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二单元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1.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2.根据材料分析洋务运动的目的:
材料一: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②清政府内部出现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
③世界潮流:工业革命的影响
目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解决内忧外患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恭亲王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根据材料,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口号:
前期: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后期:求富(创办民用工业)
4.洋务运动的成果: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性质:封建官办企业。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直接目的:辅助军事工业。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运输、燃料等方面的困难。
代表: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形式: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性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③筹划近代海防:
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发展近代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派了一批留学生。
金陵机器制造局制造的枪炮
福建船政局
北洋水师官兵合影
留美幼童
5.结合下列材料,评价洋务运动
材料一 洋务运动包罗孔多,但大致而言,其核心或主导的东西可以归为二端:(一)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二)创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
——德国首相·俾斯麦
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②一定程度抵制外敌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不变革封建制度,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以失败而告终。
边疆危机
边疆危机:
事件 经过 结果
19世纪中后期 美日侵略台湾 19世纪60年代,美国军舰进犯台湾 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南部 19世纪中后期,东南海疆面临威胁
新疆危机
1864新疆爆发内乱。
1865阿古柏入侵新疆。
1875年左宗棠发兵平乱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左宗棠收复新疆大部
1884年,新疆设行省
1883
中法战争
1894-1895
甲午战争
1884马江海战,福建水师覆没,福州船政局被毁
1884法军进攻台湾,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击退法军。
1885镇南关大捷
1885年台湾建省,
强化对台湾的管辖
1885法国占领越南,
西南门户洞开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1879,日本吞并琉球,宗藩体系的逐渐瓦解
(2)中法战争马尾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3)1885年,在台湾设省
引发了清廷内部“海防”和“塞防”之争
1.西北边疆
2.西南边疆
3.东南边疆
(1)1883—1885,中法战争爆发,镇南关大捷, 法军战败,中国不败而败
(3)1885年6月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占领
(1)1864年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2)沙俄出兵占领伊犁
【任务】“山雨欲来风满楼”边疆统治现危机,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阅读教材,从时空角度整理此时列强在中国的恶行。
(3)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4)1884年,在新疆正式建省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甲午战争:
(1)背景:
材料一:“强兵为富国之本……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1868明治天皇《亿兆安抚之宸翰》
②明治维新后,日本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企图对外扩张(大陆政策)。
④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日本借口出兵朝鲜
材料三:1860年左右,崔济愚创立了东学教,以对抗传入朝鲜的西方文化,并致力于帮助贫困农民争取权益,口号为“惩治贪官污吏”和“斥倭斥洋”。
①世界形势: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材料二: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③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2)过程: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3)结果:马关条约:
条款 影响
让步 承认朝鲜独立 国际地位降低
割地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赔款 赔款2亿两白银 激化阶级矛盾,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埠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4)后续:反割台斗争
驻台清将刘永福、台湾秀才姜绍祖,徐骧等,组织民众抗击日本割占台湾。在日本统治的50年里,台湾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抗争。
瓜分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
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实质:帝国主义之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策划干涉
支持干涉
支持干涉
瓜分狂潮: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域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表现:
①政治:
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
②经济:
争相成为中国债主;抢夺路权、工矿利权
③18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国资本主义、洋务运动刺激及外商企业诱导产生,虽艰难但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输出资本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以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初步发展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在初步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之后的短暂繁荣奠定了基础。
进一步发展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春天”短暂,因列强战后卷土重来。
短暂繁荣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主义挤压民族资本,民族资本日益萎缩,发展艰难。
日益萎缩
走向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实现了性质的转变。
戊戌变法
相同时期的改革,不同的结果?问题出在哪里?
器物————制度?
中国洋务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
瓜分狂潮
1.政治: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意识觉醒。
签订《马关条约》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
2.经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不断壮大。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
①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康梁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
3.思想:维新思想兴起和发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思考:阅读教材思考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宣传特点
特点:托古改制(把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主张:立宪法、开国会,三权鼎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思考:为何打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守旧势力强大。
◎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材料1: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2: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1895年
“公车上书”
01 序幕
02 开端
03 高潮
04 失败
1898年6月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光绪帝先后颁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过程
领域 内容 意义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维新派参政,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培养人才,促进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启蒙
增强军事实力,抵御外来侵略
思考:与洋务运动相比,维新变法有何不同?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器物技术→政治制度
维护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代表阶级
学习内容
根本目的
变法内容:
局限: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政治主张
材料3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4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5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赫德(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
材料6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失败原因
⑴客观:守旧势力十分强大,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⑵主观: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操之过急且具体策略失当,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⑶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历史意义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部分措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4.社会革新运动: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促进了社会风气的革新。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思考:下层百姓面对民族危亡作出什么样的斗争,起到什么作用,有何局限性?
