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学习借助课题和文章重点句段,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段,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文章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段,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文章的道理。
【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课题。
指生读课题,从课题看,这篇课文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提炼句子中的关键信息,从而能准确说出课文写的什么事,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
体会天都峰之险。
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天都峰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峰?
教师指导朗读:这里有啊、哩两个语气词,还有感叹号,它们写出了什么?你能抓住它们读出小作者的惊叹吗?自己试试。(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名读)(1)这么高的天都峰,你爬得上去吗?【出示:我爬得上去吗?】问问你自己。(2)读出高: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一下子惊住了:(指生读)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的上去吗?仰望天都峰直插云霄,我的内心犹豫了:(指生读)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看着陡峭的山峰,我还真的有点担心:(指生读)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找表现天都峰高的语句,指导“怎么读出天都峰的高”,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和标点符号读出高”的方法,并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读出不同的味道,表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感受天都峰之陡:你又从哪里读出了天都峰的陡呢?(1)继续用刚才的小绝招来读这句话,你想抓住哪个关键词和标点符号读出天都峰的陡?
(2)笔陡是什么意思?给大家演示一下。【出示:笔陡石级图片】站在笔陡的石级上,你的心里在想什么?(指生读)(3)挂,可以换成什么字?(教师板画)铁链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攀着这样的铁链,你有什么感受?(指生读)
【设计意图:运用“抓关键词句和标点符号读懂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小试牛刀,此时是一个教师半扶半放的教学状态,让学生对方法有充分运用的期待,理解、读好文本。】
整体感受,再读“又高又陡”。(1)欣赏图片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真是名不虚传。(2)齐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把天都峰的高和陡分别读好之后,教师拓展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真实图片,加深学生对第二自然段天都峰整体印象的理解,再出示诗句,加强这种理解,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有感有法,学生的朗读会比较成功。】
体会爬天都峰之难。
设置情境,引出对话:天都峰真是高如上青天,陡似挂铁链,此时,我的内心充满了犹豫和害怕。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是谁?一位怎样的老爷爷?猜一猜,他可能多大年龄了?这位老爷爷是来干什么的?是真的吗?这么大年龄?爬又高又陡又险的天都峰?于是,这位小姑娘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有了这样的对话:(指生师生读)【出示: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也”变红】
指导朗读,体会含义:发现了吗?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字?(指生1):我来问问女生,小姑娘,你为什么这么问呢?(读出你的怀疑)(指生2):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心里在想什么?(带着感受再读)(指生3):我来问问男生,老爷爷,您为什么这么问呢?(读出你的惊讶)(指生4):这么一个小丫头竟然也来爬天都峰?你心里在想什么?(带着你的感受再读)小结:一个也字,问出了彼此的惊讶,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佩,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板书:不怕困难)
【设计意图:抓住对话,让学生揣摩对话背后的人物心理,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深层
次的人物想法,并读好对话,感受这一老一小的勇气可嘉。】
这一老一小是怎么爬天都峰的呢?自己读读6-7自然段,用笔画出关键词和标点符号。师生交流:你划了哪些词和标点符号?——奋力。可以换成什么词?用怎样的力量?这样写,写出了什么?——攀着。怎么叫攀着?【出示:攀字的演变】学生根据字形猜意义。这样写,写出了什么?——手脚并用:手脚怎么用?这样写,写出了什么?——省略号:想一想,可能省略了什么?拓展想象:爬呀爬,【出示:爬到最陡处,小姑娘吓得脸色都变了,老爷爷对她说:“___”】指生想象填空,女生读第六段。爬呀爬,【出示:老爷爷累得气喘吁吁,小姑娘对老爷爷说:“_____”】指生想象填空,男生读第七段。又高又陡的天都峰被我们踩在脚下了,此时小姑娘和老爷爷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小结:是呀,这真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坚持不懈,所有的困难都会被我们踩在脚下了!(板书:坚持不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画出关键词和标点符号,初步感知爬山之难。再通过师生交流、拓展想象的方式,教师给学生总结提升,加强学生对爬山之难的理解,感受爬山人坚持不懈的精神。】
抓住登顶后的对话,揭示文章的含义。【出示:第二次对话】站在峰顶的这一老一小又有了这样的对话:(指生读)老爷爷为什么要感谢小姑娘?
教师总结:对,老爷爷从小姑娘身上汲取了勇气。小姑娘为什么要感谢老爷爷?教师总结:对,小姑娘从老爷爷身上也汲取了不怕困难的决心,这就是互相汲取力量。【板书:汲取力量】爸爸听了,笑着说:【出示:爸爸的话】学生齐读。爸爸的话,你听明白了吗?继续引导:“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此时此刻,你会说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登顶后的对话,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里,从而揭示课文“要学会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深刻道理,并谈谈学生自己对学了这篇课文后,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收获。】四.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你们不但懂得了文章中“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的道理,还学会了一种读书的小绝招,这就是——“抓住关键词句和标点符号读懂课文”。带着这样的收获,我们来到村头大树下,看看几个小伙伴的绝招又是什么?
【出示:《一件小事》课题】你能找出关键句,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出示学习要求:默读文章,抓住关键词句说一说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请你们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对于“扎针失败”,作者有怎样的心理活动?(1)自主读书、思考。(2)交流读书收获。
【设计意图:由学习收获导入第二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写的什么事。再通过教师检查的方式落实好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板书:其实,在成长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山,无论它们是多么高,多么陡,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勤学苦练),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善于从别人那里(汲取力量)的品质,终会练成自己的(绝招),攀上一座座山峰!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篇文章共同的板书回顾,和教师相机板书的向上的箭头,把两篇课文共同阐述的深刻道理呈现给学生,教给学生成长道理上该如何去面对人生的一座座大山。】六、作业设计。
【出示】课后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完成《一件小事》“扎针失败”的心理活动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