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表内除法(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表内除法(一)》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乘法和除法的算理与算法,会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表内乘除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聚焦“表内除法(一)”,是学生首次系统接触除法知识,为后续深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石。内容涵盖除法的初步认识(包括平均分的概念、两种平均分实际问题:按份数分和按每份数量分 )、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及简单除法实际问题解决。教材借助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分糖果、分南瓜、装车轮等 ),从直观操作逐步过渡到抽象运算,引导学生理解除法意义,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从乘法运算到除法运算的认知迁移,搭建乘除法联系的桥梁。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在之前已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对乘法的意义(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有清晰理解,具备一定的“平均分”生活经验(如分东西场景 ),但尚未形成“平均分”的数学概念,也未接触除法运算的规范表达与算理。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生动的情境感兴趣,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习中依赖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数学知识,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初期,可能存在理解与运用障碍,需要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方式辅助思考。
二、单元目标拟定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识别并阐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掌握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按指定份数分、按每份指定数量分)。
2.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理解除法的意义,能根据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列出除法算式,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3.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考方法,能快速、准确计算表内除法。在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经历算法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培养推理能力与运算能力。
4.能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总数、份数、每份数 ),选择合适的除法算式解答,并清晰表达解题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历 “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的流程,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5.通过分一分、圈一圈、摆一摆等操作活动,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平均分概念、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数感与逻辑思维。
6.感受除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分物、解决问题等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7.经历与同学合作交流分物、解题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与倾听习惯,在成功解决问题中获得自信,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掌握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能准确判断并描述平均分的过程。
2.理解除法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的实际情境正确列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3.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形成快速、准确的表内除法运算能力。
4.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清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二)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平均分的本质(每份分得同样多 ),尤其是在较复杂情境中(如物品数量较多、分法多样时),准确判断是否为平均分,并能合理表述分的过程。
2.理解除法意义的两种现实模型(按份数分、按每份数量分),灵活区分并转化为除法算式,突破对除法概念的抽象理解。
3.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准确识别问题中的总数、份数、每份数,建立数学模型,理解“求份数”与“求每份数”两类问题的区别与联系,避免混淆。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依托(如分草莓、分糖果、分南瓜、装车轮等 ),将除法知识融入日常活动,降低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在熟悉情境中感受除法的必要性,便于理解数学概念,增强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感,激发学习兴趣。
2.注重通过直观操作(分一分、圈一圈、摆一摆)、图形演示(用圆圈代表物品分物)等方式呈现知识,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过渡。先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平均分,再抽象出除法算式,理解算理,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表象,突破抽象概念理解难点。
