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课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语文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课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5:59: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上第六单元
《学习改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改写的常见形式。
2.依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改写,把握改写的基本方法,明确改写前后文章的风格、角度、顺序一致等基本原则。
重难点:写作实践,能依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改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将杜牧《清明》(七绝)改写为五绝、剧本、一首词(只加标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解读改写
阅读课本《写作 学习改写》,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 什么是改写?
明确: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再创作”,以服务于特定的需要。
2. 改写有哪些形式?
明确:一是可以改变文体,比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二是可以改变语体,比如将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文,把书面语改成口语;三是可以改变叙述方式,比如将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或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总之,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改写。
三、改写指导
四、玩转改写
(一)改变文体
把《枫桥夜泊》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散文。
原诗: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深入体会原诗《枫桥夜泊》,把握其背景、内容、情感。
明确:背景唐朝安史之乱后,他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内容此诗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人)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事)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情感这首诗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用现代汉语讲此诗的内容: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改成散文:
《枫桥夜泊》
已经是三更半夜了,淡黄色的月亮渐渐地落了下去。黑沉沉的夜,仿佛无边的浓墨涂在天际,连星星的微光也没有,满天都是白花花的霜。
“哇—哇—”乌鸦也都归巢了,声音是那么凄凉。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心中充满了愁绪,此时陪伴我的只有江边的枫树和船头时隐时现的渔火。家乡的亲人,你们在做什么,日子过得好不好?恍惚间,两个熟悉的身影似乎出现在我眼前,可是一伸手,他们都不见了……泪水从我脸上滑落下来……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还在那里悄然而立。“当—当—”寒山寺里的钟声敲到了我的心田。这凄凉的声音,仿佛是亲人在呼唤着我回家……
2.就散文《枫桥夜泊》,在描写、联想想象、语言方面赏析。
《枫桥夜泊》
已经是三更半夜了,淡黄色的月亮渐渐地落了下去。黑沉沉的夜,仿佛无边的浓墨涂在天际,连星星的微光也没有,满天都是白花花的霜。(景物描写)
“哇—哇—”乌鸦也都归巢了,声音是那么凄凉。(景物描写)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心中充满了愁绪,此时陪伴我(第一人称)的只有江边的枫树和船头时隐时现的渔火。家乡的亲人,你们在做什么,日子过得好不好?(心理描写)恍惚间,两个熟悉的身影似乎出现在我眼前,可是一伸手,(动作描写)他们都不见了……泪水从我脸上滑落下来……(神态描写)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还在那里悄然而立。“当—当—”寒山寺里的钟声敲到了我的心田(心理描写)。这凄凉的声音,仿佛是亲人在呼唤着我回家……
