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据此可知,玉米的传入(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
B.影响了欧洲农业生产结构
C.丰富了欧洲人的粮食种类
D.增强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
2.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的原住民大量移民
B.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活动
C.疾病无法控制广泛传播
D.非洲人在全球分布广泛
3.1545年,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的发现和开采引发了震动全欧洲的、持续两个世纪之久的“白银热”。这股“白银热”对历史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推动了拉丁美洲经济的繁荣
C.加快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D.促进了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兴盛
4.“(意大利)由于被剥夺了作为东方贸易主渠道的地位,热那亚成为西班牙的银行家,威尼斯逐渐成为旅游城市,大西洋诸港口则船只往来不断,以其财富声名远扬。”上述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
A.10世纪 B.15世纪
C.16世纪 D.18世纪
5.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商业的主要盈利模式从服务封建贵族转向耕耘世界市场,出现了商品交易所和垄断殖民地贸易的特许公司。这表明地理大发现( )
A.引起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B.引领大众的消费时尚
C.使殖民扩张的范围扩大 D.得到社会各阶层认同
6.下表是1500—1800年从美洲输入欧洲的金银数量(单位:吨)。这些现象( )
年代 黄金 白银
1500—1600年 150 7 500
1600—1700年 158 26 168
1700—1800年 1 400 39 157
总数 1 708 72 825
A.造就了西欧“商业革命”
B.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加剧了西欧物价飞涨
D.加速了种植园经济衰败
7.历史学家克罗斯比认为,“哥伦布航行带来的改变,最重大的一项,乃是属于生物式的改变”。能论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黑奴贸易 D.商路转移
8.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最初动机和设想,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但新航路开辟的结果却超出了最初的这些“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 )
A.积累了巨额社会财富 B.扩大了宗教传播范围
C.开通了一条新的商路 D.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白银货币化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中国巨大的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求远大过于供,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白银货币的扩展,官可以买得,学可以进得,徭役可以代得,有了罪过也可以通过纳银顶罪。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再认识》
材料二 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摘编自[英]马克·格林格拉斯等著
《企鹅欧洲史1517—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银大量流入后欧洲社会发生的变化。
10.哥伦布的到来使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由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
A.建立了世界大市场 B.伴随着疾病的传播
C.带来了血腥的暴力 D.加速了物种的交流
11.17世纪欧洲《海军手册》的前言提及:他们可以不知道整个地球是什么样的,但至少应该知道奥斯曼帝国和其邻国之间的地图。这样,他们在率军征战时,才能根据知识向前推进。该前言强调( )
A.开辟新航路的意义重大
B.认识世界地理并不重要
C.推进海外扩张十分必要
D.掌握地图知识的重要性
12.17世纪末,茶叶在荷兰价格偏高,饮茶是荷兰人的一种较为奢侈的习惯。但在约30年后,茶叶的各大品种近乎全被列入阿姆斯特丹西北地区的维斯普市居民日用消费品名录中。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B.美洲与欧洲商贸的发展
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荷兰人饮食生活的变化
13.16世纪的西欧,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拥有小块土地,需向庄园主交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农民也获得较大收益,由此形成了一批“富裕”佃农。这反映出( )
A.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生产技术的提高加速贫富分化
D.价格革命加速社会阶层分化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1 全球人口增长状况
时间 人口总数
1500年 4.25亿
1600年 5.45亿
1700年 6.1亿
1800年 9亿
——摘编自[美]埃德蒙·柏克三世、[澳]大卫·
克里斯汀、[美]罗斯·E.杜恩《世界史:大时代》
表2 1400—1800年地区人口(单位:百万)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中国 70 110 330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根据材料,概括“地理大发现”后世界人口的变化,并对其原因作出合理解释。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C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传入欧洲后,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粮食种类,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玉米的传入丰富了欧洲人的粮食种类,没有涉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对欧洲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和欧洲人的身体素质,排除A、B、D三项。
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混血人的出现,反映的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对其殖民活动的结果,故选B项;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而不是大量移民,而且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只是美洲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3.A “白银热”的出现使大量白银被掠夺,输入欧洲,转化为资本,从而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项。
4.C 意大利不再是东方贸易的主渠道,大西洋诸港口成为商路和贸易中心,此状况发生在16世纪即新航路开辟后,C项正确,排除A项;15世纪末,开辟新航路的探险活动刚刚开始,变化尚未产生,排除B项;18世纪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已丧失,排除D项。
5.A 地理大发现使欧洲商业的盈利模式发生变化,说明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近代欧洲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没有体现引领大众的消费时尚和对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B、C两项;“各阶层认同”的说法错误,封建地主阶级明显是不认同的,排除D项。
6.C 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造成金银贬值,物价猛涨,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价格革命”,而不是“商业革命”,排除A项;世界市场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欧洲把大量的奴隶运送到美洲,再把美洲的金银运回欧洲,在这个过程中,美洲种植园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即黑人奴隶,这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7.C 新航路开辟,形成了所谓的“哥伦布大交换”,其主要表现就是人口与物种的交换,符合这一观点的是黑奴贸易,故选C项;“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不属于生物式的改变,排除A、B两项;商路转移属于“商业革命”内容,排除D项。
8.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超出最初的目的主要表现在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价格革命的产生,封建势力不断衰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故选D项;新航路开辟的动机有寻找黄金和财富,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热衷于传播基督教也是动机之一,排除B项;据所学,奥斯曼帝国垄断旧商路,所以,新航路开辟的目的之一就是开通一条新的商路,排除C项。
9.(1)历史作用:使中国市场变得活跃,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改变了明代的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推动明代赋税制度的改革。
