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共产党成为各国运动的领导者
D.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2.1930年,甘地率领他的追随者,在海边自制食盐,抗议英国当局实行《食盐专营法》,并宣誓:“除非印度获得自由,否则,就永远住在海边。”这表明甘地( )
A.奉行非暴力不合作策略
B.竭力维护当时社会秩序
C.致力于发展不结盟运动
D.抵制英国思想文化渗透
3.各国相互支持与配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特点。下列运动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印尼民族大起义 B.阿根廷工人罢工
C.华夫脱运动 D.卡德纳斯改革
4.1918年,扎格鲁尔组织了“华夫脱”(意为“代表”),准备与英国进行谈判,200万民众在“委托书”上签字。这表明( )
A.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任重道远
B.埃及人民渴望实现当家作主
C.埃及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D.墨西哥的民主改革成效显著
5.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并一度得逞。但埃塞俄比亚人民最终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于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其有利的外部环境是( )
A.塞拉西一世的坚强领导
B.英国自始至终支持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C.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先进
D.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援
6.他将玻利瓦尔视为“精神之父”,致力于“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在与美国百余次战斗中被誉为“自由的标志”。他是( )
A.扎格鲁尔 B.桑地诺
C.卡德纳斯 D.甘地
7.在以卡德纳斯为首的国民党重组为墨西哥革命党后,党中央设立工人、农民、军人和民众等四个部,并将工会、农会等团体吸收到党内。可见,重组后的政党具有明显的( )
A.反帝性 B.群众性
C.军事性 D.保守性
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下表中三个事件反映出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是( )
1924—1927年 中国掀起了国民革命
1926—1927年 印度尼西亚爆发了反对荷兰的武装起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阿根廷工人开展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
A.联合反对帝国主义 B.武装斗争的新形式
C.资产阶级政党领导 D.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帝国主义国家还从殖民地大量征兵,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反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列宁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等说明:“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随着一战的结束和十月革命的爆发,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由于亚非拉各国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和政治状况各异,因此,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多种类型和多种发展道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摘编自高海林《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10.1930年3月12日,甘地发起了以废除食盐专卖和取消盐税等为主题的“食盐进军”运动。这场运动被视为印度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认识主要基于两者都( )
A.巩固了民族独立战争的成果
B.彰显了民众的反抗精神
C.捍卫了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D.体现了共和政体的活力
11.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中,中国选择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印度却选择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两国选择不同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
A.领导力量不同 B.两国国情不同
C.理论基础不同 D.斗争对象不同
12.1918年,英属乌干达成立了“青年乌干达协会”,其组织者和领导者多为留学于国外的青年知识分子,它曾向殖民当局提出了改组政府和反对抢占非洲人地域的要求。这表明该协会成员( )
A.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开展
B.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C.接受了先进政党的领导
D.具备了民族民主意识
13.1918年,阿根廷第一个在拉美组建了共产党,随后墨西哥、乌拉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到1934—1935年,巴西工人运动活跃,大部分罢工由巴西共产党领导。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A.拉美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
B.拉美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C.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拉美革命由共产党领导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地始终相信,“以牙还牙”的报复原则,只能导致人类丧失理智,暴力只能孕育暴力,应当以仁慈来改造人类。用非暴力方式化解冲突,各敌对方通过沟通与交流可以达成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甘地和平主义鼓励我们用宽容的心去看待世界,进而化解冲突。
——摘编自孙艺桐《甘地和平主义研究》
材料二 甘地主要活动年表(部分)
1906年8月,甘地在南非组织了一场抗议“黑法令”的运动,反对南非政府针对印度人的法律和种族歧视,实践了真理与非暴力学说。不过,甘地对英帝国仍充满幻想
1921年1—8月,在甘地领导下,全国各城市纷纷焚毁英国布匹,手纺手织,穿土布衣服,抵制威尔士亲王访印
1922年2月,发生农民放火焚毁警察局和烧杀警察事件,甘地要求立即停止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
1930年3月,甘地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盐进军”,拒购“官卖食盐”,全印各地开展破坏盐法、抵制洋布的斗争,掀起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39年9月3日,英国代表印度宣战后,甘地的极端非暴力立场与国大党领导机构的有条件支持战争的主张发生尖锐冲突,以致他两次被免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甘地政治家的形象加以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A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爆发,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是亚洲民族民主运动得以深入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选A项,排除B项;共产党的领导只是出现在部分国家,亚洲殖民体系这一时期还没有崩溃,排除C、D两项。
2.A 由材料可知,甘地在奉行非暴力不合作策略,故选A项;甘地的目的是要改变印度不自由的状态,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开始于1961年,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3.A 印尼爆发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得到世界革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机关刊物《向导》发表专门文章表示同情,故选A项。
4.B 埃及人民渴望实现当家作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反英情绪激烈,爆发了华夫脱运动,故选B项;印度的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排除A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5.D 在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援下,埃塞俄比亚人民最终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并于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故选D项;A项是内部原因,排除;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6.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象征 “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桑地诺的部队与美军及政府军战斗近两百次,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次年,桑地诺遭当局刺杀。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故选B项;扎格鲁尔是埃及的,卡德纳斯是墨西哥的,甘地是印度的,排除A、C、D三项。
7.B 重组后的政党注重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具有明显的群众性,故选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重组后的政党具有反帝性,排除A项;将工会、农会等团体吸收到党内与军事性无关,排除C项;注重吸收民众参加,是趋向进步的表现,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可得出,这三个国家的革命中都有无产阶级政党的参与或者领导,中国是国共合作,印尼是由印尼共产党领导,阿根廷则由阿根廷共产党组织领导,D项正确,排除C项;三者没有联合,排除A项;武装斗争之前已经存在,排除B项。
9.(1)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亚非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一战增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武装力量;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亚非拉人民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2)特点:具有多样性;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影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增强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减轻了苏俄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压力;促使部分民族国家赢得独立。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得出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根据材料一“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得出亚非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根据材料一“他们反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武装力量增强;根据材料二“随着一战的结束和十月革命的爆发,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影响及亚非拉人民民族民主意识增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和材料二“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多种类型和多种发展道路”可知,20世纪初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多样性,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影响、对苏俄的影响、推动民族解放等方面进行回答。
