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第二节 改造家庭网络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川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第二节 改造家庭网络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5-09-11 17:1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课题 改造家庭网络(第一课时)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七年级上册信息科技《第二节 改造家庭网络》,是 “家庭网络” 模块开篇基础。教材先对比有线与无线接入的特点、场景及设备,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再以 TCP/IP 协议簇为核心,借 “普通话”“快递运输” 类比,化解协议原理抽象难点。内容遵循 “具体到抽象、现象到原理” 逻辑,衔接校园与家庭场景,为后续学 IP 地址、网络改造铺垫,还培养学生观察网络现象、理解技术原理的能力,体现 “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 (一)信息意识1、能识别有线(需布线、靠物理介质)与无线(无布线、靠无线信号)两种网络接入方式,举例说明应用(如学校机房用有线、家庭用 Wi-Fi);2、知晓互联网通信需统一规则,理解 TCP/IP 协议簇是设备互联互通的 “通用语言”,初步感知其对网络运行的重要性。(二)计算思维1、能分析有线与无线接入差异,归纳适用场景(如求稳定选有线、求灵活选无线),培养分类归纳思维;2、可结合 “快递运输” 类比,拆解 TCP/IP 协议分层传数据过程(应用层 - 传输层 - 网络层 - 物理链路层),理解 “复杂问题分层解决” 思路,初步形成数据传输逻辑认知。(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1、能通过教材示意图和教师演示,识别无线路由器、交换机、网线等设备,初步了解其功能;2、可参与 “思考活动二”,选网页浏览、发邮件等熟悉应用,尝试描述其依赖 TCP/IP 协议传数据的大致过程,培养数字化场景分析能力。(四)信息社会责任感1、了解无线路由器防火墙功能,初步树立家庭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不向陌生人透露 Wi-Fi 密码;2、讨论网络接入方式时,能结合场景需求(如机房需稳定、家庭需灵活),培养 “技术服务需求” 的责任认知。
重点 1、区分有线接入与无线接入的特点、常见应用场景及核心设备(有线:网络交换机、网线;无线:无线路由器)。2、理解 TCP/IP 协议簇的作用(实现不同设备互联互通),掌握其分层传输数据的核心逻辑(结合快递运输类比)。
难点 1、理解无线路由器 “将数据转化为无线信号”“具备网络管理与安全防护功能” 的工作原理,避免将 “Wi-Fi 技术” 与 “无线路由器设备” 混淆。2、将 TCP/IP 协议的四层结构与实际数据传输过程对应,理解各层 “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数据传输” 的关系(如应用层负责发起请求、物理链路层负责实际传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场景呈现 提前准备两段 30 秒左右高清短视频:①学校计算机教室,特写电脑用网线连交换机;②家庭客厅,手机、平板无网线正常上网。课堂用多媒体全屏播放,结束后暂停画面供回顾。 2. 问题引导 播放后提 3 个递进问题,给 1 分钟思考时间,巡视并鼓励有困惑的学生: ① 两个场景中,设备连网方式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② 为什么学校电脑用 “网线”,家里手机、平板不用? ③ “网线” 和 “无线信号” 背后,要解决网络连接的什么关键问题? 3. 课题引出 梳理学生核心疑问(如 “无线怎么传数据”“网线有什么用”),明确课题 “网络设备连接方式与互联网通信协议”,说明将解答 “设备如何连网”“数据如何安全传输”,并预告 “有线 vs 无线对比”“协议模拟实验” 环节,引发期待。 观察:专注看短视频,抓关键细节,部分记录连网差异。 思考讨论:先独立思考梳疑问,再小组讨论分享,部分举手全班分享。 目标聚焦:听教师明确主题与问题,知学习方向,对实验感兴趣,为后续做准备。 直观感知建起点:短视频呈现实景,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 “有线 / 无线”,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问题驱动激兴趣:递进式问题引深度思考,结合熟悉场景降门槛,让学生易生探究欲。 明确目标聚重点:梳疑问、点主题,帮学生抓重点;预告实验调动积极性,为后续铺垫。