(2)变化:促进了欧洲社会的竞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资本;改变了人们的宗教观念,推动了金融体系的改革;引起了“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得出使中国市场变得活跃,商品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一“中国巨大的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求远大过于供,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得出推动了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一“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得出改变了明代的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明代赋税制度的改革。第(2)问,根据材料二“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得出促进了欧洲社会的竞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资本;根据材料二“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得出改变了人们的宗教观念,推动了金融体系的改革;引起了“价格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
10.B 材料“哥伦布的到来使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给美洲带来了疾病,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物种交流,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可知,地图知识对于对外征战十分重要,故选D项;根据“他们可以不知道整个地球是什么样的”可得出材料并没有强调开辟新航路的意义重大,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地图知识,而不是对外扩张的重要性,排除C项。
12.A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东方的商品包括茶叶大量输入荷兰,促使茶叶价格的下降,A项正确;茶叶的主要来源地是亚洲,排除B项;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与饮茶在荷兰的流行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荷兰人饮食生活的变化是材料中变化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
13.D 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农产品价格上涨,部分农民因交纳固定地租,获利明显,故选D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产技术,排除C项。
14.示例
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到:1500—1800年全球人口增长了一倍多;但从表2可以看到:世界不同地区的人口变化却并不均衡,中国、印度、欧洲人口持续上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在1400—1600年时处于上升阶段,在1600—1800年时急剧下降,拉丁美洲人口则从下降到回升。
解释: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使得各地粮食产量增加,人类饮食营养结构得到改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所以中国、印度、欧洲人口大幅度增长。
但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也带来了消极影响,由于病毒的输入和殖民活动的野蛮性和残酷性,如“三角贸易”,导致非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人口的大量减少。由于人口的迁移使得拉丁美洲人口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
地理大发现使世界人口发生了大迁移,改变了世界人口格局,深刻地影响着各地民族与文化构成及各自的经济发展。
解析:据材料“表1 全球人口增长状况”得出1500—1800年全球人口增长了一倍多;据材料“表2 1400—1800年地区人口”得出世界不同地区的人口变化却并不均衡,中国、印度、欧洲人口持续上升,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在1400—1600年时处于上升阶段,在1600—1800年时急剧下降,拉丁美洲人口则从下降到回升。解释可以从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流、殖民扩张等角度分析。最后总结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人口格局、民族与文化构成及各自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2 / 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1.时空观念:了解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商品流动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情况。 2.唯物史观:理解早期殖民扩张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 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知识点一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的殖民扩张。
2.表现
(1)人口迁移
①美洲: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欧洲人的屠杀和传染病造成大量死亡);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 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原住民 、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共同生活在这里,使 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②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2)物种交换(欧洲主导、内容丰富、全球范围、长期进行、影响深远)
①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 。
②美洲的特产马铃薯、 、番茄、甘薯、 、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3.结果: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大量死亡。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 ,是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起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概念阐释
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动物、农作物、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等的突发性交流,改变了欧洲、美洲、非洲及亚洲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文明交融。物种的交流,特别是人种的重新分布,逐渐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传染病大流行也给原住民带来了灾难。
拓展延伸
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
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人口密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由发达国家主导;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知识点二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条件: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 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2.概况
(1)印度洋贸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 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2)大西洋贸易
①欧洲人通过开辟出的多条航线和沿海港口,将欧洲生产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出售,换回 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②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然后把非洲黑人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罪恶的“ ”。
(3)太平洋贸易
国家 表现 影响
葡萄牙 ①形成以 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贸易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②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 ,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这些白银的大部分又流入中国。 ③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 贸易,流入澳门的白银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 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个围绕白银输入 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西班牙 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 ”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 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43“马尼拉大帆船”及文字说明,思考:“马尼拉大帆船”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背景是什么?