10.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的“食盐进军”运动和北美地区的“波士顿倾茶事件”都反映了殖民地民众对英属殖民当局相关政策和措施的不满,这些行动彰显了当地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打击了英国在当地的殖民势力,B项正确;1930年的印度与“波士顿倾茶事件”时的英属北美地区都还没有获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没有建立共和政体,排除A、D两项;材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诉求,C项说法错误,排除。
11.B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而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殖民统治下矛盾尖锐,而且印度传统宗教信仰浓厚,故选B项;当时中国与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领导力量都有资产阶级,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斗争对象属于两国道路不同的客观原因,排除D项。
12.D 材料体现了该协会成员反对外来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民族民主意识,故选D项;民主革命是反对本国专制统治,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青年乌干达协会”不是政党,排除C项。
13.C 十月革命的胜利,增强了拉美人民的斗争信心,拉美各国共产党兴起,表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形成,排除A项;“都建立”表述绝对,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革命由共产党领导的结论,排除D项。
14.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驱、民族之父和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作为政治家其形象具有两面性。一战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压迫加重,制造“阿姆利则惨案”,激化了民族矛盾,甘地创立了非暴力理论。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和经济侵略,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唤醒了印度人民的抗争意识,为实现印度民族独立和社会平等作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他主张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崇尚传统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他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以非暴力限制人民革命运动,挫伤了民众反英斗争的积极性,反映了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时代局限性。
解析:根据材料辩证分析甘地的形象,可知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驱、民族之父和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作为政治家其形象具有两面性,可从其进步积极的一面和阶级斗争局限性方面进行阐释。
3 / 3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历史解释: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民族民主运动形成的新特点。 2.唯物史观:了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3.家国情怀:通过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对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秩序的重要影响,体会各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
知识点一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2.概况
东亚 (中国) 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②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③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汉口、 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④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 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南亚 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 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代表
(1)印尼民族大起义
阶段 领导 结果
1926— 1927年 印尼 共产党 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遭到镇压
1927年 印尼 民族党 等人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的政策,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2)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主张(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过于理想化):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 和独立的思想。
②方式: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
③过程
阶段 措施 结果
1920— 1922年 (第一阶段) 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 和不买英国布;抗税 与英国殖民当局进行斗争,1922年发生暴力事件后,宣布终止运动
1930— 1934年 (第二阶段) 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 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 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食盐进军”,引发印度各地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甘地的部分要求
1940— 1942年 (第三阶段) 发动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思维点拨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
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帝国主义,所以亚洲人民既要反帝又要反封建,故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概念阐释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非暴力”指采取“和平和合法手段”争取印度从自治走向独立;“不合作”即不与英国殖民当局合作,包括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职位,抵制英货和抗税等。
知识点二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但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 意识已经觉醒。
2.表现
(1)埃及的斗争(建立了非洲现代史上第一个民族独立国家)
第一 阶段 领导:以 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资产阶级政党,反映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斗争方式。 结果:英国承认埃及为 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第二 阶段 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 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第三 阶段 华夫脱党进行了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2)摩洛哥的斗争
①概况: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 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
②结果: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
①概况: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 流亡英国,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②结果: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拓展延伸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战争是其反侵略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埃塞俄比亚人民给意大利法西斯以沉重打击,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也鼓舞了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知识点三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摆脱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依附地位、打击本国封建势力的必然要求)
1.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 和改革时期。
2.概况
(1)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甚至筑起街垒与警察战斗。
(2)智利: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 ,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3)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
①概况: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 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②结果: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次年,桑地诺遭当局刺杀。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
(4)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
①背景: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后,墨西哥进步势力为维护宪法作出了不懈努力。
②措施:对内推行 ,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有利于遏制考迪罗军事独裁势力);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 行业收归国有。
