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阶段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二战后,美苏全面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力量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2.世界经济发展: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出现一系列新变化,但没有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改革失败,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和世界经济带来空前的活力。如何促进自身发展及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专题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表现
(1)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3)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
(4)阶级结构分化,工人阶级内部出现“白领工人”“蓝领工人”与“中间阶层”。
(5)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认识
(1)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2)新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吸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还具有相当的容纳能力,还有发展潜力和生命力;这些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专题三 二战后三种经济模式的比较
项目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西方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导,适当发展混合经济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指导思想 凯恩斯主义 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特点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经济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封闭性、僵化性 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
1.(2024·北京学业水平38题)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他学习的内容应是( )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北约”“华约”的成立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西欧各国走向联合
C.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D.第三世界的兴起
2.(2023·福建学业水平27题)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这说明冷战期间美苏( )
A.斗而不破 B.趁火打劫
C.隔岸观火 D.孤注一掷
3.(2023·广东学业水平50题)1964年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来自第三世界的77个国家发表联合宣言,提出了改变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反映了( )
A.南北合作的局面
B.冷战对峙的格局
C.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D.美国霸权的削弱
4.(2023·黑龙江学业水平31题)二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B.地区冲突得以解决
C.非洲经济迅速发展
D.殖民体系趋于崩溃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格局最终形成,故选A项;材料中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西欧走向联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多极化力量此时尚未开始,排除C项;美苏冷战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三世界的兴起尚未开始,排除D项。
2.A 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发生的事件,是冷战期间美国、苏联两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最后以苏联与美国的相互妥协而告终。因此材料“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体现的是美苏斗而不破,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美苏冷战,而趁火打劫强调别国处于弱势时,趁机攫取特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美苏都属于冷战的对象,不可能隔岸观火,排除C项;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美苏冷战的局势紧张,但还未达到孤注一掷的程度,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77国发表宣言要求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对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冲击,反映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C项正确;77国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属于南南合作,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冷战对峙格局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美国霸权的削弱,排除D项。
4.D 二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非洲国家纷纷独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描述贫富差距,排除A项;地区冲突至今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非洲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3 / 3(共17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知识整合 建构联系
专题一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阶段特征
1. 国际政治格局:二战后,美苏全面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
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力量出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
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空前高
涨,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2. 世界经济发展: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
局部调整,出现一系列新变化,但没有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
矛盾。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改革失
败,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模式,给中国和世界经济带来空前的活力。如何促进自身发展
及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主要
任务。
专题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 表现
(1)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
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
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
度,国家干预收入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3)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
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
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
航以及激光等。
(4)阶级结构分化,工人阶级内部出现“白领工人”“蓝领工
人”与“中间阶层”。
(5)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 认识
(1)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自我调整。
(2)新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和对
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吸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还具有相当的容纳
能力,还有发展潜力和生命力;这些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
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专题三 二战后三种经济模式的比较
项目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西方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中国模
式)
生产资
料所有
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为
主导,适当发展混
合经济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
项目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西方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中国模
式)
指导思
想 凯恩斯主义 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
主义
特点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
和利用国家政权,
并通过国家政权干
预和调节经济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
机制作用,限制商品
货币关系,用行政命
令管理经济,具有封
闭性、僵化性 肯定价值规律和
市场机制作用,
利用计划和市场
经济手段,具有
开放性
1. (2024·北京学业水平38题)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他学习的
内容应是( )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北约”“华约”的成立
A. 两极格局的形成
B. 西欧各国走向联合
C. 多极化力量的成长
D. 第三世界的兴起
解析: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华约的成立
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格局最终形成,故选A项;材料中共产党和工人
党情报局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西欧走向联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
除B项;多极化力量此时尚未开始,排除C项;美苏冷战形成于20
世纪40年代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三世界的兴起尚未开
始,排除D项。
2. (2023·福建学业水平27题)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
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
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这说明
冷战期间美苏( )
A. 斗而不破 B. 趁火打劫
C. 隔岸观火 D. 孤注一掷
解析: 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发生的事件,是冷战期间美国、苏联两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最后以苏联与美国的相互妥协而告终。因此材料“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体现的是美苏斗而不破,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美苏冷战,而趁火打劫强调别国处于弱势时,趁机攫取特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美苏都属于冷战的对象,不可能隔岸观火,排除C项;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美苏冷战的局势紧张,但还未达到孤注一掷的程度,排除D项。
3. (2023·广东学业水平50题)1964年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在日内
瓦召开,来自第三世界的77个国家发表联合宣言,提出了改变现有
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这反映了( )
A. 南北合作的局面 B. 冷战对峙的格局
C.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D. 美国霸权的削弱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77国发表宣言要求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
经济新秩序,对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冲击,反映了世界多极化的趋
势,C项正确;77国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属于南南合作,排除A
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冷战对峙格局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
现美国霸权的削弱,排除D项。
4. (2023·黑龙江学业水平31题)二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
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
84%,总人口的88%。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B. 地区冲突得以解决
C. 非洲经济迅速发展 D. 殖民体系趋于崩溃
解析: 二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非洲国家纷纷独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故选D项;材
料中没有描述贫富差距,排除A项;地区冲突至今仍然存在,排除
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非洲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