我的思考:
构图解史
早期世界贸易流程图
知识点三 早期殖民扩张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2.概况
(1)葡萄牙:16世纪,将 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
(2)西班牙:殖民侵略以 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3)荷兰、英国、法国:17世纪,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3.影响
对亚、 非、美洲 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美洲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亚洲古老帝国受到冲击
对欧洲 商业 革命 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价格 革命 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资本原始 积累 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 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构图解史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之间的关联
主题一 文明汇合——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视角1 “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史料一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
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我的思考:
视角2 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
史料二 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在大西洋海域建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欧洲的制造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墨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贩奴也是大西洋贸易的特征。到1750年,除了澳大利亚以外,世界上所有地区都被纳入全球的商业网络中,而欧洲商人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全球贸易体系的主要特征。
我的思考:
新航路开辟后商品世界性流动的表现
贸易范围扩大 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发展
贸易商品种类增多 美洲的玉米、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非洲的珍珠和象牙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
联系便捷 直接沟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
资本总额和贸易总额增长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商业资本增多
市场组织、维护机制初建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
市场主体力量增强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国际分工出现 西欧出口手工艺品,南、北美洲和东欧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和日用品
1.《全球通史》写道:“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它们一直缓慢地从各自发源地向外传播,直到1500年前后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之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改变了居民饮食结构
B.打破了全球生态平衡
C.推动了人类移民浪潮
D.扩大了物种交换范围
2.新航路开辟后,东方商品充斥于欧洲市场,欧洲商品也大量销往东方市场;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输入欧洲的东方香料数量急剧地扩大了30倍。材料意在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C.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空前加强
D.世界由分散逐步走向整体
主题二 血火征程——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视角1 早期殖民扩张与教皇子午线
史料一 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千米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 300千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的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
我的思考:
视角2 早期殖民扩张中的奴隶贸易
史料二 非洲到处在流血……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摘编自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分析奴隶贸易对非洲造成的影响。
我的思考:
全面认识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
对世界 市场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西欧国家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它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得到拓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对殖民 国家 欧洲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转化为资本,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同时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殖 民地 相对平衡、基本独立发展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为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的发展进步
对国际 关系 由于殖民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殖民扩张必然会引起殖民争霸战争。新兴的殖民国家必然会对原有殖民国家发起挑战。16世纪,西、葡两国掌握着世界殖民的霸权;17世纪,荷兰后来居上;18世纪,英国通过多次殖民战争,终于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1.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是( )
A.教皇子午线的确立
B.环球航行的完成
C.大西洋“三角贸易”的形成
D.南太平洋海上航线的开辟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始将每年的8月23日定为“贩卖奴隶及其废除奴隶制国际纪念日”。在16世纪至19世纪期间,约有2 700万非洲人被从家中掳走,背井离乡。他们被逼乘船,被运送到大西洋另一岸,最终只有740万人到达目的地。那些到达大洋彼岸的人沦为了奴隶。据此可知,这一行为( )
A.属于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导致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C.加速了欧洲早期资本原始积累
D.有助于帮助非洲优化社会结构
新航路开辟视域下的中国
材料 直到19世纪,东亚社会一直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自己的事务。欧洲人对这些地区的内部事务几乎没什么影响。中国因其卓越的政治和文化,保持着在东亚的统治地位。在近代早期,中国因其众多的人口、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对白银的强劲需求,成为驱动世界贸易的主导经济动力。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机遇与挑战
新航路开辟是导致人类交往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根本性飞跃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促使世界海道大通,为全球人类交往提供可能;它彻底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依赖陆路进行交往的局面,凭借海上新航路,世界各大洲建立了交往联系,相互孤立和封闭的世界逐渐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命题价值:新航路开辟给明清社会带来的影响
经济上 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一条鞭法”等赋税改革
外交上 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中国。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客观上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文化上 “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
1.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种人成了当地的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土著居民减少
C.种族之间的通婚 D.大量战争移民
2.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说:“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这里的“远航”是指( )
A.早期殖民扩张 B.欧洲各国争夺海上霸权