3.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100“历史纵横”拉美共产党的兴起,思考:一战后拉美的民族民主革命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的思考:
拓展延伸
卡德纳斯改革
改革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改革基本上摧毁了大庄园制,并使民族资本取代外国资本掌握了全国最主要的经济命脉,基本上完成了1910—1917年革命以来由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任务。
主题一 反抗新高潮——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视角1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史料一 (一战后)“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同样具有影响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但现在,他们的后裔很可能引用马克思、列宁或哈罗德·拉斯基的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一,分析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我的思考:
视角2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史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不少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或联合或争夺,领导了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已经开始。
——《世界史研究》
探究 根据史料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并说明有何重要意义。
我的思考: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部分国家和地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
②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斗争。
④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嫁危机,使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矛盾尖锐,直接导致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出现。
(2)特点
①广泛性:地域广,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成分复杂,有无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
②持续性: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③多样性
领导力量多样性 有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王公贵族、部落酋长等
指导思想多样性 例如孙中山的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甘地宗教道德型的民族主义、苏加诺综合性民族主义等
斗争方式多样性 有普遍的革命运动、改革运动、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士兵起义等
④明确性: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1.一位法国官员指出:“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对此理解准确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
A.推动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使法国面临崩溃的危机
C.导致了法属非洲殖民地丧失殆尽
D.给全世界造成巨大破坏
2.下面为20世纪20—40年代部分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简表。这说明亚非拉( )
中国 国共两党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
印度 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 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
墨西哥 卡德纳斯进行改革
A.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B.国家已经实现民族独立
C.斗争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民族解放运动相互配合
主题二 独立新主张——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视角1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
史料一 非暴力抵抗是一种自我纯洁的过程,而我们的斗争又是一个神圣的斗争,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自我纯洁的行动,似乎是很恰当的。让印度的全体人民在那一天停止工作,把那一天当作绝食和祈祷的日子……孟买的总罢市是完全成功的……那时的盐税是极不得人心的,而且不久以前还有过一次争取取消盐税的强大运动。我因此建议人民可以置盐税法于不顾,在各人家里,用海水制盐,我还有一个建议是售卖禁书……把这两本书加以重版并公开售卖似乎是进行文明的不服从的最轻易的办法。
——[印度]甘地《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甘地倡导“非暴力抵抗”的主要内容。
我的思考:
视角2 对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
史料二 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作出了另一番的解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 000人死亡。”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度人自相残杀约100万人。
探究 史料二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什么不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我的思考:
全面认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思想的内容 ①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消极抵抗)。 ②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坚持真理——核心)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积极性 动员了广大群众,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为印度的民族解放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局限性 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动摇性与妥协性
1.印度“圣雄”甘地认为:“如果通过暴力获取自治,不择手段屠杀英国人可以解除压迫,那我宁可不要自治而继续受人压迫。”这说明甘地( )
A.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
B.倡导实行非暴力的抵抗
C.以多种方式争取民族独立
D.主张维持英国殖民统治
2.如图漫画名为《丹迪海滩的调味品交易》,漫画中左侧的人物为甘地,右侧为英国驻印度总督。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漫画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甘地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B.英国主动与甘地商谈自治问题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
D.甘地希望与英国扩大贸易往来
一战后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材料 从形式上看,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内容,过去人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亦在其民族解放斗争的历程上。其实,20世纪的亚非拉民族运动从来就是由民族运动和民主运动两方面的内容所构成的,这些国家的人民在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反帝反封建始终是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的任务。
——徐煜《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
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民族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现代民族主义以反帝反殖民斗争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普遍兴起,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亚非拉民族国家作为20世纪民族主义的主体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高举“民族自决”原则,使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解体过程。人权、平等、民族自决等理念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
2.命题价值: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多样性的统一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辽阔,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人口、民族、宗教的复杂性,决定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多样性和多类型性。
在中国、印度、埃及和拉美一些国家中,资本主义关系有了较大发展,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形成了它们的政治组织。而在另一些国家中,资本主义关系比较薄弱,资产阶级有较多政治经验,无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有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更为落后,封建宗法关系甚至原始部落经济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没有产生。
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亚非拉三洲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亚非各地区存在着儒学、伊斯兰教、印度教以及部族文化,并表现为区域文化特点。拉美数百万人的传统信仰同天主教信仰调和在一起的“民众天主教”,与坚持正统规范与习俗的“上层官方宗教”同时并存。尽管亚非拉三洲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一时期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帝国主义压迫下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即使是取得独立的国家,并没有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结构性变革。表现各异的区域文化,恰如一道道由光谱上各种颜色组成的统一花束,都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并且都在艰难地寻觅世俗化、现代化的出路。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仍是许多国家存在的基本矛盾,这就决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日渐发展,只不过是因国情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1.下表反映了一战后亚洲各地区的革命新气象,这主要得益于( )
地区 内容
东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东南亚 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南亚 印尼共产党领导工农反对荷兰殖民统治
