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模块综合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1 15:23:13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也是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留下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经由古代希伯来人和希腊人的传承,一直影响至今。材料说明(  )
A.自然环境塑造文化特色
B.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初具雏形
C.地域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D.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地扩大
2.下表为罗马帝国设立“驿站马车”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罗马“驿站马车”的设立(  )
A.具备了国家运输的经济职能
B.确保了日常信件传递的效率
C.保证了邮驿系统的有效运作
D.巩固了罗马对各行省的统治
3.中古前期,法国国王的收入只限于王室领地。从14世纪中叶开始,来自赋税的收入超过传统收入,成为法国王室的主要收入,传统常规收入所占比例从1202—1203年的80%下降至1483年的不足2%。据此可推知在当时(  )
A.基督教会的权力削弱 B.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C.封君封臣制开始瓦解 D.城市经济得到发展
4.有学者指出: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主要是因为(  )
A.生产类型较为原始 B.国家组织尚未成熟
C.宗教信仰地位崇高 D.军事技术比较落后
5.16—17世纪,西欧国家纷纷发行主要用于海外探险和殖民战争的公债券,使充当政府和人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大发横财,大部分公债落入包税者、商人和工场主手中。公债券的发行(  )
A.完成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
B.壮大了欧洲的庄园经济
C.助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形成
6.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绘画作品中的民众人物,不仅服饰上日益丰富和华丽,而且人物也开始戴上各种头饰和首饰。这实际上反映了(  )
A.艺术家绘画技艺日趋高超
B.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C.人文主义促进了个性解放
D.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
7.自由和平等是资产阶级的重要价值追求。北美殖民地在独立的过程中更注重对自由的维护,而法国革命则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这一现象源于(  )
A.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B.革命领导阶级的不同
C.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别
D.启蒙思想理解的差距
8.下表为1847—1899年英国增设的政府机构(部分)。据此可知,英国(  )
时间 机构 时间 机构
1847年 济贫部 1867年 贸易部
1852年 公务部 1871年 地方事务部
1854年 殖民地事务部 1899年 教育部
A.成为“世界工厂”
B.工业革命促使国家职能扩展
C.政府机构臃肿
D.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9.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在3月29日成立了民生供给委员会,并在4月4日至6日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火腿交易会。此外,巴黎公社还开放了公园,开展了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等。这说明巴黎公社(  )
A.忽略了广大农民的诉求
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C.旨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10.《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提到:19世纪印度几乎所有殖民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都是受过欧式教育的精英,吸收了启蒙思想的价值观,将它作为瓦解欧洲人在海外殖民统治的武器。这说明殖民主义(  )
A.激发了印度民族独立的意识
B.影响了印度整体文化氛围
C.培养了反对殖民统治的中坚
D.推动印度逐步走向现代化
11.1914年10月,美国总统威尔逊秘密答应银行向协约国提供信用贷款的要求。1915年8月,他批准向协约国发行庞大公债。但从1914年8月至1917年4月,美国输出到德国的资本仅占美国输出资本总额的2%。这表明一战期间(  )
A.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倾向性
B.欧洲经济命脉逐渐被美国控制
C.美国重视维护自由贸易秩序
D.美德两国在非洲殖民矛盾尖锐
12.“十年之间,有2 000万人从农村移往城市,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钢产量扩大了4倍,煤增长了3.5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用拖拉机和火车头生产国,工业产量已排在世界第二位。”材料描述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
B.完成两个“五年计划”的苏联
C.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
D.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的美国
13.如图是讽刺20世纪30年代某一历史事件的漫画,漫画中戴礼帽的人物代表英法两国,后面的观看者代表美国,小旗上写的是“去东方”,盘中肉上写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据此推断,这一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英法等召开慕尼黑会议
C.德国撕毁条约突袭苏联
D.《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14.1956年6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称:“否决权的存在已让联合国无法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因此美国在过去10年同美洲、欧洲和亚洲的42个国家签订了同盟条约。”这反映了美国(  )
A.坚持“大国一致”原则
B.推动了多极力量的增长
C.谋求世界霸权地位
D.分化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15.1960—1965年非洲人均寿命为37.5岁,到1980—1985年达到49.7岁,同期婴儿死亡率从157‰下降到114‰。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非洲(  )