赏析:散文采用了人物多种描写手法,在这样一个深秋夜色苦寒的背景下,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想象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
(二)改变语体
把寓言故事《拔苗助长》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小故事。300字左右。
拔苗助长(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改写示例:
拔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靠庄稼为生,每天必须去田里劳作。
有一天,农夫照常上地里去劳作,勤勤恳恳。火红的太阳高高悬挂在上空,得意地炙烤着大地,又没东西遮阳。(生动的环境描写)农夫又热又累,调皮的汗珠一个个地向下滚,全身都湿透了,农夫就坐在田埂上休息“:我的禾苗怎么就不往高长 ”他急得抓耳挠骚,左思右想,可是怎么也想不明白。突然,他想到了“:如果我把禾苗拔高……嘻嘻嘻,我真是太聪明了!”于是,他高兴地弯下腰,将禾苗全都拔高了,还边拔边说:“庄稼苗呀庄稼苗,你知道我有多辛苦吗 为了你的成长,我浇水,我施肥,你总是不长,我要把你拔高,叫你不长!哼!”拔完后,他气喘嘘嘘地跑回了家,对着家人说:“好消息,今天虽然累坏了我,但是我却帮庄稼苗长高了。”(合理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妻子听后问:“那你是怎么帮他长高的啊 ”
他回答:“拔苗。”
“啊 ” (人物对话,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
他儿子说:“爸,看你做了什么傻事!”然后急急忙忙跑到地里,禾苗全都枯死了,儿子伤心地回到家,说:“死了,完了!”农夫一想才知道自己做了傻事。
(三)改变叙述视角、叙述顺序
拔苗助长
正午,日头正烈,火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我一脸忧愁地看着眼前田里的庄稼,禾苗还如刚种上一般大小。看着幼小的它们,我心急如焚,在田头不停地走来走去。“咦,既然它们自己长得太慢,不如我帮它们一把,虽然我辛苦一点,但小苗们能快速长大,这点累也不算什么。”心动不如行动,我赶紧挽起裤腿,开启了我忙碌得一天。
……(改变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变第一人称)
拔苗助长
看着满地枯死的庄稼,农夫和他的妻子心灰意冷,这可是他们一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改变叙述顺序:顺叙变倒叙)
每天早上,太阳当空的时候,农夫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湿透……
五、写作实践
文题一参考
原文: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思维导图】
【范例评点】
《穿井得一人》改写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①(交代“穿井得一人”故事发生的环境,为下文写丁家穿井一事做了铺垫。)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地十分困难。于是,丁氏与家人决议打一口水井。当丁氏打井成功,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
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②(记叙穿井过程,引出“穿井得一人”的说法。)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便有人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大家你传我,我传你,竟然传到了宋国国君耳朵里。宋国国君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国国君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运水,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空闲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③(交代“穿井得一人”说法的误传以及勘误过程。)
【师生互评】
本文作者将古代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做了十分精彩的改写,故事情节完整,且在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大胆运用联想,先交代丁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写出了穿井的必要性,后还增加了对宋君听到传言后的心理描写,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整体上又忠实于原文及其寓意,是一篇比较成功的改写文。
