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用乘法口诀求商》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除法运算与乘法口诀的关联。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熟练运用口诀解决表内除法问题,提升运算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一)的关键内容,衔接乘法口诀与除法运算,让学生从“操作分物求商”过渡到“口诀求商”,实现除法运算的简便化、熟练化,为后续学习更复杂除法奠定基础。教材以“8 个车轮装自行车”为情境,呈现“圈一圈、减一减、想乘法口诀”三种求商方法,突出乘法口诀求商的便捷性;通过 “试一试” 巩固用口诀求商,强化“口诀与除法算式”的对应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乘法口诀,熟悉平均分操作和除法意义,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维转换尚需突破,需建立“乘法口诀——除法算式”的关联。二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操作、情境类学习感兴趣,理解“想乘法算除法”的抽象逻辑有难度,需借助实例、对比,逐步培养逆向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 1.从分车轮操作中,抽象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理解“乘法与除法互逆”,发展符号意识与逆向思维。2.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能快速、准确计算表内除法,提升运算的熟练度与灵活性。3.结合“装自行车”“编除法故事”等活动,运用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实用性,增强应用意识。4.经历“实际问题——操作求商——口诀求商”的过程,构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模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原理,掌握“想乘法口诀,算除法商”的方法,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
教学难点 培养“想乘法、算除法”的逆向思维,熟练且准确地选择对应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连一连。 2.填一填。(1)把6个菠萝,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 )个。 □÷□=□(2)把6个菠萝,每3个分成一份,可以分( )份。□÷□=□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有一种交通工具,手推它也走,脚蹬它也走,见人叮当叫,拐弯扭过头。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车吗?师:大家骑过自行车吗 师:自行车自18世纪诞生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已经是人们运动、环保出行的最佳选择。你瞧,小熊砸森林里也开了一家“自行车专卖店”,小熊正忙着给自行车装车轮呢! 学生独自猜猜:自行车。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说说。 以有趣的谜语开场,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猜谜的乐趣中快速聚焦课堂。并通过与学生交流 “是否骑过自行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融入后续的教学情境。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三种方法求商,聚焦口诀师:小熊在给自行车装车轮时,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大家帮帮忙。课件出示:每辆自行车安装2个车轮,8个车轮能安装几辆?师:读一读,谁来说说小熊遇到了什么难题?师:咱们之前学过平均分,也认识了除法。这道题里,“8个车轮,每2个装一辆自行车”,其实就是把8按每2个分一份,求能分几份,能用除法表示不?师:那8÷2等于几呢?以前咱们用分一分、减一减的方法求商,你能用这两种方法算一算吗?课件出示——活动要求:用圆片当车轮,先在练习本上画出8个圆片,然后每2个圆片圈一组(代表一辆自行车 ),看看8个车轮能圈几组!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你们算出结果了吗?展示:师:每次圈2个,圈4次正好分完8个,对应算式 8÷2=4,这是用“圈一圈”的方法求商。要是不用圈,用减法怎么想?课件出示——提示:从8里每次减去2(每辆自行车的车轮数),减几次结果为0?画一画,并列出减法算式。展示:8-2-2-2-2=0 师:对啦!减4次2,说明8里面有4个2,所以8÷2=4,这是“减一减”的方法。想想还可以怎么计算?师:利用乘法计算除法,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其实,还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乘法口诀求商师:求8÷2的商,就是想2和几相乘得8,二几得八?师:对啦!二(四)得八,商是4。