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安全行驶
[学习目标] 1.通过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解决汽车刹车以及安全行驶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会分析简单的追及和相遇问题.
知识点 汽车安全行驶常用术语
1.反应时间:从司机意识到应该停车至操作刹车的时间.
2.反应距离: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驶过的距离叫作反应距离.
3.刹车距离:从驾驶员刹车开始,汽车以原行驶速度为初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汽车完全停下来所通过的距离叫作刹车距离.
4.停车距离:反应距离与刹车距离之和.
汽车运动模型是将汽车的启动过程、行驶过程和刹车过程分别简化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1)反应距离的大小取决于反应时间的长短和汽车速度的大小.( )
(2)刹车距离指从制动刹车开始汽车减速行驶到停止所走过的距离.( )
(3)停车距离应大于安全距离.( )
[答案] (1)√ (2)√ (3)×
一载有十几吨小麦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侧翻事故,后经调查,事故车辆行驶证核载1.5吨,实载10吨,严重超载引起后轮爆胎,车辆失控侧翻.假设该车以54 km/h 的速率匀速行驶,发现障碍物时司机刹车,货车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不超载时则为5 m/s2).
请探究:
(1)汽车超载时刹车距离是多大?
(2)汽车不超载时刹车距离又是多大?
提示:(1)超载时:s1=
解得s1=45 m.
(2)不超载时:s2==22.5 m.
考点1 汽车行驶安全问题
1.反应距离s1=车速v0×反应时间t,其中反应时间是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在车速一定的情况下,反应越快即反应时间越短越安全.
2.刹车距离:刹车过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刹车距离s2=,大小取决于初速度v0和刹车的加速度.
3.安全距离即停车距离,包含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两部分.
4.影响安全距离的因素
(1)主观因素:司机必须反应敏捷,行动迅速,沉着冷静,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酒后驾车,不能疲劳驾驶,精力高度集中等.
(2)客观因素:汽车的状况、天气和路面是影响安全距离的重要因素,雨天路面湿滑,冬天路面结冰,轮胎磨损严重等都会造成刹车距离的增大.
【典例1】 [链接教材P53例题]为了安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某市规定,车辆在市区内行驶的速度不得超过40 km/h.有一辆车发现前面24 m处发生交通事故紧急刹车,紧急刹车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反应时间为t=0.6 s.经测量,路面刹车痕迹为s=14.4 m.
(1)该汽车是否违章驾驶?是否会有安全问题?
(2)若此司机是酒后驾驶,反应时间总长为1.0 s,是否会发生交通事故?
思路点拨: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解析] (1)依据题意,可画出运动示意图.
刹车痕迹长度即为刹车距离,由=2as得汽车刹车前的速度
v0== m/s=12 m/s=43.2 km/h>40 km/h
所以该汽车违章驾驶.
在反应时间内匀速行驶的位移s1=v0t=12×0.6 m=7.2 m,停车距离Δs=s1+s=7.2 m+14.4 m=21.6 m
由于Δs<24 m,所以该车不存在安全问题,不会发生交通事故.
(2)酒后反应时间t′=1.0 s
反应距离s1′=v0t′=12 m
停车距离Δs′=s1′+s=12 m+14.4 m=26.4 m>24 m
会发生交通事故.
[答案] 见解析
解决行驶安全问题比较理想的方法
(1)画出刹车过程草图,找出每一段的位移关系.
(2)刹车时借助a,用公式=2as而避开刹车时间的求解,比较方便,公式选取要灵活.
(3)可采用逆向思维法,即把运动倒过来看成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材原题P53例题】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8 km/h.当驾驶员发现前方80 m处发生了交通事故时,马上紧急刹车,并以7.5 m/s2的恒定加速度减速行驶.该汽车行驶是否会出现安全问题?
分析:驾驶员采取刹车措施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判断汽车是否会出现安全问题,就是要把从刹车到完全停下来(即vt=0 m/s)所通过的位移s与题中“前方80 m处”进行比较.若s<80 m 就没有安全问题,否则就会有安全问题. 在已知初、末速度求位移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公式=2as来处理.
[解] 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其加速度为a,从刹车到停止运动通过的位移为s.运动过程如图2-5-2所示,选定汽车行驶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依题意,汽车的初速度为108 km/h,即v0=30 m/s,末速度vt=0 m/s,a=.
根据=2as,
汽车由刹车到停车所经过的位移为
s== m=60 m.