文题二参考
【思维导图】
【例文评点】
改写《智取生辰纲》
且说晁盖等人得晓杨志押送生辰纲到东京的消息后,决定劫下这笔不义之财。可是,杨志乃将门之后,武艺高强,他们又怎么才能得手呢?①(从晁盖的角度改写,如何得手,这是最大的问题。)
还是吴用想出了点子,利用黄泥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形特点,利用蒙汗药。②(忠于原文内容,利用蒙汗药。)
可是问题又来了,谁能保证杨志他们一定要走黄泥冈,又有谁能保证让警惕性很高的杨志喝下他们准备好的蒙汗药呢?③(提出连续的问题,既符合晁盖、吴用商讨计策的事实,又引起读者思索,设置悬念。)
吴用不愧为智多星,他说:“黄泥冈是大名府前往汴梁的必经之地。况且,五月半天气,天气像下了火,那些军士挑着重重的担子,走了这么长的路,一定口干舌燥,必定要在黄泥冈松林里休息。而我们,扮作客商的模样,与他们巧遇。这样,再找一个人挑来酒,先不放药,我们吃一桶,让他们看着放心,这样,我不信他们不动心!”④(详写吴用计策,突出文章重点。)
晁盖捋了捋胡子,说:“这个主意不错,但是听说杨志警惕性很高,他专挑天热时走。即使我们吃了一桶,他也不会放心让他的人吃那一桶的。”⑤(晁盖再提疑问。)
“这个,好办,”吴用说,“我们先要从这个桶中舀一瓢吃,让他们看见没事,然后想办法再加进蒙汗药去。”⑥(重点设计放药的过程,这是原作的精华所在。)
“可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大家绞尽脑汁,冥思苦想。
智多星吴用轻捻山羊小胡,微微一笑,只要如此这般,不怕杨志他们不上当。⑦(故意卖关子,学习原作的写作技巧,增添趣味性。)
大家听了吴用的想法,一致拍手叫好。
接下来的事就顺利多了,先是暗暗派出密探打探杨志他们的消息。这一天,终于探听到杨志他们明日将到达黄泥冈。晁盖吴用他们便扮作贩枣子的客商,在黄泥冈松林里等待。
终于等来了狼狈不堪的杨志一行。⑧(略写准备过程。)
他们装作非常害怕的样子,远远地躲在一边。杨志先是怀疑,但看他们倒还本分,也没有做过多的怀疑。
正在这时,白胜挑酒上山了,他边走边唱,歌声嘹亮。然而对于长途跋涉的军士们来说,更诱人的是他的桶中酒。军士们准备凑钱买酒,杨志却坚决制止。趁着这工夫,松林那边的晁盖一行人跑出来,买走了第一桶,痛痛快快地吃完。刘唐在归还酒桶时,故意揭开另一个酒桶盖,兜了一瓢边吃边往松林里跑,吴用赶快把蒙汗药倒进瓢内,白胜故意追到松林,抢过酒瓢,往桶里一倾,药已经搅在酒里,便假装没头没脑地数落开了。⑨(具体写用计的过程,与前文的设计相照应。)
杨志看这波人喝了酒没事,又看见刚才这一桶也吃了一瓢,才很不情愿地默许军士买酒,并且自己也喝了他们孝敬的半瓢。⑩(略写杨志被蒙骗,中计。)
白胜完成任务,唱着山歌下山。
不多时,晁盖、吴用等人便看见杨志他们一个个倒地,动弹不得,他们也不多说,赶紧倒掉了枣子,把生辰纲装上大车,一溜烟消失在松林的尽头。
【师生互评】
这是一篇选取《智取生辰纲》作为改写对象的改写文。小作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突出了“智取”这一关键点,以晁盖、吴用等人的视角创作,改变原作叙述方式,展开联想和想象,详写用计过程,略写计谋实施,构思精巧,而语言力求遵循原作风格,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是一篇不错的改写文。
文题三参考
【思维导图】
【例文评点】
范进中举
[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和妻子高兴地出来迎接。]①(改变呈现方式,人物、情节、场景集中性强。)
范进:娘,我回来了!
范母、范妻:回来了,我们去做饭。②(语言改写,浅近易懂。)
[范母和范妻去做饭,胡屠户手提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出现在门口,故意咳嗽。]
范进:(急忙恭敬地)是岳父大人呀,快请进!不知岳父大人前来,有失远迎,还望恕罪,还望恕罪!
[胡屠户进门坐下。]
胡屠户:(感叹,高傲地)哎,我自认倒霉,把女儿嫁与你这不争气的现世宝穷鬼,挣不到钱反而还花了我不少。现如今不知上辈子积下了什么功德,让你沾我的光当了个秀才,今儿带酒肉来贺一贺(举了举手中的东西)。你如今是个秀才,以后凡事都要有个秀才的样子。
范进:(恭敬地连声答应)是,岳父见教的是。
胡屠户:(居高临下、语气生硬地)③(舞台说明,明确扼要。)比如像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辈,你怎敢在我们面前装大!若是你和那些挑粪、种田的小老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那就是坏了规矩、降了身份,我脸上也无光!
范进:(躬身,低声下气地)是是是,我一定不忘您的教导。
胡屠户:(起身坐正,趾高气扬地)我看你这烂忠厚没用的人不懂礼教、不讲规矩,所以才不得不教教你如何待人接物,免得惹人笑话,在外面把我的脸丢了!
范进:(恭敬地)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胡屠户:(顿了顿,又道)亲家母也该来一同吃饭,我的小女也要吃些。自从我女儿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一两回哩!可怜!可怜啊!