3.从认识平均分(直观操作分物),到理解除法意义(用算式表示平均分),再到用乘法口诀求商(运算方法),最后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应用),环节层层递进,符合 “感知——理解 应用”的认知规律。同时,沟通乘除法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实现知识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栏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如对比例2和例3的相同与不同),培养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在操作与解题中,锻炼动手实践、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2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1) 1
平均分(2) 1
认识除法 1
用乘法口诀求商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2.1《平均分(1)》 目标: 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体会在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着重理解“平均分”,能将具体的事物平均分。 探究1:认识平均分 → 探究2:平均分的实际操作与应用 → 探究3:试一试 → 1.能按要求分桃子,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 2.能按要求分松果,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能把正方体按不同份数平均分,并发现规律。
2.2《平均分(2)》 目标: 认识平均分的现实两种原型:按份数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按每份分到的个数平均分,结果是可以分成几份。 探究1:按每份数量分 → 探究2:12个正方体的平均分 → 1.能按每份数量分8个松果,知道两种平均分的方法。 2.能用两种平均分的方法分12个正方体。
2.3《认识除法》 目标: 结合平均分的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和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探究1:认识除法算式 → 探究2:按每份数量装筐,深化除法应用 → 1.能根据平均分列出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会读算式、说含义。 2.能据平均分列出除法算式,并能用除法编生活故事。
2.4《用乘法口诀求商》 目标: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能快速、准确计算表内除法,提升运算的熟练度与灵活性。 探究1:三种方法求商,聚焦口诀 → 探究2:同数不同除,口诀巧应用 → 1.能用圈一圈、减一减和用乘法口诀求商。 2.能熟练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发现一句口诀能对应两个除法算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认识除法》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各部分名称。经历从平均分实际问题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感悟数学建模思想,发展运算能力与应用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一)的核心内容,通过“分南瓜”的两种平均分情境(平均装筐、按每份数量装筐),首次正式引入除法算式,建立平均分与除法的直接关联,为后续深入学习除法运算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教材以6个南瓜的两种分法为载体,先呈现“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数”对应除法算式 6÷2=3,讲解算式各部分名称与读法;再通过“每3个装一筐,求份数”,让学生类推出6÷3=2,理解除法在不同平均分情境的应用,最后鼓励编除法故事,强化意义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按份数分、按每份数分),但对除法作为平均分的数学表达形式,认知尚空白,需借助具体情境建立关联。二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具象分物操作熟悉,抽象理解除法意义有难度,需通过实例演示、对比分析,逐步构建除法概念。
核心素养目标 1.从分南瓜的实际操作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理解除法是平均分的数学模型,掌握算式各部分含义,发展符号意识。2.对比两种分南瓜情境,推理出除法在“求每份数”“求份数”中均适用,梳理平均分与除法的对应关系,提升推理能力。3.能用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实际问题,会编除法故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4.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操作——除法算式”的建模过程,初步形成用除法解决平均分问题的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下面哪一组图是平均分?请在正确答案的( )里打“√”。 2.填一填。 (1)一共有( )个松果,平均分成( )份,每份有( )个。(2)一共有( )个松果,每( )个装一盘,可以装( )盘。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课件出示:扁扁金坛子,黄黄绿绿的皮,圆圆胖胖的肚,里面藏着小宝贝,秋天一到它就熟。(打一植物)师:猜猜这是什么?师:猜对啦!瞧,熊伯伯的南瓜丰收了,可它遇到分南瓜的难题,想请咱们用数学本领帮忙,愿意不?课件出示: 师:接下来,我们和熊伯伯一起来分南瓜。 学生独自猜一猜:南瓜。学生:原题。 借助猜谜语的形式开启课堂,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认识除法算式课件出示:(1)6个南瓜,平均装在2个筐里,每筐装几个 师:读一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师:平均装在2个筐里是什么意思?师:把6个南瓜分成2份,每份同样多,应该怎么分呢?用圆片代替南瓜先分一分,然后与同伴说一说,分的结果是什么?师巡视指导,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展示: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想?师引导学生借助乘法来思考:每筐装3个,2筐正好装6个。课件出示:(3)×2=6师:像这样把6个南瓜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几个,除法计算。课件出示:6÷2师:每筐装几个?师:也就是说结果是3,用等号连接。“=”前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后表示分的结果。