由于前方距离有80 m,汽车经过60 m就已停下来,所以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跟进训练]
1.(多选)在某次试验中,一名志愿者少量饮酒后以108 km/h 的速度驾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志愿者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反应0.8 s后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从志愿者发现紧急情况到汽车停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发现紧急情况到停车用时6.8 s
B.从发现紧急情况到停车用时7.8 s
C.汽车运动的距离为114 m
D.汽车运动的距离为90 m
AC [由题可知108 km/h=30 m/s,根据速度—时间关系有vt=v0-at1,解得t1=6 s,从志愿者发现紧急情况到停车用时t=t0+t1=6.8 s,故选项A正确,B错误;汽车运动的距离x==114 m,故选项C正确,D错误.故选AC.]
考点2 追及、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向运动,若速度相等,两者的距离可能最大或最小;若两者相遇,则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的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的速度,即v2≥v1.
2.分析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注意抓住一个条件、用好两个关系.
一个 条件 速度 相等 这是两物体是否追上(或相撞)、距离最大、距离最小的临界点,是解题的切入点
两个 关系 时间关 系和位 移关系 通过画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2)常用方法
物理 分析法 抓住“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同一位置”这一关键,认真审题,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建立物体运动关系,并画出运动情况示意图,找出位移关系
图像法 将两者的v-t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中,然后利用图像分析求解
数学 分析法 设从开始到相遇的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位移关系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碰
【典例2】 A、B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其速度vA=10 m/s,B车在后,其速度为vB=30 m/s.因大雾能见度低,B车在距A车700 m时才发现前方有A车,这时B车立即刹车,但要经过1 800 m B车才能停止.问A车若按原速度前进,两车是否会相撞?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当两列火车速度相同时是一个临界点,看这时能不能相撞.
[解析] 由题意可知,两车不相撞的速度临界条件是B车减速到与A车的速度相等时未相撞.
aB==0.25 m/s2
B车减速至vA=10 m/s的时间t=80 s
在这段时间内A车的位移为sA=vAt=800 m
这段时间内B车的位移为
sB=vBt-=1 600 m
两车的位移关系
sB=1 600 m>sA+s0=1 500 m
所以A、B两车在速度相同之前已经相撞.
[答案] 见解析
追及相遇问题的常见情况
初速度小 者追初速 度大者
情境图
t=t0以前 (v2t=t0时 (v1=v2) 相距最远
t=t0以后 (v2>v1) 两物体距离减小
追及情况 只能追上一次
初速度大 者追初速 度小者
情境图
t0时刻以 前(v2>v1) 两物体距离减小
t0时刻 (v2=v1) Δs=s0,恰好追上
ΔsΔs>s0,相遇两次
[跟进训练]
2.车从静止开始以1 m/s2的加速度前进,在车开始运动的同时,车后20 m处某人骑自行车开始以6 m/s的速度匀速追赶.以车启动时刻开始计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t=4 s车的速度和人的速度相等
B.经过t=6 s车的速度和人的速度相等
C.经过t=10 s人追上车
D.最后人能追上车
B [由运动学公式,当t=4 s时,车的速度为v1=at=1×4 m/s=4 m/s,当t=6 s时,车的速度为v2=6 m/s,人骑自行车以6 m/s的速度匀速运动,故A错误,B正确;经过t=10 s,车的位移为x车=at2=×1×(10)2 m=50 m,人骑自行车的位移为x人=vt=6×10 m=60 m,所以x人-x车=60 m-50 m=10 m<20 m,因此经过t=10 s人未追上车,故C错误;当t=6 s时,两者速度相等,此时车的位移为x车′=at2=×1×62 m=18 m,人骑自行车的位移为x人′=vt=6×6 m=36 m,所以x人′-x车′=36 m-18 m=18 m<20 m,6 s后车的速度大于人骑自行车的速度,距离会越来越大,因此,人不能追上车,故D错误.故选B.]
1.甲、乙两质点在一直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在3 s末两质点在途中相遇,两质点出发点间的距离是( )
A.甲在乙之前2 m B.乙在甲之前2 m
C.乙在甲之前4 m D.甲在乙之前4 m
D [在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即为该段时间内的位移.由题图图像知s甲=2 m,s乙=6 m,而3 s末两质点相遇,故甲出发前应在乙前方4 m,故D正确.]
2.一辆以12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 s末的速度为( )
A.8 m/s B.-8 m/s
C.0 D.32 m/s
C [汽车匀减速到停止的时间t== s=3 s<5 s,故5 s末速度为0,C正确。]
3.(新情境题:以“礼让行人”为背景考查刹车问题)(多选)对于如图所示的情境,交通法规定“车让人”,否则驾驶员将受到处罚.
若以8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此时有行人正在过人行横道,汽车的前端与停车线的距离为8 m,该车刹车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此时立即刹车制动,则至少需1.6 s汽车才能停止
B.若在距停车线6 m处才开始刹车制动,则汽车前端恰能止于停车线处
C.若经0.2 s后才开始刹车制动,则汽车前端恰能止于停车线处
D.若经0.4 s后才开始刹车制动,则汽车前端恰能止于停车线处
[答案] AC
回归本节知识,自我完成以下问题:
1.刹车时,汽车司机在反应时间内做什么运动?
