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政治史)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政治史)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3 22:0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课题: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从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的过程、皇帝制度的确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形成、郡县两级制的内容;
(2)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社会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的历史概念;
(3)运用: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2)史论结合法:分析史实,得出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必然性;
(3)综合归纳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理解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的内容;
(4)联系比较法:比较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掌握郡县制的历史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秦朝统一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文学作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
1、《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2、杜牧《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提问:这两篇文学作品隐含的最主要历史信息有哪些?
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过渡:两部文学作品都反映了秦统一六国的史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么统一之后该采取什么制度来治理国家呢?这就是本科所要学习的中央集权制度,先来了解一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大背景。
【讲授新课】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
(1)概况: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立志报仇,经过几十年努力,转弱为强,最终灭了吴国)②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诸侯纷纷改称“王”(由公、侯、伯、子、男改为王,如赵武灵王、齐威王、秦庄襄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或变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2、秦朝统一
(1)统一的过程:①秦国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3、秦朝统一的条件
(1)统一的必然性:①战国时期,由于铁
( http: / / www.21cnjy.com )器、牛耕的广泛使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同一奠定了物质条件(战国以来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以及由于交通发达和物资交流,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因而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这一时期货币、度量衡不一,以及关卡林立、以邻为壑的政治上的分裂割据状态已严重地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统一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秦统一是通过长期战争实现的,在战争中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由于长期战祸,使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人民要求统一。);③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春秋初期诸侯国有一百四十多个,战国后期只剩下7个大的诸侯国);④各民族的初步融合(秦向西方和西南方发展,形成了诸夏和西戎、羌、西南夷的各族融合中心;燕赵向北方发展,形成了诸夏与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的融合中心;楚向东南、西南发展,形成了诸夏和百越、西南夷的融合中心)。
(2)秦朝统一的可能性:①商鞅变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增强了秦国的实力(秦通过商鞅变法,在各方面发展很快,具备了实现统一的条件。政治上,秦实行“法治”比较彻底,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秦居关中又据四川“天府之国”,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战,兴修水利,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军事上,秦奖励军功,军队勇敢善战,加之又居险要,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外交政策上,秦灵活地运用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的政策,有效地摧毁了东方六国的统治);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历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③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影响(参见必修Ⅲ)
过渡: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那么如何来治理这个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国家呢?秦始皇有自己的一套方案。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称号的由来
阅读材料: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提问:阅读材料,并结合第九夜的《历史从横》,想想皇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吗?
答: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
2、皇帝制度的特征
(1)皇帝独尊:“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天子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
”,印为“玺”。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结合【历史纵横】)
(2)皇权至上:秦朝的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如阳陵虎符(秦朝阳陵铜虎符中分为二,左右半符各有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12字。右半留存在朝廷,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动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用虎符调兵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3)皇位世袭: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3、中央官制
(1)设置及职能:
“三公”:
丞相、御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
“九卿”:指奉常
郎中令、卫尉、廷
( http: / / www.21cnjy.com )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等。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
(2)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①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
( http: / / www.21cnjy.com )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宗正(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秦朝唯有赵高曾任郎中令)、将作少府(掌治宫室)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评价(作用):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议,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沿革:最早在春秋时期设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秦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回到【前言】,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结合“秦朝疆域图”)
3、内容——郡县两级地方官僚机构的建立
(1)郡——长官郡守:郡,为秦朝中央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全国划36郡。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
(2)县——长官县长或县令:郡下辖若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县。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
(3)乡里——基层机构:县以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详见课本第11页[历史纵横]栏中的材料。乡的长官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里的长官称里正。
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秦朝县制机构管理的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比较
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但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至此,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包括三个要素: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
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
对秦朝: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2、消极:皇帝依靠其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压榨,容易形成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如秦王朝在农民起义打击下,
二世而亡,成为一个短命王朝。
六、巩固统一的措施
参见教材P10“历史纵横”,指导学生阅读后再归纳
①制定细密、严酷的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肉刑,有斩足、宫、劓、黥等肢体刑);
②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
( http: / / www.21cnjy.com )秦统一以后,保留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加以修缮和连接,建成一条西起陇西郡临洮,东至辽东郡的长城,长五千多公里。);
③开灵渠——加强联系,维护安定统治(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它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联络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水路通道,是保证秦始皇统一岭南的一项战略工程);④修建驰道、直道,统一车轨——有助于统一国家概念的加强(规定车轮的间距为6尺。便利交通往来,促进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政令的通达,军队的调遣,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⑤统一文字——促进各地文化交流(统一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加强思想控制);⑥统一货币(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⑦统一度(长度)、量(体积)、衡(重量)。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至高无上的皇权