A.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B.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十分完备
C.各国科学技术持续快速提高
D.经济交流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16.下表为1980—2010年间世界主要经济组织、地区GDP总值及比重变化表(GDP单位:10亿美元)。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1980年 1990年
GDP 占全球 GDP 占全球
全球 11 156 100% 23 521 100%
美国 2 857 26% 5 963 25%
亚太地区(西太平洋地区) 2 327 21% 5 454 23%
欧盟 3 805 34% 7 395 31%
2000年 2010年
GDP 占全球 GDP 占全球
全球 33 858 100% 66 073 100%
美国 10 252 30% 14 992 23%
亚太地区(西太平洋地区) 9 245 27% 20 167 31%
欧盟 8 919 26% 17 020 26%
A.全球经济的发展仍受制于美国
B.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超过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普遍较弱
D.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领域 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况摘编
数学 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科学 技术 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传入欧洲;指南针、火器等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哲学 宗教 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又转译为拉丁文,传入西欧。7世纪以后,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医学 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
材料二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剧本写道:张惕接受皇帝托孤,决定要用独生子替太子送死。其妻伊达美不予配合,说:“你向他发过誓么,要杀你的亲生子?唉!有什么贵和贱,又有什么主和臣,都不过一点虚荣定了一时的名分,天生来大家平等……要谋自己的善后,才是我们职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孤儿》的创作背景。(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航海家乌尔达内塔探索到了一条利用季风洋流沿北太平洋由西向东返回墨西哥的新航路。1571年,西班牙人实现了对菲律宾群岛的统治。占领马尼拉之后,西班牙人发现当地的物产难以维持殖民当局开支,而中国的手工业产品价廉物美,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日用消费需求,还可以运往美洲赚取高额利润。1573年,两艘体势巍峨的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菲律宾的马尼拉港驶向美洲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历史上著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由此开始。
——摘编自韩琦、张昀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垄断体制的建立及评价》
材料二 葡萄牙帝国通过开辟好望角航线进入印度洋贸易体系。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圣多美逐渐发展成为大西洋和印度洋贸易的中转站,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从这里经好望角航线被运送到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经马六甲海峡被运到圣多美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至17世纪中期,圣多美—马六甲航线贸易一直非常有利可图。
——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对印度洋
贸易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展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相比圣多美—马六甲航线贸易的变化,并分析该航线运行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埃及文化的发展历程(部分)
时间段 发展表现
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30年 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出现了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莎草纸等。几乎同时,西亚地区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从公元前4世纪晚期—公元前30年,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包括埃及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这段时期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
18世纪—19世纪上半期 1798年,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建立起法国殖民统治。1840年11月,埃及被迫签订《英埃协定》,埃及走向半殖民地。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英法资本随之涌入,毁坏埃及民族工业,在埃及成立“欧洲内阁”,建立傀儡政权。 19世纪上半期,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据《埃及史》整理
请选取材料中的任意一个时间段,概括埃及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把短促的20世纪(1914—1994年)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说它像个三联画或历史的三明治(下表)。
1914—1945年 大灾难时期
1945—1973年 黄金时代
70年代以后—1991年 天崩地裂
  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以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并把世界一分为二。这种世界格局的划分不仅是政治上的划分,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模式。
90年代冷战结束了,应该怎样看待20世纪的历史?是否还是首先或者主要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样的思维模式来对世界进行划分?还是站在当今全球化的角度看世界?20世纪的世界历史是分裂的,还是互为一个整体?
