
14.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结合文章第3、4段叙写的内容,筛选出其中的“她提出了一个建筑学概念‘建筑意’,将建筑学研究注入了人文的色彩,这是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独特的重要建树”“1928年,新婚不久的林徽因、梁思成受聘于东北大学,创建了当时中国大学里的第一个建筑学系”“最为辉煌的一次考查,要数五台山木结构佛光寺的发现”“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是林徽因事业上的又一辉煌成就”这些语句概括作答
1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林徽因取得建筑学多方面成就的原因是:依据文章第1段可概括出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第2段写其旅居伦敦,增长见识,具有开阔的视野;经3段写其发现建筑物中蕴含着“诗意”和“画意”,体现了她有极高的艺术气质和文学才华;第4段写其坚持实地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即使是身患疾病的情况下,仍然以坚忍、刚毅的品质,坚持餐风宿雨,爬梁上柱,这些也是其取得成就的原因。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16.第①段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表现了作者爱雪、盼雪的急切心情。 17.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写出了雪的特点,而且体现出“我”对雪的喜爱和强烈的盼望之情。 18.【示例】眼前的雪:雪花只有几粒,近乎尘埃和细沙;雪后的地面是淡淡的、薄薄的、灰灰的,地面的雪很快就融化了,让人扫兴。梦中的雪:纷纷扬扬,铺天盖地;纯洁、晶莹、清寒,激发人的情思。 19.有必要。结构上,写记忆中的雪和雪后,既是对以往那些大雪的追忆、钟情,又很自然地引出作者对当今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的忧虑。内容上,将记忆中的雪和雪后的美景与现实中的缺雪进行对比,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段作用的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第一段描写了盼望中的雪景,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和盼望之情,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17.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别和赏析能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的飘雪……的积雪……的残雪”构成排比,突出雪的特点,表达作者对雪的喜爱和盼望之情。
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8.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文章可知,第⑥段、⑨段描写的是眼前的雪,从中提炼“雪花只有几粒,近乎尘埃和细沙”“雪后的地面是淡淡的、薄薄的、灰灰的,地面的雪很快就融化了”等词句概括即可。第⑧段、 段、 段描写的梦中的雪,从中提炼“纷纷扬扬,铺天盖地”“纯洁、晶莹、清寒”“人的情思就会延伸”等词句概括即可。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面对着眼前的雪却写了很多记忆中的雪,这样写一方面将两种雪进行对比,突出文章主旨;另一方面,两种雪的不同突出了当前候变暖、空气污染的现状,表达作者对此情况的担忧。据此分析,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即可。
20.范文
成功从改变自己开始
你不能左右生命的长度,但你能改变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恶劣的天气,但你能改变自己的心情;你不能改变自己的容貌,但你能改变自己的心灵。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改变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只 有改变自己,才能走向成功。
一只雏鹰起初胆小如鼠,当它改变自 己懦弱的习性后才能勇敢地飞向蔚蓝的天空。
一棵幼草起初孱弱无力,当它在风雨 中改变自己柔软的身躯后才能变得更加坚强,紧抓泥土不倒。
一条大河起初弯弯曲曲地在山区奔涌,当它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后才能自由地奔向浩瀚的大海。
雏鹰、幼草、大河无法改变蓝天、风雨和山地,但它们勇敢地改变了自己,走向辉煌。
人也一样,只有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才能完善自己,赢得他人的信赖。我国古代有位青年叫周处,被当地人称作三害之一,“三害”即蛟龙、猛虎和周处。因为他总是欺负别人,人们厌恶他、恨他。周处不想再让别人把自己当成祸害,他决心战胜猛虎和蛟龙,为人民除害。后来,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除掉了二患。最终赢得大家一致的赞扬,成了一个为百姓谋利益的好人。周处是勇敢的、明智的,他有勇气改变自己的顽劣之气,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改变自己的思想,可以更加自信、坚强。人生有很多事都是无法选择的,比如人的容貌和身材。我国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张越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人们可曾知道她也有一段艰辛的心路历程。在上大学时,由于体态发胖、长相不佳,她很自闭,她紧紧地关上了心灵之窗,面对着身材姣好的女同学,她最怕看见穿在别人身上的那美丽的花裙子。这样一段时间的封闭后,她苏醒了。她决心改变自己的学识和德行。多年的努力奋斗以后,她变成了一个气质非凡的女记者。
改变一下自己的弱点,你会发现自己 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你会变得自信和坚强。外界的事物既然无法为自己所左右,何不着手改变一下自己呢?自己掌握自己,不也是一种快乐吗?请记住:成功从改变自己开始。
【详解】一、审题: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中的重点概念有丰富的内涵,需要认真思考,理解题意。前面有段提示性的语段,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对话中寻找,“改变”一词需要重点理解,改变自己,改正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改正自身的缺陷,提高自己的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是具有正能量的立意,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立意,一个是不能只想着改变别人,只有改变自己才可以,另一个是进行自我反思和反省。人们只有认识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出人生的辉煌。写作时围绕选定的立意组织材料,不脱离原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写出“完善自我”的过程与心理体验,注意以情动人。
二、文体:从体裁上说,因为作文给出的材料是三种鸟类的对话,我们可以效仿一下,写一篇童话或者小说,里面的主要人物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或者植物;也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讲述事件来凸显中心;还可以写成议论文,比如题目“学会反省”,先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说明了人犯错误的根源,然后运用道理论证,来论证“人应该善于反省与反思”这个观点,紧接着摆出两个事实:邹忌的自我反省、先哲的反思,说出人们反思和反省的必要性,最后号召大家要善于反省自己。
三、题目参考:完善自我;学会反省;成功从改变自己开始;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