提示:匀速直线运动.
2.刹车距离和停车距离有什么不同?
提示:停车距离=刹车距离+反应距离.
3.分析追及相遇类问题时,主要哪三个问题?
提示:时间关系、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
课时分层作业(八)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安全行驶
?题组一 汽车行驶安全问题
1.(多选)某汽车在启用ABS刹车系统和不启用该刹车系统紧急刹车时,其车速与时间的变化
关系分别如图中的①、②图线所示.由图可知,启用ABS后( )
A.t1时刻车速更小
B.0~t1的时间内加速度更小
C.加速度总比不启用ABS时大
D.刹车后运行的距离比不启用ABS更短
BD [v-t图像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大小,B正确,C错误;启用ABS后t1时刻速度大,A错误;v-t图像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D正确.]
2.一家从事创新设计的公司打造了一台飞行汽车,既可以在公路上行驶,也可以在天空飞行。已知该飞行汽车在跑道上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速度达到40 m/s后离开地面。离开跑道后的加速度为5 m/s2,最大速度为200 m/s。飞行汽车从静止加速到最大速度所用的时间为( )
A.40 s B.52 s
C.88 s D.100 s
B [飞行汽车在跑道上运动时,由v=v0+at可知,t1= s=20 s。同理可得飞行汽车从离开跑道到达到最大速度所用时间t2= s=32 s,所以t=t1+t2=52 s,B项正确。]
3.在中国,每年由于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案件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极大.驾驶员从视觉感知到前方危险,到汽车开始制动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酒后驾驶将明显增加反应时间,对比某驾驶员正常驾驶和酒后驾驶过程,记录感知到前方危险后汽车运动的v-t图线如图甲、乙所示.则( )
A.图乙对应于正常驾车
B.全过程酒后驾车的时间比较短
C.全过程酒后驾车的位移比较小
D.全过程酒后驾车的平均速率比较大
[答案] D
4.汽车刹车的运动可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刹车后其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20t-2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汽车( )
A.开始刹车时的初速度是10 m/s
B.加速度大小为4 m/s2
C.汽车刹车后10 s停下
D.汽车刹车后第1 s内的位移为15 m
B [由x=20t-2t2可知,汽车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大小分别为20 m/s和4 m/s2,A错误,B正确;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停下所用的时间为t= s=5 s,C错误;汽车刹车后第1 s内的位移为x1=20×1 m-2×12 m=18 m,D错误.故选B.]
5.(多选)如图所示,以8 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 s将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 m.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 m/s2,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5 m/s2,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5 m/s.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
B.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一定超速
C.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
D.如果距停车线5 m处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
AC [若汽车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则2 s后的速度v=v0+a1t1=8 m/s+2×2 m/s=12 m/s,故汽车在2 s内一定不会超速,在2 s内的位移x1=t=×2 m=20 m,则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A正确,B错误;若汽车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减速到0所用时间为t2==1.6 s,在此时间内行驶的位移为x2== m=6.4 m,C正确,D错误.]
?题组二 追及、相遇问题
6.如图所示是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位移—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 )
A.乙开始运动时,两物体相距20 m
B.甲、乙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大
C.两物体在10 s时相距最远,在25 s时相遇
D.甲比乙运动得快
C [开始时,乙的位置坐标为零,甲从离坐标原点20 m处开始运动,当乙开始运动时,甲已经运动了10 s,因此二者之间的距离大于20 m,故A错误;题图的斜率表示速度,由题图可知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因此二者之间的距离在乙没有运动时增大,当乙开始运动时减小,在25 s时相遇,故B错误;由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因此当乙开始运动时两者相距最远,从题图可知25 s时,两者位置坐标相同,即相遇,故C正确;乙运动得比甲快,故D错误.]
7.如图所示,A、B两物体相距x=7 m,物体A以vA=4 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物体B此时的速度vB=10 m/s,此物体在摩擦力作用下向右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a=-2 m/s2.那么物体A追上物体B所用的时间为( )
A.7 s B.8 s
C.9 s D.10 s
B [物体B做匀减速运动到速度为0所需时间t1= s=5 s,这段时间内,物体B运动的位移sB== m=25 m,物体A运动的位移sA=vAt1=4×5 m=20 m,显然还没有追上,此后物体B静止.设物体A追上物体B所用时间为t,则有vAt=x+25 m,所以t=8 s,故选项B正确,A、C、D错误.]