——摘编自姜芃《20世纪的世界体系
——读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
(1)分析材料中的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对霍布斯鲍姆关于20世纪的划分加以阐释。(9分)
(2)如何看待20世纪历史?谈谈你的看法。(5分)
模块综合检测
1.A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影响了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经常泛滥的洪水影响了苏美尔文明,体现自然环境塑造文化特色,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不同地区文明的联系,不能得出“一体”,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论述自然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而非论述农耕文明的发展,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驿站马车”设置更加便利了信息的传播,具有国家运输的经济职能,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运输”,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说法片面,排除。
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自治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为王室赋税的增加提供了更多的来源,说明城市经济得到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基督教会的权力变化,排除A项;此时西欧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B项;仅从赋税收入的变化无法得出封君封臣制的瓦解,排除C项。
4.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美洲与世界其他地区长期处于隔绝的状态,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都相对较为落后,城市发展相较亚欧大陆水平要低,所以将玛雅人的城市称呼为举行仪式的中心,是因为玛雅人的生产类型较为原始,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C 据材料可知,西欧国家发行公债券,使金融家大发横财,大部分公债落入包税者、商人和工场主手中,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进行的资本积累,都被称为资本原始积累,“完成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庄园经济无关,排除B项;工厂制度形成于18世纪初,是工业革命的产物,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6.C 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民众服饰华丽并且佩戴饰品,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反对封建神学的禁欲苦行,主张以人为本,促进了个性解放,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绘画技巧的变化,排除A项;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思想文化运动,不能反映广大民众生活水平是否提高,排除B项;绘画作品服饰华丽,只能反映出市民阶层的富裕,不能反映出其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
7.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美社会最初由移民组成,没有权威力量,因此在历史上更注重对自由的维护;法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因此更加注重反对封建等级,追求平等,所以这一现象源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故选A项;两国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领导,排除B项;该现象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排除C项;北美和法国都注重维护自由、平等,只是侧重点不同,不是因为对启蒙思想的理解有差距,排除D项。
8.B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明显,推动了英国济贫部的设立,工业革命后英国积极对外扩张,倾销商品,对外贸易扩大,推动了贸易部和殖民地事务部的设立,此外,公务部、地方事务部、教育部的设立都体现了英国国家职能的扩展,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A项;材料中机构的设立适应了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发展,并非机构臃肿,排除C项;这些机构的设立与民主制度的完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9.D 巴黎公社成立后,成立了民生供给委员会,举办火腿交易会,开放公园,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这说明巴黎公社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故选D项;巴黎公社没有忽略广大农民的诉求,排除A项;巴黎公社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实现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在客观上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培养了一批具有反殖民主义统治的中坚,C项正确;殖民主义能够激发民族独立的意识,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殖民主义对印度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印度走向现代化的信息,排除D项。
11.A 据材料可知,美国对协约国的秘密与公开支持的程度远大于对同盟国的支持,说明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倾向性,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体现了美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倾向性,而非美国重视维护自由贸易秩序,排除C项;D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
12.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完成两个“五年计划”的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由传统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国防力量得到加强,故选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没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用拖拉机和火车头生产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陷入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后美国经济快速恢复,工业产量成为世界第一,排除D项。
13.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英法等国召开慕尼黑会议,对德采取绥靖政策,故选B项;“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吞并,漫画反映的事件与意大利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1941年,德国撕毁条约突袭苏联意味着开始侵略东方,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排除C项;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排除D项。
14.C 据材料可知,美国认为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大国一致”原则阻碍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步伐,因此美国通过签订同盟条约的方式来谋求世界霸权地位,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美国认为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大国一致”原则不能维护世界和平,因此美国并不是坚持“大国一致”原则,排除A项;材料中美国与亚欧美许多国家签订了同盟条约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力量,并不会推动多极力量的增长,排除B项;材料中美国的举措并不会分化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排除D项。
15.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大量的非洲国家独立,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社会有所发展,人均寿命变长,说明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故选A项;非洲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很薄弱,排除B项;非洲各国科学技术发展普遍缓慢,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人均寿命的提高,与区域平衡发展无关,排除D项。
16.D 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980—2010年间,美国在全球GDP中的占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亚太地区的占比则逐渐上升,欧盟则是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故选D项;题干未提到各国间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中并未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17.(1)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医学、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