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
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①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郡县两级制
历史概念:郡县制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秦的疆域巩固统一的措施
历史概念:中央集权制度
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二、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要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引言分析: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本课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引言包含两部分内容,首先以对秦始皇的评说导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课,并明确肯定了秦始皇的两大历史功绩:统一中国的第一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次,指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即“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
一、秦的统一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㈠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春秋战国诸侯国数目减少,有利于中国走向统一。
4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5秦王赢政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㈡秦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二、皇帝制度
本目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
㈠皇帝称号的由来
引导学生阅读三则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上材料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说明〕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思考、探索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可采用谈话、问答、议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最后可归纳总结出答案。
答案提示:
(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
(3)皇位世袭。
(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历史纵横】栏中提供的历史材料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探究:在以后历时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凡是割据一方的统治者,不论所占地区的大小,多自称王,很少称帝。只有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或实现全国统一后,最高统治者才称皇帝。通过探究,让学生对皇帝称号产生更深入的认识,它应该是大一统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㈡皇帝制度:
(仍然结合上述材料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皇帝制度进行探究)
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总之,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本目介绍了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构成及其职能。重点讲述了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以及以皇权为核心三者之间的相互牵制关系;同时还讲了中央政府的几个主要职能部门,即“诸卿”及其各自的职能。
㈠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
1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
2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3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指导学生看“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部门及其职能”表
㈡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这是秦朝在地方实行的统治措施。主要介绍了郡县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以及行政长官郡守、县令(长)的职掌。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这是中国古代史上重大的政治变革。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要求,故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㈠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学思之窗],将朝廷上两次辩论的情形展现于此,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出原因。
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㈡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1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2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
教师可引导同学思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第一课)与本课有关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进行多角度的比较:
⑴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⑵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⑶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㈢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作用:这套官僚体制的建立,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四、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
㈠秦朝疆域的形成
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使疆域不断扩大。
秦朝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㈡巩固统一的措施
1颁布秦律:秦统一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进行修订、补充,作为统一法律颁发全国。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3统一文字
4修建驰道
5开凿灵渠。使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筑长城。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连接、增修秦、赵、燕三国旧长城,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7移民
以上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
㈢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深远影响
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探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历史影响。
积极方面
秦朝之所以能颁布案律通行全国,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修建驰道和灵渠以及移民等,也说明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正因为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行之有效,所以才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它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这是中央集权制度所产生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消极方面
激化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灭亡。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谈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解题关键:审明题意是回答问题的前提条件,此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审题时应注意三点:第一是时间,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这也是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背景;第二,主干语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第三,求答项有二,“怎样建立”和“本质”。
思路引领:回答第一问“怎样建立”应要点全面;回答第二问“本质”则应简明、准确。
答案提示:建立:①采用“皇帝”称号,创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③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2.秦始皇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及后世有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本题要求答项是“影响”,审题时要注意回答“影响”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对秦朝”,其次是“对后世”。
思路引领:回答“对秦朝的影响”要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既要考虑积极影响,也要考虑消极影响。回答“对后世的影响”要简明扼要。
答案提示: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解题关键:本题属于课外活动性质,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思路引领: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历史普及读物,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分组讨论。
答案提示:本题答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不要追求讨论结果的全面、正确,应允许讨论中不同意见的存在。
2.百家争鸣
解题关键:这是一道材料式问答题,解题时首先要找准争鸣双方的不同观点,然后再分析论证柳宗元的看法是否正确。
思路引领:解题时要分三步: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人认为秦朝速亡是由郡县制造成的;第二,柳宗元认为秦朝速亡不是郡县制不好,而是由于秦的暴政引起“人怨”而被农民反抗所推翻。第三,谈谈你对柳宗元看法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答案提示:答案一:柳宗元的看法是正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国家统一,郡县制的推行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沉重的徭役和赋税,残酷的刑罚将农民推上了绝境,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
答案二:柳宗元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理由,例如废分封使秦始皇孤立无援等。(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注意〕应鼓励发散思维,允许不同看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