C.新航路的开辟 D.开展“三角贸易”
3.1709—1764年,澳门的葡萄牙人以大帆船将日本白银载回澳门,用来在广州购买输日的中国生丝及其他商品。这表明( )
A.葡萄牙人从事中介贸易
B.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C.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活跃
D.殖民贸易具有垄断性
4.如图为16、17世纪的世界贸易体系图,这一体系促使中国( )
A.贸易长期逆差
B.逐步成为世界市场雏形的中心
C.专制空前强化
D.资本雄厚的大额贸易得到发展
5.如图漫画描绘的是16—19世纪奴隶贩子从非洲获得黑人奴隶的场景。以下对该场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促使奴隶贸易产生
B.非洲成为殖民者的商品销售市场
C.殖民者挑动土著人内斗获取黑奴
D.宗主国在非洲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6.早期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这段话阐释的是早期殖民扩张的( )
A.原因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2.(1)①非洲黑人 印第安人 美洲 (2)①美洲 ②玉米 花生
3.原有社会的解体
知识点二
1.海路
2.(1)印度洋 (2)①南美洲 ②三角贸易 (3)澳门 果阿 丝银 马尼拉大帆船 墨西哥 中国
教材开发
提示:
现象:西班牙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
背景: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东西方联系;中国商品对西方人有吸引力。
知识点三
2.(1)巴西 (2)美洲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视角2 提示:国际分工格局基本形成;世界市场初具规模;贩卖奴隶;欧洲主导。
活学活用
1.D 材料体现了全球范围内物种的交流,说明新航路开辟扩大了物种交换的范围,故选D项;材料主要说明新航路开辟扩大了物种交换的范围,A、B、C三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C 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东方商品充斥于欧洲市场,欧洲商品也大量销往东方市场”“输入欧洲的东方香料数量急剧地扩大了30倍”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空前加强,故选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世界人文地理格局的改变,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沟通了世界各大洲的联系,世界由分散逐步走向整体,而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商品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扩张方向:葡萄牙向“教皇子午线”以东;西班牙向“教皇子午线”以西。
影响:在地理上将世界连成一片,促使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
视角2 提示:使非洲丧失了大量精壮劳力,家园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倒退,更加贫困落后。
活学活用
1.A 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作出裁决,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A项正确;B项指的是麦哲伦的航海,不符合材料瓜分世界的主旨,排除;大西洋“三角贸易”是商业贸易,不属于瓜分世界,排除C项;D项是新航线的开辟,不属于瓜分世界,排除。
2.A 据所学可知,16世纪至19世纪欧洲通过向美洲贩运大量的奴隶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黑奴贸易成为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A项正确;西欧的殖民侵略导致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不得不从非洲贩卖黑奴补充劳动力,B项说法本末倒置,排除;西欧掠夺大量美洲的贵金属,加速了欧洲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排除C项;黑奴贸易导致非洲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中断了非洲原有社会的发展,进而导致非洲的落后,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A 白种人活动范围的扩大是伴随着西欧国家殖民扩张进行的,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C 根据材料“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远航”是指新航路的开辟。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A 据材料可知,澳门的葡萄牙人将日本白银载回澳门,用来在广州购买输日的中国生丝及其他商品,属于中转贸易,葡萄牙人扮演了中介人的角色,从事中介贸易,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项;马尼拉大帆船是西班牙人主导的,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并非殖民贸易,而且当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也并非由葡萄牙人垄断,排除D项。
4.D 通过16、17世纪的世界贸易体系图可以看出,欧洲人需要中国大量的茶叶、生丝,将从美洲掠夺的黄金、白银流入中国市场,促使中国大额贸易得到发展,故选D项;中国此时贸易处于顺差,排除A项;16、17世纪,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市场雏形的中心,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中国的专制空前强化与世界贸易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5.C 据材料及漫画可知,殖民者把纺织品、枪支弹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部落酋长手里换取黑人,共同参与贩卖黑人的罪恶贸易,所以漫画反映了殖民者挑动土著内斗获取黑奴,故选C项;据材料中的场景可知奴隶贸易的产生,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该场景反映的是黑奴贸易,不是倾销商品,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宗主国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6.D 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殖民者对美洲、非洲殖民掠夺破坏,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因此这段话阐述了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原因、条件、过程都无关,排除A、B、C三项。
7 / 7(共87张PPT)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本
课
目
标
定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1.时空观念:了解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商品流动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情况。
2.唯物史观:理解早期殖民扩张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
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理解新航路开辟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
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1.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的殖民扩张。
2. 表现
(1)人口迁移
①美洲: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欧洲人的屠杀和传染病
造成大量死亡);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
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原住民 、欧洲白人、非
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共同生活在这里,使
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非洲黑人
印第安人
美
洲
②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2)物种交换(欧洲主导、内容丰富、全球范围、长期进行、影
响深远)
①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
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
入 。
②美洲的特产马铃薯、 、番茄、甘薯、 、
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美洲
玉米
花生
3. 结果: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美洲和
大洋洲原住民大量死亡。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
,是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起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有社会
的解体
概念阐释
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动物、农作物、文
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等的突发性交流,改变了欧洲、美洲、非洲
及亚洲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文明交融。物