A.亚洲民族忧患意识的觉醒
B.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建立
D.十月革命胜利的效应
2.一战期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放弃了1905—1908年的反英立场,转而支持英印政权;甘地则积极为英国募兵。这表明当时印度国大党( )
A.幻想通过合作换取战后自治
B.采取非暴力手段以对抗英国
C.推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争取民族独立运动取得进展
3.“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炸弹的爆炸……他建议同伴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材料中“他”领导的运动( )
A.表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立状态
C.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D.使本国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4.20世纪20年代,在反对西班牙和法国的侵略过程中,摩洛哥里夫地区12个部落联合起来,成立了“里夫共和国”。这一共和国的领导人是( )
A.阿拉比 B.马赫迪 C.苏加诺 D.克里姆
5.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声援埃塞俄比亚行动摘录”。这些行动说明( )
许多亚非国家 建立“保卫埃塞俄比亚委员会”,发起募捐运动
印度商人 拒绝售卖粮食和工业原料给意大利
中国共产党 发表《告埃塞俄比亚人民书》,赞颂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
B.法西斯主义遭到了亚非人民的抵制
C.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国际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抗法西斯
6.“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成为奋斗的口号,它的领导者被人民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这一历史事件是( )
A.越南抗法斗争
B.桑地诺抗美游击战争
C.克里姆建立共和国
D.智利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7.1938年3月18日,卡德纳斯在广播电台郑重宣布:“墨西哥经济独立的日子开始了,没有经济独立,政治独立就是谎言。”下列有助于实现这一愿望的是( )
A.开展食盐进军 B.武装反对政府独裁
C.石油业国有化 D.控制苏伊士运河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2.③九江 荷兰 国大党
3.(1)苏加诺 (2)①自治 ③手工纺织 食盐
知识点二
1.民族独立
2.(1)扎格鲁尔 独立主权 君主立宪 (2)①克里姆
(3)①塞拉西一世
知识点三
1.民族民主革命
2.(2)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3)①美国 (4)②土地改革 石油
教材开发
提示:
特点:深受社会主义影响,各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的色彩越来越浓。
说明: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增强了斗争的信心,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开始试图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斗争武器。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唤醒了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自决思想的传播;十月革命的鼓舞;共产国际的支持;等等。
视角2 提示:
特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意义: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活学活用
1.A 根据材料“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促进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使法国面临崩溃的危机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不能推断法属非洲殖民地丧失殆尽,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实际,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C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采用革命运动的方式争取民族独立,埃及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等方式争取民族独立,印度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墨西哥通过改革等方式消除残余势力,说明各个国家采取的手段不一样,斗争方式呈现出多样性,故选C项;中国从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排除A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我国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四个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相互配合的结论,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号召罢市、绝食祈祷、自制食盐和售卖禁书。
视角2 提示:
不足:限制了反帝运动的发展;无法阻止暴力冲突。
积极影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最终独立奠定了基础。
活学活用
1.B 材料说明甘地不主张用暴力解除英国对印度的压迫,他主张非暴力不合作,故选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多种方式”,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2.C 根据材料“《丹迪海滩的调味品交易》”“甘地”可以判断出漫画反映的是“食盐进军”运动,这次事件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向高潮,故选C项;甘地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谴责人民使用暴力手段,排除A项;英国被动与甘地进行和谈,排除B项;甘地主张民族解放运动,并非扩大同英国的交易,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因此得益于十月革命胜利的效应,故选D项;亚洲民族忧患意识的觉醒属于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使命的完成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排除B项;帝国主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国际新秩序,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2.A 印度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需要反抗英国获得独立,但材料中印度国大党领导人放弃了反英立场,转而支持英印政权,可见印度国大党幻想通过合作换取战后自治,故选A项;B、C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中未说明民族独立运动取得进展,排除D项。
3.C 由材料可知,“他”指的是甘地,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故选C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A项;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失败,并未使本国走上现代化道路,排除B、D两项。
4.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故选D项;艾哈迈德·阿拉比是埃及爱国军官。1879年组建祖国党,两次领导起义,要求实施宪政,企图摆脱英、法对埃及的控制;马赫迪是苏丹马赫迪起义领袖;苏加诺是印度尼西亚“国父”,致力于民族独立斗争,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B 据材料“保卫埃塞俄比亚委员会”“拒绝卖粮食和工业原料给意大利”“发表《告埃塞俄比亚人民书》”可知,许多亚非国家对埃塞俄比亚发起募捐运动,印度商人以及中国共产党也对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进行支援,说明法西斯主义遭到了亚非人民的抵制,故选B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体现的是印度的民族解放,与材料“埃塞俄比亚”不符,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6.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的口号是桑地诺在抗美游击战争中提出的,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C 根据材料可知,石油是墨西哥极为重要的资源,卡德纳斯改革前被外国公司垄断,危害墨西哥经济独立,石油业国有化有利于经济独立,进而巩固政治独立,故选C项;开展食盐进军属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B项所述与卡德纳斯任总统时的改革内容不符,排除;控制苏伊士运河属于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排除D项。
8 / 8(共97张PPT)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本
课
目
标
定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历史解释: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民族民主运动形成的新特点。
2.唯物史观:了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3.家国情怀:通过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对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秩序的重要影响,体会各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
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东亚 (中
国) 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②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
一次国共合作。
③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汉口、 的英租界,沉重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④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
帝反封建斗争
九江
2. 概况
东南
亚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 殖民统治的民族大
起义,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南亚 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 的领导下,多次
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荷兰
国大党
3. 代表
(1)印尼民族大起义
阶段 领导 结果
1926— 1927年 印尼共产党 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遭到镇压
1927年 印尼民族党 等人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的政策,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苏加诺
①主张(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过于理想化):以爱、真理
和非暴力争取印度 和独立的思想。