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
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印度数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过程多元互动: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腊、中国、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
(2)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表格“领域”纵栏中“数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医学”得出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医学、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据材料一“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得出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据材料一“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欧洲”“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传入欧洲”得出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印度数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据材料一“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得出过程多元互动: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腊、中国、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第(2)问,据材料二“伏尔泰……《中国孤儿》”“有什么贵和贱,又有什么主和臣……天生来大家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
18.(1)历史条件:菲律宾与墨西哥跨太平洋航线的开辟;菲律宾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中菲之间有传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国与西属美洲商品的互补性;中国手工业品物美价廉;维护殖民统治和赚取高额利润的需要;造船技术的进步。
(2)变化:由葡萄牙人控制;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规模扩大;贸易范围扩展至非洲、欧洲;欧洲与亚洲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
影响:将大西洋贸易与印度洋贸易连接起来,扩大了全球贸易网;丰富了亚、非、欧、美洲人民的生活;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使美洲大量财富被掠夺,加剧了美洲殖民地化。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西班牙航海家乌尔达内塔探索到了一条利用季风洋流沿北太平洋由西向东返回墨西哥的新航路”可得出菲律宾与墨西哥跨太平洋航线的开辟;据材料一“西班牙人实现了对菲律宾群岛的统治”可得出菲律宾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据材料一“中国的手工业产品价廉物美,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日用消费需求,还可以运往美洲赚取高额利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菲之间有传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国与西属美洲商品的互补性,维护殖民统治和赚取高额利润的需要;据材料一“两艘体势巍峨的大帆船”可得出造船技术的进步。第(2)问,变化:据材料二“葡萄牙帝国通过开辟好望角航线进入印度洋贸易体系”可得出由葡萄牙人控制;据材料二“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从这里经好望角航线被运送到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经马六甲海峡被运到圣多美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可得出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等。影响:结合圣多美—马六甲航线贸易的内容及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分析。
19.示例一
特征: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30年,埃及文化发展呈现独特性(答独立发展亦可)和交流性(答交流融合亦可)。
解释: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以及古代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埃及文明和世界早期其他文明一样,呈现出独立发展的特征,具有独特性;后来随着古代文明的各自扩展,不同文明区域连接起来,埃及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出现了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现象。这一时期的埃及文化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又与其他文明交流融合,从而促进了古代文明的发展。
示例二
特征:18世纪—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化(工业文明)在埃及不断扩张;埃及逐渐接受西方文化。
解释: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加紧进行殖民扩张,埃及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西方侵略使埃及民族文化受到冲击,但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西方文化(工业文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先进的埃及人逐渐接受了西方文化。这一时期的文化融合推动了埃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没有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带有明显的殖民地文化色彩。
解析:如选择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30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概括特征如下:埃及文化发展呈现独特性和交流性。在解释时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埃及文化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独特性和在与其他文化交流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文化的特点。如选择18世纪—19世纪上半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特征如下:西方工业文明在埃及不断扩张,埃及逐渐接受西方文化。在解释时主要从工业革命后西方对埃及的侵略的同时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方面论述。
20.(1)阐释:①1914—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主要是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波及全球的经济大危机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灾难等。
②1945—1973年的黄金时代:主要是指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第三世界逐渐兴起;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整个世界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故称黄金时期等。
③70年代以后—1991年的天崩地裂: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遇到新危机,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苏联解体;世界经济发展和地区热点问题使人类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等。
(2)示例一:站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角度看待20世纪的世界历史是分裂的。(观点明确)20世纪的世界经历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侵略性大战及战后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对峙,人为地将世界分裂成两个半球,给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
