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珲春市第二高级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据考古发现,浙江杭州良渚文化遗址的瑶山11号墓出土了不少玉器和纺织器具。这些文物无论从种类上还是品级上都堪称良渚文化女性墓之最。由此可知,当时( )
A.养蚕缫丝技术领先 B.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C.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D.女性贵族掌握权力
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对人质作为债务抵押有所限制。如果公民因负债而将子女或妻子出卖,或作为债务抵押,则他们在买者或者债主家的服役期限是3年,第四年应该恢复自由;人质在服役期间的人身安全也应受到法典的保护。该法典的这些规定( )
A.注重保障财产私有权 B.意在巩固国家政治统治
C.强调保存原始习惯法 D.重点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3.阅读下表。下表反映出汉代( )
“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辞诏(讼),凡九条。” 《汉旧仪》
“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汉书》
A.监察官员受到丞相制约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C.注重对监察权力的规范 D.形成较完善的监察体系
4.北魏统一北方后,在东南汉人聚集地域仍保留郡县制,而在西北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生息地区则利用镇戍制进行管理。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军镇被逐渐废除,镇废为州或郡,戍废为县,形成近乎纯粹的州郡制。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
A.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制度统一
B.提升了北魏政权的军事实力
C.终结了鲜卑的传统治理方式
D.奠定了隋唐统一的经济基础
5.茶马交易,最早出现于唐代,到宋朝成为定制。宋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一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据此,宋朝茶马互市( )
A.有助于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B.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C.消除了游牧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D.薄来厚往加剧了宋朝财政负担
6.百年战争中,英法的对立状态让两国民众都认识到了彼此的区别,并有了相互区别的文化共识。战争结束后,英国王室和贵族阶层的主要语言从法语转为了英语;战争的伤害让法国种会各个阶层都意识到了他们与英军的对立,保卫国王和法国的意识广泛地深入到普道民众中。这表明,英法百年战争( )
A.使英法的民族意识增强 B.加深了英法两国的民族矛盾
C.形成了欧洲均势的局面 D.促使欧洲民众民主意识觉醒
7.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上,教皇代表只能以中间人的身份出席会议,并没有实质性的发言权。相反,代表各主权国家的大使和全权代表齐聚一堂,就战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磋商并作出了有利于新兴主权国家的政治安排。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欧洲( )
A.近代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 B.谈判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C.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D.国家间集体协调机制走向完善
8.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把刑法浇筑在金属器皿上,公布于众。晋国大夫叔向写信给子产,警告说:历来的君主都不预先制定刑法,原因就是怕民众会抛弃礼义而引用刑法去争讼,那时的百姓就难以统治了。二者之争的实质是( )
A.社会治理工具的选择 B.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C.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 D.诸侯国影响力之争
9.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更多的农民愿意登记在国家的户籍系统中。一些小农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兼营手工业和商业,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弃农经商,或靠佣工维持生计。这些现象反映了( )
A.传统的经济结构有所松动 B.赋税政策调整活跃了经济
C.以府代役促进农业商品化 D.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
10.下表是《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中对部分郡的户口统计情况。(单位:户)据此可以推知,该时段的人口增长( )
时期 长沙郡 武陵郡 零陵郡 南海郡 巴郡 蜀郡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235825 185758 139378 94253 708148 1245929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 1059372 250913 1001578 250282 1086049 1350476
A.引起了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B.得益于人口政策放宽
C.体现政府加强对户籍的管理 D.加剧人地矛盾的问题
11.《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 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下列关于“商业镇”的说法合理的是( )
A.两宋时期商业镇出现专业分工 B.具有政治、军事、宗教等功能
C.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保障 D.随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而产生
12.明清时期,民间买卖土地的契约必须详载卖、买双方、中介的“中人”,及撰写契约的“代笔”的姓名,交易的标的、价格,注明土地范围,并向官府呈报登记,由买方缴纳报官时的税金。由此可知,明清时期促成土地买卖可靠的基础是( )
A.市场价格信息公开透明 B.政府积极管理交易活动
C.民间风气强调商业诚信 D.私有土地自由流转制度
13.在中世纪,胡椒袋”是欧洲有钱人的外号,胡椒面在称重时要关紧门,以免被过堂风吹跑。但是到了16,17世纪,胡椒却成为欧洲市场上的大众化商品。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革 B.价格革命的深入发展
C.商业革命冲击传统市场 D.全球物种的广泛交流
14.依据以下图表数据,分析恰当的是
①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城镇化增速明显加快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前世界城镇化比例较低
③冷战结束前世界城镇人口已超乡村人口
④工业化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联合国颁布的《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报告》指出:倡导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共同参与社区事务,以自身的努力和政府联合一致,合理利用社区内外资源,共同为改善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而努力。材料旨在强调( )
A.发挥社区的独立自主 B.政府与社区的共同努力
C.发挥政府的主要职能 D.政府对社区的放任自流
16.二战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国际技术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国际技术日益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纯知识或信息形态的软件技术转让,如专利、专有技术、技术情报等等,在世界贸易组织体系内,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表明( )
A.世界贸易组织主导国际科技交流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C.科技推动了国际贸易趋势的变动 D.技术贸易成为当今世界贸易主流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18.【中国共产党的宪法探索之路】
材料一 1930年前后,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全国已创建了大小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共产国际多次指示中共中央建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鉴于此,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苏维埃中央政府,并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文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民族和宗教信仰,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等。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一1949)》