②方式: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
进行斗争。
自治
(2)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阶段 措施 结果
1920— 1922年 (第一阶
段) 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
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
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
恢复 和不买英
国布;抗税 与英国殖民当局进行斗争,
1922年发生暴力事件后,宣
布终止运动
手工纺织
③过程
阶段 措施 结果
1930— 1934年 (第二阶
段) 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
废除 专卖、取消盐
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
治犯等要求 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食
盐进军”,引发印度各地抗
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甘
地的部分要求
1940— 1942年 (第三阶
段) 发动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
“退出印度”行动 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
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
作运动陷入低谷
食盐
思维点拨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
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帝国主
义,所以亚洲人民既要反帝又要反封建,故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是反帝
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概念阐释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
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非暴力”指采取
“和平和合法手段”争取印度从自治走向独立;“不合作”即不与英
国殖民当局合作,包括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职
位,抵制英货和抗税等。
知识点二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
芽和酝酿时期,但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 意识已经
觉醒。
民族独立
(1)埃及的斗争(建立了非洲现代史上第一个民族独立国家)
第一 阶段 领导:以 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资产
阶级政党,反映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斗
争方式。
结果:英国承认埃及为 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
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扎格鲁尔
独立主权
2. 表现
第二 阶段 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 国家,次年颁布
第一部宪法
第三 阶段 华夫脱党进行了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
成功
君主立宪
(2)摩洛哥的斗争
①概况: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 领导下,多次打
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
立里夫共和国。
②结果: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克里姆
(3)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
①概况: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
争。193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 流亡英国,墨
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②结果: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
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
家独立。
塞拉西一世
拓展延伸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战争是其反侵略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
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埃塞俄比亚人民给意大利法西斯以沉重打击,
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也鼓舞了其他被压迫民族
的解放斗争。
知识点三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摆脱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依附地位、打击本国封建势力的必然要求)
1. 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 和改革
时期。
民族民主革命
(1)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
工,甚至筑起街垒与警察战斗。
2. 概况
(2)智利: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
,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民族阵线联合政
府
(3)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
①概况: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
之父”,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象征
“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 扶植的反动独
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②结果: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次年,桑地诺遭当局刺杀。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
美国
(4)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
①背景: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后,墨西哥进步势力为维护
宪法作出了不懈努力。
②措施:对内推行 ,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
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有利于
遏制考迪罗军事独裁势力);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
源,将 行业收归国有。
土地改革
石油
3. 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
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教材开发】阅读教材P100“历史纵横”拉美共产党的兴起,思考:一战后拉美
的民族民主革命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特点:深受社会主义影响,各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的色彩越来越浓。
说明: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增强了斗争的
信心,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开始试图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斗
争武器。
拓展延伸
卡德纳斯改革
改革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得
到了改善。改革基本上摧毁了大庄园制,并使民族资本取代外国资本
掌握了全国最主要的经济命脉,基本上完成了1910—1917年革命以来
由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任务。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反抗新高潮——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视角1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史料一 (一战后)“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
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同样具有影响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
想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
和民族主义所激励……但现在,他们的后裔很可能引用马克思、列宁
或哈罗德·拉斯基的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 根据史料一,分析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提示: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唤醒了被压迫民族的民
族意识;民族自决思想的传播;十月革命的鼓舞;共产国际的支持;
等等。
视角2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史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不少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或联合或争夺,领导了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
运动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席卷全
球,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已经开始。
——《世界史研究》
探究 根据史料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并说明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
特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意义:促进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部分
国家和地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力量增强。
②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
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
斗争。
④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
间宗主国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嫁危机,使宗主国与殖民地
半殖民地矛盾尖锐,直接导致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出现。
(2)特点
①广泛性:地域广,涉及亚非拉广大地区;成分复杂,有无产
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
②持续性: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领导力量多
样性 有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王公贵
族、部落酋长等
指导思想多
样性 例如孙中山的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甘地宗教道德
型的民族主义、苏加诺综合性民族主义等
