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图所示是1914年6月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斐迪南夫妇遇刺的事件。该幅历史图片反映了(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缘由
B.美国主导20世纪初国际政治
C.法国与奥匈帝国的矛盾尖锐
D.当时世界局势已经趋于紧张
2.1914年一战开始时,美国总统威尔逊曾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1916年,威尔逊却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而对全世界提供款项的人,应该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这反映了美国旨在( )
A.维护世界和平 B.维护国家形象
C.放弃“孤立政策” D.攫取世界霸权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虽然缺少吃的,人们每天要排队购买食物,并且政府宣传要求“少吃一点面包”,但是英国却没有发生德国那样的食物短缺危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英国( )
A.社会保障更为健全
B.工业制造水平先进
C.海军实力占据优势
D.战争计划制定周密
4.如图是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讽刺漫画,画中“车夫”背心上的英文为“国联”,马儿背上写着“和平”,大车上写着“国际事务”,指示牌上写着“结束战争”。该漫画反映国联的实质问题是( )
A.不具普遍性和权威性
B.纲领含糊不清,自相矛盾
C.建立在重重矛盾之上
D.大国操纵,和平作用有限
5.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发达国家“同时胜利”。相反,革命可能率先发生在一个或者几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论断( )
A.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指导了俄国革命的实践
C.肯定了落后国家革命时机成熟
D.否定了欧美革命的可能
6.1917年2月,一位美国记者这样写道:“(俄国)千百万农民死在战壕里。而这时候那些贪赃枉法的大臣却和德国人秘密勾结,宫廷中的显贵在恣意任性地纵酒狂欢。人民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俄国( )
A.国内战争遭遇外国干涉
B.《四月提纲》提出的背景
C.民主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D.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条件
7.苏俄(联)时期一项政策的推行使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化,它偏重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该政策( )
A.有利于当时政治形势实现稳定
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进一步完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基本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涉
8.苏联工业总产值从1928年的158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底的368亿卢布,国民收入从244亿卢布增加到455亿卢布,同一时期劳动生产率提高约38%。这反映了苏联( )
A.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C.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未受到经济大危机影响
9.1922年,印度一个村庄的农民与殖民当局发生冲突,20多名警察被烧死。甘地对此深感痛心疾首,绝食五天,并宣布停止非暴力运动。甘地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了( )
A.非暴力不合作不适应印度的国情
B.甘地对非暴力运动的执着
C.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动摇性
D.英国殖民统治当局的残暴
10.1882年,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领导埃及抵抗英国侵略。一战后在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领导下埃及人民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斗争形式与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这说明埃及民族独立运动( )
A.斗争方式更具普遍性
B.出现新生领导力量
C.寻求社会基层的变革
D.获得国家主权独立
11.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据此可知摩洛哥里夫地区( )
A.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B.非暴力不合作更符合其国情
C.成为华盛顿体系牺牲品
D.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实现独立
12.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谈到自己的改革时说:我国宪法是民主的和自由的。的确,改革有些温和社会主义的特征,比如有关国家领土和劳资关系的部分。然而,这些并不比其他民主国家甚至那些保存君主制度的国家更激进。这说明卡德纳斯改革( )
A.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改革
C.破坏并出卖了国家的主权
D.没有保护工农大众的权益
13.下表为经济大危机前后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对照表(单位:亿元)。据此可以推知,这场危机( )
年份 英国 法国 美国
1929年 2 513.48 1 941.93 8 433.34
1938年 2 976.19 1 874.02 7 993.57
年份 德国 日本 苏联
1929年 2 622.84 1 281.16 2 383.92
1938年 3 423.51 1 769.57 4 052.20
A.构筑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壁垒
B.直接催生了极端民族主义
C.导致国际权力格局发生转变
D.实证凯恩斯主义的合理性
14.“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对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所作联合宣言称为《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业已表示赞同……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该宣言的签订表明( )
A.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矛盾加剧
B.美英战时盟友关系确立
C.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走向联合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5.1941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但日本竟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强行将美国拖入了世界大战。有的学者将日本的这种行为比喻为“切腹自杀”。这种比喻的主要依据是( )
A.美日之间的力量对比悬殊
B.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C.美国在西太平洋军力强大
D.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损失巨大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积极筹建联合国,赋予大国特别的权利和责任;战后,对战争罪犯进行国际审判、对德日领土实施暂时占领与改造。这一系列的措施( )
A.体现了对世界大战的彻底反思
B.是对世界和平与正义呼声的回应
C.有利于中小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
D.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有学者在其研究文章中,对一战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如下六点分析:①欧洲淡出世界舞台中心;②世界霸权转移到美国;③俄罗斯(苏俄、苏联)与西方对抗长期化;④帝国解体一发不可收;⑤一战之后还会有二战;⑥世界大战会“过时”。
材料二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
起点 主要的主张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7年七七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 国际上大部分学者
