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力学单位制》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四节,是学生在掌握基本力学规律后对物理量表达形式的系统性梳理。教材从实际测量需求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的关系,明确力学单位制的构成原则。通过列举速度、加速度、力等常见物理量的单位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量纲意识,为后续实验数据处理和公式应用打下基础。本节内容虽知识密度不高,但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和规范性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长度、时间、质量等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并在前几节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F=ma的应用,具备一定的公式运算能力。然而,多数学生尚未形成系统的单位观念,常出现单位漏写、单位换算错误或单位不统一导致计算失误等问题。学生对“为什么必须使用统一单位制”缺乏深层认知,容易将单位视为附属符号而非物理意义的一部分。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尚在发展中,对于“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的逻辑关系理解存在困难。因此,教学中需结合生活实例与实验情境,强化单位的实际意义与规范价值。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基本单位,掌握力学范围内三个基本单位(米、千克、秒)的定义与符号表示。
2. 能根据物理公式推导出相关物理量的导出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与量纲分析。
科学思维
1. 通过分析不同单位体系下的测量结果差异,体会建立统一单位制的必要性,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2. 运用类比与归纳的方法,理解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之间的生成关系,提升结构化思维水平。
科学探究
1. 在小组合作中设计简单实验方案,验证同一物理量在不同单位制下的数值变化规律。
2. 通过对真实工程事故案例的讨论,体验单位误用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实证意识与批判性思维。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认识到单位制作为科学交流通用语言的重要性,养成严谨、规范的科学表达习惯。
2. 结合我国航天工程中的单位标准化实践,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国际单位制中力学三基本单位(m、kg、s)的名称、符号及定义依据。
2. 利用物理公式由基本单位推导导出单位的方法,如速度v=s/t→m/s,力F=ma→kg·m/s =N。
难点
1. 理解“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的本质区别及其内在联系,避免机械记忆。
2. 在复杂计算中自觉进行单位一致性检查,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激光测距仪、电子秤、秒表、NASA火星气候探测器失败案例视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单位之殇
【5分钟】 一、播放视频,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NASA火星气候探测器坠毁事件纪录片片段。
教师播放一段约2分钟的英文纪录片剪辑,画面显示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时突然失控解体。旁白解释:“The spacecraft was lost due to a unit conversion error between pound-seconds and newton-seconds.” 随即切换中文解说:“由于英制单位‘磅·秒’与国际单位‘牛顿·秒’之间的混淆,价值1.25亿美元的探测器在即将成功之际化为灰烬。”
提问引导:“同学们,一个看似微小的单位错误,竟导致如此巨大的损失!你们是否也曾因单位问题在解题中失分?单位到底是什么?它仅仅是数字后面的标签吗?”
(二)、展示两组测量数据,制造矛盾。
教师出示两张图片:第一张是一位同学用卷尺测量课桌长度,记录为“60厘米”;第二张是另一位同学用拃(张开大拇指与中指的距离)测量同一张桌子,记录为“4拃”。
追问:“这两个结果都正确吗?如果我要把这张桌子送去工厂定制桌布,应该提供哪个数据?为什么?”