因为 2×(4)=8,所以8÷2=4。乘法口诀和除法算式是“好朋友”,想乘法就能算除法!谁再说说,怎么用口诀求8÷2的商?师:太棒啦!现在老师总结一下:做除法时,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找“几乘除数等于被除数”,口诀里的另一个数就是商!今天我们帮小熊解决了装车轮的问题,学会了用哪三种方法求商?最简便的是哪种?师:老师也觉得用口诀求商非常方便。请大家结合情境,说说8、2、4在算式中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师:计算完后,不要忘记写出答语。师带领学生口答。师:把一个数按每几个分一份,求能分几份,其实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师:谁能像“装车轮”一样,再讲一个用 8÷2计算的生活故事,和小组分享! 学生独自阅读,然后自由说说。学生:能,算式是8÷2。学生按要求完成。学生一边展示一边反馈:每次圈2个,正好圈4次,所以能安装4辆。学生独自完成,然后展示反馈:每次减2,正好减4次。学生:计算8÷2,我们可以先想:几个2是8,2×(4)=8,所以8÷2=4。学生:二(四)得八。学生:看除数是2,就想2的乘法口诀,“二四得八”,所以商是4。学生:圈一圈、减一减、用乘法口诀,最简便的是乘法口诀!学生:8表示车轮总数,2表示每辆自行车装的车轮数,4表示能装的自行车数量。学生口答:8个车轮能安装4辆。学生分组交流,然后集体交流反馈。 以 “小熊装车轮遇难题”为情境,让学生产生帮忙的意愿,自然切入数学问题,使学习有任务感。“圈一圈”“减一减”,让学生直观感知平均分、连减与除法的联系,积累感性经验,为理解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圈一圈” 借助圆片操作,具象呈现分车轮过程;“减一减” 通过画、列算式,用连减理解除法意义。引导从乘法角度思考,引出“用乘法口诀求商”,明确 “除数是几想几的口诀,找乘数与除数相乘得被除数”的方法,构建乘除联系,掌握口诀求商核心逻辑,实现从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让学生编“8÷2”生活故事,是知识的迁移应用,加深对除法意义及口诀求商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关联。
探究2:同数不同除,口诀巧应用师:接下来,咱们用口诀求商,挑战新题目,看看谁是“口诀小达人”。课件出示——试一试:10÷2=□ 想:二( )一十,商是( )。10÷5=□ 想:( )五一十,商是( )。师:看第一题10÷2 ,除数是2,该想哪个乘法口诀?师:对啦!2的口诀里,哪句和10有关?师:因为“二五一十”,表示 2×5=10,所以10÷2等于……?师:谁再完整说一遍思考过程?师:接下来看10÷5,除数是5,该想哪个口诀?自己试试!师:“二五一十”表示2×5=10,所以10÷5……?师:谁说说这里的口诀怎么对应除法算式?师:观察10÷2=5和10÷5=2,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师:不同点呢?师:对啦!一句乘法口诀,能对应两个除法算式,这就是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口诀的力量真大! 学生:想2的乘法口诀!学生:二(五)一十。学生:商是5。学生:求10÷2的商,想除数2的乘法口诀,“二五一十”,所以商是5。学生思考,汇报:想 5 的乘法口诀,“(二)五一十”。学生:商是2。学生:除数是5,想5 的口诀“二五一十”,乘数2和5相乘得10,所以商是2。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相同点是被除数都是10,都用“二五一十”这句口诀。学生:不同点是除数和商交换了,一个除数是2商是5,一个除数是5商是2。 通过“试一试”两道题,巩固用口诀求商方法。第一题详细引导,第二题自主尝试,体现教学梯度,让学生逐步掌握。对比“10÷2 = 5”和“10÷5 = 2”,总结出“一句口诀对应两个除法算式”,凸显乘除互逆关系,完善学生对乘除法关联的认知,深化口诀求商的理解。
四、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 3×( )=9 ( )×6=12 9÷3=( ) 12÷6=( )三( )得九 ( )六十二 2. 2×3= 5×4= 3×4= 6÷2= 20÷5= 12÷3= 6÷3= 20÷4= 12÷4= 3.连一连。4.12÷2= 24÷6= 15÷5= 10÷2= 24÷4= 6÷6= 30÷5= 25÷5= 5.树上有18个桃,小猴3天正好吃完。小猴平均每天吃多少个?6.30人练习打排球,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五、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帮小熊解决装车轮问题,学会了三种求商方法——圈一圈、减一减和用乘法口诀求商,其中最简便的是口诀求商!大家要熟练用口诀求商,课后也可以用除法编生活故事。 学生1:我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了。 学生2:我还知道一句乘法口诀,能对应两个除法算式。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8÷2=4(辆)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连一连。2.算一算。 能力提升:1.( )里最大能填几?2.把一根木头锯成3段要8分钟,照这样计算,锯成7段要几分钟? 拓展迁移:回家后,和家人玩“口诀猜算式”游戏:一人说乘法口诀,另一人说出对应的除法算式,看谁反应快!