算式中间的符号“÷”,叫做除号,它表示平均分。关于除号,它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除号“÷”形象地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三百多年前,瑞士数学家首先使用“÷”。还有的数学家用“:”和“/”表示除的意思。师:除法算式中每部分也都有自己的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翻开课本24页自学,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师:对啦!6是要分的南瓜总数,叫被除数;2是平均分成的份数,叫除数;3是每份的个数,叫商。课件出示:师:这个算式怎么读呢?“÷”读作“除以”,大家尝试读读这个算式。师:是的,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师:结合分南瓜,谁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 师:原来除法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学生独自阅读,然后自由说说。学生:也就是说要把6个南瓜装在2个筐里,每筐的南瓜要一样多。学生独自操作,然后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展示:把6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3个。学生:每筐装3个。学生了解除号的由来。学生独自阅读。学生自由说说。学生读一读:6除以2等于3。学生齐读。学生自由说说:把6个南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3个。 通过“读一读,说说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培养学生审题和信息提取能力。追问“平均装在2个筐里是什么意思”,强化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为除法学习筑牢基础。让学生用圆片分一分,直观经历平均分过程,再借助乘法思考,搭建乘除联系,初步感知除法的意义。介绍除号的来历、写法,结合课本自学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通过 “读作什么”“表示什么意思”的追问,让学生深度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逐步构建除法概念。
探究2:按每份数量装筐,深化除法应用课件出示:(2)6个南瓜,每3个装一筐,要装几筐?师:读一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师:“每3个装一筐”怎么分?请用圆片代替南瓜分一分,并与同伴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师巡视指导,然后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每3个装一筐,能装2筐!师:6个南瓜,每3个一份,求分成几份,也可除法计算!课件出示:6÷3=2师: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师:结合分南瓜,谁能说说算式中的6、 3、 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师:是的,被除数6是南瓜总数,除数3是每份的个数,商2是份数。现在你能结合分法,解释一下“6÷3 = 2”的意思吗?师:看来除法还可以表示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即表示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现在有两个分法,都用了除法。请小组讨论: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师:不同点呢?师:不管是“求每份数”还是“求份数”,只要是平均分,都能用除法!除法就是帮我们快速解决平均分问题的数学工具。小朋友们,你还能讲用6÷2或6÷3计算的故事吗 课件出示:编除法故事可以这样:有(总数)个(物品),(怎么分),(结果怎样),用算式( )计算。师:今天咱们学会了用除法算式编生活故事,发现除法藏在分糖果、分文具好多地方!编故事时要抓住总数、分法、结果,还能加细节让故事更生动。 学生独自阅读,然后自由说说。学生独自操作,并与同伴交流。学生齐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说。学生:6个南瓜,每3个一份,能分成2份。小组交流后汇报:都是平均分,总数都是6个南瓜,都用除法,除法能解决这两种平均分问题。学生:第一种是“已知份数,求每份数”,第二种是“已知每份数,求份数”。学生自编故事。 延续分南瓜情境,引导学生用圆片操作“每3个装一筐”,是对除法应用的迁移练习。通过小组讨论两种分法的异同,梳理出除法在“求每份数”和“求份数”中的应用,完善学生对除法意义的认知,凸显除法解决平均分问题的工具性。以“编除法故事”总结,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巩固除法意义,实现知识从理解到应用的转化。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9个菠萝,平均放在3个纸箱里,每个纸箱放( )个。9÷□=□2.大象运木头,每次运走2根。10根木头,( )次能运完。 10÷□=□3.(1)15本书,平均摆成5堆,每堆( )本。□÷□=□(2)15本书,每3本一堆,摆成了( )堆。□÷□=□4.读一读除法算式,再说出被除数、除数和商。8÷4=2 18÷3=6 24÷6=4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熊伯伯分南瓜,认识了除法算式!记住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好工具,生活里常能用到它哟。 学生1:我认识了除法,知道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2:我还知道求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看图填一填。一共有( )根萝卜,平均分成( )份,每份有( )根。□÷□=□2.一共有( )只小鸟,每( )只分成一份,可以分成( )份。□÷□=□能力提升:1.用画一画的方法算算下面的除法算式。2.(1)每3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可以摆____个三角形,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2)用这些小棒正好摆了6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用了____根小棒,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 拓展迁移:找一找生活中能用4÷2、8÷4解决的问题,编故事记录下来,明天分享。
教学反思 教学中借助分南瓜操作、自学探究,让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算式各部分含义,对比讨论也有效梳理了知识。但部分学生在解释除法算式含义时仍不清晰,后续需增加生活实例练习。编故事环节,个别学生创意不足,要多提供素材启发。整体要更关注学困生,让每个学生都扎实掌握除法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