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 部分欧洲学者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 苏联和俄罗斯学者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 部分欧美学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分析中任选其二进行说明。(要求:史实清晰,史论结合。)(6分)
(2)材料二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存在多种观点,分析其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英美两国都曾长期推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建国之初,总统华盛顿就美国外交政策提出了一套后来被称为“孤立主义”的准则,指出不要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交织在一起,以致把我们的和平与繁荣陷入欧洲的野心、竞争、利益关系、古怪念头和反复无常的网罗之中”,在这思想指导下的外交政策一直坚持到19世纪末。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孤立于欧陆之外已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倾向。
材料二 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弃孤立主义,但战争还未结束,威尔逊总统与他所属的民主党就遭到孤立主义者的猛烈攻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孤立主义思潮更是甚嚣尘上。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会钧《英美孤立主义
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两国实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背景的异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推行“孤立主义”的外交表现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十月革命后,俄国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发生了大变革,列宁的经济思想也在不断摸索中向前发展。列宁不断地根据俄国的基本国情来调整经济政策,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研究十月革命后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柴昭元《十月革命后列宁经济建设思想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十月革命后列宁的经济建设思想”自行拟订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论证。(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
个人被战争洪流所裹挟,宛如漩涡激浪中的细小流沙,身不由己……无数个体命运的集体合影,即是国家命运的写照。
德国普通家庭威廉一家的命运
威廉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父亲因一战后的战争制裁失业。全家靠母亲微薄收入维系。住的是老房子,冬天全家冻得直打哆嗦。日子过得如此凄惨,威廉一家并没有怨天尤人,和当时德国民众一样,直接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凡尔赛条约》。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之后在德国大修高速公路和公共工程,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发动战争做准备,在此时期威廉父亲成为修路工人,威廉一家的生活命运有所改善。1939年,威廉的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纳粹军人。威廉并不为父亲走上前线一去杳无音讯而痛恨元首,反倒为父亲倍感自豪。后来威廉的哥哥也走上了前线。如同二战时期千千万万德国家庭,他们最后的命运都是一个模子:以元首的伟大为荣,而后是“一损俱损”。
——摘编自[澳]蔡成《不能忘却的战争记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史实,对威廉一家的命运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楚。)
单元质量检测(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D 根据材料可知,奥匈帝国的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当时世界局势趋于紧张,萨拉热窝事件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故选D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且与材料无关,排除;在巴尔干半岛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奥匈帝国和俄国,两国的矛盾尤其尖锐,排除C项。
2.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美国实力的增强,试图攫取世界霸权,故选D项;维护世界和平并非美国外交宗旨,排除A项;一战前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不是单纯为了维护国家形象,排除B项;放弃“孤立政策”是表现而非目的,排除C项。
3.C 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处在全球经济中心的位置,英国皇家海军也有绝对实力占据海上优势,不管德军潜艇如何千方百计地骚扰,商船都可以源源不断地跨洋把食物运输到后方,故选C项;在战争的非常时期,各国的社会保障都很难维持,这不能作为英国可以缓解粮食危机的原因,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工业水平已经超过英国,排除B项;战争给英德两国都造成了粮食短缺,D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
4.D 画中代表国联的“车夫”奋力挥鞭,驱赶着背上负有“和平”使命的马儿向“结束战争”的方向前进,但“国际事务”这辆大车分明是在冲向战争,“和平”马儿虽然竭尽全力,却寸步难行。这幅漫画揭示了国联虽然标榜和平,但由于其本质不过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因此无法为和平作出真正的贡献,无法阻挡战争的步伐,故选D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未涉及国联纲领,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其建立情况,排除C项。
5.B 材料体现了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会在一个或者几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出现,这一观点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全世界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暴动才会取得成功,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俄国取得十月革命胜利,故选B项;列宁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表明列宁看到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出现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说明落后国家的革命时机已经成熟,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6.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俄国人民在沙皇的专制腐败统治下处境悲惨,而俄国在一战中的失利,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使民主革命爆发具有了必然性,故选C项;苏俄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始于1918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俄国1917年2月的情况,当时处于二月革命的前夕,B、D两项说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7.A 苏俄推行的这项政策一是使私人贸易合法化;二是重视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即允许私人贸易,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故选A项;B项与苏联模式有关,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关,排除。