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情境和操作,让学生理解了求商方法,对比环节也清晰呈现乘除关系。但部分学生在自主编故事时创意不足,后续要多提供生活素材启发。另外,对学困生的关注可更细致,比如在口诀应用时,增加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表内除法(一)》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表内除法(一)》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乘法和除法的算理与算法,会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表内乘除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聚焦“表内除法(一)”,是学生首次系统接触除法知识,为后续深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石。内容涵盖除法的初步认识(包括平均分的概念、两种平均分实际问题:按份数分和按每份数量分 )、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及简单除法实际问题解决。教材借助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如分糖果、分南瓜、装车轮等 ),从直观操作逐步过渡到抽象运算,引导学生理解除法意义,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从乘法运算到除法运算的认知迁移,搭建乘除法联系的桥梁。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在之前已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对乘法的意义(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有清晰理解,具备一定的“平均分”生活经验(如分东西场景 ),但尚未形成“平均分”的数学概念,也未接触除法运算的规范表达与算理。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生动的情境感兴趣,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习中依赖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数学知识,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初期,可能存在理解与运用障碍,需要借助实物操作、画图等方式辅助思考。
二、单元目标拟定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识别并阐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掌握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按指定份数分、按每份指定数量分)。
2.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理解除法的意义,能根据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列出除法算式,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3.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考方法,能快速、准确计算表内除法。在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经历算法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培养推理能力与运算能力。
4.能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总数、份数、每份数 ),选择合适的除法算式解答,并清晰表达解题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历 “理解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的流程,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应用意识。
5.通过分一分、圈一圈、摆一摆等操作活动,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平均分概念、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发展数感与逻辑思维。
6.感受除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分物、解决问题等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7.经历与同学合作交流分物、解题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与倾听习惯,在成功解决问题中获得自信,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掌握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能准确判断并描述平均分的过程。
2.理解除法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的实际情境正确列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3.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形成快速、准确的表内除法运算能力。
4.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清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二)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平均分的本质(每份分得同样多 ),尤其是在较复杂情境中(如物品数量较多、分法多样时),准确判断是否为平均分,并能合理表述分的过程。
2.理解除法意义的两种现实模型(按份数分、按每份数量分),灵活区分并转化为除法算式,突破对除法概念的抽象理解。
3.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准确识别问题中的总数、份数、每份数,建立数学模型,理解“求份数”与“求每份数”两类问题的区别与联系,避免混淆。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依托(如分草莓、分糖果、分南瓜、装车轮等 ),将除法知识融入日常活动,降低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在熟悉情境中感受除法的必要性,便于理解数学概念,增强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感,激发学习兴趣。
2.注重通过直观操作(分一分、圈一圈、摆一摆)、图形演示(用圆圈代表物品分物)等方式呈现知识,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过渡。先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平均分,再抽象出除法算式,理解算理,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表象,突破抽象概念理解难点。
3.从认识平均分(直观操作分物),到理解除法意义(用算式表示平均分),再到用乘法口诀求商(运算方法),最后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应用),环节层层递进,符合 “感知——理解 应用”的认知规律。同时,沟通乘除法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实现知识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栏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如对比例2和例3的相同与不同),培养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在操作与解题中,锻炼动手实践、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2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1) 1
平均分(2) 1
认识除法 1
用乘法口诀求商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2.1《平均分(1)》 目标: 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体会在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着重理解“平均分”,能将具体的事物平均分。 探究1:认识平均分 → 探究2:平均分的实际操作与应用 → 探究3:试一试 → 1.能按要求分桃子,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 2.能按要求分松果,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能把正方体按不同份数平均分,并发现规律。
2.2《平均分(2)》 目标: 认识平均分的现实两种原型:按份数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按每份分到的个数平均分,结果是可以分成几份。 探究1:按每份数量分 → 探究2:12个正方体的平均分 → 1.能按每份数量分8个松果,知道两种平均分的方法。 2.能用两种平均分的方法分12个正方体。
2.3《认识除法》 目标: 结合平均分的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和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探究1:认识除法算式 → 探究2:按每份数量装筐,深化除法应用 → 1.能根据平均分列出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会读算式、说含义。 2.能据平均分列出除法算式,并能用除法编生活故事。
2.4《用乘法口诀求商》 目标: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能快速、准确计算表内除法,提升运算的熟练度与灵活性。 探究1:三种方法求商,聚焦口诀 → 探究2:同数不同除,口诀巧应用 → 1.能用圈一圈、减一减和用乘法口诀求商。 2.能熟练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发现一句口诀能对应两个除法算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