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摩擦力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3 摩擦力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1 11:1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摩擦力》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相互作用”中的第三节《摩擦力》,是力学模块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重力、弹力之后,进一步探究接触力中的另一重要类型——摩擦力。教材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其产生条件、方向判断及大小规律,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内容安排由浅入深,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后续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生活中“打滑”“推不动”等现象有直观感受,但缺乏系统化的物理建模意识。他们刚接触受力分析,容易混淆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误认为“有运动才有摩擦力”。此外,对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理解困难,实验操作中控制变量意识薄弱。因此,教学中需借助真实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动手实验增强体验,利用动态演示突破方向判断难点,并结合小组合作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准确区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2. 掌握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理解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的关系。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受力分析推理摩擦力的存在及其方向,发展抽象概括和模型建构能力。
2. 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 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与误差分析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尊重数据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交流意识。
2. 认识摩擦力在生活与科技中的双重作用,树立合理利用物理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判断方法。
2.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f = μN)。
难点
1. 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及其随外力变化的动态特性。
2. 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砂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生活中的“抓得住”与“滑得快”
【5分钟】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片段并提问:
1. 教师播放三段短视频:①运动员在跑道上起跑蹬地瞬间;②汽车急刹车时轮胎抱死打滑;③攀岩者用手紧紧抓住岩壁向上攀登。
2. 提问:“这些场景中,人或物体为什么能‘启动’而不打滑?又为什么会突然‘失控’而滑动?”引导学生关注“接触面之间的作用力”。
3. 进一步追问:“如果地面非常光滑,比如冰面,会发生什么?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意识到有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存在。
4.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种神秘力的面纱——它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忽视的‘摩擦力’。”
二、回顾已有知识,建立初步概念 (一)、复习弹力与接触面形变:
1. 教师展示一个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示意图,提问:“木块受到哪些力?支持力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回忆弹力源于微小形变。
2. 进一步设问:“当我想推动这个木块时,手施加了一个水平拉力,但木块还没动,是不是只有我一个力在作用?”启发学生思考是否存在另一个平衡力。
3. 利用PPT动画模拟微观接触点:展示两个粗糙表面在放大镜下的凹凸不平结构,说明即使看似光滑的表面也有微观突起。
4. 解释:“正是这些微观突起相互咬合,产生了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就是摩擦力的本质来源。”
5. 板书定义:“两个相互接触且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或即将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称为摩擦力。” 1.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回忆弹力知识,参与讨论,尝试解释“推不动”的原因。
3. 观察微观示意图,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机制。
4. 记录摩擦力的基本定义。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问题意识:☆☆☆
概念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生活的视频素材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为何能启动”“为何会打滑”等矛盾性问题引发认知冲突,驱动学生主动思考;借助微观模型帮助学生从宏观现象走向本质理解,为后续探究奠定认知基础。
新知探究一:静摩擦力的秘密
【12分钟】 一、实验观察:从“推不动”到“刚开始动” (一)、演示实验:缓慢增大拉力
1. 教师将一木块置于水平长木板上,连接弹簧测力计,缓慢匀速拉动,同时投影测力计读数变化过程。
2. 强调操作要点:“注意观察测力计示数如何变化?木块是否始终静止?”
3. 当木块仍未移动时,提问:“此时拉力为F,木块仍静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合力应为零,那么必然存在一个与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这个力是谁?”引导学生说出“静摩擦力”。
4. 继续增加拉力直至木块开始滑动,指出此时的拉力值即为“最大静摩擦力”。
5. 总结规律:“静摩擦力会随着外力的增大而增大,但有一个上限——最大静摩擦力。”
二、小组讨论:方向如何确定? (一)、多情境辨析:
1. 教师出示三个典型情境图:①人走路时脚向后蹬地;②传送带运送货物向上倾斜运行;③用手握住瓶子竖直静止不动。
2. 分组讨论任务:“请判断每种情况下摩擦力的方向,并说明理由。提示:摩擦力总是阻碍‘相对运动趋势’,而不是阻碍‘运动’。”
3. 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先分析“如果没有摩擦力,接触面间会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从而反推趋势方向。
4. 各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平行,且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5. 板书关键句:“方向判定口诀:找接触面 → 析趋势 → 反方向。”
三、深化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特点 (一)、对比不同接触面:
1. 教师更换木板表面材料(如铺上毛巾、砂纸),重复上述实验,比较最大静摩擦力的变化。
2. 提问:“同样是木块,为什么在不同表面上‘最难推动’的程度不一样?”引导学生联系接触面粗糙程度。
3. 再次添加砝码改变正压力,观察最大静摩擦力是否随之改变。
4. 小结:“最大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的材料性质和正压力有关,通常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1.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测力计示数变化。
2.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各情境下摩擦力方向。
3. 表达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完善认知。
4. 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方向判断:☆☆☆
规律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静摩擦力随外力增大而增大”的动态过程,突破“静止就没有摩擦力”的迷思概念;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组织多情境讨论,促使学生主动建构方向判断的方法论;通过变量控制实验初步感知影响因素,为后续定量探究做铺垫。
新知探究二:滑动摩擦力的定量研究
【15分钟】 一、明确研究任务,制定实验方案 (一)、提出核心问题:
1. 教师提问:“一旦物体开始滑动,摩擦力就变成了滑动摩擦力。它的大小是否还随拉力变化?又受哪些因素影响?”
