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开学考试语文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0余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里,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 )的意志抵御外侮。他们中,有面对敌人屠刀仍坚贞不屈的战士,有隐姓埋名投身科研、为国防事业( )的学者,也有不分昼夜支援前线的普通民众。
①正是因为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让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屹立不倒。②如今,硝烟早已散尽,③但那段历史不能被( ),④那些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先烈更值得被永远铭记。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让和平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1.下列关于文段中括号内词语字形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钢强 鞠躬尽瘁 淡忘
B.刚强 鞠躬尽悴 淡望
C.刚强 鞠躬尽瘁 淡忘
D.钢强 鞠躬尽悴 淡望
2.下列对文段中成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且能以极大的毅力坚持下去。
B.“风雨如晦”指黑夜刮风下雨、昏暗不明,用来比喻局势动荡、社会黑暗。
C.“坚贞不屈”指坚守节操,决不向敌人屈服,在文中用来赞美战士的气节。
D.“众志成城”指团结一致、就会像城墙一样坚固,强调每个人的力量都很重要。
3.第三自然段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一处有语病,请选出其序号(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对文段中标点符号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历史转折点”后的逗号应为分号,因为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
B.第二段中“战士”“学者”后的逗号使用正确,体现了并列成分的停顿。
C.第三段中“屹立不倒”后的句号应为叹号,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D.末段“不是……而是……”间逗号应删去,关联词语连接句子无需停顿。
5.若在文段末尾处补充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传承红色基因,能看见先辈的足迹如何铺就今日的坦途。
②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才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行稳致远、开创未来。
③回望历史,不是为了重提伤痛,而是铭记脚下的土地曾经历怎样的风雨。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勋章与梦想
①我小心地帮爷爷把一枚金色的勋章别在他那件旧军装的左胸。勋章很旧了,边缘有些模糊,却被他擦拭得金光灿灿。
②“爷爷,这上面刻的是什么呀?”我好奇地问。
③“这是和平鸽,孩子。”爷爷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勋章,目光望向了窗外,仿佛能穿透时空,“是用炮弹皮熔了铸成的”。
④我愣住了,无法将眼前这象征安宁的鸟儿与冰冷的杀戮武器联系起来。爷爷看出了我的疑惑,缓缓讲起了故事。那是在一次惨烈的阻击战后期,战友们牺牲殆尽,弹药也快打光了。他和幸存的几个弟兄,就用刺刀、用工兵锹、用石头,甚至用牙,守住了阵地。“胜利那天,我们坐在战壕里,安静得能听见风吹过焦土的声音。一个战友捡起一块炮弹片,说将来要用这个东西铸一只鸽子,后来活着的弟兄们都这么做了”,爷爷声音沙哑却字字清晰。
⑤爷爷不再说话,而是挺直了佝偻的脊背,举起颤抖的右手,朝着那枚勋章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的眼神,不再是平日里的慈祥混沌,而是燃着一簇火,一簇穿越了八十载风雨却从未熄灭的火。
⑥我盯住爷爷布满老茧的手。这双手,曾经紧握着一支比他还高的步枪,守卫着山河:如今,它温暖地包裹着我的梦想。
⑦我的眼眶湿润了。
⑧我看着爷爷同样湿润的眼眶,那一刻,我心中的梦想从未如此清晰——我要成为一名工程师,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让铁路更快地穿梭于群山,让大桥更坚固地跨越天堑,让飞船去探索更遥远的星空。我要用创造去守护爷爷和他的战友们用牺牲换来的这一切。
⑨屋外的阳光仿佛更强烈了,那枚勋章折射出的光落在我的课本上。
【乙】
阅兵场上的“科技尖兵”
①在阅兵的装备方队中,一款名为“低空巡飞器”的新概念武器系统首次公开亮相,吸引了全球目光。它不像传统导弹那样追求一击致命,而是像一群敏锐的“蜂群”,协同执行战场侦察、精确打击和电子干扰等复杂任务。
②这款巡飞器体型小巧,采用复合材料,雷达反射截面极低,具备优异的隐身性能。其核心在于人工智能(AI)“大脑”。发射升空后,它们并非单打独斗,而是通过高速数据链组成一个智能网络。AI系统能自主分配任务:有的前面侦察,将实时画面传回;有的根据指令,对高价值目标发起“自杀式”攻击;还有的能释放干扰信号,瘫痪敌方通信。即使部分个体被击落,整个“蜂群”系统也能通过自我重组,继续完成任务,展现出强大的鲁棒性。
③“低空巡飞器”的诞生,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成果。它的飞控算法来自某顶尖高校实验室的突破,复合材料技术由一家民营企业攻关成功,最终由军工企业完成集成与测试。它的列装,标志着我国在智能无人作战领域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④从以前的“小米加步枪”到今天的“智能蜂群”,受阅装备的变迁,是一部浓缩的科技强军史。我们铭记历史,致敬英烈,也同样为今日中国科技的腾飞感到自豪。
6.下列对【甲】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描写勋章“边缘模糊”却“金光灿灿”,这种反差既暗示了岁月的沧桑,也象征着先烈精神历经时光冲刷仍熠熠生辉。
B.爷爷讲述战斗故事时“声音沙哑却字字清晰”,细节描写既体现了战争记忆的深刻,也暗含着他对牺牲战友的愧疚与怀念。
C.第⑥段通过对爷爷“布满老茧”的双手的刻画,以小见大,让个人的小家之爱与国家的大家之责自然交融,极具感染力。
D.结尾“那枚勋章折射出的光落在我的课本上”,将历史荣誉与现实责任相连,表达年轻一代对和平的珍惜与对使命的承接。
7.请赏析【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8.【甲】文第④段中爷爷为什么要讲阻击战的故事?