8.A 从1928年到1932年底,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有了明显的增长,这说明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故选A项;苏联在1928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9.C 根据材料可知,印度资产阶级一方面要求独立同时又在反对殖民的斗争中表现出不坚决的态度,这体现出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动摇性,故选C项;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说明甘地停止了非暴力运动,排除B项。
10.B 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领导埃及军队暴力反英斗争失败;一战后,埃及新兴的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争取民族独立,这说明埃及民族独立运动出现了新生的领导力量,故选B项;祖国党暴力反抗的斗争方式、华夫脱党游行示威的斗争方式都是普遍性的斗争方式,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1.A 摩洛哥里夫地区反击侵略者并建立共和国,说明其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选A项;材料不能证明非暴力不合作更适合摩洛哥里夫地区,排除B项;华盛顿体系主要是解决亚太地区问题,排除C项;摩洛哥里夫地区建立了共和国,说明其有能力独立,排除D项。
12.B 材料说明卡德纳斯改革仍在资产阶级国家改革范畴之内,故选B项;“并不比其他民主国家甚至那些保存君主制度的国家更激进”说明不是社会主义类型的改革,排除A项;改革捍卫了国家主权,排除C项;改革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工农的利益,排除D项。
13.C 据表格数据可知,经济大危机期间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德国居欧洲第二;苏联通过“五年计划”跃居欧洲第一;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世界第一,英法经济实力下降,即经济大危机导致国际权力格局发生转变,故选C项;国内生产总值与A项无关,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极端民族主义已产生,排除B项;苏联实行的苏联模式,排除D项。
14.C 材料选自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内容,该宣言的签订表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走向联合,故选C项;《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有英、美、苏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加强了联合,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不仅仅确立美英战时盟友关系,排除B项;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排除D项。
15.A 当时日本的综合国力与美国比较相差悬殊,特别是工业实力悬殊比较大,同时日本又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其失败是必然的,相当于“切腹自杀”,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对日军是个巨大的牵制,但不是主要依据,排除B项;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美国在西太平洋军力是比较强大,但没有日军强大,排除C项;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损失巨大,但不是主要依据,排除D项。
16.B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举措有助于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因此上述举措是对世界和平与正义呼声的回应,故选B项;材料时间是二战后期,当时战争尚未结束,因此并不能体现对世界大战的彻底反思,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并未直接针对中小国家,所以不能提升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排除C项;1955年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1)①欧洲淡出世界舞台中心。
说明: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战后欧洲不再是世界唯一的中心。如原为世界霸主的英国,其政治、经济影响力出现严重衰落。
②世界霸权转移到美国。
说明:一战削弱了传统欧洲强国。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实力强大),为后来美国获得世界霸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③俄罗斯(苏俄、苏联)与西方对抗长期化。
说明:一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此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
④帝国解体一发不可收。
说明:一战后期,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纷纷解体。随后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推动了世界政治版图的变化。
⑤一战之后还会有二战。
说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做出了严苛制裁,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未能解除。一战后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国际秩序,为新的世界冲突埋下祸根。
⑥世界大战会“过时”。
说明:经历了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普遍认为:在伤亡及损失巨大的战争中没有胜利可言。一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运动日益高涨。对于持久和平的期待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2)需从二战客观进程的复杂性及学者主观分析的多样性两个角度作答。
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为全球范围的世界大战,并且存在欧洲战场、东方战场等多个战场,战争曲折复杂的过程在客观上使认定二战起点有很大难度,会存在不同观点;研究者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各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同、观察战争进程的角度不同、判断战争起点的标准不同等,也导致出现多种关于二战起点的观点。
解析:第(1)问,首先根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选择其中的两个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说明和简要分析。要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战所产生的影响用史实来说明,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第(2)问,从材料二中二战起点的各种观点可以看出,不同地方的学者对起点的看法会有不同,这说明研究者有自己的标准和立场,并且各自对本国或本地区在二战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存在不同认知;而作为客观事实的二战因为存在多个战场、发展进程也是逐步的过程,也是形成多个不同观点的原因之一。所以需从二战的客观进程的复杂性及研究者主观分析的多样性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理论上说,应该先分析二战本身,然后再分析不同地区的学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18.(1)同:都曾长时期坚持外交孤立政策;都因为战争而暂时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
异:英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而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美国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