斗争方式多
样性 有普遍的革命运动、改革运动、群众运动、工人罢
工、学生罢课、士兵起义等
④明确性: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③多样性
1. 一位法国官员指出:“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
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对此理
解准确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推动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 使法国面临崩溃的危机
C. 导致了法属非洲殖民地丧失殆尽
D. 给全世界造成巨大破坏
解析: 根据材料“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
坟墓”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促
进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使法国
面临崩溃的危机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殖民地人民的民
族意识觉醒,不能推断法属非洲殖民地丧失殆尽,排除C项;D项
表述不符合实际,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 下面为20世纪20—40年代部分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简表。这说
明亚非拉( )
中国 国共两党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
印度 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 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
墨西哥 卡德纳斯进行改革
A. 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B. 国家已经实现民族独立
C. 斗争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 民族解放运动相互配合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采用革命运动的方式争取民族
独立,埃及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等方式争取民族独立,印
度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墨西哥通过改革等方式消
除残余势力,说明各个国家采取的手段不一样,斗争方式呈现出多
样性,故选C项;中国从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排除
A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我国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放,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四个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相互配合的
结论,排除D项。
主题二 独立新主张——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视角1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
史料一 非暴力抵抗是一种自我纯洁的过程,而我们的斗争又是一个
神圣的斗争,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自我纯洁的行动,似乎是很
恰当的。让印度的全体人民在那一天停止工作,把那一天当作绝食和
祈祷的日子……孟买的总罢市是完全成功的……那时的盐税是极不得
人心的,而且不久以前还有过一次争取取消盐税的强大运动。我因此
建议人民可以置盐税法于不顾,在各人家里,用海水制盐,我还有一
个建议是售卖禁书……把这两本书加以重版并公开售卖似乎是进行文
明的不服从的最轻易的办法。
——[印度]甘地《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甘地倡导“非暴力抵抗”的主要内容。
提示:号召罢市、绝食祈祷、自制食盐和售卖禁书。
视角2 对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
史料二 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作出了另一番的解
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
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
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 000人死亡。”在英国人
撤离的一年之内,印度人自相残杀约100万人。
探究 史料二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什么不足?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不足:限制了反帝运动的发展;无法阻止暴力冲突。
积极影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
自信心,为印度最终独立奠定了基础。
提示:
全面认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
力”思想
的内容 ①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消极抵
抗)。
②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
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坚持真理——核心)
非暴力不
合作运动
的积极性 动员了广大群众,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
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
展,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为印度的民族解放斗争积
累了宝贵经验
非暴力不
合作运动
的局限性 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
幻想,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
级在斗争中的动摇性与妥协性
1. 印度“圣雄”甘地认为:“如果通过暴力获取自治,不择手段屠杀
英国人可以解除压迫,那我宁可不要自治而继续受人压迫。”这
说明甘地( )
A. 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
B. 倡导实行非暴力的抵抗
C. 以多种方式争取民族独立
D. 主张维持英国殖民统治
解析: 材料说明甘地不主张用暴力解除英国对印度的压迫,他
主张非暴力不合作,故选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没
有体现“多种方式”,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2. 如图漫画名为《丹迪海滩的调味品交易》,漫画中左侧的人物为甘
地,右侧为英国驻印度总督。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漫画所涉及的历
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 甘地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B. 英国主动与甘地商谈自治问题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
D. 甘地希望与英国扩大贸易往来
解析: 根据材料“《丹迪海滩的调味品交易》”“甘地”可以
判断出漫画反映的是“食盐进军”运动,这次事件将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推向高潮,故选C项;甘地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谴责人民使用
暴力手段,排除A项;英国被动与甘地进行和谈,排除B项;甘地
主张民族解放运动,并非扩大同英国的交易,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一战后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材料 从形式上看,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内
容,过去人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亦在其民族解放斗争的历程上。其
实,20世纪的亚非拉民族运动从来就是由民族运动和民主运动两方面
的内容所构成的,这些国家的人民在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同时,也在
进行着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反帝反封建始终是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的
任务。
——徐煜《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
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民族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现代民族主义以反帝反殖民斗争争取民
族解放的运动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普遍兴起,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
族主义浪潮。亚非拉民族国家作为20世纪民族主义的主体力量登
上国际舞台,高举“民族自决”原则,使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
可逆转的解体过程。人权、平等、民族自决等理念深刻影响了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
2. 命题价值: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多样性的统一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辽阔,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
人口、民族、宗教的复杂性,决定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多样性和
多类型性。
在中国、印度、埃及和拉美一些国家中,资本主义关系有了较大发
展,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形成了它们的政治组织。而在另
一些国家中,资本主义关系比较薄弱,资产阶级有较多政治经验,
无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有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更为
落后,封建宗法关系甚至原始部落经济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都没有产生。
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亚非拉三洲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亚非各地
区存在着儒学、伊斯兰教、印度教以及部族文化,并表现为区域文
化特点。拉美数百万人的传统信仰同天主教信仰调和在一起的“民
众天主教”,与坚持正统规范与习俗的“上层官方宗教”同时并
存。尽管亚非拉三洲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一时期的绝
大多数国家都是帝国主义压迫下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即使是
取得独立的国家,并没有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结构性变革。
表现各异的区域文化,恰如一道道由光谱上各种颜色组成的统一花束,
都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并且都在艰难地寻觅世俗化、现代化
的出路。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仍是许多国家存在
的基本矛盾,这就决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日渐发展,只
不过是因国情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1. 下表反映了一战后亚洲各地区的革命新气象,这主要得益于( )
地区 内容
