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读圣贤之书,获成长路标
——《论语》十二章精读
七上第三单元——成长之路
今天,我们就通过书中一些章节,一起探讨他的思想,看看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有怎样的启示。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许多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应该怎样面对?如何解决?应该遵循什么原则行事?你考虑过吗?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给过他的学生很多充满智慧的教导。这些都被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回眸童年——成长中的故事和启示”阅读讨论活动
《论语》十二章
情境导入
结合对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每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学习和修身的道理。
3
理解“习”“愠”“罔”“殆”“夺”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体会古今语义的差别。
2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通假字的读音和汉字音义结合的特点,培养语感。
1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将达成哪些目标呢?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简介《论语》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的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移、礼仪僭(jiàn)越(超越本分)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被称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文体常识
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 ” (《学而》)
按时温习。时,名作状语,按时
先生,指孔子
yuè
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代指学习的内容
也、也是
人家不了解(我)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课文探究
学习方法
学习的乐趣
个人修养
第1句讲
第2句讲
第3句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译文
这一章的关键字是“省”,“省”就是自我检查、反省的意思,曾子(孔子的学生)强调的就是要加强自我反省,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忠”是竭尽自己的心力替别人办事,“信”是真诚地与人交往,这些是为人的原则,“习”是指老师传授的知识要不断地温习和实践。
圈画本章关键字,并谈谈如何理解“忠”“信”这两个字的含义。
注释
拓展问题:“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矩:法度。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
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课文探究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这一章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独立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独立思考
有所发现
获取新的知识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温习学过的知识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这一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此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翻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
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
忍受。
本章赞扬颜回乐于
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知之”“好之”“乐之”这三重学习的境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译文
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的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
注释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饭疏食:吃粗粮。饭,吃。
曲肱:弯着胳膊。
乐:乐趣。
义:正当手段。
于:介词,对,对于。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好的方面,优点。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为戒,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就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呀。”
川:河流。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舍:居住,停留。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第十一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译文
这一章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孔子以三军之帅与匹夫之志作对比,一个“可”一个“不可”,态度鲜明地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志向并要坚守志向。
注释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仁”在这里是指“仁德”,那子夏是如何解读“仁”的呢?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切:恳切。
仁:仁德。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译文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子夏认为这就是“仁”的体现。很多人以为这一章讲的是如何探求知识,在今天看来,“学、志、问、思”这四个字确实是求学的关键。但孔子所说的学,并不仅仅指书本上的知识,他强调要关注现实社会。广泛学习并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联系现实思考当前的情况,他主张的“仁”就在其中了。
注释
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重点积累
古今异义词
①不亦君子乎
古:指有才德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③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④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的液体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平民百姓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⑥吾日三省吾身
古:泛指多次 今:数词,三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说说分别印证了课文中的哪些内容。结合学习过的内容,你认为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李白《苏武》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有时)夜昏怠,辄以水沃(洗)面;食不给,啖(吃)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欧阳修《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坚守道义
安贫乐道、勤于学习
心怀天下,意志坚定,博学善思,宽仁谦逊可为君子。
归纳小结
①用于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强化训练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不知而不愠
布置作业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交流点拨】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一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孔子”的“子”为什么是尊称
据先秦文献记载,周代分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本来是其中的一种爵位,后来作为一种称谓被保留下来,成为对有道德、有学问、有地位之人的尊称。古籍中常见到这种称呼,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春秋战国时期,很多
拓展积累
著名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庄子等)都有名有姓,人们为了对其表示尊敬,便在其姓氏后加“子”来称呼。如《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子”,是学生对孔子的敬称。后来又出现了“夫子”的称谓,它是在“子”的基础上更郑重的称呼,是对年老有德行、有声望的人的尊称,多用来指老师。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所以也被称为“夫子”“孔夫子”。如《论语·先进》“夫子何哂(shěn)由也”中的“夫子”,就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