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个愿望并不xuán xū( ),甚至听起来有些心酸,只求无征战、轻税赋、能安居即可。
(2)我惊叹天地间的一帆一棹,在如此浩渺的水面上远行,那是多么miǎo máng( )又孤寂的行程。
(3)在缺乏医药品的情况下,马槽酒作为替代药品,在消毒、má zuì( )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4)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国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自信遭到无情cuī cán( )。
(5)民众对科学较高的信任度与老年人频频被伪科学kuāng piàn( ),实际上是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所致。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按照上级布置,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B.对敌无情讽刺鞭苔、对人民赞颂呕歌、爱憎分明,正是杂文应该遵循的原则。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赢得最后的胜利。
D.原来这帮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人是在混淆“中国人”的概念。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尤其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铁骨铮铮的中国人( ),浴血奋战,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当美帝国主义在中朝边境挑衅之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 )的战歌,打破了美国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
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可阻挡,但道阻且长。我们正处在一个愈进愈难而又非进不可的时候,更应该依靠全体人民自强不息□团结一致的磅礴力量,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披荆斩棘,走向胜利。
我们应该明白: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跃马扬鞭,一路向前。
3、请将下面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处。
A. 斗志昂扬 B. 前仆后继 C. 锤炼
【真实任务情境】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4.小语:语段画波浪线处词语搭配不恰当,你能帮我改正吗?
你:可以。应该把“ ”改成“ ”。
5.小语:语段□处应填入什么标点符号?有点儿没把
握,你能帮我填一下吗?
你:语段中第一个□处应填“ ”,第二个□处应填“ ”。
6、小语想写一个句子放在末段的横线处,请帮他完成。要求:运用“……不是……,而
是……,因为……”的句式,前后文语意连贯。(不超过80字)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选择恰当的选项。
A.讽刺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2)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
(3)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4)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
8.名著导读
下面是小粤分享的《艾青诗选》诗句摘抄卡片,请你帮她把诗句和诗题一一对应。
(1)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
(2)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
(3)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
(4)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
9.革命先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请围绕下面的某一种精神,确定主题,拟写演讲词,参加“一分钟演讲”。不超过150字。
①坚定不屈、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
②保家卫国、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
④吃苦耐劳、热血拼搏的奋斗精神
⑤以身作则、正气凛然的担当精神
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⑦为民服务、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①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注释】
① 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文中加粗的语句,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上时被国民党书报检察机关删去了的。
② 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它标榜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实际上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并为其侵略政策服务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即在南京发表讲话,声称“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国民党政府也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③ 求神拜佛: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仁王护国法会”等。
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时舆论界曾有过这类论调,如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⑤ “正史”: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10、这是一篇驳论文,请写出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所提出的己方论点。
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在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4、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讲求实际,但并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便是圣人。圣人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也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既然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中国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学,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认为“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都标榜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却在准备战争。这就是名实不符。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
由于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题,所以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哲学家应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这个词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们把伦理、政治、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对他们来说,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赵复三译)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指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世的哲学”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持该观点的人并未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
B. 按中国哲学的看法,只有圣人才会在入世和出世两极对立中寻求综合,“内圣外王”是对圣人品格的概括。
C. 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既注重实际,又有深刻性,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特征。
D. 金岳霖认为,哲学家一旦停止心灵的操练,生活在哲学体验之外,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本文的论证中,既可看到哲学精神对哲学家的影响,也可以发现哲学家对哲学精神的塑造。
B. 文章第三段以“白马非马”相关看法为例,说明中国哲学总是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相联系。
C. 文章援引金岳霖的论文肯定了中国哲学家的追求,表明研究哲学与智力无关,重在培养品德。
D. 文章有破有立,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及讨论主题等角度廓清了人们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误区。
17.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金岳霖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得道”是关键,只有“得道”才能“人和”,才能在征伐中获得胜利。
B.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时人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慨叹。
C.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要正确判断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
D.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他在《传习录》中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执奋斗之笔 书青春之卷
朱忠忠 王骏
①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五四运动以来的104年,岁月因青春奋斗而更加静好,世间因青年挺膺而更加绚丽。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奋斗青春永不停息,广大青年接过奋斗的时代椽笔,在“起笔、行笔、收笔”之间,不断书写青春之卷、答好时代之问。
②“大处落墨,小处着手”起笔,书“理想信念”之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生逢盛世是当代青年实现梦想抱负的最大机遇,也是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新的人生命题。新时代青年,要筑牢崇高理想信念的基石,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中,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写下青春的华丽篇章。要走好当下青春之路,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不断实现青春之志。
③“轻重缓急,张弛有度”行笔,展“担当实干”之姿。实践证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堪当重任、能担大任、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青年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先锋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广大青年要冲在一线、干在实处,以青春之姿扬青春之志、成青春之行;要发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精神,以躬耕于野、不求闻达的崇高境界干成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
④“峰回路转,深入浅出”收笔,成“雅致厚重”之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涵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练就“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本领,在时代的汹涌浪潮里奔涌向前。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练就“雅致厚重”的青春之美。
(选自中国青年网,2023年5月6日,有删改)
1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多次引用诗文进行论证,使文章语言优美典雅,富有韵味。
B.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明天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需要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
C.本文在论证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摆事实、讲道理,充分阐释了青春奋斗之意义。
D.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本论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中心论点。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说服力强。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简要梳理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1、(1)玄虚 (2)渺茫 (3)麻醉 (4)摧残 (5)诓骗 2.D 3.C B A 4.严重 严峻 5. ; 、 6.示例:现在的美好生活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无数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敢拼敢想换来的,因为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不断奋斗。
7.(1)C (2)A (3)B (4)D 8.(1)D (2)B (3)C (4)A
9.[示例]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闪亮的星指引我们前行”。在我心中,有一颗颗闪亮的星,他们叫英雄,他们以坚定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擎起了革命发展的火炬,照亮了民族救亡的道路。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是冲锋陷阵的战士;在和平发展时期,英雄是拥有梦想的奋斗者!让我们追寻英雄足迹,传承英雄精神!
10、敌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己方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信”。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12、①交代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②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13.作者根据“自信力”一词仿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只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14、“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15. B 16. C 17. D 18.C
19.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20.本段首先提出分论点:“轻重缓急,张弛有度”行笔,展“担当实干”之姿。接着通过道理论证,证明青年能担当实干。最后根据当前形势,向青年提出两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