(2)表现:国会通过法案禁止对交战国贩卖武器;对法西斯国家侵略采取默许的态度;企图将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影响:暂时使美国避免提前卷入战争,保存实力,但是纵容法西斯扩张,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第(1)问,同:根据材料一“英美两国都曾长期推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可知,体现的是英美两国都曾长时期坚持外交孤立政策;根据材料一“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孤立于欧陆之外已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倾向”和材料二“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弃孤立主义”可知,二者都因为战争而暂时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异:根据材料一“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孤立于欧陆之外已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倾向”“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弃孤立主义”可知,英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而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美国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需要从美国的国家利益、纵容侵略、加速战争到来等方面进行分析。
19.论题:十月革命后列宁的经济建设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指导原则。
论证: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等苏共领导人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工业企业国有化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最大限度保证前线战事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但同时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压制了苏俄经济的发展。列宁对此做了反思,从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减轻了农民负担,允许私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综上所述,列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国情不断地修改其经济政策,对经济体制及其模式提出了改革的构想,不仅有利于苏俄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解析:根据材料“列宁不断地根据俄国的基本国情来调整经济政策,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得出论题:十月革命后列宁的经济建设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指导原则。论证的过程中,要将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所遇到的困难说明清楚,以及这一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战争结束之后,原有的政策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列举列宁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以及所起到的作用,最后进行总结即可。做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威廉一家的命运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掠夺性的《凡尔赛条约》埋下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经济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经济濒于崩溃,失业人数剧增,通货膨胀严重;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政府对此束手无策,不能有效地解决国内问题,导致国内矛盾尖锐,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威廉一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生活困境即是这一时期德国命运的写照。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一方面纳粹党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垄断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福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境遇,骗取了人民、垄断资产阶级和军方的广泛支持。威廉一家人的“自豪”反映了被极端民族主义武装了头脑的认识。最终在希特勒的欺骗和人民的狂热下,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威廉父亲、哥哥走向战场,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威廉一家的命运也与元首“一损俱损”。
推动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既有纳粹党的欺骗与推动,也有德国民众为一己私利给独裁政府的添砖加瓦,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体系对德国的过分瓜分与掠夺,给德国埋下了民族复仇的情绪。因此在当今世界,我们应该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平等、公正、民主地处理国际关系与民族关系,要避免极端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解析:根据材料的标题“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并结合材料中威廉一家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可总体概括为威廉一家的命运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根据材料“威廉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和当时德国民众一样,直接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凡尔赛条约》”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及德国民众生活的影响角度概括威廉一家的遭遇。根据材料“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之后在德国大修高速公路和公共工程,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发动战争做准备,在此时期威廉父亲成为修路工人,威廉一家的生活命运有所改善”并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及法西斯主义上台对德国的影响角度理解威廉一家生活改善的情况。再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经过概括威廉一家参加战争的情况,并概括战争给其一家所带来的变化。最后结合威廉一家的遭遇和战争的影响,进行反思,得出当今世界,我们应该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平等、公正、民主地处理国际关系与民族关系,要避免极端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5 / 5(共61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如图所示是1914年6月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斐迪南夫妇遇刺的事
件。该幅历史图片反映了(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缘由
B. 美国主导20世纪初国际政治
C. 法国与奥匈帝国的矛盾尖锐
D. 当时世界局势已经趋于紧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奥匈帝国的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
民族主义者刺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当时世
界局势趋于紧张,萨拉热窝事件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