示例二:站在全球化的角度看待20世纪的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观点明确)虽然20世纪的世界经历了战争和危机的困扰,但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更加突出,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解析:第(1)问,①1914—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1918年、1939—1945年这两个时间段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苏俄(联)都卷入其中且世界各国受到重大打击,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都受到打击,因此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②1945—1973年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早已应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再加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生产力再次出现质的飞跃;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迅速整顿经济,建立了世界性的经济体系并不断发展,这一时期世界秩序相对稳定,东欧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冲击了原有的两极格局,世界经济发展更为活跃,因此这一时期世界各国普遍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故称其为黄金时代。③70年代以后—1991年的天崩地裂: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受到本国福利政策的影响,纷纷出现巨大的财政压力,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局面同时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遭受打击,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局势相对不稳定,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崛起,国家间竞争加剧,人类社会面临新的挑战,故称其为天崩地裂。第(2)问,要求谈谈对20世纪历史的看法,问题很宏观,因此角度较多。首先政治方面,20世纪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发展整体来说是动荡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经济上经历了经济危机、福利政策、经济全球化等过程,最终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5 / 6(共64张PPT)
模块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并制定了世界上
第一部太阳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也是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
争过程中留下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经由古代希伯来人和希
腊人的传承,一直影响至今。材料说明(  )
A. 自然环境塑造文化特色
B. 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初具雏形
C. 地域交流推动文化发展
D. 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地扩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影响了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经常
泛滥的洪水影响了苏美尔文明,体现自然环境塑造文化特色,A项
正确;材料未提及不同地区文明的联系,不能得出“一体”,排
除B项;材料未提及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
论述自然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而非论述农耕文明的发展,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下表为罗马帝国设立“驿站马车”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罗马
“驿站马车”的设立(  )
A. 具备了国家运输的经济职能
B. 确保了日常信件传递的效率
C. 保证了邮驿系统的有效运作
D. 巩固了罗马对各行省的统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驿站马车”设置更加
便利了信息的传播,具有国家运输的经济职能,故选A项;材料强
调的是“国家运输”,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说法
片面,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中古前期,法国国王的收入只限于王室领地。从14世纪中叶开始,
来自赋税的收入超过传统收入,成为法国王室的主要收入,传统常
规收入所占比例从1202—1203年的80%下降至1483年的不足2%。
据此可推知在当时(  )
A. 基督教会的权力削弱 B. 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C. 封君封臣制开始瓦解 D. 城市经济得到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自治的发展,工商业
的发展,为王室赋税的增加提供了更多的来源,说明城市经济得到
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基督教会的权力变化,排除A项;此
时西欧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B项;仅从赋税收入的变化无法得
出封君封臣制的瓦解,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有学者指出: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
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主要是因为( )
A. 生产类型较为原始 B. 国家组织尚未成熟
C. 宗教信仰地位崇高 D. 军事技术比较落后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美洲与世界其他地
区长期处于隔绝的状态,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都相对较为落后,
城市发展相较亚欧大陆水平要低,所以将玛雅人的城市称呼为举行
仪式的中心,是因为玛雅人的生产类型较为原始,故选A项;B、
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16—17世纪,西欧国家纷纷发行主要用于海外探险和殖民战争的公
债券,使充当政府和人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大发横财,大部分公
债落入包税者、商人和工场主手中。公债券的发行(  )
A. 完成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
B. 壮大了欧洲的庄园经济
C. 助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欧国家发行公债券,使金融家大发横
财,大部分公债落入包税者、商人和工场主手中,增加了资本
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工业革命(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进行的资本积累,都被称为资本原始积
累,“完成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庄园经济无关,排
除B项;工厂制度形成于18世纪初,是工业革命的产物,D项与
材料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绘画作品中的民众人物,不仅服饰上日益丰富
和华丽,而且人物也开始戴上各种头饰和首饰。这实际上反映了
(  )
A. 艺术家绘画技艺日趋高超
B. 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C. 人文主义促进了个性解放
D. 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民众服饰华丽并且佩戴饰
品,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反对封建神学的禁欲苦行,主张以人
为本,促进了个性解放,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绘画技巧的变
化,排除A项;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思想文化运动,不
能反映广大民众生活水平是否提高,排除B项;绘画作品服饰华
丽,只能反映出市民阶层的富裕,不能反映出其社会地位的提高,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自由和平等是资产阶级的重要价值追求。北美殖民地在独立的过程
中更注重对自由的维护,而法国革命则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这
一现象源于(  )
A.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B. 革命领导阶级的不同
C. 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别
D. 启蒙思想理解的差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美社会最初由移民组成,没有权
威力量,因此在历史上更注重对自由的维护;法国封建社会等级森
严,因此更加注重反对封建等级,追求平等,所以这一现象源于历
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故选A项;两国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领导,排除
B项;该现象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排除C项;北美和法国都注重
维护自由、平等,只是侧重点不同,不是因为对启蒙思想的理解有
差距,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下表为1847—1899年英国增设的政府机构(部分)。据此可知,英
国(  )
时间 机构 时间 机构
1847年 济贫部 1867年 贸易部
1852年 公务部 1871年 地方事务部
1854年 殖民地事务部 1899年 教育部
A. 成为“世界工厂”
B. 工业革命促使国家职能扩展
C. 政府机构臃肿
D.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明显,推动了英国济贫部的设立,工业革命后英国积极对外扩张,倾销商品,对外贸易扩大,推动了贸易部和殖民地事务部的设立,此外,公务部、地方事务部、教育部的设立都体现了英国国家职能的扩展,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A项;材料中机构的设立适应了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发展,并非机构臃肿,排除C项;这些机构的设立与民主制度的完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在3月29日成立了民生供给委员会,并在4