2. 引导学生猜想:“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预设答案包括:接触面粗糙程度、正压力大小、接触面积、速度等。
3. 明确研究目标:“今天我们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和接触面材料的关系。”
4. 强调科学方法:“为了准确找出规律,我们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
二、分组实验:测量滑动摩擦力 (一)、布置实验任务:
1. 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配备相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砝码若干。
2. 实验步骤指导:
(1)将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记录此时的拉力F (等于滑动摩擦力f);
(2)在木块上依次增加砝码(改变正压力N),重复测量三次以上,记录对应f值;
(3)更换不同材质的接触面(如毛巾面、砂纸面),保持压力不变,测量f值;
(4)设计表格,规范记录原始数据。
3. 强调注意事项:“必须保证匀速拉动!否则测力计读数不等于摩擦力!”
4. 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提醒读数视线垂直表盘。
三、数据分析:寻找f-N关系 (一)、绘制图像,发现规律:
1. 各组完成实验后,教师邀请一组代表在黑板上列出其数据表格。
2. 指导学生以正压力N为横坐标、滑动摩擦力f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图。
3.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图像大致呈什么形状?”引导学生发现近似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4. 引出比例系数μ:“这条直线的斜率就是动摩擦因数μ,反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 板书公式:“滑动摩擦力 f = μN”,并解释各物理量含义及单位。
6. 补充说明:“μ是一个无单位的常数,只与材料和表面状况有关,一般小于1。” 1. 提出猜想,参与实验设计讨论。
2. 动手操作,分工协作完成实验测量。
3. 记录数据,绘制f-N图像。
4. 分析图像,得出f = μN的结论。
评价任务 实验操作:☆☆☆
数据处理:☆☆☆
规律发现:☆☆☆
设计意图 通过提出可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采用小组合作实验形式落实科学探究素养,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探究流程;强调“匀速拉动”这一关键操作要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通过图像法处理数据,渗透“化曲为直”的物理思想,提升科学思维水平。
应用拓展:摩擦力的利与弊
【8分钟】 一、案例分析:摩擦力的双面角色 (一)、列举生活实例:
1. 教师展示图片:①鞋底花纹、②汽车轮胎防滑链、③滑雪运动员使用润滑剂、④机械轴承加润滑油。
2. 提问:“上述例子中,人们是在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为什么要这样做?”
3. 组织学生分类讨论:“请将这些实例按‘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进行归类,并说明理由。”
4. 引导总结:“摩擦力既是我们行动的基础(如行走、传动),也会造成能量损耗和部件磨损。”
二、工程思维:如何调控摩擦力? (一)、开放性问题探讨:
1. 提问:“如果你是一名工程师,要设计一辆高速列车,你会如何处理车轮与轨道之间的摩擦?”