种的交流,特别是人种的重新分布,逐渐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和自然环境状态,传染病大流行也给原住民带来了灾难。
拓展延伸
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
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迁移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人口密
集地区迁移到人口稀疏地区;由发达国家主导;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
相结合。
知识点二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 条件: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 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
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
并进的态势。
2. 概况
海路
(1)印度洋贸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
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
优势。
印度
洋
(2)大西洋贸易
①欧洲人通过开辟出的多条航线和沿海港口,将欧洲生产的
手工制品运到美洲出售,换回 的贵金属、蔗糖和
烟草。
②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
洲,然后把非洲黑人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罪恶的
“ ”。
南美洲
三角贸易
(3)太平洋贸易
国家 表现 影响
葡
萄
牙 ①形成以 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贸易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②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 ,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这些白银的大部分又流入中国。 ③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 贸易,流入澳门的白银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 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个围绕白银输
入 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西
班
牙 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 ”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 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澳门
果阿
丝银
中国
马尼拉大帆
船
墨西哥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43“马尼拉大帆船”及文字说明,思考:“马尼拉大帆
船”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
现象:西班牙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
背景: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东西方联系;中国商品对西方人有吸引力。
构图解史
早期世界贸易流程图
知识点三 早期殖民扩张
1.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2. 概况
(1)葡萄牙:16世纪,将 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
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
商站。
(2)西班牙:殖民侵略以 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
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3)荷兰、英国、法国:17世纪,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
多个殖民地。
巴西
美洲
3. 影响
对亚、 非、 美洲 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美洲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亚洲古老帝国受到冲击
对欧洲 商业
革命 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对欧洲 价格
革命 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投机活跃。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
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
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资本原始积累 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
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人类
社会 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
大变革的时代
构图解史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之间的关联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文明汇合——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视角1 “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史料一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
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
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
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
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
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提示: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
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视角2 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
史料二 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在大西洋
海域建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
诞生。欧洲的制造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墨西哥的白银、秘鲁
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贩奴也是大西洋贸易的特征。到
1750年,除了澳大利亚以外,世界上所有地区都被纳入全球的商业网
络中,而欧洲商人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全球贸易体系的主
要特征。
提示:国际分工格局基本形成;世界市场初具规模;贩卖奴隶;欧洲
主导。
新航路开辟后商品世界性流动的表现
贸易范围扩大 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
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发展
贸易商品 种类增多 美洲的玉米、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
丝绸、茶叶,非洲的珍珠和象牙等,都成为国际贸
易的重要商品
联系便捷 直接沟通世界的新航路,使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
量迅速扩大
资本总额和贸
易总额增长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商业资本增多
市场组织、维
护机制初建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
市场主体力量
增强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国际分工出现 西欧出口手工艺品,南、北美洲和东欧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和日用品
1. 《全球通史》写道:“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它们一直缓
慢地从各自发源地向外传播,直到1500年前后开始由横跨地球的
人们在各大陆之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改变了居民饮食结构 B. 打破了全球生态平衡
C. 推动了人类移民浪潮 D. 扩大了物种交换范围
解析: 材料体现了全球范围内物种的交流,说明新航路开辟扩
大了物种交换的范围,故选D项;材料主要说明新航路开辟扩大了
物种交换的范围,A、B、C三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 新航路开辟后,东方商品充斥于欧洲市场,欧洲商品也大量销往东
方市场;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
品,输入欧洲的东方香料数量急剧地扩大了30倍。材料意在说明
(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C.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空前加强
D. 世界由分散逐步走向整体
解析: 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东方商品充斥于欧洲市场,欧
洲商品也大量销往东方市场”“输入欧洲的东方香料数量急剧地扩