范进:(慌张地拿起扇子给胡屠户扇凉)是是是,岳父见教的是,岳父见教的是。
[范进欲参加乡试,因备不齐盘缠与胡屠户商议。]④(舞台提示,推进情节发展。)
范进:(恭敬、小心翼翼地)那个,岳父大人,小婿过几日想去参加乡试,可手头拮据没有盘缠,不知您……
胡屠户:(拍桌,恼怒地打断范进的话,盛气凌人地)呸!少自不量力!不过沾光勉强当了个秀才,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起来了!
范进:(沮丧,急切地)可是,我……⑤(适当地再创作,人物形象更立体。)
胡屠户:你少以为得了个秀才名号就了不起!我听说你中秀才也不过就是阅卷官看你老、可怜你,才施舍给你的!你看看城里张府那家财万贯的大老爷,哪个不像我一样浓眉大耳四方脸?你再看看你,尖嘴猴腮,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不三不四的,还没干出什么大事就想吃天鹅肉!
范进:(无奈,试探地)可岳父,我……
胡屠户:(不耐烦地)我什么我,我一天杀一头猪也赚不到多少银子。还让你拿钱去打水漂?你好好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才是正经,还想在我这里借钱,不可能!
【师生互评】
这是将小说《范进中举》第一部分改写成的课本剧。本课本剧,将原文中的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于一个场景,角色的安排十分合理,即将“范进”“胡屠户”作为主角,“范母”“范妻”作为配角,符合人物形象在原文中的地位;将原文中人物的动作描写等细节描写,成功地改写成了舞台提示语;对于原文中范进及胡屠户围绕范进进学与乡试所产生的矛盾冲突,通过对白的形式表现得集中突出。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课本剧。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改散文”“寓言改故事”“人称改写”“视角改写”“小说改课本剧”五种改写方法。总结提炼了改写支架,相信同学们都有收获。学习的过程,就是总结提炼的过程,希望同学们都能借此打开思维的大门,学有所得。
七、课后作文(二选一)
1.改写《江雪》,150字——200字。
江雪 /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提示:
背景: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画面:幽静寒冷。
主题:表现人物孤独,清高孤傲。险恶的环境、政治上不利,并没有把他压垮。通过此诗展现他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志趣。
请大家在不改变主要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发挥联想与想象,增添一些必要的细节描写,选择一条中国古代的寓言成语,用现代汉浯改写成一篇小故事。300字左右。
2. 改写《木兰诗》
写作指导:
木兰诗本就是一首叙事诗,改写时要尊重诗歌的详略安排和主题体现,在改写中不要把战争场面作为叙写的主要内容,而要在战前准备、辞官回乡、亲人团聚这些故事中尽情刻画,以体现木兰孝敬父母、不贪富贵的优秀品质,另外,如果让改写的作文更富有才气,还需要在改写中穿插一定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使得文章生动形象,有可读性。
板书设计:
清 明(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 牧童
情节:行人(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五绝)
清明时节雨,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清明(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上阕)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下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清 明(七绝)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改写为五绝。
2.改写为剧本。
3.改为一首词(只加标点)。
导入新课
清明(五绝)
清明时节雨,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清明(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上阕)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下阕)
清 明(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 牧童
情节:行人(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作
学习改写
1.了解改写的常见形式。
2.依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改写,把握改写的基本方法,明确改写前后文章的风格、角度、顺序一致等基本原则。
学习目标
阅读课本写作—学习改写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 什么是改写?
2. 改写有哪些形式?
