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1 10:5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入选“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江西樟树市国字山战国墓葬,以越文化为主,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的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该考古新发现印证了( )
A.中华文明多元交汇的特点 B.“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
C.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D.江西地区是中华文明中心
2.商朝中央政权对商族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国王并不能绝对支配各附属国,各附属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有很大的自主权。这是因为商朝( )
A.以宗法血缘建国 B.实行王位世袭制
C.实行内外服制度 D.有了成熟的文字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民族大融合,其根本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争霸战争的影响
C.变法运动的兴起 D.国家统一的趋势
4.先秦诸子虽“百家异说”,但其思想旨趣有相通之处。如表中的论述体现了( )
著作 相关论述
《孟子》 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吕氏春秋》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A.统一趋势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B.诸子思想完全统一
C.思想文化统一导致政治一统 D.集权制度得以完善
5.秦统一天下,健全了户籍管理的行政体系,在全国普建郡、县两级行政机构,设郡36个,辖县近千。郡县向下延伸为乡、亭、什、伍等基层组织。南征之后,秦朝势力扩展到珠江、闽江流域,并将郡县制推行到南部中国。秦朝的这些举措( )
A.突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利于加强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D.促使地方割据风险的不断增加
6.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人口达到3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郡国并行导致势力膨胀 B.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
C.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 D.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
7.汉武帝下令取消郡国的铸币权,改由中央政府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又把全国各地的私自铸造的货币全部运到京师进行销毁,规定非三官所铸造的钱币不得流通。这一举措( )
A.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B.实现了货币在全国流通
C.打击了土地兼并现象 D.建立了完备的金融体系
8.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9.如表所示的内容显示了东汉中后期部分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继位年龄 10 1 11 2 8
卒年 27 2 30 3 9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焚书坑儒”的结局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中朝”制度的出现
10.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各民族相互影响。窄袖的胡服十分流行,与宽袖的汉服平分秋色。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民族交融 B.政局稳定 C.文化繁荣 D.江南开发
11.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官。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将选官权集中于中央 B.是士族政治的保障
C.以门第为选拔标准 D.阻断寒门子弟进取之路
1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由此可见,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
A.完善了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 B.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C.保障了社会走向公平与公正 D.使得政治决策走向民主开放
1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有( )
①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官僚政治逐渐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
③程朱理学提供了思想源泉 ④民族交融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唐代政治开明,文化昌盛,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广泛,中国传统典籍得以在周边流布。日本、新罗通过留学生大量引入中国典籍。同时,唐代也从天竺、大食、拂林(今东罗马帝国)等国学习科技知识,促进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的进步。这些交流有利于( )
A.世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
C.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交融 D.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定
15.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合称“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四监司”的设立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杜绝了政治腐败
16.下表所示,两宋官僚系统官员职数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北宋初 (960年) 景德 (1004-1007年) 皇佑 (1049-1053年) 南宋庆元 (1195—1201年)
职数(人) 五千 一万多 两万多 四万余
A.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乡村基层治理增强
C.统治范围日益扩大 D.世家大族荫袭严重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赵伯雄先生所言,文献及金文材料表明,周王拥有对“天下”的统治权。这种统治权是至高无上的,至少在名义上,普天之下谁都得承认天子的至尊地位。因此西周是拥有主权的政治实体。然而西周这种对天下的最高统治权仅行使到邦君这一层次(各邦的最高统治层),并不贯彻到社会结构的末端,所以这种统治权事实上有一部分被分割了,由天子分别授予了庶邦的邦君。所谓“授民授疆土”就是指这种统治权由天子到邦君的转移。而邦君一旦被赋予这种统治权,在领地之内就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事实上,邦君就是国家主权在这块领地上的体现者。这种情况可称作“主权的分散性”。一方面,存在着某种统治天下的最高权力;另一方面,这种最高权力又事实上被分割。孙曜先生则指出诸侯内部诸侯之于卿大夫也是同样情形:“盖世族于其封域以内,固俨然君也。其家臣及私属心目中,只知有家主,而不知有国君。”
——李若晖:《郡县制时代—由权力建构与社会控制论秦至清的社会性质》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子中央。皇族赢姓子孙无尺寸之封,完全废罢封国式的地方分权。严格实行郡级官府的守、尉、监御史分工负责制,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分工负责制使郡守等不得专制郡事,中央对郡级政权的控制也就比较容易了。《涯虎地秦墓竹简》等资料还表明: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调动前要办好交接手续。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周王朝统治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地方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利弊。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曾入选全国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迄今出土文物一万余件,以下是其中部分文物:
◇木牍约200版,竹简约5000枚,包括《论语》《易经》《礼记》《孝经》《诗经》《春秋》等。还有一封刘贺给对汉宣帝的信,用语恭敬,表示自己愿为人臣。◇《孔子徒人图》漆衣镜,镜匣背面彩绘漆书孔子及其弟子画传,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孔子形像。 ◇水稻、粟、大麻、甜瓜、梅等植物遗存;还有来自青藏东部边缘地带的虫草。 ◇种类繁多的金器就有478件,重量约115公斤;金饼上有“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酎金一斤”字样;约200万枚十余吨五铢铜钱,堆高1.35米。 ◇玉器500余件,多为和田玉,雕刻工艺精湛。其中刘贺玉印被有的学者解读为“鸱钮”或“鹰纽”,是猛禽象征,表达效忠朝廷、做国之屏藩之态度。 ◇各种金银技法加工的车马器,包括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风格的银质车马器“大角羊银当卢”。作为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取骆驼,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骆驼形象的文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文物所反映的西汉时期的社会状况。
(2)海昏侯刘贺做过皇帝,在位27天。史载因其荒淫不孝、失帝王礼仪、罪过千余,最终被废为庶人。据以上考古发现,你是否认同上述记载?说明理由。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A
2.C
3.A
4.A
5.B
6.B
7.A
8.C
9.C
10.A
11.A
12.A
13.B
14.A
15.B
16.A
17.(1)特点:①周王名义上拥有最高统治权;②周王间接统治地方;③逐级管理地方
(2)特点:①官僚政治;②垂直管理(中央集权);③分权制约;④定期逐级考评。
利弊: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②权力过于集中,挫伤地方官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8.(1)社会状况:政治,郡国并行,中央集权;经济,农业和手工业发达,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南方得到开发;思想,“独尊儒术”,儒学地位的上升,儒家思想的影响渗透到贵族日常生活;民族交往和对外关系,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以及丝绸之路的影响。
(2)可以选择认同或者不认同(要写出,但不赋分),并给出对应的理由。
不认同。理由:儒家经典和孔子画像,说明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宣帝的信、金饼上的文字表明他能谨守臣节;而玉印鹰钮表达了效忠朝廷,藩卫国家的态度;被废可能源于权力斗争。
认同。理由:随葬品丰富,极尽奢华,说明其荒淫无度;藏地虫草、和田玉器,穷奢极欲,劳民伤财;鸱钮恰恰暴露了他的政治野心;表面上的恭顺和儒家经典只是装点门面。
19.(1)豪强地主的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少数民族势力的割据。
(2)短暂统一或局部统一的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逐步缩小。
20.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公正和规范。
论述: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必然会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被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汉朝的察举制,开始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了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只看门第家世,进一步强化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一直延续到唐朝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导致门阀掌握实际权力,直至隋文帝时此制才被废除。而隋唐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它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和政治的清明。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