讲授新课 材料发放与任务布置:提前设计含 “接入特点、应用场景、核心设备” 三列的 “有线与无线接入对比表”,课堂发放给学生;明确任务:阅读教材 “网络设备连接方式” 部分,独立填表格(重点抓 “物理介质”“无线信号” 等关键词),限时 8 分钟。 巡视指导与反馈:学生填写时巡视,观察进度与关键词抓取情况;对卡壳学生(如不知 “核心设备”),用 “教材提过连接有线设备需什么硬件?” 引导思考,不直接给答案;8 分钟后留 2 分钟,让学生核对表格、标记存疑处。 提问题:“A 手机用‘规则 A’、B 电脑用‘规则 B’,能否互通?” 引导得出 “无统一规则通信失败”;结合教材图,类比 TCP/IP 协议为“网络普通话”,说明其实现设备互联互通的作用。展示教材快递与 TCP/IP 对比图,以 “小明寄快递” 类比,分层讲四层协议功能(应用层:发 / 收数据;传输层:确认地址、建连接;网络层:数据拆 / 打包;物理链路层:介质传输);用 “手机浏览网页” 串联分层逻辑,画流程图辅助。布置任务:小组选 “发邮件、刷短视频” 等应用,用 “快递类比” 说四层传输,限时 1.5 分钟;巡视引导,抽 2-3 组分享,点评纠正,强调分层协作。 阅读填写:对照对比表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填表格;遇不确定知识点,圈画教材待确认。 自查标记:填完后浏览表格查遗漏 / 矛盾,用问号标存疑内容,准备重点听教师讲解。思考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得出结论;听教师解读,理解 TCP/IP 协议 “统一规则、实现互通” 的核心。对照图对应 “快递流程” 与 “协议分层”,记录功能;跟随案例梳理传输路径,画流程图,理解分层协作。小组讨论,梳理应用的四层对应关系;代表发言,倾听判断,在点评中修正认知。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 “阅读→提取→填写” 任务链,促学生主动获教材信息,练筛选梳理能力,避免被动学。 明确学习起点:借对比表填写情况,教师速知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带问题听课,提专注度。用情境降低抽象性,让学生理解协议必要性;借 “普通话” 类比,建立协议是通信基础的认知。用生活类比拆解复杂分层,避免记混;借案例串联逻辑,让学生理解协议是分层协作的系统。让学生迁移知识到实际场景,实现从理解到应用;通过互动巩固分层认知,锻炼合作表达能力。
课堂练习 基础题(考查认知)判断题:(1)Wi-Fi 是一种提供无线信号的设备。( )(答案:×,Wi-Fi 是技术,无线路由器是设备)(2)TCP/IP 协议能让不同品牌的设备互相通信。( )(答案:√)选择题:下列场景中,适合用有线接入的是( )A. 家庭手机上网 B. 学校计算机教室 C. 商场顾客连网 D. 户外用 5G 上网(答案:B)理解题(考查应用)简答题:用一句话描述 “无线路由器” 在家庭网络中的作用。(参考答案:无线路由器能将数据转化为 Wi-Fi 信号,供手机、平板等设备无线接入互联网,还能管理网络和防护安全)反馈与讲解:公布答案后,针对判断题(1)、简答题等易错点,结合教材定义和实物展示再次强调,确保学生纠正认知偏差。 独立完成题目,核对答案后标记错题;针对错题(如误判 Wi-Fi 是设备),回顾教材相关内容,初步梳理错误原因。 快速检测学生对基础概念(Wi-Fi、TCP/IP 协议、接入场景)的认知掌握情况,定位常见认知偏差。
课堂小结 用思维导图板书梳理核心:“网络接入方式”(有线:稳定、需布线;无线:灵活、无布线)、“TCP/IP 协议”(通用语言、分层传输),突出关键词;结合板书提问回顾,补充学生遗漏点。 跟随提问回答要点,记录板书框架,补充笔记;关联 “接入方式” 与 “TCP/IP 协议”,形成整体认知。 直观巩固核心知识,检验掌握情况;帮助构建 “连网方式 + 传输规则” 的知识体系。
板书 六、板书设计第 1 课时:网络接入方式与互联网通信协议一、网络设备连接方式类型 核心特点 应用场景 核心设备有线接入 需布线,依赖双绞线 / 光纤 学校计算机教室 网络交换机、网线无线接入 无布线,依赖无线信号 家庭、公共场所 无线路由器(Wi-Fi)(补充:无线路由器功能:信号转化、网络管理、防火墙) 二、互联网通信协议核心协议:TCP/IP 协议簇(网络 “普通话”)分层传输(类比快递):应用层:发 / 收信息(小明填快递单 / 收快递)传输层:确认地址、建连接(快递员确认地址)网络层:数据分包 / 解包(快递站拆分包裹)物理链路层:传输数据(卡车运输快递) 同步记录思考:在笔记本画简化板书,记表格与分层对应关系,标彩色重点(如 “防火墙→防攻击”)。 结合板书回顾提问:环节过渡时对照板书回顾,遇疑问(如无线核心设备)结合板书提问。 结构化呈知识:用表格、列表清晰展示内容,帮学生建知识框架,避免碎片化。 辅助互动记忆:随进度完善板书引导参与,降低理解难度,为收尾梳理提供载体。 突出重点易错点:标注关键信息与区分易混点,帮学生抓重点、少出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