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1 10:51:44

文档简介

专题一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世纪上半叶)的阶段特征
1.政治: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争斗最终导致了一战和二战的爆发。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冲击了世界秩序,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强大的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突出贡献。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取得巨大成果。
2.经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亚非拉民族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二战后民族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列宁主义诞生,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民反对暴力,向往和平,“非战主义”成为潮流;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并不断发展。
专题二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角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不同点 具体背景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体系与社会主义国家并存
战争目的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 法西斯国家要在战败国建立法西斯制度,制造一系列暴行
性质 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从整体上看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结果 以传统的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并未改变 冲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相同点 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从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等
从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专题三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即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1)一个勇敢的调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工业方面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 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2)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
(2)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1.(2024·北京学业水平34题)有位老师在讲解某一历史事件时引用了“德国平民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1915—1918年)”“丘吉尔1923年写的回忆录《世界危机》”“索姆河战役幸存士兵的回忆”等材料。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
A.法国大革命    B.德意志统一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2023·陕西学业水平22题)1916年是一战期间敌对双方交战最为密集的一年,相继进行了凡尔登、日德兰、索姆河等战役,其中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分别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地狱”。从这些你死我活争夺殖民地的战役中,可以透视出一战的性质是(  )
A.反封建的战争 B.帝国主义战争
C.民主权利之争 D.社会制度之争
3.(2024·北京学业水平35题)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一政策的实施(  )
①稳定和恢复了苏俄的国民经济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④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3·广东学业水平48题)1929年,斯大林在一次演讲中满怀憧憬地说:“我们的国家正变成金属的国家,汽车化的国家,拖拉机化的国家……”他所憧憬的是(  )
A.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D.工业化建设的顺利完成
5.(2023·广东学业水平47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席卷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中,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人是(  )
A.扎格鲁尔 B.甘地
C.桑地诺 D.曼德拉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C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15—1918年”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选C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间是1789年,排除A项;德意志统一的时间1871年,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B 由材料“这些你死我活争夺殖民地的战役”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的战争,B项正确;反封建的战争、民主权利之争和社会制度之争均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排除A、C、D三项。
3.A 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①②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③正确;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4.D 1929年,苏联正在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反映的是对工业化建设的憧憬,D项正确;1939年世界大战爆发,排除A项;1928年苏联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1921年苏俄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
5.B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B项正确;扎格鲁尔是埃及华夫脱党的领袖,排除A项;桑地诺是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排除C项;曼德拉与南非有关,排除D项。
2 / 3(共20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知识整合 建构联系
专题一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
世纪上半叶)的阶段特征
1. 政治: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争斗最终导致了一战和二战的爆发。
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冲击了世界秩序,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
塔体系,体现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
变为现实,强大的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突出贡献。亚非拉
民族民主运动取得巨大成果。
2. 经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
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亚非拉民族经济取得了一
定的发展,为二战后民族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思想文化:列宁主义诞生,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
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民反对暴力,向往和平,“非战主义”
成为潮流;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并不断发展。
专题二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角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点 具体 背景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体系与社会主义国家
并存
战争 目的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 法西斯国家要在战败国建立法
西斯制度,制造一系列暴行
性质 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从整体上看是世界人民的反法
西斯战争
结果 以传统的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并未改变 冲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
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角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点 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
果 从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
技,都由德国挑起等 从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
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专题三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1. 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
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即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
劳分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
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
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
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 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1)一个勇敢的调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把农民的余粮全部
收集到国家手中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工业方面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
国有 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
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
经营
商业方面 取消一切自由贸
易,一切生活必需
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
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2)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3. 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
争尖锐化。
(2)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
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
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1. (2024·北京学业水平34题)有位老师在讲解某一历史事件时引用
了“德国平民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人数(1915—1918年)”“丘
吉尔1923年写的回忆录《世界危机》”“索姆河战役幸存士兵的
回忆”等材料。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法国大革命 B. 德意志统一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15—1918年”可知这一历史事件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选C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间是1789年,
排除A项;德意志统一的时间1871年,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时间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 (2023·陕西学业水平22题)1916年是一战期间敌对双方交战最为
密集的一年,相继进行了凡尔登、日德兰、索姆河等战役,其中凡
尔登、索姆河战役分别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地狱”。
从这些你死我活争夺殖民地的战役中,可以透视出一战的性质是
(  )
A. 反封建的战争 B. 帝国主义战争
C. 民主权利之争 D. 社会制度之争
解析: 由材料“这些你死我活争夺殖民地的战役”可知,第一
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的战争,B项正确;反封建
的战争、民主权利之争和社会制度之争均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
质,排除A、C、D三项。
3. (2024·北京学业水平35题)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
政策,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
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
本。这一政策的实施(  )
①稳定和恢复了苏俄的国民经济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是对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④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 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①②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③正确;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4. (2023·广东学业水平48题)1929年,斯大林在一次演讲中满怀憧
憬地说:“我们的国家正变成金属的国家,汽车化的国家,拖拉机
化的国家……”他所憧憬的是(  )
A.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 新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D. 工业化建设的顺利完成
解析: 1929年,苏联正在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材料
反映的是对工业化建设的憧憬,D项正确;1939年世界大战爆发,
排除A项;1928年苏联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1921年苏
俄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
5. (2023·广东学业水平47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席卷亚非拉的民
族民主运动中,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人是(  )
A. 扎格鲁尔 B. 甘地
C. 桑地诺 D. 曼德拉
解析: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
了英国的殖民统治,B项正确;扎格鲁尔是埃及华夫脱党的领袖,
排除A项;桑地诺是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排除C项;曼德拉与南非
有关,排除D项。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