大了30倍”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空前加强,故
选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A
项;材料无法体现世界人文地理格局的改变,排除B项;新航路开
辟沟通了世界各大洲的联系,世界由分散逐步走向整体,而材料反
映的是世界商品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
主题二 血火征程——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视角1 早期殖民扩张与教皇子午线
史料一 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
山大六世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千米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
“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
国。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
了约1 300千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近代史编》
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的扩张
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
提示:
扩张方向:葡萄牙向“教皇子午线”以东;西班牙向“教皇子午线”
以西。
影响:在地理上将世界连成一片,促使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
视角2 早期殖民扩张中的奴隶贸易
史料二 非洲到处在流血……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
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重
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摘编自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探究 根据史料二,分析奴隶贸易对非洲造成的影响。
提示:使非洲丧失了大量精壮劳力,家园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倒退,
更加贫困落后。
全面认识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
对世界
市场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西欧国家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它
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得到拓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对殖民
国家 欧洲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转化
为资本,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同时海外市场的开
拓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殖 民地 相对平衡、基本独立发展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造成了
亚、非、拉美地区的落后;殖民扩张客观上为殖民地带去
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殖民地
的发展进步
对国际
关系 由于殖民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殖民扩张必然会引
起殖民争霸战争。新兴的殖民国家必然会对原有殖民国家
发起挑战。16世纪,西、葡两国掌握着世界殖民的霸权;
17世纪,荷兰后来居上;18世纪,英国通过多次殖民战
争,终于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1. 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是( )
A. 教皇子午线的确立
B. 环球航行的完成
C. 大西洋“三角贸易”的形成
D. 南太平洋海上航线的开辟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殖民地,矛盾尖
锐。1493年罗马教皇作出裁决,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教
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A项正确;
B项指的是麦哲伦的航海,不符合材料瓜分世界的主旨,排除;大
西洋“三角贸易”是商业贸易,不属于瓜分世界,排除C项;D项
是新航线的开辟,不属于瓜分世界,排除。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始将每年的8月23日定为“贩卖奴隶及
其废除奴隶制国际纪念日”。在16世纪至19世纪期间,约有2 700
万非洲人被从家中掳走,背井离乡。他们被逼乘船,被运送到大西
洋另一岸,最终只有740万人到达目的地。那些到达大洋彼岸的人
沦为了奴隶。据此可知,这一行为( )
A. 属于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导致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C. 加速了欧洲早期资本原始积累
D. 有助于帮助非洲优化社会结构
解析: 据所学可知,16世纪至19世纪欧洲通过向美洲贩运大量
的奴隶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黑奴贸易成为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
段,A项正确;西欧的殖民侵略导致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大量死
亡,不得不从非洲贩卖黑奴补充劳动力,B项说法本末倒置,排
除;西欧掠夺大量美洲的贵金属,加速了欧洲早期资本原始积累,
排除C项;黑奴贸易导致非洲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中断了非洲原
有社会的发展,进而导致非洲的落后,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新航路开辟视域下的中国
材料 直到19世纪,东亚社会一直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自己的事务。
欧洲人对这些地区的内部事务几乎没什么影响。中国因其卓越的政治
和文化,保持着在东亚的统治地位。在近代早期,中国因其众多的人
口、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对白银的强劲需求,成为驱动世界贸易的主导
经济动力。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机遇与挑战
新航路开辟是导致人类交往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根本性飞跃的重大
历史事件,它促使世界海道大通,为全球人类交往提供可能;它
彻底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依赖陆路进行交往的局面,凭借海上新
航路,世界各大洲建立了交往联系,相互孤立和封闭的世界逐渐
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 命题价值:新航路开辟给明清社会带来的影响
经济上 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的
产量,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经济
作物种植扩大,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提高。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
展,推动了“一条鞭法”等赋税改革
外交上 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中国。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
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
流,客观上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文化上 “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
先进的西方文化
1.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种
人成了当地的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欧洲的殖民扩张 B. 土著居民减少
C. 种族之间的通婚 D. 大量战争移民
解析: 白种人活动范围的扩大是伴随着西欧国家殖民扩张进行
的,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
说:“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
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这里的“远航”是指( )
A. 早期殖民扩张
B. 欧洲各国争夺海上霸权
C. 新航路的开辟
D. 开展“三角贸易”
解析: 根据材料“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
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远航”是指新航路的开辟。由于新航
路的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
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选C项;A、B、D三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1709—1764年,澳门的葡萄牙人以大帆船将日本白银载回澳门,用
来在广州购买输日的中国生丝及其他商品。这表明( )
A. 葡萄牙人从事中介贸易
B. 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C.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活跃
D. 殖民贸易具有垄断性
解析: 据材料可知,澳门的葡萄牙人将日本白银载回澳门,用
来在广州购买输日的中国生丝及其他商品,属于中转贸易,葡萄牙
