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内容 (四年级)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共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学生能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等介质传播。 2.学生能够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桌面)中传播的特点,并解释相关现象(如宇航员在太空需用电子设备通信)。 科学思维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实验现象(如抽空气、贴桌听声),初步分析声音传播的条件和方式。 2.学生能基于实验证据,推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并尝试用简单语言解释日常现象(如“土电话”传声)。 探究实践 1.学生能动手操作实验(如敲鼓、音叉触水、制作“土电话”),观察并记录声音传播的现象。 2.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如对比耳朵贴桌与不贴桌的听声差异),并交流发现。 态度责任 1.学生对声音传播现象产生好奇心,愿意主动参与实验和讨论。 2.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尊重实验事实并与他人合作分享。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通过实验(如抽空气、音叉浸水)让学生理解声音必须在气体、液体或固体中传播。 2.声音通过振动传播:结合鼓面振动、音叉触水等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振动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础。 教学难点 1.抽象概念的理解:四年级学生难以直观理解“介质”和“振动”的抽象关系,需通过多个实验(如玻璃罩抽气、桌面传声)化抽象为具体。 2.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从实验中归纳共性(如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差异),需教师引导对比和总结。
教具学具 【教学准备】 教师:鼓、多媒体课件 小组:音叉(敲击小锤)、水槽、声音传播的观察记录、土电话(做好的)等。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约5分钟) 1.播放视频:展示神舟飞船宇航员在太空舱外工作的场景,重点突出他们通过头盔内的耳机和麦克风进行通话。 2.抛出核心问题(问题链起点): “同学们,我们在地球上,隔得很远只要大声喊就能听到。为什么英勇的宇航员在太空中,面对面却不能直接说话,必须使用昂贵的电子设备呢?他们的声音去哪了?” 3.聚焦课题:今天,我们就化身“小小科学家”,成立一个“太空通话调查组”,一起来破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谜题! (设计意图:利用宇航员太空通话的震撼场景创设情境,瞬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出的核心问题直指教学难点(真空不传声),并为整节课的探究活动赋予使命感和目的性。) (二) 探索实践,破解谜题 (约20分钟) 任务一:调查“空气”在声音传播中的作用 出示图片:教材中的“抽空气的闹钟”实验装置图。 引导性问题链: 1.(观察与预测)“如果我们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这个玻璃罩里,在不抽空气的情况下,我们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复习巩固:声音通过空气传入耳朵) 2.(推理与假设)“现在,我们用抽气机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慢慢抽走,闹钟的声音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请你大胆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初步暴露“真空是否传声”的前概念) 3.(验证与分析)(播放实验视频或教师演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声音真的变小甚至听不见了!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传播需要空气,没有空气(真空),声音就无法传播。) 4.(建立模型)“现在谁能解释,抽走空气后,闹钟的铃声为什么传不出来了?” (引导学生用“振动”解释:闹钟在振动,但周围没有空气粒子去振动和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突破难点的关键。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从预测到验证,最终自己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思考的过程。) 任务二:寻找声音的其他“传播路径” 1.提问:“空气是声音的‘通讯员’,那如果没有空气,声音就真的无路可走了吗?我们再来调查两种物质。” 分组实验: A组(固体传声):进行教材“耳朵贴桌面”的实验。 问题:“为什么耳朵贴在桌上能更清楚地听到挠桌面的声音?桌子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固体也能传声,且传声效果更好。) B组(液体传声):进行教材“音叉触水”的实验。 问题1:“音叉触及水面,你看到了什么?(水花四溅)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振动的音叉使水振动。) 问题2: “将音叉浸入水中,你能听到声音吗?是谁把音叉的声音传给了你的耳朵?” (引导:水(液体)也能传声。)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构建“介质”的完整概念。问题设计将现象与本质(振动)紧密联系。) (三) 研讨交流,建构概念 (约8分钟) 1.汇报分享: 各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2.核心研讨(问题链升华): 提问:“我们调查了空气、桌子、水。现在谁能总结一下,声音的传播到底需要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物质”或“东西”,教师引出科学词汇“介质”。) 追问:(出示教材宇航员图):“现在,谁能当个小科学家,完整地解释一下我们一开始的难题: 宇航员在太空为什么必须用无线电通话?” (引导学生应用新知:太空是真空,没有空气等介质,声音无法传播。) 3.总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后,是怎样‘翻山越岭’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师生共同梳理:物体振动 → 引起周围介质(气/液/固)振动 → 像波浪一样一层传一层 → 最终引起我们耳膜的振动。)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概念的升华和应用。通过回答初始情境问题,学生完成了从探究到应用的闭环,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真正内化了科学概念。) (四)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约5分钟) 1.挑战任务:“各位调查员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最后我们来接受一个挑战:制作一个‘土电话’。” 2.思维延伸: “猜一猜,‘土电话’是靠什么传声的?” (固体-棉线) 3.“如果我把棉线拉直和放松,听到的声音会一样吗?为什么?”(将探究引向深入:介质的状态会影响传声效果。) (五)布置作业: 课后制作并研究“土电话”,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 将探究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保持科学兴趣。最后的问题为后续学习“声音强弱”等内容埋下伏笔,体现思维含量。) 板书设计: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是声波
教 学 反 思 本课以“破解太空通话之谜”贯穿始终,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自主推理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核心概念,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分组实验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动手与合作中建构知识。然而,对“振动”本质的模型建构还可更深入,未来需借助更直观的教具辅助理解。同时,课堂节奏稍快,应给予学生更多沉思和内化的时间,让思维过程更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