义和团揭帖(节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
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
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尽萧然。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①甲午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根本)
②反洋教斗争兴起(直接)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1.背景:
2.口号:
义和团运动
2.口号
“扶清灭洋”
局限性:
“灭洋”带有盲目排外性质,缺乏先进阶级领导,这也反映农民阶级局限性。
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进步性:
反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斗争矛头指向侵略者,能对于身受压迫的群众起鼓舞和动员作用。
民众和乡绅把自然灾害的频发归因于外国人。他们坚决认为,外国人宣传异端邪教和禁止崇拜孔子、圣像和祖先,触犯了神灵;外国人修路时毁坏了地下的“龙脉”,开矿时放走了山中的“宝气”,从而破坏了风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射猪斩羊图》
万剑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
一刀斩羊头,问畜生还想来么。
义和团运动
3.过程
反洋教斗争
德国强占胶州湾
义和团运动兴起
19世纪末
1897年
1900年5月28日
6月10日
义和团的迅猛发展让列强非常惊恐,八国决意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军向北京进发
义和团士兵
8月中旬
6月21日
慈禧正式宣布“招抚”义和团
北京失陷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1901年
思考:列强和清政府的态度?
评价
材料4: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2:他们要消灭一切带“洋”字的东西,铁路、电线、机器、轮船等等都在捣毁之列,因为“机器工艺”为洋人“乖戾之天性所好”。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雷颐《走向革命 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3: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材料1: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爱国行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那些消极落后的方面便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性质: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进步性:强烈的反帝爱国主义倾向,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局限性:盲目排外,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的深渊。
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爱国又误国”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和《辛丑条约》
思考:《辛丑条约》的危害,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又做出怎么样的思考和行动?
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借口)。
天津保卫战
慈禧向各国“宣战”
天津陷落
八国联军烧杀抢掠,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1900.08中旬
1900.07.14
1900.06.10
1900.06中旬
1900.06.21
廊坊阻击战
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阅读教材,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大事记
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2.过程:
材料:联军统帅瓦德西曾下令,特许联军公开抢劫三日。……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1900)
美军掠夺的白银
联军屠杀义和团民
联军军官坐在龙椅上合影
八国联军犯下骇人听闻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略中国东北
八国联军在紫禁城举行阅兵式
联军司令瓦德西在检阅部队
慈禧西逃图
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
1.《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1901年9月与英、俄、日、法、意、美、德、奥匈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主 要 内 容 主 要 危 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受制于列强,变成洋人的朝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使馆界”,实际成为列强华的基地和“国中之国”
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奴役中国的工具
2.主要内容:
评价:《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它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为其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俄德意日奥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归纳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趋势:
①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②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再到统治中心。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趋势
《辛丑条约》
惩办祸首诸臣
赔款4.5亿两白银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驻兵
拆除炮台,铁路沿线驻扎军队
暂停华北科举,禁止人民反帝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五口通商
接受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通商口岸传教权
《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台、澎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四个通商口岸
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①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②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再到统治中心。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课程小结
课程小结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终结
(1)形成的过程:
(2)终结: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总结
挽救民族
危亡的斗争
梦醒斗争
梦灭危亡
上层知识分子:戊戌维新运动
下层普通百姓: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鸦片战争
自强求富
开眼看世界
甲午中
日战争
救亡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
军侵华
图存
矛盾激化
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阶级皆扛不起民族独立与富强的重任!接下来哪个阶层进行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小试牛刀
1.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D
小试牛刀
2.“……条约签订之日是台湾遭日本侵据统治的悲情岁月的开始,也是台湾人民坚决奋起,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不间断抗争的开始。”材料中的“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C
小试牛刀
3.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小试牛刀
4.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人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这“礼物”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