材料二 1954年宪法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毛泽东评价它“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宪法,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1954年宪法总结了自民国时期以来中国立宪的历史,借鉴了当时主要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特别是苏联的宪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与超越。1954年宪法所确立的宪法政治架构与体制,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之基本框架,我国之后的宪法政治体制皆以此为基础。
——摘编自范进学《1954年宪法实施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制定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年宪法颁布的背景和影响。
19.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都涉及到城市的发展变化,而城市的发展反映出不同时代社会经济与人们观念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培育了很多新的经济理念。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物品满足需要即可。而11世纪以来的城市的主体们(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即各种有用物品都可用货币标准来衡量,因此获取货币便成了获得更多物品的途径。在早期基督教价值观影响下,财富只被看成维持“生存”的手段,现世生活应奉行苦行主义。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财富被当作不断地逐利的意识并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同时,市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们将所获财富部分地用于改善生活,大胆积极地消费,而这种享受生活的消费实践似乎并没有被上帝惩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这些新的经济理念也正是15、16世纪以来欧洲实现社会转型的内在因素。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实现城市化仅用了不到80年的时间,城市化率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1851年的人口普查表明,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1%,而同期的法国是25.2%。事实上,英国城市化的速度之快,城市化率之高与其经济结构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压倒性优势,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的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同时工业革命也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大批农民脱离土地,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受工业革命影响最大的制造业和采矿业城市发展速度最快,如曼彻斯特、伯明翰,而以纺织工业为主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更是起了先锋的作用,同时,英国的一些传统老城却因为与工业革命疏远而发展缓慢,甚至消失……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后,由于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英国对劳动力和科技人才的需求,外来移民逐渐增多,所以英国大城市吸收的大量的外来移民,如德国人、希腊人、瑞士人、法国人以及各国的犹太人,他们集中移民至大城市,尤其是伦敦。……但是工业革命推动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大量聚集,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急剧恶化。
——摘编自《英国19--20世纪城市发展演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城市培育的新的经济理念。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人类有意识地开始商品贸易,有些东西就开始在商人商队的贩运下成为商品,满足各等人的各种需求,有的是生活必需品,有的是奢侈品。历史上的物质流通往往就是这样。以“糖”的历史为例,植蔗制糖,它的生产、加工、消费、贸易,连接起印度、中国、欧洲、非洲和美洲。其中,不仅有不同区域间的文化、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有世界市场中的三角贸易,有殖民、奴隶贩卖以及追求自由与独立,也有近代工业化的刺激,甚至还有糖加上咖啡与茶形成的聚会与交流场所,在欧洲形成的近代“公共领域”。类似的商品还有丝绸、瓷器、香料、茶叶、纸张、白银、棉花等。
——摘编自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中册)
由“物”观“史”,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影响全球史的商品”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选择“糖”以外的一种商品,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2.B
3.C
4.A
5.A
6.A
7.A
8.A
9.B
10.C
11.D
12.B
13.C
14.D
15.B
16.C
17.(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任答三点即可)
18.(1)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发展的需要;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召开。
影响:有利于保障工农群众的基本权利;有利于调动根据地人民的积极性,推动土地革命的开展;有利于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扩大红色政权的影响力,为以后的民主法治建设提供经验。
(2)背景:新中国的成立,政权巩固,经济恢复,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存在局限;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开展。
影响: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提高了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实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宪法化;促进了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
19.(1)理念:商品货币意识;财富追逐(或增殖)意识;新的积极消费观念。
(2)特点: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各类城市发展不均衡;城市人口中外国移民较多;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脱离土地;工业革命中,新兴工业的发展,使原有的传统工业为主的城市走向衰落;工业革命的发展,对于劳动力与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等因素带来了环境破坏。
20.答案示例:论题: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阐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茶叶的需求日益扩大,茶叶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商品。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殖民者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广泛开展茶叶贸易,它们在殖民扩张中大肆采用掠夺、欺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财富,并相继投入近代工业生产,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茶叶加工生产的技术革新和推广,茶叶从奢侈品成为欧洲人的日常消费品,影响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同时饮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又互相借鉴的茶文化。总之,茶叶作为商品不仅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而且成为世界文明交流的载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饮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