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牛顿第三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体会物理概念的生成过程.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会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3.掌握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和联系.
知识点一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__________对它的反作用力,它们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____________的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实验与探究
把两个弹簧测力计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A,发现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改变拉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随着______,但两者的示数总是______.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______,方向______.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是与平衡力的关键区别.
知识点二 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F和反作用力F′总是大小______、方向______,作用在______________.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分别作用在__________的物体上,它们同时______、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
3.公式表达:F=-F′.
这里负号表示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 )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它们的合力为零. ( )
(3)摩擦力的反作用力一定是摩擦力. ( )
(4)歇后语:鸡蛋砸石头——不自量力.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等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吗?
机器人的研发和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如图是一个重为G的扫地机器人在水平地板上行驶.
请探究:
(1)地板对机器人的支持力与机器人受到的重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种观点正确吗?
(2)对机器人进行受力分析,并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
考点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
平衡力的比较
项目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 同 点 作用 对象 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作用 时间 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可单独存在 不一定同时产生或消失
不 同 点 力的 种类 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不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作用 效果 因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产生作用效果,故不能求合力 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合力为零
【典例1】 (多选)将一木箱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现用一水平绳拉着木箱匀速前进,则( )
A.木箱所受到的拉力和水平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木箱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水平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水平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木箱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水平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思路点拨:①明确每个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②平衡力一定作用于同一物体,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听课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分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方法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涉及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是甲物体对乙物体,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关系.
(2)平衡的一对力涉及三个物体,即两个施力物体同时作用在一个受力物体上.
[跟进训练]
1.如图所示,两轻质弹簧P、Q连接在一起,Q的下端与一质量为 m 的物块相连,物块处于静止状态.已知 P、Q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且k1>k2,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对Q的拉力与Q对P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P 对Q的拉力与Q对P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弹簧P、Q的形变量相同
D.与Q相比,P的形变量更大
考点2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三定律表达式:F=-F′,式中的“-”号表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四同”“三异”:
四 同 等大 大小总是相等
共线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同时 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同性质 同一性质的力
三 异 异向 方向相反
异体 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异效 效果不能相互抵消,不能认为合力为零
【典例2】 (多选)如图所示,我国有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叫作“押加”,实际上相当于两个人拔河,如果甲、乙两人在押加比赛中,甲获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所以甲获胜
B.当甲把乙匀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小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
C.当甲把乙加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
D.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只是地面对甲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对乙的摩擦力,所以甲获胜
思路点拨:甲对乙的拉力与乙对甲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相等.摩擦力大的一方获胜.
[听课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牛顿第三定律的两点提醒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产生上没有先后关系,也没有因果关系.不能说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也不能说因为有了作用力,才有反作用力.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虽然等大、反向,但由于它们分别对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起作用,这两个力不能求合力,不能相互抵消.
[跟进训练]
2.如图所示,起重机用四根绳索将一块重2.4吨的钢板吊起,匀速上升.已知每根绳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7°,cos 37°=0.8,sin 37°=0.6;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则每根钢索受到的拉力为( )
A.10 000 N B.8 000 N
C.7 500 N D.6 000 N
1.如图所示,将吹足气的气球由静止释放,气球内气体向后喷出,气球会向前运动,这是因为气球受到( )
A.重力
B.手的推力
C.空气的浮力
D.喷出气体对气球的作用力
2.如图所示,人站立在体重计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对体重计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对体重计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用锤头敲玻璃,玻璃被打碎,而锤头未碎.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锤头对玻璃的作用力大于玻璃对锤头的作用力,所以玻璃才碎裂
B.玻璃对锤头的作用力大于锤头对玻璃的作用力,只是由于锤头比玻璃能够承受更大的力才没有碎裂
C.锤头和玻璃之间的作用力是等大的,只是由于锤头比玻璃能够承受更大的力才没有碎裂
D.因为不清楚锤头和玻璃的其他受力情况,所以无法判断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回归本节知识,自我完成以下问题: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在力的种类和作用对象上有什么区别?