9.下列对【乙】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空巡飞器”这一新概念武器系统具有隐身性能和智能协同作战能力。
B.即使“低空巡飞器”的部分个体被击落,系统仍然可以重组、继续运作。
C.高校算法突破、民企材料攻关、军企集成测试,实现了产学研紧密结合。
D.“智能蜂群”的出现是一部让我们为科技腾飞而自豪的浓缩的科技强军史。
10.【乙】文第②段中“鲁棒性”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 )
A.系统在异常情况下外观的坚固程度
B.系统在异常情况下攻击威力的大小
C.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维持功能的能力
D.系统在异常情况下飞行速度的快慢
11.读完两篇文章,你对未来的世界有怎样的期望?请写几句话。50字以内。
三、作文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里,总有故事与日常,传递着温暖且坚定的力量。它或许很细碎,如饭桌上长辈念叨“谁知盘中餐”,教你懂得珍惜;或许微不足道,如父母总在他人需要时伸援手,让你看见善良;又或许满含厚重,像爷爷珍藏的旧勋章,藏着保家卫国的赤诚。
请以“传承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姓名、所在学校等信息;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A 4.B 5.A
6.B 7.该句运用动作描写(“挺直”“举起”“敬”)和神态描写(“眼神燃着一簇火”),生动刻画了爷爷敬礼时的庄重模样,展现出爷爷对勋章的珍视、对战友的缅怀以及对革命信仰的坚守,情感真挚动人。 8.①解释勋章的由来(由炮弹皮铸成),解答“我”的疑惑;②回忆战斗经历,凸显战争的惨烈与先烈的牺牲精神;③为后文“我”确立梦想、承接使命做铺垫。 9.D 10.C 11.示例:期望世界和平,科技用于守护安宁,年轻一代传承精神,用创造建设美好未来。
12.
例文:
传承的力量
奶奶的搪瓷碗,是家里的老物件。碗沿缺了块瓷,露出里面暗灰色的金属,碗身印着的“粒粒皆辛苦”五个字,也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可每天吃饭时,奶奶总要用它盛饭,还会指着碗底的字念叨:“慢点儿吃,别洒了,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
小时候我不懂,总觉得奶奶太较真。一次吃饭时,我不小心把半碗米饭洒在桌上,转身就要去拿新碗。奶奶却拦住我,从厨房拿来小勺,一点点把桌上的米粒刮进碗里,又倒了些热水冲干净,自己端起来喝了。她的手指粗糙,刮过桌面时发出轻微的摩擦声,眼神却格外认真:“你爷爷当年在生产队种地,夏天顶着大太阳割稻子,汗珠子掉在地里摔八瓣,才能收上这点粮食。这碗是他当年用的,现在他不在了,我得守着这份心。”
那天之后,我吃饭时再也不敢随意浪费。看到同学剩饭,我会想起奶奶的搪瓷碗;妈妈做饭时多煮了粥,我会主动打包带给楼下的保洁阿姨。去年秋天,学校组织去乡下体验农耕,我跟着农民伯伯在田里插秧,弯腰驼背站了半小时,腰就酸得直不起来。望着田里密密麻麻的秧苗,我忽然懂了奶奶说的“辛苦”,也懂了那只搪瓷碗里藏着的,不只是对粮食的珍惜,更是一辈辈人传下来的踏实与感恩。
现在,那只搪瓷碗被我收在了书桌抽屉里。偶尔看到它,我就想起奶奶刮米粒的模样,想起爷爷在田里劳作的身影。这份从碗里传下来的力量,像一束暖光,让我在成长路上始终记得:珍惜每一份付出,尊重每一份劳动,才是对生活最好的回馈。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篇习作要求以“传承的力量”为题进行创作,题目核心是“传承”与“力量”,需明确“传承”的对象。结合写作提示可知,可围绕生活中的细碎事物、行为或精神展开,如长辈的教诲、父母的善举、祖辈的精神印记等。“力量”则需体现传承对象带来的积极影响,如让“我”懂得道理、塑造品格、获得前行动力等。立意需紧扣“平凡事物中的传承价值”,突出“温暖且坚定”的力量特质,避免空洞泛谈,要将“传承”与“个人成长”或“精神滋养”关联,体现真实感悟。
第二,构思选材。文体适合写记叙文。选材可从自身生活经历出发,优先选择真实、细碎的日常场景,可以写家庭中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惯,如奶奶坚持的“光盘”行为,传递珍惜粮食的理念;或家族中流传的物件背后的故事,如妈妈的旧日记本,记录着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影响“我”面对挫折时的心态;亦或是身边人潜移默化的行为影响,如邻居爷爷长期参与社区服务,让“我”学会主动奉献。写作时可先通过细节刻画“传承对象”的具体表现,如长辈念叨时的语气、旧物件的纹路,再描述其对“我”的影响过程,从最初的不解到逐渐认同,再到主动践行,最后点明“传承的力量”如何塑造“我”的价值观,让文章内容具体、情感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