人扮演了中介人的角色,从事中介贸易,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
命之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项;马尼拉大帆船是西班牙人
主导的,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并非殖民贸易,而且
当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也并非由葡萄牙人垄断,排除D项。
4. 如图为16、17世纪的世界贸易体系图,这一体系促使中国( )
A. 贸易长期逆差
B. 逐步成为世界市场雏形的中心
C. 专制空前强化
D. 资本雄厚的大额贸易得到发展
解析: 通过16、17世纪的世界贸易体系图可以看出,欧洲人需
要中国大量的茶叶、生丝,将从美洲掠夺的黄金、白银流入中国市
场,促使中国大额贸易得到发展,故选D项;中国此时贸易处于顺
差,排除A项;16、17世纪,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市场雏形的中心,
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中国的专制空前强化与世界贸易没有直接
关系,排除C项。
5. 如图漫画描绘的是16—19世纪奴隶贩子从非洲获得黑人奴隶的场
景。以下对该场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促使奴隶贸易产生
B. 非洲成为殖民者的商品销售市场
C. 殖民者挑动土著人内斗获取黑奴
D. 宗主国在非洲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解析: 据材料及漫画可知,殖民者把纺织品、枪支弹药和手工
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部落酋长手里换取黑人,共同参与贩卖黑
人的罪恶贸易,所以漫画反映了殖民者挑动土著内斗获取黑奴,故
选C项;据材料中的场景可知奴隶贸易的产生,但不符合材料主
旨,排除A项;该场景反映的是黑奴贸易,不是倾销商品,排除B
项;材料没有反映宗主国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6. 早期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
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这段话阐
释的是早期殖民扩张的( )
A. 原因 B. 条件
C. 过程 D. 影响
解析: 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殖民者对美洲、非洲殖民掠夺破
坏,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
灾难。因此这段话阐述了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与
原因、条件、过程都无关,排除A、B、C三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
烤制面包。据此可知,玉米的传入( )
A. 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
B. 影响了欧洲农业生产结构
C. 丰富了欧洲人的粮食种类
D. 增强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传入欧洲后,丰富了当
地居民的粮食种类,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玉米的传入丰富了欧洲
人的粮食种类,没有涉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对欧洲农业
生产结构的影响和欧洲人的身体素质,排除A、B、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
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
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美洲的原住民大量移民
B. 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活动
C. 疾病无法控制广泛传播
D. 非洲人在全球分布广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混血人的出现,反映的是欧
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对其殖民活动的结果,故选B项;美洲原住
民遭到大量屠杀而不是大量移民,而且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
项;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只是美洲人口减少的原因之
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1545年,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的发现和开采引发了震动全欧洲的、
持续两个世纪之久的“白银热”。这股“白银热”对历史进程产生
的积极影响是( )
A.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推动了拉丁美洲经济的繁荣
C. 加快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D. 促进了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兴盛
解析: “白银热”的出现使大量白银被掠夺,输入欧洲,转化
为资本,从而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意大利)由于被剥夺了作为东方贸易主渠道的地位,热那亚成
为西班牙的银行家,威尼斯逐渐成为旅游城市,大西洋诸港口则船
只往来不断,以其财富声名远扬。”上述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 10世纪 B. 15世纪
C. 16世纪 D. 18世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意大利不再是东方贸易的主渠道,大西洋诸港口成
为商路和贸易中心,此状况发生在16世纪即新航路开辟后,C
项正确,排除A项;15世纪末,开辟新航路的探险活动刚刚开
始,变化尚未产生,排除B项;18世纪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
已丧失,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商业的主要盈利模式从服务封建贵族转向耕
耘世界市场,出现了商品交易所和垄断殖民地贸易的特许公司。这
表明地理大发现( )
A. 引起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B. 引领大众的消费时尚
C. 使殖民扩张的范围扩大
D. 得到社会各阶层认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地理大发现使欧洲商业的盈利模式发生变化,说明地理
大发现引起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近
代欧洲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没有体现引领大众的消费时尚和对殖
民扩张的影响,排除B、C两项;“各阶层认同”的说法错误,封
建地主阶级明显是不认同的,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下表是1500—1800年从美洲输入欧洲的金银数量(单位:吨)。这
些现象( )
年代 黄金 白银
1500—1600年 150 7 500
1600—1700年 158 26 168
1700—1800年 1 400 39 157
总数 1 708 72 825
A. 造就了西欧“商业革命” B. 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 加剧了西欧物价飞涨 D. 加速了种植园经济衰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造成
金银贬值,物价猛涨,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主势
力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价格革
命”,而不是“商业革命”,排除A项;世界市场形成是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排除B项;欧洲把大量的奴隶运送到美洲,再把美洲
的金银运回欧洲,在这个过程中,美洲种植园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
即黑人奴隶,这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历史学家克罗斯比认为,“哥伦布航行带来的改变,最重大的一
项,乃是属于生物式的改变”。能论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
A. 商业革命 B. 价格革命
C. 黑奴贸易 D. 商路转移
解析: 新航路开辟,形成了所谓的“哥伦布大交换”,其主要
表现就是人口与物种的交换,符合这一观点的是黑奴贸易,故选C
项;“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不属于生物式的改变,排除A、B
两项;商路转移属于“商业革命”内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最初动机和设想,学术界有多种说法。但新航路
开辟的结果却超出了最初的这些“动机”和“设想”。主要表现在
( )
A. 积累了巨额社会财富
B. 扩大了宗教传播范围
C. 开通了一条新的商路
D. 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超出最初的目的主要表现在新
航路开辟促进欧洲价格革命的产生,封建势力不断衰落,资本主义
不断发展,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故选D项;新航路开辟的动机有
寻找黄金和财富,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也是动机之一,排除B项;据所学,奥斯曼帝国垄断旧商路,所
以,新航路开辟的目的之一就是开通一条新的商路,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白银货币化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贵金属货
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中国巨大的日益增
长的白银需求,求远大过于供,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私人海外
贸易蓬勃兴起。白银货币的扩展,官可以买得,学可以进得,徭役