月4日至6日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火腿交易会。此外,巴黎公社还开放
了公园,开展了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等。这说明巴黎公社(  )
A. 忽略了广大农民的诉求
B.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C. 旨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 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巴黎公社成立后,成立了民生供给委员会,举办火腿交
易会,开放公园,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这说明巴黎公社致力于提高
人民生活品质,故选D项;巴黎公社没有忽略广大农民的诉求,排
除A项;巴黎公社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
没有关于实现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提到:19世纪印度几乎所有
殖民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都是受过欧式教育的精英,吸收了启蒙
思想的价值观,将它作为瓦解欧洲人在海外殖民统治的武器。这
说明殖民主义(  )
A. 激发了印度民族独立的意识
B. 影响了印度整体文化氛围
C. 培养了反对殖民统治的中坚
D. 推动印度逐步走向现代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在客观上促进
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培养了一批具有反殖民主义统治的中坚,C
项正确;殖民主义能够激发民族独立的意识,但与材料主旨不
符,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殖民主义对印度整体文化氛围的
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印度走向现代化的信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1914年10月,美国总统威尔逊秘密答应银行向协约国提供信用贷
款的要求。1915年8月,他批准向协约国发行庞大公债。但从
1914年8月至1917年4月,美国输出到德国的资本仅占美国输出资
本总额的2%。这表明一战期间(  )
A. 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倾向性
B. 欧洲经济命脉逐渐被美国控制
C. 美国重视维护自由贸易秩序
D. 美德两国在非洲殖民矛盾尖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对协约国的秘密与公开支持的程度
远大于对同盟国的支持,说明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倾向性,故A
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体现了美国对外经济交往
的倾向性,而非美国重视维护自由贸易秩序,排除C项;D项内容
与史实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十年之间,有2 000万人从农村移往城市,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
化,钢产量扩大了4倍,煤增长了3.5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用
拖拉机和火车头生产国,工业产量已排在世界第二位。”材料描
述的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
B. 完成两个“五年计划”的苏联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
D. 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的美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完成两个“五
年计划”的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由传统的小农
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国防力量得到加强,故选B项;第一
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没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用
拖拉机和火车头生产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
战前日本陷入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排
除C项;罗斯福新政后美国经济快速恢复,工业产量成为世界第
一,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如图是讽刺20世纪30年代某一历史事件的漫画,漫画中戴礼帽的
人物代表英法两国,后面的观看者代表美国,小旗上写的是“去
东方”,盘中肉上写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据此推断,这一漫
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 英法等召开慕尼黑会议
C. 德国撕毁条约突袭苏联
D.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英法等国召开慕尼
黑会议,对德采取绥靖政策,故选B项;“捷克斯洛伐克”被德
国吞并,漫画反映的事件与意大利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1941
年,德国撕毁条约突袭苏联意味着开始侵略东方,不符合题干中
的时间,排除C项;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1956年6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称:“否决权的存在已让
联合国无法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因此美国在过去10年同美洲、欧
洲和亚洲的42个国家签订了同盟条约。”这反映了美国(  )
A. 坚持“大国一致”原则
B. 推动了多极力量的增长
C. 谋求世界霸权地位
D. 分化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认为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大国一致”原则阻碍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步伐,因此美国通过签订同盟条约的方式来谋求世界霸权地位,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美国认为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大国一致”原则不能维护世界和平,因此美国并不是坚持“大国一致”原则,排除A项;材料中美国与亚欧美许多国家签订了同盟条约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力量,并不会推动多极力量的增长,排除B项;材料中美国的举措并不会分化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1960—1965年非洲人均寿命为37.5岁,到1980—1985年达到49.7
岁,同期婴儿死亡率从157‰下降到114‰。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非洲(  )
A. 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B.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十分完备
C. 各国科学技术持续快速提高
D. 经济交流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大量的非洲
国家独立,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社会有所发展,人均寿命变长,
说明民族解放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故选A项;非洲的现代医疗
卫生体系很薄弱,排除B项;非洲各国科学技术发展普遍缓
慢,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人均寿命的提高,与区域平
衡发展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下表为1980—2010年间世界主要经济组织、地区GDP总值及比重
变化表(GDP单位:10亿美元)。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1980年 1990年
GDP 占全球 GDP 占全球
全球 11 156 100% 23 521 100%
美国 2 857 26% 5 963 25%
亚太地区(西太平洋地区) 2 327 21% 5 454 23%
欧盟 3 805 34% 7 395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00年 2010年
GDP 占全球 GDP 占全球
全球 33 858 100% 66 073 100%
美国 10 252 30% 14 992 23%
亚太地区(西
太平洋地区) 9 245 27% 20 167 31%
欧盟 8 919 26% 17 020 2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全球经济的发展仍受制于美国
B. 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超过发达国家
C. 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普遍较弱
D.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980—2010年间,美国在
全球GDP中的占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亚太地区的占比则逐渐
上升,欧盟则是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日益
明显,故选D项;题干未提到各国间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得出A
项结论,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中并未对发展