8.(多选)某时刻,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下列关于两车的位移s、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能反映t1时刻两车相遇的是( )
A B C D
BD [s - t图像能表示车所在不同时刻的位置,t1时刻两图线相交,两车相遇,故A错误,B正确;v-t图像表示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车通过的位移,两车在t1时间内位移相同,两车相遇,故C错误,D正确.]
9.汽车在路上出现故障时,应在车后放置三角警示牌(如图所示),以提醒后面驾车司机,减速安全通过.在夜间,有一货车因故障停驶,后面有一小轿车以30 m/s的速度向前驶来,由于夜间视线不好,小轿车驾驶员只能看清前方50 m的物体,并且他的反应时间为0.6 s,制动后最大加速度为5 m/s2.求:
(1)小轿车从刹车到停止所用的最短时间;
(2)三角警示牌至少要放在车后多远处,才能有效避免两车相撞.
[解析] (1)从刹车到停止时间为t2,则
t2==6 s.
(2)小轿车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运动,则
x1=v0t1=18 m
从刹车到停止的位移为x2,则
x2==90 m
小轿车从发现物体到停止的全部距离为
x=x1+x2=108 m
Δx=x-50 m=58 m.
[答案] (1)6 s (2)58 m
10.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线中(如图所示),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0~10 s内两车逐渐靠近
B.在10~20 s内两车逐渐远离
C.在5~15 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
D.在t=10 s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
C [在0~10 s内,乙车的速度一直比甲车大,两车应逐渐远离,A错误;在10~20 s内,甲车的速度一直比乙车大,两车逐渐靠近,B错误;在5~15 s 内,两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相等,则两车的位移相等,C正确;在t=10 s时两车速度相等,相距最远,D错误.]
11.酒后驾驶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是因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反应时间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下表中“思考距离”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的距离(假设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都相同).
速度/(m·s-1) 思考距离/m 制动距离/m
正常 酒后 正常 酒后
15 7.5 15.0 22.5 30.0
20 10.0 20.0 36.7 46.7
25 12.5 25.0 54.2 66.7
分析上表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驾驶员正常情况下反应时间为0.5 s
B.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0.5 s
C.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后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3.75 m/s2
D.若汽车以25 m/s的速度行驶时,发现前方60 m处有险情,酒后驾驶不能安全停车
[答案] C
12.高速公路上,一辆大货车以20 m/s的速度违规行驶在快速道上,另有一辆SUV小客车以32 m/s的速度随其后并逐渐接近.大货车的制动性能较差,刹车时的加速度保持在4 m/s2,而SUV小客车配备有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刹车时能使车的加速度保持在8 m/s2.若前方大货车突然紧急刹车,SUV小客车司机的反应时间是0.50 s,为了避免发生追尾事故,小客车和卡车之间至少应保留多大的距离?
[解析] 反应时间里SUV小客车的行驶距离
x0=v1t0
若恰好发生追尾,则两车速度相等,有
v=v1+a1(t-0.5 s),v=v2+a2t
代入数据,得两车发生追尾所用时间t=4 s
此段时间内,两车行驶距离
x1=x0+v1(t-0.5 s)+a1(t-0.5 s)2
x2=v2t+a2t2
则有两车之间不发生追尾的最小距离Δx=x1-x2
两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分别是a1=-8 m/s2,a2=
代入数据,得Δx=31 m.
[答案] 31 m
13.车辆在行驶中强行超车存在安全隐患,如图所示公交车在一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正后方的甲车以6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当甲车与公交车相距60 m时开始计时.此时,甲车司机开始加速要从公交车左侧超车,加速度大小为1.5 m/s2,公交车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x=10t-0.25t2(m),刚好到站牌停下.不计车辆变道的时间及车辆的大小.求:
(1)从计时开始,公交车的运动时间;
(2)甲车完成超车(即相遇)需多长时间,以及甲车刚完成超车时的速度大小;
(3)若甲车开始超车时,看到道路正前方的乙车迎面驶来,此时二者相距320 m.乙车速度为15 m/s,甲车超车时乙车速度保持不变,请通过计算分析,甲车能否安全超车.
[解析] (1)根据x=10t-0.25t2 (m)
可知公交车的初速度大小为v2=10 m/s
加速度大小为a2=0.5 m/s2
则公交车的刹车时间为t2==20 s.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得甲车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
x′=v1t+a1t2=6t+0.75t2(m)
甲车与公交车相遇时满足
x′-60 m=x,解得t=10 s因此甲车完成超车需要10 s,甲车刚完成超车时的速度大小v′1=v1+a1t=21 m/s.
(3)在甲车超车过程中,甲车行驶的距离为
x1=t=135 m
乙车行驶的距离为x3=v3t=150 m
则x3+x1=285 m<320 m,所以甲车能安全超车.
[答案] (1)20 s (2)10 s 21 m/s (3)见解析
1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