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1 18:3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内容 (四年级)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共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学生能够说出人耳的主要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及其基本功能,理解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引起鼓膜振动,进而产生听觉的过程。 2.学生能够解释耳郭和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的相似性,并初步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科学思维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如纸喇叭实验、鼓膜模拟实验),分析声音强弱、远近与振动之间的关系,发展初步的因果推理能力。 2.学生能够基于实验记录,归纳鼓膜的作用(如传递振动、对声音强弱敏感),形成简单的结论。 探究实践 1.学生能动手制作纸喇叭并进行对比实验,规范使用音叉等工具模拟鼓膜振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碎纸屑振动情况)。 2.学生能通过小组研讨,合作总结人耳结构与功能,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态度责任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产生对人体听觉机制的好奇心,初步养成保护耳朵(如避免尖锐声音)的意识。 2.在实验和讨论中,学生能主动倾听同伴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发现,培养科学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人耳结构与听觉过程的关系:学生需理解外耳、中耳、内耳的分工(如外耳收集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传声),这是建立声音感知机制的核心。 2.鼓膜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通过模拟实验(如音叉振动引起碎纸屑跳动),学生直观感受鼓膜对声音强度的反应,强化振动是声音传递关键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抽象过程的具象化:内耳、听觉神经等内部结构不可见,学生难以直接理解振动转化为信号的过程,需通过类比(如“信号传至大脑”)和模拟实验降低认知难度。 2.实验现象与原理的关联 :学生可能仅观察现象(如纸喇叭放大声音),但难以解释原理(耳郭聚集声波),需引导从具体操作中提炼规律(如对比实验总结聚集作用)。
教具学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 小组:塑料杯(杯口包保鲜膜)、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一、 情境导入(约5分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鸟鸣、铃声、轻柔音乐等)的短视频。突然插入一段非常微弱、听不清的声音(如远处蚊子的嗡嗡声)。 提问:“同学们,刚才大部分声音我们都能听清,但最后那个微弱的声音是不是很难听清楚?这时候你会本能地怎么做?” (引导学生回答出“把手拢在耳朵后面”、“侧耳倾听”等动作)。 揭示课题:“为什么这样做就能听得更清楚呢?我们的耳朵到底是怎么工作的?今天,我们就化身‘小小侦探’,一起揭开耳朵听声音的秘密!”(板书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出耳朵听声音原理,为本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约25分钟) 探究环节一:侦察外耳的秘密——耳郭的作用 1.活动:纸喇叭实验。 学生操作:两人一组,制作纸喇叭。一位同学先后用纸喇叭和不用纸喇叭听一段微弱的声音(教师统一提供,如手机音量调至最低的某段音乐),对比感受,并记录现象。 2.教师提问: “用了纸喇叭后,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引导:更清晰、更响亮) “纸喇叭模仿了我们耳朵的哪个部分?” (引导观察课本图片或模型,指向耳郭) “这说明我们的耳郭有什么作用?” (引导归纳:收集、聚集声音) 探究环节二:侦察鼓膜的工作——振动是关键 1.活动:模拟“鼓膜”振动实验。 学生操作:分组实验。在覆盖橡胶膜的杯子(模拟鼓膜)上放少量碎纸屑。用音叉(或手机播放不同响度的声音)在“鼓膜”上方制造强弱、远近不同的声音,观察碎纸屑的跳动情况并记录。 2.教师提问: “你观察到碎纸屑有什么现象?” (引导:振动、跳动) “当声音更强或更近时,碎纸屑的跳动有什么不同?” (引导:振动更剧烈) “这个实验模拟了耳朵里的什么过程?” (引导指向鼓膜的振动) “这说明真正的鼓膜听到声音时会怎样?它的振动和声音有什么关系?” (引导归纳:鼓膜随声音振动,声音越强越近,振动越剧烈) (设计意图:通过纸喇叭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耳郭收集声音的作用;借助模拟鼓膜振动实验,引导学生理解鼓膜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两个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为理解耳朵听声音原理提供感性认识。) 三、 研讨与拓展(约8分钟) 1.整合新知: 教师提问: “现在,哪位‘小侦探’能结合实验和课本资料,完整说说声音是怎样被我们听到的?” (引导学生描述:声音→耳郭收集→鼓道→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鼓膜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关键转换器,将声波振动转化为机械振动) “耳郭和我们的纸喇叭、医生用的听诊器,有什么相似的工作原理?” (都是通过扩大面积来更有效地收集声音或信号) 联系生活,树立责任: 教师提问:“鼓膜这么薄又重要,我们该如何保护它呢?” (引导学生讨论:避免尖锐噪音、不用尖锐物掏耳朵、听音乐音量不宜过大等) 情境延伸:“如果我们将来要设计一个帮助听力障碍人士的工具,可以从今天的哪个实验中获得灵感?”
(设计意图:整合新知,引导学生完整描述声音传导过程,强化对耳郭、鼓膜等结构功能的理解。联系生活,树立保护听力的意识。通过情境延伸,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科学应用能力。) 四、 总结与评价(约2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索历程和主要发现。 板书设计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外耳 中耳 内耳 耳郭 耳道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听觉神经 收集 声波 声波 振动 振动 听觉信号 声波 传到 传到 传到 中耳 振动 内耳 听觉信号 大脑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整体上还是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实验很难得到有效的实验结论。于是,我在得出实验结论这一步进行了简单的引导。在纸喇叭加大耳郭之后,学生只要能说出耳郭收集声音的作用就可以了,接下来我会引导他们“此时,声音的传播形式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将耳郭收集声波这个结论落实下去。在上课后发现实验结论还是无法写出来,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班级中,我进行了问句调整,学生学习效率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