1 / 6第四节 牛顿第三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体会物理概念的生成过程.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会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3.掌握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和联系.
知识点一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物体对它的反作用力,它们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两个物体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实验与探究
把两个弹簧测力计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A,发现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改变拉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随着变化,但两者的示数总是相同.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是与平衡力的关键区别.
知识点二 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F和反作用力F′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
3.公式表达:F=-F′.
这里负号表示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 )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它们的合力为零. ( )
(3)摩擦力的反作用力一定是摩擦力. ( )
(4)歇后语:鸡蛋砸石头——不自量力.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等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吗?
[答案] (1)√ (2)× (3)√
(4)提示:等于.
机器人的研发和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如图是一个重为G的扫地机器人在水平地板上行驶.
请探究:
(1)地板对机器人的支持力与机器人受到的重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种观点正确吗?
(2)对机器人进行受力分析,并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
提示:(1)不正确.
(2)机器人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它们是一对平衡力;支持力与机器人对地面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重力与机器人对地球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考点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
平衡力的比较
项目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 同 点 作用 对象 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作用 时间 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可单独存在 不一定同时产生或消失
不 同 点 力的 种类 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不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作用 效果 因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产生作用效果,故不能求合力 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合力为零
【典例1】 (多选)将一木箱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现用一水平绳拉着木箱匀速前进,则( )
A.木箱所受到的拉力和水平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木箱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水平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水平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木箱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水平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思路点拨:①明确每个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②平衡力一定作用于同一物体,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BC [木箱匀速前进,木箱所受到的拉力和水平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木箱所受的重力和水平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木箱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水平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以选项B、C正确,A、D错误.]
区分作用力、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方法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涉及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是甲物体对乙物体,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关系.
(2)平衡的一对力涉及三个物体,即两个施力物体同时作用在一个受力物体上.
[跟进训练]
1.如图所示,两轻质弹簧P、Q连接在一起,Q的下端与一质量为 m 的物块相连,物块处于静止状态.已知 P、Q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且k1>k2,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对Q的拉力与Q对P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P 对Q的拉力与Q对P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弹簧P、Q的形变量相同
D.与Q相比,P的形变量更大
B [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两个力,P对Q的拉力作用在Q上,Q对P的拉力作用在P上,不满足平衡力的条件,故A错误;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的两个物体上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两个力,P对Q的拉力作用在Q上,Q对P的拉力作用在P上,两个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B正确;由于P 对 Q的拉力与Q对P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两个弹簧的弹力大小相等,即k1Δx1=k2Δx2,且有k1>k2,则应满足Δx1<Δx2,即Q的形变量更大,故C、D错误.]
考点2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三定律表达式:F=-F′,式中的“-”号表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四同”“三异”:
四 同 等大 大小总是相等
共线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同时 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同性质 同一性质的力
三 异 异向 方向相反
异体 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异效 效果不能相互抵消,不能认为合力为零
【典例2】 (多选)如图所示,我国有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叫作“押加”,实际上相当于两个人拔河,如果甲、乙两人在押加比赛中,甲获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所以甲获胜
B.当甲把乙匀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小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
C.当甲把乙加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
D.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只是地面对甲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对乙的摩擦力,所以甲获胜
思路点拨:甲对乙的拉力与乙对甲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相等.摩擦力大的一方获胜.
BD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其自身的受力情况决定的,只有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改变,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它们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所以其效果可以不同.甲获胜的原因是甲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大于绳子对甲的拉力;乙后退的原因是绳子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但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B、D正确.]
有关牛顿第三定律的两点提醒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产生上没有先后关系,也没有因果关系.不能说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也不能说因为有了作用力,才有反作用力.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虽然等大、反向,但由于它们分别对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起作用,这两个力不能求合力,不能相互抵消.