解读改写
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再创作”,以服务于特定的需要。
一是可以改变文体,比如将诗歌改写成
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
二是可以改变语体,比如将文言文改写
成 白话文,把书面语改成口语;
三是可以改变叙述方式,比如将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或将顺叙改为倒叙、
插叙。
总之,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改写。
学习改写
充分忠实原著
选择改写形式
风格保持一致
主题思想不变
主要人物形象不变
改变文体:诗歌变散文、小说变剧本等
改变语体:文言变白话、书面变口语等
改变叙述角度:第一人称变第三人称,顺叙变倒叙、插叙等
语言风格前后一致
叙述视角全文统一
可以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围绕原文的中心有意识地增加必要的情节、细节和语句。
可以用剧本、实验报告、日记体、书信体等创新形式。
不能以翻译代替改写,要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叙述和描写,重新组织文章。
注意视角的转换,改写的文章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方面要与人称保持一致。
情节安排连贯流畅
改写指导
玩转改写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改变文体
把《枫桥夜泊》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散文。
背景唐朝安史之乱后,他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内容此诗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1.深入体会原诗《枫桥夜泊》,把握其背景、内容、情感
情感这首诗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用现代汉语讲此诗的内容: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已经是三更半夜了,淡黄色的月亮渐渐地落了下去。黑沉沉的夜,仿佛无边的浓墨涂在天际,连星星的微光也没有,满天都是白花花的霜。
“哇—哇—”乌鸦也都归巢了,声音是那么凄凉。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心中充满了愁绪,此时陪伴我的只有江边的枫树和船头时隐时现的渔火。家乡的亲人,你们在做什么,日子过得好不好?恍惚间,两个熟悉的身影似乎出现在我眼前,可是一伸手,他们都不见了……泪水从我脸上滑落下来……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还在那里悄然而立。“当—当—”寒山寺里的钟声敲到了我的心田。这凄凉的声音,仿佛是亲人在呼唤着我回家……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已经是三更半夜了,淡黄色的月亮渐渐地落了下去。黑沉沉的夜,仿佛无边的浓墨涂在天际,连星星的微光也没有,满天都是白花花的霜。
“哇——哇——”乌鸦也都归巢了,声音是那么凄凉。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心中充满愁绪,此时陪伴我的只有江边的枫树和船头时隐时现的渔火。家乡的亲人,你们在做什么,日子过得好不好?恍惚间,两个熟悉的身影似乎出现在我眼前,可是一伸手,他们都不见了······泪水从我脸上滑落下来······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还在那里悄然而立。“当——当——”寒山寺里的钟声敲到了我的心田。这凄凉的声音,仿佛是亲人呼唤着我回家·······
(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
(第一人称)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生动形象
联想、想象
2.就散文《枫桥夜泊》,在描写、联想想象、语言方面赏析
把寓言故事《拔苗助长》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小故事。300字左右。
拔苗助长(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玩转改写
改变语体
拔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靠庄稼为生,每天必须去田里劳作。
有一天,农夫照常上地里去劳作,勤勤恳恳。火红的太阳高高悬挂在上空,得意地炙烤着大地,又没东西遮阳。农夫又热又累,调皮的汗珠一个个地向下滚,全身都湿透了,农夫就坐在田埂上休息“:我的禾苗怎么就不往高长 ”他急得抓耳挠骚,左思右想,可是怎么也想不明白。突然,他想到了“:如果我把禾苗拔高……嘻嘻嘻,我真是太聪明了!”于是,他高兴地弯下腰,将禾苗全都拔高了,还边拔边说:“庄稼苗呀庄稼苗,你知道我有多辛苦吗 为了你的成长,我浇水,我施肥,你总是不长,我要把你拔高,叫你不长!哼!”拔完后,他气喘嘘嘘地跑回了家,对着家人说:“好消息,今天虽然累坏了我,但是我却帮庄稼苗长高了。”