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文化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领域 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况摘编
数学 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
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科学 技术 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
传入欧洲;指南针、火器等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领域 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况摘编
哲学 宗教 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
成了阿拉伯文,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又转译为拉丁文,传
入西欧。7世纪以后,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

医学 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
《医学集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剧本写道:张惕接受皇帝托孤,决定要用独生子替太子送死。其
妻伊达美不予配合,说:“你向他发过誓么,要杀你的亲生子?唉!有什么贵和贱,又有什么主和臣,都不过一点虚荣定了一时
的名分,天生来大家平等……要谋自己的善后,才是我们职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特
点。(8分)
答案: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医学、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
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印度数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
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过程多元互动: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腊、中国、
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如10世纪阿拉伯
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
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一表格“领域”纵栏中“数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医学”得出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医学、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据材料一“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得出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据材料一“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欧洲”“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传入欧洲”得出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印度数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材料一“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
《医学集成》”得出过程多元互动: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
腊、中国、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如10世纪阿拉
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
研究中使用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孤儿》的创作背
景。(4分)
答案: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
解析:据材料二“伏尔泰……《中国孤儿》”“有什么贵和贱,又有什么主和臣……天生来大家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航海家乌尔达内塔探索到了一条利用季
风洋流沿北太平洋由西向东返回墨西哥的新航路。1571年,西班
牙人实现了对菲律宾群岛的统治。占领马尼拉之后,西班牙人发
现当地的物产难以维持殖民当局开支,而中国的手工业产品价廉
物美,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日用消费需求,还可以运往美洲赚取
高额利润。1573年,两艘体势巍峨的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菲
律宾的马尼拉港驶向美洲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历史上著名
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由此开始。
——摘编自韩琦、张昀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垄断体制的建立及评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葡萄牙帝国通过开辟好望角航线进入印度洋贸易体系。
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圣多美逐渐发展成为大西洋和印度洋贸易
的中转站,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从这里经好望
角航线被运送到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经马六甲海峡被运到
圣多美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至17世纪中期,圣多美—马六
甲航线贸易一直非常有利可图。
——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对印度洋
贸易体系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展
的历史条件。(6分)
答案:历史条件:菲律宾与墨西哥跨太平洋航线的开辟;菲律宾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中菲之间有传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国与西属美洲商品的互补性;中国手工业品物美价廉;维护殖民统治和赚取高额利润的需要;造船技术的进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一“西班牙航海家乌尔达内塔探索到了一条利用季风洋流沿北太平洋由西向东返回墨西哥的新航路”可得出菲律宾与墨西哥跨太平洋航线的开辟;据材料一“西班牙人实现了对菲律宾群岛的统治”可得出菲律宾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据材料一“中国的手工业产品价廉物美,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日用消费需求,还可以运往美洲赚取高额利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菲之间有传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国与西属美洲商品的互补性,维护殖民统治和赚取高额利润的需要;据材料一“两艘体势巍峨的大帆船”可得出造船技术的进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相
比圣多美—马六甲航线贸易的变化,并分析该航线运行的影
响。(8分)
答案:变化:由葡萄牙人控制;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规模扩大;贸易范围扩展至非洲、欧洲;欧洲与亚洲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
影响:将大西洋贸易与印度洋贸易连接起来,扩大了全球贸易网;丰富了亚、非、欧、美洲人民的生活;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使美洲大量财富被掠夺,加剧了美洲殖民地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变化:据材料二“葡萄牙帝国通过开辟好望角航线进入印度洋贸易体系”可得出由葡萄牙人控制;据材料二“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从这里经好望角航线被运送到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经马六甲海峡被运到圣多美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可得出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等。影响:结合圣多美—马六甲航线贸易的内容及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埃及文化的发展历程(部分)
时间段 发展表现
公元前
3500年
左右—
公元前
30年 在北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出现了金字
塔、象形文字、太阳历、莎草纸等。几乎同时,西亚地区形
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南亚次大陆上形成了古印度文化;
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从公元前4世纪晚期—公元前30年,
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
(包括埃及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
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这段时期被西方学
者称为“希腊化时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间段 发展表现
18世
纪—19
世纪上