可以代得,有了罪过也可以通过纳银顶罪。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
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再认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
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交
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
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
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
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
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
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摘编自[英]马克·格林格拉斯等著
《企鹅欧洲史1517—194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
作用。
答案:历史作用:使中国市场变得活跃,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改变了明代的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推动明代赋税制度的改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一“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得出使中国市场变得活跃,商品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一“中国巨大的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求远大过于供,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得出推动了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一“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得出改变了明代的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明代赋税制度的改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银大量流入后欧洲社会
发生的变化。
答案:变化:促进了欧洲社会的竞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资本;改变了人们的宗教观念,推动了金融体系的改革;引起了“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二“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得出促进了欧洲社会的竞争;为资本主义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注入资本;根据材料二“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得出改变了人们的宗教观念,推动了金融体系的改革;引起了“价格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哥伦布的到来使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
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
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
岸来。由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
A. 建立了世界大市场 B. 伴随着疾病的传播
C. 带来了血腥的暴力 D. 加速了物种的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哥伦布的到来使美洲印第安人有生以来,第一
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
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体现的是新航路开
辟给美洲带来了疾病,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对世界市场的影
响,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物种交流,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17世纪欧洲《海军手册》的前言提及:他们可以不知道整个地球
是什么样的,但至少应该知道奥斯曼帝国和其邻国之间的地图。
这样,他们在率军征战时,才能根据知识向前推进。该前言强调
( )
A. 开辟新航路的意义重大
B. 认识世界地理并不重要
C. 推进海外扩张十分必要
D. 掌握地图知识的重要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地图知识对于对外征战十分重要,故选
D项;根据“他们可以不知道整个地球是什么样的”可得出材料并
没有强调开辟新航路的意义重大,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
除;材料强调地图知识,而不是对外扩张的重要性,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17世纪末,茶叶在荷兰价格偏高,饮茶是荷兰人的一种较为奢侈
的习惯。但在约30年后,茶叶的各大品种近乎全被列入阿姆斯特
丹西北地区的维斯普市居民日用消费品名录中。这一变化主要得
益于( )
A.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B. 美洲与欧洲商贸的发展
C. 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 荷兰人饮食生活的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东方的商品包括茶
叶大量输入荷兰,促使茶叶价格的下降,A项正确;茶叶的主要来
源地是亚洲,排除B项;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与饮茶在荷兰的流行
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荷兰人饮食生活的变化是材料中变化的
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16世纪的西欧,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拥有小块土地,需向庄园
主交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农民也获得较大收益,由此形成了一批
“富裕”佃农。这反映出(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 生产技术的提高加速贫富分化
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阶层分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农产品价格
上涨,部分农民因交纳固定地租,获利明显,故选D项;A项与材
料无关,排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排
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产技术,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1 全球人口增长状况
时间 人口总数
1500年 4.25亿
1600年 5.45亿
1700年 6.1亿
1800年 9亿
——摘编自[美]埃德蒙·柏克三世、[澳]大卫·克里斯汀、[美]罗斯·E.
杜恩《世界史:大时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表2 1400—1800年地区人口(单位:百万)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中国 70 110 330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拉丁美洲 36 10 19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根据材料,概括“地理大发现”后世界人口的变化,并对其原因作出
合理解释。
答案:示例
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到:1500—1800年全球人口增长了一倍多;但
从表2可以看到:世界不同地区的人口变化却并不均衡,中国、印
度、欧洲人口持续上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在1400—1600年时处
于上升阶段,在1600—1800年时急剧下降,拉丁美洲人口则从下降到
回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释: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
的大交流,使得各地粮食产量增加,人类饮食营养结构得到改善,促
进了人口的增长,所以中国、印度、欧洲人口大幅度增长。
但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也带来了消极影响,由于病毒的输入和殖民活动
的野蛮性和残酷性,如“三角贸易”,导致非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
人口的大量减少。由于人口的迁移使得拉丁美洲人口呈现先减后增的
趋势。
地理大发现使世界人口发生了大迁移,改变了世界人口格局,深刻地
影响着各地民族与文化构成及各自的经济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据材料“表1 全球人口增长状况”得出1500—1800年全球人
口增长了一倍多;据材料“表2 1400—1800年地区人口”得出世界
不同地区的人口变化却并不均衡,中国、印度、欧洲人口持续上升,
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在1400—1600年时处于上升阶段,在1600—1800
年时急剧下降,拉丁美洲人口则从下降到回升。解释可以从新航路开
辟带来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流、殖民扩张等角度分析。最后总结新航
路开辟对世界人口格局、民族与文化构成及各自的经济发展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