生动的环境描写
合理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妻子听后问:“那你是怎么帮他长高的啊 ”
他回答:“拔苗。”
“啊 ”
他儿子说:“爸,看你做了什么傻事!”然后急急忙忙跑到地里,禾苗全都枯死了,儿子伤心地回到家,说:“死了,完了!”农夫一想才知道自己做了傻事。
人物对话,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
拔苗助长
正午,日头正烈,火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我一脸忧愁地看着眼前田里的庄稼,禾苗还如刚种上一般大小。看着幼小的它们,我心急如焚,在田头不停地走来走去。“咦,既然它们自己长得太慢,不如我帮它们一把,虽然我辛苦一点,但小苗们能快速长大,这点累也不算什么。”心动不如行动,我赶紧挽起裤腿,开启了我忙碌得一天。
……
改变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变第一人称
拔苗助长
看着满地枯死的庄稼,农夫和他的妻子心灰意冷,这可是他们一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
每天早上,太阳当空的时候,农夫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湿透……
改变叙述顺序:顺叙变倒叙
改变叙述视角、叙述顺序
玩转改写
【一】选取一则古代寓言,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小故事。
300字左右。
改写古代寓言
选材寓言:
《穿井得一人》
《拔苗助长》
《杞人忧天》
……
《穿井得一人》:不要道听途说,不能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
《穿井得一人》:丁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国君的心理描写等
《杞人忧天》:杞人的身份背景、开导者的表情动作等
……
思维导图
选取寓言
主题(寓意)不变
合理想象,添加细节
附上原文
写作实践
改写《穿井得一人》
春秋时期,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们家地里没有水井,浇地十分困难。于是,丁家一家人决定打一口水井。当他们成功地打出一口井后,全家人欢天喜地。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不用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他们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亮点批注
交代“穿井得一人”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写丁家穿井一事做铺垫。
记叙穿井过程,引出“穿井得一人”的说法。
例文展示
没多久,村里便有人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之后,大家你传我,我传你,这件事竟然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想:“从地底下能挖出活人?世上怎么会有如此荒谬的事?百姓竟然也都信以为真。这件事非调查个水落石出不可!”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国国君特地派人去丁家查问。丁家人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运水浇地,现在可以不用了,因此家里多了一个空闲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交代“穿井得一人”说法的误传及澄清误会的过程。
亮点批注
本文将古代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做了精彩的改写,整体上忠实原文及寓意,且故事情节完整,又大胆运用了联想。作者先补写丁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交代了
穿井的必要性;又增加宋君听到传言后的
心理描写,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
例文评析
【二】从学过的小说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不少于600字。
思维导图
改写小说
《智取生辰纲》
《刘姥姥进大观园》
……
全篇/片段
明确视角
细节处理
叙事风格
《智取生辰纲》:晁盖、白胜、吴用等的视角
《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王熙凤、鸳鸯等的视角
……
注意人称前后统一
《智取生辰纲》中好汉下药的过程细节
《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的心理活动
……
