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1.解析:由≈,由此可知物体受到的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答案:(1) (2)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
2.解析:由数据猜测a与成正比关系,建立a-坐标进行描点连线.
由图线可知a-图线为过原点的直线,故F一定时,a与成正比,即a与m成反比关系.
答案: (1)见解析图 (2)反比
3.解析:(1)实验中把所挂槽码的重力之和看成与小车所受拉力大小相等,没有考虑摩擦力,故必须平衡摩擦力且应排在步骤B之后.
(2)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6 V电压的蓄电池上将无法工作,必须接在4~6 V交流电源上.
(3)作a-M关系图像,得到的是曲线,很难进行正确的判断,必须“化曲为直”,改作a-关系图像.
(4)①电磁打点计时器应靠右端安装,留出小车的运动空间;②释放小车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③连接小车的细绳应平行于木板,故应调节滑轮位置使细绳平行于木板.
答案:(1)平衡摩擦力 B (2)D 6 V电压的蓄电池 4~6 V的交流电源 (3)G a-M图像 a-图像 (4)①应靠右端 ②应靠近打点计时器 ③使细绳平行于木板时滑轮所处位置
4.解析:(1)E点瞬时速度
vE==0.85 m/s;
A、F两点的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
AF==0.7 m/s;
由Δx=aT2可得a==5 m/s2.
(2)在拉力一定时,a与M成反比,故得到多组数据后他应描绘的图像是a-.
(3)①由题图丙可知,当拉力为0时小车的加速度大于0,故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过度;
②要使绳子所挂砂和砂桶的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绳对小车拉力的大小,必须使m M,否则将会出现较大误差.
答案:(1)0.85 0.7 5 (2)a-
(3)①平衡摩擦力过度 ②不满足小车的质量远远大于砂和砂桶的质量
5.解析:(1)本实验木板表面不可能光滑,摩擦力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要平衡摩擦力.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M+m)a,解得a=,则绳子的拉力F=Ma=,可知当砝码(包括砝码盘)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质量M时,小车所受的拉力等于砝码(包括砝码盘)的总重力,所以应满足的条件是砝码(包括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3)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二定律当成已知的公式来使用,故A错误;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应该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故B正确;平衡摩擦力后μ=tan θ,与重物的质量无关,所以不用再次平衡摩擦力,故C错误;本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故D正确.
答案:(1)平衡摩擦力 (2)m M (3)BD
6.解析:这是探究小车加速度与钩码质量的关系,所以该实验必须平衡摩擦力,并且要保证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1)由题图图像可知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非线性关系.
(2)a-m图线不经过原点,在m轴上有截距,即挂上小钩码后小车加速度仍为零,可能的原因是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3)本实验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mg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应采取的措施是调节轨道的倾斜度以平衡摩擦力,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答案:(1)非线性 (2)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3)调节轨道的倾斜度以平衡摩擦力 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7.解析:(1)为充分利用纸带,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传感器的示数,故A正确;为得出普遍规律,改变砂和砂桶质量,打出几条纸带,故B正确;小车受到的拉力可由拉力传感器测出来,不需要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故C错误;小车受到的拉力可以由拉力传感器测出,实验中不需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故D错误.
由于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纸带上面每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1 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则C点的速度为vC=×10-2 m/s=0.8 m/s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
a= m/s2=4 m/s2.
(2)作用力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a与其质量m成反比,即m1a1=m2a2.结合图像可知,F一定时,aA>aB,则mA由题图可知aA=aB=0时,FA=FB,又FA=FB=μAmAg=μBmBg,又mAμB.
答案:(1)AB 0.8 4 (2)小于 大于
1 / 3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说明:本试卷总分54分
1.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得到质量相等的两辆小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小车编号 F/N s/cm
1 0.1 50
2 0.2 99.5
(1)从以上两组数据中可以得出加速度a1与a2之比为_______________.
(2)从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同学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中保持拉力不变,得到了小车加速度随质量变化的一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 序号 加速度 a/(m·s-2) 小车与砝码 总质量m/kg 小车与砝码总质量的倒数m-1/kg-1
1 0.29 0.20 5.0
2 0.25 0.25 4.0
3 0.22 0.30 3.3
4 0.18 0.35 2.9
5 0.16 0.40 2.5
(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中建立合适的坐标,并画出能直观反映出加速度与质量关系的图线.
(2)由图线可知F一定时,a与m成________关系.
3.在研究作用力F一定时,小车的加速度a与小车(含砝码)质量M的关系时,某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天平称出小车和所挂槽码的质量
B.按图装好实验器材
C.把轻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槽码
D.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6 V电压的蓄电池上,接通电源,释放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明小车质量
E.保持所挂槽码的质量不变,增加小车上的砝码个数,并记录每次增加后的M值,重复上述实验
F.分析每条纸带,测量并计算出加速度的值
G.作a-M关系图像,并由图像确定a与M的关系
(1)该同学漏掉的重要实验步骤是________,该步骤应排在步骤________之后.
(2)在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是步骤________,应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步骤中,处理不恰当的是步骤________,应把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观察该同学安装的实验装置图,请改正以下三个实验器材的位置错误.
①电磁打点计时器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车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滑轮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使用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为50 Hz.
(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计时点,如图乙所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0.0 mm、12.0 mm、14.0 mm、16.0 mm、18.0 mm,则打E点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_m/s,打A、F两点的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
(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应该保持拉力不变,得到多组数据后他应描绘的图像是________(选填“a-M”或“a-”)图像.
(3)该同学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作出了a-F图像如图丙所示,则:
①图中的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图进行实验:
(1)实验中,需要在木板的右端垫上一个小木块,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已经测出小车的质量为M,砝码(包括砝码盘)的总质量为m,若要将砝码(包括砝码盘)的总重力大小作为小车所受拉力F的大小,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求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时,可用天平测出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以及小车质量M,直接利用公式a=g求出
B.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放开小车
C.每改变一次小车的质量,都需要改变垫入的小木块的厚度
D.先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小车受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6.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获得了小车加速度a与钩码的质量m的对应关系图,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小车(含发射器)的质量为200 g,实验时选择了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和轻定滑轮,小车的加速度由位移传感器及与之相连的计算机得到.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根据该同学的结果,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________(选填“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2)由图乙可知,a-m图线不经过原点,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利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在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的结论,并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mg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实验中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①某实验小组做“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实验小组中的小华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实验.
图中带滑轮的长木板水平放置于桌面,拉力传感器可直接显示所受到的拉力大小.
小华做实验时,下列操作必要且正确的是________.
A.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传感器的示数
B.改变砂和砂桶质量,打出几条纸带
C.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
D.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一定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②图乙为上述实验中打下的一条纸带,A点为小车刚释放时打下的起始点,每两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 Hz,则C点的速度为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以上两空均保留1位有效数字)
(2)某同学用物体A、B分别探究了加速度随着外力的变化的关系,物体A、B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阻力及空气阻力可忽略),实验后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了物体A、B的加速度a与轻质弹簧测力计弹力F的关系图像分别如图丙中的A、B所示.
该同学仔细分析了图中两条线不重合的原因,得出结论:两个物体的质量不等,且mA________mB;两物体与木板之间动摩擦因数μA________μB.(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