线,故选D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政
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且与材料无关,排
除;在巴尔干半岛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奥匈帝国和俄国,两国的
矛盾尤其尖锐,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1914年一战开始时,美国总统威尔逊曾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
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1916年,威尔逊却说:“我们对全
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而对全世界提供款项的人,应该认识和了
解这个世界。”这反映了美国旨在( )
A. 维护世界和平 B. 维护国家形象
C. 放弃“孤立政策” D. 攫取世界霸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美国实力的增强,试
图攫取世界霸权,故选D项;维护世界和平并非美国外交宗旨,排
除A项;一战前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不是单纯为了维护国家
形象,排除B项;放弃“孤立政策”是表现而非目的,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虽然缺少吃的,人们每天要排队购买食
物,并且政府宣传要求“少吃一点面包”,但是英国却没有发生德
国那样的食物短缺危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英国( )
A. 社会保障更为健全 B. 工业制造水平先进
C. 海军实力占据优势 D. 战争计划制定周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处在全球经济
中心的位置,英国皇家海军也有绝对实力占据海上优势,不管德军
潜艇如何千方百计地骚扰,商船都可以源源不断地跨洋把食物运输
到后方,故选C项;在战争的非常时期,各国的社会保障都很难维
持,这不能作为英国可以缓解粮食危机的原因,排除A项;第二次
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工业水平已经超过英国,排除B项;战争给英
德两国都造成了粮食短缺,D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如图是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讽刺漫画,画中“车夫”背心上的英文
为“国联”,马儿背上写着“和平”,大车上写着“国际事务”,
指示牌上写着“结束战争”。该漫画反映国联的实质问题是( )
A. 不具普遍性和权威性
B. 纲领含糊不清,自相矛盾
C. 建立在重重矛盾之上
D. 大国操纵,和平作用有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画中代表国联的“车夫”奋力挥鞭,驱赶着背上负有
“和平”使命的马儿向“结束战争”的方向前进,但“国际事务”
这辆大车分明是在冲向战争,“和平”马儿虽然竭尽全力,却寸步
难行。这幅漫画揭示了国联虽然标榜和平,但由于其本质不过是英
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因此无法为和平作出真正的贡献,无法
阻挡战争的步伐,故选D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未涉及
国联纲领,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其建立情况,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发达
国家“同时胜利”。相反,革命可能率先发生在一个或者几个经济
文化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论断( )
A.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 指导了俄国革命的实践
C. 肯定了落后国家革命时机成熟
D. 否定了欧美革命的可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体现了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会在一个或者几个经
济落后的国家出现,这一观点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
只有在全世界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暴动才会取得成功,在列宁主
义的指导下俄国取得十月革命胜利,故选B项;列宁的观点是对马
克思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表明列宁看到社会主义革命可能
首先出现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说明落后国家的革命时机已
经成熟,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1917年2月,一位美国记者这样写道:“(俄国)千百万农民死在
战壕里。而这时候那些贪赃枉法的大臣却和德国人秘密勾结,宫廷
中的显贵在恣意任性地纵酒狂欢。人民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程
度。”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俄国( )
A. 国内战争遭遇外国干涉
B. 《四月提纲》提出的背景
C. 民主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D. 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俄国人民在沙皇的专制腐
败统治下处境悲惨,而俄国在一战中的失利,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尖
锐,使民主革命爆发具有了必然性,故选C项;苏俄国内战争和外
国武装干涉始于1918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俄国1917年2月
的情况,当时处于二月革命的前夕,B、D两项说法与材料时间不
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苏俄(联)时期一项政策的推行使小规模的私人贸易和制造合法
化,它偏重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
的经济联系。该政策( )
A. 有利于当时政治形势实现稳定
B.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 进一步完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基本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苏俄推行的这项政策一是使私人贸易合法化;二是
重视农业和消费品的生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开始实
行的新经济政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即允许私人贸易,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故选A项;B项与
苏联模式有关,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相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苏联工业总产值从1928年的158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底的368亿卢
布,国民收入从244亿卢布增加到455亿卢布,同一时期劳动生产率
提高约38%。这反映了苏联( )
A. 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B.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C. 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 未受到经济大危机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从1928年到1932年底,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
有了明显的增长,这说明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故选A项;苏联在
1928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排除B项;材料中没
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排除C项;D项说
法绝对,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1922年,印度一个村庄的农民与殖民当局发生冲突,20多名警察被
烧死。甘地对此深感痛心疾首,绝食五天,并宣布停止非暴力运
动。甘地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非暴力不合作不适应印度的国情
B. 甘地对非暴力运动的执着