[跟进训练]
2.如图所示,起重机用四根绳索将一块重2.4吨的钢板吊起,匀速上升.已知每根绳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7°,cos 37°=0.8,sin 37°=0.6;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则每根钢索受到的拉力为( )
A.10 000 N B.8 000 N
C.7 500 N D.6 000 N
C [设一根钢索对钢板的拉力为T,对钢板,根据平衡条件得4T cos 37°=mg,解得T=7 500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每根钢索受到的拉力为7 500 N,故选C.]
1.如图所示,将吹足气的气球由静止释放,气球内气体向后喷出,气球会向前运动,这是因为气球受到( )
A.重力
B.手的推力
C.空气的浮力
D.喷出气体对气球的作用力
D [气球内气体向后喷出时,气球对气体有向后的作用力,气体对气球有向前的反作用力使气球向前运动,选项D正确.]
2.如图所示,人站立在体重计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对体重计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对体重计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 [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A错误,B正确;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既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不是一对平衡力,C、D错误.]
3.用锤头敲玻璃,玻璃被打碎,而锤头未碎.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锤头对玻璃的作用力大于玻璃对锤头的作用力,所以玻璃才碎裂
B.玻璃对锤头的作用力大于锤头对玻璃的作用力,只是由于锤头比玻璃能够承受更大的力才没有碎裂
C.锤头和玻璃之间的作用力是等大的,只是由于锤头比玻璃能够承受更大的力才没有碎裂
D.因为不清楚锤头和玻璃的其他受力情况,所以无法判断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C [锤头对玻璃的作用力与玻璃对锤头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因为物体的承受能力不同,所以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故C正确,A、B、D均错误.]
回归本节知识,自我完成以下问题: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等大反向,共线,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在力的种类和作用对象上有什么区别?
提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而一对平衡力不一定是同性质的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而一对平衡力是一个物体受的力.
课时分层作业(十八) 牛顿第三定律
?题组一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比较
1.某学校教室里的磁性黑板上通常粘挂一些小磁铁,小磁铁被吸在黑板上可以用于“贴”挂图或试题答案,如图所示.关于小磁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磁铁受到的吸引力大于受到的弹力才能被吸在黑板上
B.磁铁与黑板间在水平方向上存在两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磁铁受到五个力的作用
D.磁铁受到的支持力与黑板受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 [磁铁受到的吸引力与黑板对它的弹力大小相等,A错误;磁铁与黑板之间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对吸引力和一对弹力,共两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正确;磁铁受到重力、弹力、摩擦力和吸引力四个力作用,C错误;磁铁受到的支持力和黑板受到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错误.]
2.复兴号高铁平稳运行时硬币可以在直立的笔上不倒.当高铁、硬币和笔一起做匀速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笔受到自身重力、硬币的重力和桌面对笔的支持力作用
B.笔受到自身重力、硬币的压力、桌面的支持力和静摩擦力作用
C.桌面对笔的支持力与硬币对笔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笔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笔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 [当高铁、硬币和笔一起做匀速运动时,笔受到重力、硬币的压力、桌面的支持力,故A、B错误;根据平衡条件可得桌面对笔的支持力等于硬币对笔的压力与笔的重力之和,所以桌面对笔的支持力与硬币对笔的压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笔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笔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正确.]
3.(多选)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M上叠放着物体m,m与M之间有一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关于m和M的受力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m给M向左的摩擦力
B.M给m向左的摩擦力
C.地面对M的摩擦力向右
D.地面对M无摩擦力作用
AD [对m受力分析,m受到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左的弹力,根据平衡条件可知M对m的摩擦力向右,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则m对M的摩擦力向左,A正确,B错误;对整体受力分析,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平衡,若地面对M有摩擦力,则整体不能平衡,故地面对M无摩擦力作用,C错误,D正确.]