合理想象,增加细节
吴用的沉着冷静、巧妙应对
刘姥姥的朴素实在、机智圆滑
……
语言、动作等符合角色特征
《智取生辰纲》中众好汉与杨志斗智斗勇的过程
《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
抓住主要情节
智取生辰纲(改写)
吴用等人听见脚步声,便让刘唐出去看看。刘唐提起朴刀在树林里观望,正好惊动了杨志。①刘唐回去轻声道:“大家做好准备。”所有人都做好警戒,只等杨志到来。
①“吴用等人”,改变原文的叙述视角。增添对刘唐、杨志的语言描写。
例文展示
一会儿功夫,只听有人大喝道:“你这厮好大胆,怎敢看俺的行货!”刘唐见他赶了过来,便拿起朴刀,六个人大声喝道:“阿也!”都跳了起来。
杨志喝道:“你等什么人?”此七人道:“你是什么人 ”杨志大怒:“你们莫不是歹人吧?”七人道:“你颠倒问!我乃小本经济,如何抢你钱 ”
杨志听完,收起刀,说:“原来这样,那多有得罪了。”“大家都是做小本生意的。我们七兄弟是卖枣的,你要不要来几个?”吴用客气地说。“不用了!”②杨志提起朴刀回去了。吴用到草丛边发了个暗号让白日鼠白胜上山来。
②语言描写,忠实于原文内容,却变换了口吻。
白胜挑着酒,唱着歌上了岗子,找了个离杨志等人近的地方坐了下来。几个军健问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白日鼠道:“白酒。”军健又问:“多少钱一桶?”“五贯足钱一桶。”众军健便围到一起凑钱。此时杨志过来,将军健打了一通道:“多少好汉是被蒙汗药麻翻的!”白胜听了,心内一惊,③故意喝道:“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
③有人物的心理描写
吴用等人见此,借机过来,买了一桶轮流喝,还拿了捧枣子过口。吃完一桶后,刘唐问道:“正不曾问你多少价钱?”“五贯足钱一桶,十贯足钱一担。”白胜道。吴用接上来:“五贯就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说罢就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白胜故意去夺,吴用端酒就走,白胜立刻追了上去。吴用在松林内下了药后立刻转出来,④又去舀酒。白胜追回,劈手夺来,倾在桶里。
④原著暗写吴用下药,此处明写。
⑤选取最主要的情节展开描写,删繁就简。
杨志见他们喝了没事,才勉强答应军健们买了一桶,众人抢着喝。刘唐还递上一些枣子与他们吃。不一会,酒就吃光了。白胜收钱道:“这桶酒被那客官饶了一瓢吃了,少了你一些酒,我今饶你半贯钱罢。”接着挑着空桶,依旧唱着山歌下山岗去了。⑤
吴用等人站在松树边,心中计算着药发的时间,指着他们说:“倒也!倒也!”杨志与众押行人都倒下了。于是,吴用等人推出江州车儿,倒了枣子,将金宝装了去。⑥
⑥全文叙事简略,忠于原文情节。
这是一篇对小说《智取生辰纲》情节高潮部分的改写。本篇改写叙述故事时视角的选取独具匠心,叙事角度自始至终都以“吴用等人”来展开。另外,本改写文虽然无原文叙事详细,却也能在忠实于原文情节的基础上,将故事梗概交代清楚,并不乏细节描写。改写十分成功。
例文评析
【三】本单元的课文,情节富于戏剧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鲜明。从中选择一篇改写成课本剧。
思维导图
《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
心理描写改为自白或旁白,环境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改为舞台说明,添加服装、道具、背景、上下场的说明。
《智取生辰纲》:出场人物:杨志一行、吴用一行。
时间:六月初四正午。地点:黄泥冈松树林。
《范进中举》:出场人物:范进、范母、范妻、胡屠户、乡邻等。时间:放榜日。地点:集市上。
《三顾茅庐》:出场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童子。时间:东汉末年的一天。地点:刘备家、诸葛亮家。
《刘姥姥进大观园》:出场人物:刘姥姥、贾母一行。
时间:早饭时。地点:潇湘馆、紫菱洲、晓翠堂。
选择课文
确定剧本要素
更改呈现方式
《三顾茅庐》课本剧
时间:东汉末年的一天。
地点:刘备家、诸葛亮家。
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童子。
(旁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刘备也聚义起兵,但屡战屡败。经人推荐,刘备决定请诸葛亮做军师。可是,刘备两次去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他准备第三次去拜访……)
张 飞:(不耐烦地)大哥,诸葛亮不过是一个小小
的草民,何必哥哥亲自去,我只要用一根麻
绳就把他捆来了。
时间、地点、人物都交代得十分清楚。
通过旁白,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引出下面剧情。
例文展示
亮点批注
刘 备:(有一点生气)胡说!诸葛先生乃旷世奇才,
怎么能随便派人去抓?你如此无礼,今天不
必跟我去了。
关 羽:大哥莫要生气,三弟只是担心你太过劳累罢了。
刘 备:三弟,你若要去,就得答应我不再无礼。
张 飞:听大哥的。
(三人骑马前往隆中,离庄还有半里路时,刘
备便下马步行。三人来到庄前,轻轻叩门,童
子出来开门)
刘备:请问诸葛先生在家吗?