C. 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动摇性
D. 英国殖民统治当局的残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印度资产阶级一方面要求独立同时又在
反对殖民的斗争中表现出不坚决的态度,这体现出印度资产阶级的
妥协性与动摇性,故选C项;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
说明甘地停止了非暴力运动,排除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1882年,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领导埃及抵抗英国侵略。
一战后在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领导下埃及人民通过游行、示
威、罢工、罢课、罢市等斗争形式与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这说
明埃及民族独立运动( )
A. 斗争方式更具普遍性 B. 出现新生领导力量
C. 寻求社会基层的变革 D. 获得国家主权独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领
导埃及军队暴力反英斗争失败;一战后,埃及新兴的资产阶级政
党华夫脱党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争取民族独立,这说明埃及民族
独立运动出现了新生的领导力量,故选B项;祖国党暴力反抗的
斗争方式、华夫脱党游行示威的斗争方式都是普遍性的斗争方
式,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
法国侵略军。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
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据此可知摩洛哥里夫地区
( )
A. 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B. 非暴力不合作更符合其国情
C. 成为华盛顿体系牺牲品
D. 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实现独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摩洛哥里夫地区反击侵略者并建立共和国,说明其民
族意识已经觉醒,故选A项;材料不能证明非暴力不合作更适合
摩洛哥里夫地区,排除B项;华盛顿体系主要是解决亚太地区问
题,排除C项;摩洛哥里夫地区建立了共和国,说明其有能力独
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谈到自己的改革时说:我国宪法是民主的和
自由的。的确,改革有些温和社会主义的特征,比如有关国家领
土和劳资关系的部分。然而,这些并不比其他民主国家甚至那些
保存君主制度的国家更激进。这说明卡德纳斯改革( )
A. 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 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改革
C. 破坏并出卖了国家的主权
D. 没有保护工农大众的权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说明卡德纳斯改革仍在资产阶级国家改革范畴之
内,故选B项;“并不比其他民主国家甚至那些保存君主制度的
国家更激进”说明不是社会主义类型的改革,排除A项;改革捍
卫了国家主权,排除C项;改革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工农的利益,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下表为经济大危机前后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对照表(单位:亿
元)。据此可以推知,这场危机( )
年份 英国 法国 美国
1929年 2 513.48 1 941.93 8 433.34
1938年 2 976.19 1 874.02 7 993.57
年份 德国 日本 苏联
1929年 2 622.84 1 281.16 2 383.92
1938年 3 423.51 1 769.57 4 052.20
A. 构筑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壁垒
B. 直接催生了极端民族主义
C. 导致国际权力格局发生转变
D. 实证凯恩斯主义的合理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知,经济大危机期间德日走上法西斯道
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德国居欧洲第二;苏联通过“五年计
划”跃居欧洲第一;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世
界第一,英法经济实力下降,即经济大危机导致国际权力格局发
生转变,故选C项;国内生产总值与A项无关,排除;19世纪末20
世纪初,极端民族主义已产生,排除B项;苏联实行的苏联模
式,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对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与大不列颠及
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所作联合宣言称为《大西洋宪章》内所载
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业已表示赞同……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
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该宣言的签订表明( )
A. 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矛盾加剧
B. 美英战时盟友关系确立
C.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走向联合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选自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内容,该宣言的签
订表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走向联合,故选C项;《联合国家宣
言》签字国有英、美、苏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加强了联合,
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不仅仅确立美英战时盟友关系,排除B项;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1941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但日本竟然发动了太
平洋战争,强行将美国拖入了世界大战。有的学者将日本的这种
行为比喻为“切腹自杀”。这种比喻的主要依据是( )
A. 美日之间的力量对比悬殊
B. 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C. 美国在西太平洋军力强大
D. 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损失巨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当时日本的综合国力与美国比较相差悬殊,特别是工
业实力悬殊比较大,同时日本又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其失败是
必然的,相当于“切腹自杀”,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
地的迅速发展对日军是个巨大的牵制,但不是主要依据,排除B
项;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美国在西太平洋军力是比较强大,但
没有日军强大,排除C项;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损失巨大,但不
是主要依据,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国积极筹建联合国,赋予大国特别的权
利和责任;战后,对战争罪犯进行国际审判、对德日领土实施暂
时占领与改造。这一系列的措施( )
A. 体现了对世界大战的彻底反思
B. 是对世界和平与正义呼声的回应
C. 有利于中小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
D. 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举措有助于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以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因此上述举措是对世界和平与正义
呼声的回应,故选B项;材料时间是二战后期,当时战争尚未结
束,因此并不能体现对世界大战的彻底反思,排除A项;材料中
的举措并未直接针对中小国家,所以不能提升中小国家的国际地
位,排除C项;1955年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有学者在其研究文章中,对一战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了