东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东南亚 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南亚 印尼共产党领导工农反对荷兰殖民统治
A. 亚洲民族忧患意识的觉醒
B.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 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建立
D. 十月革命胜利的效应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
开展,因此得益于十月革命胜利的效应,故选D项;亚洲民族忧患
意识的觉醒属于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1990年3
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使命的完成及
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
最终崩溃,排除B项;帝国主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建立了国际新秩序,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2. 一战期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放弃了1905—1908年的反英立
场,转而支持英印政权;甘地则积极为英国募兵。这表明当时印度
国大党( )
A. 幻想通过合作换取战后自治
B. 采取非暴力手段以对抗英国
C. 推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争取民族独立运动取得进展
解析: 印度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需要反抗英国获得独立,但材
料中印度国大党领导人放弃了反英立场,转而支持英印政权,可见
印度国大党幻想通过合作换取战后自治,故选A项;B、C两项材料
未涉及,排除;材料中未说明民族独立运动取得进展,排除D项。
3. “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
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炸弹的爆炸……他建议同伴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
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材料中“他”领导的运动( )
A. 表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立状态
C.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D. 使本国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解析: 由材料可知,“他”指的是甘地,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
合作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故选C项;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A项;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
动失败,并未使本国走上现代化道路,排除B、D两项。
4.20世纪20年代,在反对西班牙和法国的侵略过程中,摩洛哥里夫地
区12个部落联合起来,成立了“里夫共和国”。这一共和国的领导
人是( )
A. 阿拉比 B. 马赫迪
C. 苏加诺 D. 克里姆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
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故选D项;
艾哈迈德·阿拉比是埃及爱国军官。1879年组建祖国党,两次领导起
义,要求实施宪政,企图摆脱英、法对埃及的控制;马赫迪是苏丹
马赫迪起义领袖;苏加诺是印度尼西亚“国父”,致力于民族独立
斗争,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 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声援埃塞俄比亚行动摘录”。这些行动说明
( )
许多亚非国家 建立“保卫埃塞俄比亚委员会”,发起募捐运动
印度商人 拒绝售卖粮食和工业原料给意大利
中国共产党 发表《告埃塞俄比亚人民书》,赞颂他们不屈不挠的
斗争精神
A.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
B. 法西斯主义遭到了亚非人民的抵制
C. 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 国际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抗法西斯
解析: 据材料“保卫埃塞俄比亚委员会”“拒绝卖粮食和工业
原料给意大利”“发表《告埃塞俄比亚人民书》”可知,许多亚非
国家对埃塞俄比亚发起募捐运动,印度商人以及中国共产党也对埃
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进行支援,说明法西斯主义遭到了亚非人民的
抵制,故选B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是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体现的是
印度的民族解放,与材料“埃塞俄比亚”不符,排除C项;仅从材
料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6. “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成为奋斗的口号,它的领导者被人民誉
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越南抗法斗争
B. 桑地诺抗美游击战争
C. 克里姆建立共和国
D. 智利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
土”的口号是桑地诺在抗美游击战争中提出的,故选B项;A、C、
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 1938年3月18日,卡德纳斯在广播电台郑重宣布:“墨西哥经济独
立的日子开始了,没有经济独立,政治独立就是谎言。”下列有助
于实现这一愿望的是( )
A. 开展食盐进军 B. 武装反对政府独裁
C. 石油业国有化 D. 控制苏伊士运河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石油是墨西哥极为重要的资源,卡德纳
斯改革前被外国公司垄断,危害墨西哥经济独立,石油业国有化有
利于经济独立,进而巩固政治独立,故选C项;开展食盐进军属于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B项所述与卡德纳斯任总统
时的改革内容不符,排除;控制苏伊士运河属于埃及民族解放运动
的内容,排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
要原因在于( )
A. 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B.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 共产党成为各国运动的领导者
D. 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爆发,极大地削弱了
帝国主义的势力,是亚洲民族民主运动得以深入发展的主要原
因,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故选A项,排除B项;共产党的领
导只是出现在部分国家,亚洲殖民体系这一时期还没有崩溃,
排除C、D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1930年,甘地率领他的追随者,在海边自制食盐,抗议英国当局实
行《食盐专营法》,并宣誓:“除非印度获得自由,否则,就永远
住在海边。”这表明甘地( )
A. 奉行非暴力不合作策略
B. 竭力维护当时社会秩序
C. 致力于发展不结盟运动
D. 抵制英国思想文化渗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材料可知,甘地在奉行非暴力不合作策略,故选A项;甘地的目的是要改变印度不自由的状态,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开始于1961年,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各国相互支持与配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特
点。下列运动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 印尼民族大起义 B. 阿根廷工人罢工
C. 华夫脱运动 D. 卡德纳斯改革
解析: 印尼爆发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得到世界革
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机关刊物《向导》发表专门文
章表示同情,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1918年,扎格鲁尔组织了“华夫脱”(意为“代表”),准备与英
国进行谈判,200万民众在“委托书”上签字。这表明( )
A.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任重道远
B. 埃及人民渴望实现当家作主
C. 埃及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D. 墨西哥的民主改革成效显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埃及人民渴望实现当家作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
国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
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反英情绪激烈,爆发了华夫脱运
动,故选B项;印度的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排除A项;C项
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并一度得逞。
但埃塞俄比亚人民最终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于1941年恢复了国家
独立。其有利的外部环境是( )
A. 塞拉西一世的坚强领导
B. 英国自始至终支持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C. 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先进
D. 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援
解析: 在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援下,埃塞俄比亚人民最终击
败了意大利侵略军,并于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故选D项;A项
是内部原因,排除;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他将玻利瓦尔视为“精神之父”,致力于“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
土”,在与美国百余次战斗中被誉为“自由的标志”。他是( )
A. 扎格鲁尔 B. 桑地诺
C. 卡德纳斯 D. 甘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象征 “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桑地诺的部队与美军及政府军战斗近两百次,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次年,桑地诺遭当局刺杀。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故选B项;扎格鲁尔是埃及的,卡德纳斯是墨西哥的,甘地是印度的,排除A、C、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在以卡德纳斯为首的国民党重组为墨西哥革命党后,党中央设立工
人、农民、军人和民众等四个部,并将工会、农会等团体吸收到党
内。可见,重组后的政党具有明显的( )
A. 反帝性 B. 群众性
C. 军事性 D. 保守性
解析: 重组后的政党注重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具有明显的群
众性,故选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重组后的政党具有反帝性,排除
A项;将工会、农会等团体吸收到党内与军事性无关,排除C项;
注重吸收民众参加,是趋向进步的表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下表中三个事