亮点批注
刘备与张飞的对话,既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又凸显刘备的礼贤下士。
童 子:我家先生正在草堂午睡,您稍等,我这就去通报。
刘 备:(压低声音,摇手)不用了,等先生醒了再通报
吧。(回头对关羽、张飞)你俩在门口等候,我
先进去。
(关羽、张飞下。刘备轻轻走进去,恭敬地站在
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
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
亮才悠然醒来)
诸葛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
外日迟迟。(伸个懒腰,翻了个身。问童子)
有俗客来了吗?
对不合适舞台表演的情节用舞台说明来处理,很巧妙。
亮点批注
童 子:刘皇叔来此等候多时了。
诸葛亮:(责备童子)有贵客来,怎么不早叫醒我?容
我先更衣。
(诸葛亮转入后堂整理衣冠,半晌方出)
刘 备:(对着诸葛亮下拜)在下刘备,诸葛先生,我
已仰慕您多时了。前两次来访,都不得一见。
今能一见,真是快慰平生。
诸葛亮:将军请起,我乃山野之人,疏懒性成,蒙将军
三顾茅庐,真是惭愧。不知将军找我有何事?
刘 备:我想请先生出山助我完成大业。
诸葛亮:我仅是一介乡野村夫,恐怕会误了您的大事。
体现了诸葛亮谦逊的态度。
亮点批注
刘 备:不,先生可是世上有德高人,徐庶、司马先生
多次提及先生,说我若能得先生相助,一定能
完成大业,为苍生谋福。请先生不吝赐教。
诸葛亮:(拿出一张地图)好吧,咱们来看看。曹操挟
天子以令诸侯,在北面占了天时;孙权拥有江
东之险,在南部占了地利;而皇叔信义著于四
海,天下英雄贤才欲投奔于你已久。将军可以
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建基业,以荆、益之
地,内修政治,外结孙权,这样天下就会形成
三足鼎立之势,将军图霸中原之业可兴矣!
对隆中对策部分内容做了精简,
重点更突出。
亮点批注
刘 备:(犹疑地)但荆州是刘表的,益州是刘璋的。
他们和我一样都是汉室宗亲,我怎么忍心夺他
们的地盘呢?
诸葛亮:我观察了天象,刘表将不久于人世,而刘璋
软弱无能,不是一个明君,两地以后必将归
于将军。
刘 备: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开,如同拨开云雾见青
天。希望先生能出山帮我。(俯身再拜)
诸葛亮:(回拜)承将军看重,我愿效犬马之劳。
刘 备:(大喜)现在好了,我有了诸葛先生相助,真是
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呀!从今天开始,诸葛先生
就是我的军师。
精简后面情节,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改写后的课本剧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场景设置符合课本剧的特点,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集中。作者在人物的对话中,将刘备、诸葛亮、张飞的性格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文评析
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改散文”“寓言改故事”“人称改写”“视角改写”“小说改课本剧”五种改写方法。总结提炼了改写支架,相信同学们都有收获。学习的过程,就是总结提炼的过程,希望同学们都能借此打开思维的大门,学有所得。
课堂小结
1.改写《江雪》,150字——200字。
背景: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画面:幽静寒冷
主题:表现人物孤独,清高孤傲。险恶的环境、政治上不利,并没有把他压垮。通过此诗展现他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志趣。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课后写作(二选一)
内容上
精神上
(联想,想象)
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
外貌
动作
神态
语言
心理
语言风格(生动形象)
合情合理
改写提示:
适当再创造
2.改写《木兰诗》
写作指导:
木兰诗本就是一首叙事诗,改写时要尊重诗歌的详略安排和主题体现,在改写中不要把战争场面作为叙写的主要内容,而要在战前准备、辞官回乡、亲人团聚这些故事中尽情刻画,以体现木兰孝敬父母、不贪富贵的优秀品质,
另外,如果让改写的作文更富有才气,
还需要在改写中穿插一定的人物描写
和环境描写,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有可读性。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