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1:0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因此,本课基于这一理念,构建 “认知 - 探究 - 迁移” 三维教学体系:
认知层:通过具象化的成长轨迹梳理(如标志性物品与符号),帮助学生建立对保尔人生历程的可视化认知;探究层:以“斗争” 为核心线索,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挖掘人物精神内核;迁移层:通过跨时空对话任务,实现经典价值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联结。
二、教学背景
教学内容分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必读名著,以20 世纪初俄国社会变革为背景,通过保尔 柯察金的成长史诗,展现了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图谱。作品中蕴含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生命哲学思考,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具有深远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物欲横流、思想高度开放的时代,很多学生容易出现信仰缺位、个人主义、意志薄弱等问题。通过体会普通少年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奋斗之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理解集体主义的时代价值,培养抗挫折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具象符号 ”的事件概括方法,梳理保尔的成长经历。
2.学习摘抄和做笔记的阅读方式,体会保尔的英雄形象。
3.通过体会保尔在战争、疾病等困境中展现的坚韧精神,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学会以乐观、顽强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汲取精神成长的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剖析保尔 柯察金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从普通少年成长为钢铁战士的蜕变过程,以及支撑他战胜重重困难的理想信念内核。
教学难点:辩证理解作品中保尔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为理想自我牺牲的价值观,理性思考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避免产生片面或极端的认知。
五、教学过程
步骤1:导入新课
1.视觉冲击:播放钢铁锻造过程视频,聚焦火星迸溅、锻铁变形的特写镜头。
2.提出问题:“钢铁的坚硬是天生的吗?它经历了怎样的淬炼过程?”“如果把人生比作炼钢,你认为哪些‘高温’和‘骤冷’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3.情感共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如考试压力、理想迷茫),引出保尔的成长命题:“当世界以痛吻你,你该如何报之以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如同钢铁需经烈火与锤炼才能成型,人的意志品质也需要在困境中磨砺才能变得坚韧,为解读文本主旨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联系青少年成长中常见的困惑,打破经典文学与学生之间的时空隔阂,让学生意识到书中主人公的经历与自己的成长具有共通性,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从书中寻找答案、汲取力量的阅读期待。)
步骤2:自学检测
学生根据预习,仔细观察图片中的信息,简要讲述与之相关的情节。
(参考示例:第一幅图片是钓鱼时保尔遇见了冬妮娅,互生好感。第二幅是保尔袭击押送兵救朱赫来。第三幅是保尔修筑铁路。)
(设计意图:以图促写,锻炼学生观察力与文本解读力,深化重点情节的理解。)
步骤3:述坎坷人生,品钢铁之心。
任务一:标记保尔的成长轨迹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保尔从12岁到24岁的成长经历,请同学回顾保尔在各个阶段的重要时刻,并根据事件特点,运用具象物品(如铁锹、步枪)或抽象符号(如火焰、齿轮)匹配对应经历,完成表格。
人生阶段 匹配图标 代表事件
苦难萌芽期 “破碎的黑板”+“粗糙的双手” 被退学、食堂打工
革命启蒙期
战争淬炼期
和平建设期 “铁锹”+“铁轨”+“雪花” 修筑铁路、第四次死里逃生
涅槃重生期
(参考示例:革命启蒙期匹配“扳手”+“拳头”,代表事件是遇见革命引路人朱赫来,学习拳击和革命知识;战争淬炼期匹配“马刀”+“炸弹”+“纱布”,代表事件是英勇搏杀、三次死里逃生;和平建设期补充匹配“枯萎的玫瑰花”,代表事件是与冬妮娅决裂;涅槃重生期匹配“打字机”+“一本书”,代表事件是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进行文学创作)
(设计意图:以图标标注保尔人生阶段,能将抽象历程可视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助力学生整体把握保尔的成长脉络,并对重要事件加深印象。同时经历与形象同步进行,使人物形象言之有据。)
任务二:抓拍保尔的抗争之路
2.结合保尔的人生经历,概括保尔英雄形象,并为这位英雄拍摄一个短片,如果请你当导演,你会给视频定一个什么主题词?
(参考示例:富有反抗精神、吃苦耐劳、勇敢无畏、重情重义、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等。主题词为“斗争”。课件展示“凡夫俗子必将在英勇的斗争中百炼成钢”)
通过“斗争” 主线串联全书,解析保尔不同阶段的抗争形式,如与神父的阶级抗争、与冬妮娅的价值观冲突、与病魔的生命抗争。小组任选一个 “斗争场景”,运用 “圈点批注法” 分析语言特点。推荐批注角度:动词的表现力(如 “铁锹插进冻土”)、比喻的象征意义(如 “暴风雪像巨人般咆哮”)、
1.心理的矛盾与斗争(“活的艰难,就自杀”)。
(参考示例:“雪粒如钢针般扎脸”,用尖锐的 “钢针” 比喻雪粒,强化痛感联想,让读者直观感受环境的残酷。同时,“钢针” 与 “钢铁” 形成隐性呼应,暗示保尔在磨砺中逐渐 “成钢” 的过程 —— 痛苦恰是锻造意志的原料。
“铁轨像冻僵的巨蟒”:铁轨本是工业文明的象征,此处被比喻为 “冻僵的巨蟒”,既写出风雪中铁轨的冰冷形态,也暗含 “巨蟒终将苏醒” 的象征意义 —— 筑路工程如同蛰伏的力量,一旦完成,将唤醒地区的生机,与保尔 “用劳动创造价值” 的信念相呼应。)
(设计意图:该环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体会保尔身上的反抗精神与为理想而现身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毅力。通过做批注让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内容,抒发感受,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任务三:再悟书名的深刻含义。
2.小说在审稿过程中,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的副主编曾建议将书名改为《保尔·柯察金》,既能让人一看便知这是一部小说,又突出了主人公。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容易让人误解为这是一本讲述炼钢技术的书。但作者没有同意这样的改动,你认为是什么样的原因?
(参考示例:这样的标题能贴切的反映保尔等人的成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正是艰苦卓绝的环境铸就了保尔这样一批钢铁战士。以《保尔·柯察金》为题只突出了一个人,而作者想塑造的整个一代杰出的苏维埃青年。)
(设计意图:设定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进一步把握这本书的主题。)
步骤4:课堂结语。
保尔的故事如同一座灯塔,在时代浪潮中闪耀着光芒。他身处革命烽火,历经伤病折磨,却从未向命运低头。书中每一页,都是对坚韧与理想的礼赞。希望大家在自主阅读时,能从保尔的经历里汲取力量,无论未来遭遇什么,都能坚守信念,以钢铁般的意志,在人生征途上勇往直前,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步骤5:作业设计
1、结合保尔精神的核心内涵,形成“钢铁精神” 宣言卡(如 “真正的坚韧不是从未倒下,而是每次倒下都能重新站立”)。
2、选择小说中的角色(如保尔、朱赫来、冬妮娅),以第一人称视角给“现代的自己” 写一封信,内容需包含:角色在书中的关键经历与感悟(如保尔在修筑铁路时的挣扎);对现代社会现象的 “观察”(如学业压力、理想迷茫),并给出 “穿越时空的建议”。
示例:保尔的信中可提及“当你因内卷焦虑时,想想我们在暴风雪中铺设铁轨的日子,真正的坚韧源于对理想的纯粹热爱”。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些经历的挖掘与呈现,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核,实现与经典文学角色的深度共情,避免对文学作品的表面化、碎片化理解。同时打破了时空界限,让经典文学中的角色以“穿越时空” 的视角审视当代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