4.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在冰面上“拔河”,两人中间位置处有一分界线,约定先使对方过分界线者赢.若绳子质量不计,冰面完全光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甲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甲对绳的拉力与乙对绳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若甲的质量比乙大,则乙将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D.若甲的质量比乙大,则甲将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D [甲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甲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A错误;甲对绳的拉力与乙对绳的拉力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绳子)上,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错误;因两人受到的力大小相等,根据a=可知,质量大的加速度小,则若甲的质量比乙大,则甲加速度较小,乙加速度较大,乙会先越过分界线,故甲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故C错误,D正确.]
?题组二 牛顿第三定律
5.某同学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时他把两个力传感器同时连接在计算机上,其中一个系在墙上,另一个握在手中,如图甲所示.如图乙是他记录的两个物体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变化图线.根据图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作用力大时反作用力小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总是相反的
C.作用力变化后反作用力才随之发生变化
D.图中的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 [由题图可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同时变化,故A、C错误,B正确;题图中的两个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D错误.]
6.如图所示,台秤上放一个装有水的容器,有一个金属球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现将金属球浸没在水中,比较在金属球浸入水中前、后的情况是( )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台秤的示数不变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台秤的示数增加
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台秤的示数增大,且减少的示数等于增加的示数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增大,台秤的示数减小,且增加的示数等于减少的示数
C [当金属球浸入水中后,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故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由牛顿第三定律,在水对球有向上的浮力的同时,金属球对水有向下的作用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使得台秤的示数增大,且弹簧测力计减少的示数等于台秤增加的示数,选项C正确。]
7.(多选)有很多运动项目都与物理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校运动会跳高比赛上,某同学成功地跳过了1.28 m的高度,若忽略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地面向上起跳的过程中,地面对该同学的支持力等于该同学的重力
B.从地面向上起跳的过程中,地面对该同学的支持力等于该同学对地面的压力
C.落到垫子上后,该同学对垫子的压力始终等于垫子对该同学的支持力
D.落到垫子上后,该同学对垫子的压力始终等于该同学的重力
BC [从地面向上起跳的过程中,地面给该同学向上的支持力的大小要大于该同学的重力的大小,该同学才能够有向上的加速度,才能向上运动,A错误;从地面向上起跳的过程中,地面对该同学的支持力与该同学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B正确;落到垫子上后,该同学对垫子的压力始终与垫子对该同学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正确;落到垫子上后,该同学先向下减速,加速度向上,故支持力大于重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此时该同学对垫子的压力大于该同学的重力;当该同学静止时,支持力等于重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此时该同学对垫子的压力等于该同学的重力,故D错误.]
8.质量为M的人站在地面上,用绳通过光滑定滑轮将质量为m的重物从高处放下,如图所示,若重物以加速度a下降(aA.(M+m)g-ma B.M(g-a)-ma
C.(M-m)g+ma D.Mg-ma
C [设绳的拉力为F,对重物,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g-F=ma ①
绳的拉力F=mg-ma ②
人所受重力、绳向上的拉力及地面的支持力FN的合力为零,所以有Mg=FN+F ③
由②③得FN=Mg-F=(M-m)g+ma
人对地面的压力FN′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FN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
FN′=(M-m)g+ma,方向竖直向下,选项C正确.]
9.如图所示,三角形灯架的横梁AO在水平方向和绳子BO的夹角为30°,横梁重力忽略不计,若灯的重力为20 N,求绳子BO所受的拉力和横梁AO所受的压力的大小各是多少?
[解析] 以O点为研究对象,那么该点必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即竖直绳的拉力大小等于灯的重力大小G,BO段绳对O点的拉力F1,横梁对O点的弹力F2,如图所示.
根据共点力平衡的特点可知,F1和F2的合力大小必然与重力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出平行四边形,由分析可知F=G.
F1== N=40 N,F2== N≈34.6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绳OB所受的拉力与F1大小相等,为40 N;横梁所受的压力与F2大小相等,为34.6 N.
[答案] 40 N 34.6 N
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