如下六点分析:①欧洲淡出世界舞台中心;②世界霸权转移到美
国;③俄罗斯(苏俄、苏联)与西方对抗长期化;④帝国解体一
发不可收;⑤一战之后还会有二战;⑥世界大战会“过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起点 主要的主张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7年七七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 国际上大部分学者
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 部分欧洲学者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 苏联和俄罗斯学者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 部分欧美学者
材料二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分析中任选其二进行
说明。(要求:史实清晰,史论结合。)(6分)
答案:①欧洲淡出世界舞台中心。
说明: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战后欧洲不再是世界唯一的中心。如原为世界霸主的英国,其政治、经济影响力出现严重衰落。
②世界霸权转移到美国。
说明:一战削弱了传统欧洲强国。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实力强大),为后来美国获得世界霸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③俄罗斯(苏俄、苏联)与西方对抗长期化。
说明:一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此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
④帝国解体一发不可收。
说明:一战后期,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纷纷解体。随后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推动了世界政治版图的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⑤一战之后还会有二战。
说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做出了严苛制裁,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未能解除。一战后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国际秩序,为新的世界冲突埋下祸根。
⑥世界大战会“过时”。
说明:经历了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普遍认为:在伤亡及损失巨大的战争中没有胜利可言。一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的运动日益高涨。对于持久和平的期待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首先根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选择其中的两个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说明和简要分析。要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战所产生的影响用史实来说明,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材料二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存在多种观点,分析
其原因。(8分)
答案:需从二战客观进程的复杂性及学者主观分析的多样性两个角度作答。
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为全球范
围的世界大战,并且存在欧洲战场、东方战场等多个战
场,战争曲折复杂的过程在客观上使认定二战起点有很
大难度,会存在不同观点;研究者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
响,对各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同、观察战争
进程的角度不同、判断战争起点的标准不同等,也导致
出现多种关于二战起点的观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从材料二中二战起点的各种观点可以看出,不同地方的学者对起点的看法会有不同,这说明研究者有自己的标准和立场,并且各自对本国或本地区在二战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存在不同认知;而作为客观事实的二战因为存在多个战场、发展进程也是逐步的过程,也是形成多个不同观点的原因之一。所以需从二战的客观进程的复杂性及研究者主观分析的多样性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理论上说,应该先分析二战本身,然后再分析不同地区的学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英美两国都曾长期推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建国之
初,总统华盛顿就美国外交政策提出了一套后来被称为“孤立主
义”的准则,指出不要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交织在一起,以致
把我们的和平与繁荣陷入欧洲的野心、竞争、利益关系、古怪念
头和反复无常的网罗之中”,在这思想指导下的外交政策一直坚
持到19世纪末。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的近半个世纪中,
孤立于欧陆之外已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倾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弃孤立主义,
但战争还未结束,威尔逊总统与他所属的民主党就遭到孤立主义
者的猛烈攻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孤立主义思潮更是甚
嚣尘上。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会钧《英美孤立主义
对比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两国实施
“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背景的异同点。(6分)
答案:同:都曾长时期坚持外交孤立政策;都因为战争而暂时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
异:英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而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美国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同:根据材料一“英美两国都曾长期推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可知,体现的是英美两国都曾长时期坚持外交孤立政策;根据材料一“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孤立于欧陆之外已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倾向”和材料二“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弃孤立主义”可知,二者都因为战争而暂时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异:根据材料一“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孤立于欧陆之外已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倾向”“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弃孤立主义”可知,英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而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美国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推行“孤立主义”的外交表现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8分)
答案:表现:国会通过法案禁止对交战国贩卖武器;
对法西斯国家侵略采取默许的态度;企图将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影响:暂时使美国避免提前卷入战争,保存实力,但是纵容法西斯扩张,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需要从美国的国家利益、纵容侵略、加速战争到来等方面进行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十月革命后,俄国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发生了大