2. 引导思考角度:既要保证足够的牵引力(启动、制动),又要减少运行阻力。
3. 介绍现实技术:磁悬浮列车几乎消除接触摩擦,靠电磁力推进;普通高铁则优化轮轨材料与表面处理。
4. 升华主题:“物理学不仅是解释世界的工具,更是改造世界的力量。我们应当学会辩证看待自然规律,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1. 观察图片,辨别摩擦力的应用目的。
2. 参与分类讨论,表达个人观点。
3. 思考工程技术中的摩擦调控策略。
4. 理解物理知识的社会价值。
评价任务 实例辨析:☆☆☆
辩证思维:☆☆☆
社会责任:☆☆☆
设计意图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对比,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摩擦力的作用,避免片面化理解;设置开放性工程问题,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发展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借机渗透STS教育理念(科学-技术-社会),体现物理学科的时代价值。
课堂总结:让摩擦成为前进的动力
【5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知识点 (一)、梳理本节知识脉络:
1.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今天我们从生活现象出发,认识了一种重要的接触力——摩擦力。”
2. 板书主线:摩擦力 → 分类(静摩擦、滑动摩擦)→ 产生条件(接触、挤压、相对运动或趋势)→ 方向判断(阻碍相对运动趋势)→ 大小规律(静摩擦0~f_max,滑动f=μN)→ 实际应用(增大/减小)。
3. 特别强调易错点:“静摩擦力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例如人走路时脚受到的静摩擦力是向前的,正是这个力推动人前进!”
二、升华式总结:感悟与展望 (一)、引用名言收尾:
1. 教师深情讲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摩擦力正是这样一个充满辩证智慧的存在。”
2. 延伸哲理:“它既是前行的阻力,也是起步的助力;既会造成磨损,也能传递动力。就像人生路上的困难,看似阻碍,实则是成长的磨刀石。”
3. 激励学生:“愿你们今后面对挑战时,不仅能像科学家一样理性分析,更能像工程师一样巧妙应对,把每一次‘摩擦’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框架。
2. 理解摩擦力的辩证特性。
3. 感悟物理与人生的联系。
4. 树立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思想升华:☆☆☆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升华式”双重总结模式:一方面系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线索;另一方面引入哲学视角和人生隐喻,使课堂不止于知识传授,更触及心灵启迪,实现“教书育人”的深度融合。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改正:
(1)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滑动摩擦力。( )
(2)静止的物体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
(3)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
2. 一个质量为5kg的木箱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动摩擦因数为0.4。现用水平拉力F拉它,求:
(1)当F=10N时,木箱所受摩擦力多大?
(2)当F=25N时,木箱所受摩擦力多大?(取g=10m/s )
二、实验探究题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要求写出:
(1)实验器材;
(2)主要步骤;
(3)预期现象与结论。
三、拓展阅读与写作
查阅资料,了解“滚动摩擦”与“流体阻力”的基本特点,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题目为《从摩擦说起:人类如何一步步降低阻力》。要求结合历史发明(如车轮、轴承、气动外形等),谈谈科技进步中对摩擦力的认识与应用。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1)× 改正:只要发生相对运动就有滑动摩擦力,与整体是否运动无关。
(2)× 改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如擦黑板时静止的黑板受到板擦的滑动摩擦力。
(3)× 改正: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如人走路时脚受向前的静摩擦力。
(4)√
2. (1)最大静摩擦力 f_max ≈ μN = 0.4×50N = 20N > 10N,故未滑动,f = F = 10N。
(2)F = 25N > f_max = 20N,已滑动,f = μN = 20N。
二、实验探究题
(1)器材:长方体木块、弹簧测力计、水平长木板。
(2)步骤:①将木块平放拉动,记录匀速运动时的拉力f ;②将木块侧放(减小接触面积),重复测量f ;③比较f 与f 。
(3)若f ≈f ,则说明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板书设计
摩擦力
───────────────────────
一、定义:阻碍相对运动或趋势的力
二、分类:
  ┌── 静摩擦力:0 < f ≤ f_max
  └── 滑动摩擦力:f = μN
三、产生条件:
  1. 接触且挤压(有弹力)
  2. 接触面粗糙
  3. 有相对运动或趋势
四、方向:
  → 与接触面平行
  → 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五、应用:
  ┌─ 增大:刻纹、涂胶、加压
  └─ 减小:润滑、滚动、分离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真实生活视频导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课堂参与度高。
2. 实验探究环节组织有序,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明显提升。
3. 通过多情境讨论突破了“摩擦力方向”的认知难点,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复杂情境下的摩擦力方向。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实验中未能严格保持匀速拉动,导致数据偏差较大,需加强操作训练。
2. 对“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的微观解释不够深入,部分学生仍存疑惑。
3. 时间分配稍显紧张,最后的拓展环节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可考虑拆分为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