件反映出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是( )
1924—1927年 中国掀起了国民革命
1926—1927年 印度尼西亚爆发了反对荷兰的武装起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阿根廷工人开展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
A. 联合反对帝国主义 B. 武装斗争的新形式
C. 资产阶级政党领导 D.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出,这三个国家的革命中都有无产阶级政
党的参与或者领导,中国是国共合作,印尼是由印尼共产党领导,
阿根廷则由阿根廷共产党组织领导,D项正确,排除C项;三者没
有联合,排除A项;武装斗争之前已经存在,排除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厮杀,暂时放松了对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
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
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帝国主义国家还从殖民地大
量征兵,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
械,他们反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列宁说:
“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
活。”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
尔革命等说明:“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
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随着一战的结束和十月革命的爆发,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进
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由于亚非拉各国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
和政治状况各异,因此,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多种类型和多种
发展道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摘编自高海林《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亚非拉民
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亚非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一战增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武装力量;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亚非拉人民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根据材料一“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得出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根据材料一“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得出亚非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根据材料一“他们反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削弱,殖民地半
殖民地武装力量增强;
根据材料二“随着一战的结束和十月革命的爆发,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影响及
亚非拉人民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亚非拉民
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答案:特点:具有多样性;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影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
解;增强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减轻了苏俄反
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压力;促使部分民族国家赢得独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和材料二“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多种类型和多种发展道路”可知,20世纪初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多样性,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影响、对苏俄的影响、推动民族解放等方面进行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1930年3月12日,甘地发起了以废除食盐专卖和取消盐税等为主题
的“食盐进军”运动。这场运动被视为印度的“波士顿倾茶事
件”。这一认识主要基于两者都( )
A. 巩固了民族独立战争的成果
B. 彰显了民众的反抗精神
C. 捍卫了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D. 体现了共和政体的活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的“食盐进军”
运动和北美地区的“波士顿倾茶事件”都反映了殖民地民众对英
属殖民当局相关政策和措施的不满,这些行动彰显了当地民众不
屈的反抗精神,打击了英国在当地的殖民势力,B项正确;1930
年的印度与“波士顿倾茶事件”时的英属北美地区都还没有获得
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没有建立共和政体,排除A、D两项;材
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诉求,C项说法错误,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中,中国选择了“武装夺取
政权”的道路,印度却选择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两国选择
不同道路的主要原因是( )
A. 领导力量不同 B. 两国国情不同
C. 理论基础不同 D. 斗争对象不同
解析: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日本帝国主义对
华侵略加剧,而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殖民统治下矛盾尖锐,而
且印度传统宗教信仰浓厚,故选B项;当时中国与印度民族民主
运动的领导力量都有资产阶级,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
除;斗争对象属于两国道路不同的客观原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1918年,英属乌干达成立了“青年乌干达协会”,其组织者和领
导者多为留学于国外的青年知识分子,它曾向殖民当局提出了改
组政府和反对抢占非洲人地域的要求。这表明该协会成员( )
A.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开展
B. 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C. 接受了先进政党的领导
D. 具备了民族民主意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材料体现了该协会成员反对外来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民族民主意识,故选D项;民主革命是反对本国专制统治,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青年乌干达协会”不是政党,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1918年,阿根廷第一个在拉美组建了共产党,随后墨西哥、乌拉
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到1934—1935年,
巴西工人运动活跃,大部分罢工由巴西共产党领导。这表明,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 )
A. 拉美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
B. 拉美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C.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 拉美革命由共产党领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十月革命的胜利,增强了拉美人民的斗争信心,拉美
各国共产党兴起,表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故
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是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形成,排除A项;“都建立”表述绝对,排除B
项;由材料不能得出革命由共产党领导的结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地始终相信,“以牙还牙”的报复原则,只能导致人
类丧失理智,暴力只能孕育暴力,应当以仁慈来改造人类。用非
暴力方式化解冲突,各敌对方通过沟通与交流可以达成互利共赢
的解决方案。……甘地和平主义鼓励我们用宽容的心去看待世
界,进而化解冲突。
——摘编自孙艺桐《甘地和平主义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甘地主要活动年表(部分)
1906年8月,甘地在南非组织了一场抗议“黑法令”的运动,反
对南非政府针对印度人的法律和种族歧视,实践了真理与非暴力学
说。不过,甘地对英帝国仍充满幻想
1921年1—8月,在甘地领导下,全国各城市纷纷焚毁英国布
匹,手纺手织,穿土布衣服,抵制威尔士亲王访印
1922年2月,发生农民放火焚毁警察局和烧杀警察事件,甘地要
求立即停止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930年3月,甘地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盐进军”,拒购
“官卖食盐”,全印各地开展破坏盐法、抵制洋布的斗争,掀起了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39年9月3日,英国代表印度宣战后,甘地的极端非暴力立场
与国大党领导机构的有条件支持战争的主张发生尖锐冲突,以致他
两次被免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甘地政治家的形象加以评述。(要
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驱、民族之父和杰出的资产
阶级革命家。作为政治家其形象具有两面性。一战后英国对印度
的殖民压迫加重,制造“阿姆利则惨案”,激化了民族矛盾,甘
地创立了非暴力理论。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
殖民统治和经济侵略,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唤醒了
印度人民的抗争意识,为实现印度民族独立和社会平等作出巨大
贡献。另一方面,他主张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崇尚传统文明,抛
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他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以非暴力
限制人民革命运动,挫伤了民众反英斗争的积极性,反映了其资
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时代局限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根据材料辩证分析甘地的形象,可知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
运动的先驱、民族之父和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作为政治家其
形象具有两面性,可从其进步积极的一面和阶级斗争局限性方面
进行阐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