半期 1798年,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建立起法国殖民统治。1840
年11月,埃及被迫签订《英埃协定》,埃及走向半殖民地。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英法资本随之涌入,毁坏埃及民族
工业,在埃及成立“欧洲内阁”,建立傀儡政权。
19世纪上半期,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
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据《埃及史》整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请选取材料中的任意一个时间段,概括埃及文化发展的阶段特
征,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答案:示例一
特征: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30年,埃及文化发展呈现独特
性(答独立发展亦可)和交流性(答交流融合亦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释: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以
及古代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埃及文明和世界早期其他文明一
样,呈现出独立发展的特征,具有独特性;后来随着古代文明的
各自扩展,不同文明区域连接起来,埃及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出
现了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现象。这一时期的埃及文化既保持了民族
特色,又与其他文明交流融合,从而促进了古代文明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释: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加紧进行殖民
扩张,埃及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西方侵略使埃及民族文化受
到冲击,但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西方文化(工业文明),面对严
重的民族危机,部分先进的埃及人逐渐接受了西方文化。这一时
期的文化融合推动了埃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没有
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带有明显的殖民地文化色彩。
示例二
特征:18世纪—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化(工业文明)在埃及不
断扩张;埃及逐渐接受西方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如选择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30年,根据材料和所学
知识可概括特征如下:埃及文化发展呈现独特性和交流性。在解
释时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埃及文化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出
的独特性和在与其他文化交流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文化的特点。如
选择18世纪—19世纪上半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特征如
下:西方工业文明在埃及不断扩张,埃及逐渐接受西方文化。在
解释时主要从工业革命后西方对埃及的侵略的同时推动了埃及的
近代化方面论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把短促的20世纪(1914—
1994年)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说它像个三联画或历史的三明治
(下表)。
1914—1945年 大灾难时期
1945—1973年 黄金时代
70年代以后—1991年 天崩地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以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并把世界一分为二。
这种世界格局的划分不仅是政治上的划分,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
思维模式。
90年代冷战结束了,应该怎样看待20世纪的历史?是否还是
首先或者主要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样的思维模式来对世界进
行划分?还是站在当今全球化的角度看世界?20世纪的世界历史
是分裂的,还是互为一个整体?
——摘编自姜芃《20世纪的世界体系
——读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分析材料中的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对霍布斯鲍姆关于20世纪
的划分加以阐释。(9分)
答案:阐释:①1914—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主要是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波及全球的经济大危机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灾难等。
②1945—1973年的黄金时代:主要是指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
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迎来发展
的黄金时期;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第三世界逐渐兴起;
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整个世
界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故称黄金时期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③70年代以后—1991年的天崩地裂: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遇到新危机,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苏联解体;世界经济发展和地区热点问题使人类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①1914—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1918年、1939—1945年这两个时间段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苏俄(联)都卷入其中且世界各国受到重大打击,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都受到打击,因此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②1945—1973年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早已应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速度较快,再加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生产力再次出现质的飞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迅速整顿经济,建立了世界性的经济体系并不断
发展,这一时期世界秩序相对稳定,东欧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都取
得了一定的成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冲击了原有
的两极格局,世界经济发展更为活跃,因此这一时期世界各国普遍都
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故称其为黄金时代。③70年代以后—1991年的天
崩地裂: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受到本国福利政策的影响,纷纷出现巨大
的财政压力,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局面同时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发
展遭受打击,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局势相对不
稳定,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崛起,国家间竞
争加剧,人类社会面临新的挑战,故称其为天崩地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如何看待20世纪历史?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示例一:站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角度看待20世纪的世界历史是分裂的。(观点明确)20世纪的世界经历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侵略性大战及战后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对峙,人为地将世界分裂成两个半球,给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示例二:站在全球化的角度看待20世纪的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
(观点明确)虽然20世纪的世界经历了战争和危机的困扰,但伴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和平发展的历史潮
流更加突出,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要求谈谈对20世纪历史的看法,问题很宏观,因此角度较多。首先政治方面,20世纪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发展整体来说是动荡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经济上经历了经济危机、福利政策、经济全球化等过程,最终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