变革,列宁的经济思想也在不断摸索中向前发展。列宁不断地
根据俄国的基本国情来调整经济政策,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马
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研究十月革命后列宁经
济思想的变化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柴昭元《十月革命后列宁经济建设
思想的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十月革命后列宁的经济建设思
想”自行拟订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论证。(要求:表述成文,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论题:十月革命后列宁的经济建设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指导原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论证: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
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
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等苏共领导人决定实
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工业企业国有化和余粮收集制,取消
自由贸易,最大限度保证前线战事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
障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但同时也损害了
农民的利益,压制了苏俄经济的发展。列宁对此做了反思,从
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
收集制,减轻了农民负担,允许私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苏俄经
济的恢复与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综上所述,列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国情不断地修改其经济政策,对经济体制及其模式提出了改革的构想,不仅有利于苏俄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列宁不断地根据俄国的基本国情来调整经济政
策,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
想”得出论题:十月革命后列宁的经济建设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指
导原则。论证的过程中,要将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所遇到的困难
说明清楚,以及这一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战争
结束之后,原有的政策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列举列宁新经济政
策出台的背景、内容以及所起到的作用,最后进行总结即可。做
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
个人被战争洪流所裹挟,宛如漩涡激浪中的细小流沙,身不
由己……无数个体命运的集体合影,即是国家命运的写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威廉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父亲因一战后的战争制裁失业。
全家靠母亲微薄收入维系。住的是老房子,冬天全家冻得直打哆
嗦。日子过得如此凄惨,威廉一家并没有怨天尤人,和当时德国
民众一样,直接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凡尔赛条约》。1933年,希
特勒出任总理,之后在德国大修高速公路和公共工程,发展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为发动战争做准备,在此时期威廉父亲成为修路
工人,威廉一家的生活命运有所改善。1939年,威廉的父亲响应
国家号召,成为纳粹军人。威廉并不为父亲走上前线一去杳无音
讯而痛恨元首,反倒为父亲倍感自豪。
德国普通家庭威廉一家的命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后来威廉的哥哥也走上了前线。如同二战时期千千万万德国家庭,他
们最后的命运都是一个模子:以元首的伟大为荣,而后是“一损俱
损”。
——摘编自[澳]蔡成《不能忘却的战争记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史实,对威廉一家的命运进行评析。(要
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威廉一家的命运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掠夺性
的《凡尔赛条约》埋下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经济危机中遭受
沉重打击,经济濒于崩溃,失业人数剧增,通货膨胀严重;战后
的魏玛共和国政府对此束手无策,不能有效地解决国内问题,导
致国内矛盾尖锐,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威廉一家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的生活困境即是这一时期德国命运的写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一方面纳粹党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垄断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福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境遇,骗取了人民、垄断资产阶级和军方的广泛支持。威廉一家人的“自豪”反映了被极端民族主义武装了头脑的认识。最终在希特勒的欺骗和人民的狂热下,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威廉父亲、哥哥走向战场,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威廉一家的命运也与元首“一损俱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推动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既有纳粹党的欺骗与推动,也
有德国民众为一己私利给独裁政府的添砖加瓦,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国际体系对德国的过分瓜分与掠夺,给德国埋下了民族复仇的情绪。
因此在当今世界,我们应该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平等、公正、
民主地处理国际关系与民族关系,要避免极端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的标题“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并结合材料中威
廉一家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可总体概括为威廉一家的命运
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根据材料“威廉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
和当时德国民众一样,直接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凡尔赛条约》”
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及德国民众
生活的影响角度概括威廉一家的遭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之后在德国大修高速公路和公
共工程,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发动战争做准备,在此时期威廉
父亲成为修路工人,威廉一家的生活命运有所改善”并结合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及法西斯主义上台对德国的影响角度理解威
廉一家生活改善的情况。再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经过
概括威廉一家参加战争的情况,并概括战争给其一家所带来的变化。
最后结合威廉一家的遭遇和战争的影响,进行反思,得出当今世界,
我们应该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平等、公正、民主地处理国际
关系与民族关系,要避免极端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