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1 09:4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七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习目标
1.通过相关史料了解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学会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比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训练历史思辨能力。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观)
3. 通过领略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国文化一脉相传,体会以“天下兴”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树立赓续传统、复兴民族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温故知新
结合所学,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特征?
政治大变革
社会大动荡
经济大发展
思想繁荣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这幅画像石刻画了老子的睿智与深邃,生动再现了孔子与老子这两位古代圣贤的相遇。孔子在老子面前恭敬聆听教诲,表达了他对老子的崇敬与仰慕。
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耀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圣人”“至圣”“万世师表”他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在继续。
老子之“道”
孔子之“仁”
老子简介
姓名
生活时代
国籍
地位
著作
姓李,名耳
道家学派创始人
春秋后期
楚国人
《老子》 《道德经》
《道德经》书影
“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主要思想
(1)核心思想:
“道”是万物总根源、总规律
(2)朴素辩证:
万物有对立面并能相互转化
(3)处世之道: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4)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材料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材料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根据材料,分析老子的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顺应自然
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
《道德经》书影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孔子和儒家学说
基本概况
(1)时期:
春秋晚期
(2)地区:
鲁国
(3)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
材料: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称为“圣人”。生于春秋晚期的鲁国,自幼勤奋好学,对周礼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 他不仅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受到后人的敬仰,还因其教育理念和思想学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
前551
出生
15岁
明志
37—50岁
教学
51岁
从政
周游
55—68岁
68岁
修订
逝世
前479
(73岁)
思想主张
材料一:
樊迟(孔子弟子)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已所不欲,务施于人。 ”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1.核心思想:“仁”
(有爱心、有同情心)
2.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思想主张
思考: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晚期为什么未被重用?
孔子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恢复西周礼,实质上是维护奴隶制,不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
恢复周礼
不符合争霸战争的目的
“仁”
“德”
分封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周礼制度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诸侯为追逐利益相互争霸,孔子仁的思想显然无法满足诸侯的现实需要。

孔子的教育主张
阅读材料,指出材料分别体现了孔子的主张?
材料一: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材料二: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对象: 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私学的创办有何意义?
学在官府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学在四夷
王权衰落,礼制破坏,文化职官四处流散。诗书礼乐向民间扩散,私学应运而生。
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论语》选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恩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课后活动:说说这些言论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实事求是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谦虚好学
举一反三
谦虚好学
文化成就:
整理古籍、
编《春秋》
编定《诗经》、 《尚书》、 《礼记》、《周易》、 《春秋 》
《论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
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因
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
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
的本子。
评价:
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影响: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截至2019年12月6日,中国已在162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孔子学院标志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兵、小说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
铁犁牛耕使用,促使井田制崩溃,和生产力大发展(物质基础)
2)政治:
3)阶级:
4)文化: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环境自由)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庄子
韩非
兼爱、非攻、节俭、贤人治国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孟子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孙武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派别及思想
阅读课本,梳理儒、墨、道、法、兵家的基本信息。
儒家
孟子
荀子
儒家代表人物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仁者无敌”。
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孟子》
《荀子》
《墨子》总计53篇。墨子
的思想集中保留在《墨子》中
主张 “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互伐兼并、残害生命。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代表人物
墨家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思想主张
《墨子》
书影
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用吾言,行必修。
——《墨子·鲁问》
法 家
《韩非子》书影
战国时期韩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
1、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2树立君主的权威,
3、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韩非,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依法治国,与时俱进
兵 家
代表人物
清版《孙子兵法》书影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战而屈人之兵”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孙膑
继承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
反对空谈仁义,
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孙武
思考
合作探究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剧变,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适合成为治世药方?为什么?
法家。各国为了发展封建经济,纷纷在国内变法,法家反对空谈仁义、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富国强兵,在战国争雄中立于不败之地

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中,观点各异,彼此论战辩驳的各派是否是水火不容呢?
《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
相互融合
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答: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