引导学生意识到:没有统一标准的测量结果无法交流与应用,从而引出“单位制”的概念——它是人类为了实现精确沟通而共同约定的度量规则体系。 1. 观看视频,感受单位错误的严重后果。
2. 对比两种测量方式,思考其可交流性差异。
3. 回答教师提问,初步认识单位制的意义。
4. 进入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反思意识:☆☆☆
问题提出:☆☆☆
设计意图 以真实航天事故为切入点,震撼学生心灵,打破“单位无关紧要”的误区;通过日常测量对比,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构建“统一标准”的原始需求。双重情境叠加,使抽象的单位制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
新知建构:单位之根
【12分钟】 一、追溯历史,理解单位起源。 (一)、讲述“米”的诞生故事。
教师讲述:“1791年,法国科学院提出将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定为1米。这个长度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基于地球尺度的客观存在。最初的‘米原器’是一根铂金棒,保存在巴黎。今天,我们用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来定义1米——这体现了人类对精度的极致追求。”
配合PPT展示:地球示意图、米原器照片、现代激光测长原理动画。
强调:“每一个基本单位的背后,都是人类对自然界深刻观察与理性抽象的结果。”
(二)、介绍国际单位制七大基本量。
教师展示国际单位制七大基本物理量表格:
长度 — 米(m)
质量 — 千克(kg)
时间 — 秒(s)
电流 — 安培(A)
热力学温度 — 开尔文(K)
物质的量 — 摩尔(mol)
发光强度 — 坎德拉(cd)
说明:“这些单位彼此独立,不能由其他单位导出,称为‘基本单位’。它们构成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度量基石。”
特别指出:“在力学领域,我们主要关注前三者:m、kg、s。”
二、动手体验,感知单位内涵。 (一)、组织现场测量活动。
教师分发工具:每组配备一把米尺、一台电子秤、一块秒表。
任务发布:“请各小组合作完成三项任务:① 测量一本物理课本的长度(单位:m);② 称量其质量(单位:kg);③ 记录一名同学从教室前走到后的所用时间(单位:s)。”
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正确读数,注意估读一位数字。
收集数据并投影展示,比较各组结果,讨论误差来源。
总结:“正是因为我们使用相同的单位标准,才能比较和共享这些测量结果。” 1. 聆听单位发展史,理解其科学背景。
2. 记录七大基本单位及其符号。
3. 参与小组测量,练习单位使用。
4. 分析数据差异,体会单位统一的价值。
评价任务 历史理解:☆☆☆
单位识别:☆☆☆
操作规范:☆☆☆
设计意图 通过讲述“米”的演变历程,让学生感受到单位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引入七大基本单位框架,建立全局视野。现场测量活动将抽象概念具象化,让学生亲手触摸“1米”“1千克”“1秒”,在实践中深化对基本单位的理解,同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深化探究:单位之链
【15分钟】 一、公式驱动,推导导出单位。 (一)、从速度公式出发。
教师板书:速度 = 位移 / 时间 → v = s / t
提问:“若位移单位是米(m),时间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应如何表示?”
引导学生得出:m/s 或 m·s
举例:“汽车速度常用km/h,如何换算成m/s?请计算60 km/h等于多少m/s?”
师生共同演算:60 × (1000 m) / (3600 s) = 16.67 m/s
强调:“单位换算本质是数量级的转换,必须保持物理量不变。”
(二)、从加速度公式延伸。
教师提问:“加速度a = Δv / Δt,若速度变化量单位是m/s,时间单位是s,则加速度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m/s)/s = m/s 或 m·s
补充说明:“这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单位,比如自由落体加速度约为9.8 m/s 。”
二、聚焦核心,破解力的单位。 (一)、依托牛顿第二定律。
教师板书:F = ma
引导:“质量m的单位是kg,加速度a的单位是m/s ,那么力F的单位就是kg·(m/s ) = kg·m/s 。”
介绍:“这个复合单位有一个专门名称——牛顿(N),纪念伟大的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即:1 N = 1 kg·m/s 。”
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拉起一个质量为100g的钩码,显示拉力约为1N。
计算验证:m = 0.1 kg, g ≈ 10 m/s → F = mg = 0.1 × 10 = 1 N
(二)、开展小组探究任务。
下发探究单:“请根据以下公式推导出相应物理量的国际单位:
① 动能 E = mv
② 压强 p = F/A
③ 功 W = Fs”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写出推导过程。
邀请三组代表上台板书推导过程:
E → kg·(m/s) = kg·m /s = J(焦耳)
p → (kg·m/s )/m = kg/(m·s ) = Pa(帕斯卡)
W → (kg·m/s )·m = kg·m /s = J(焦耳)
教师点评,强调“量纲一致性”原则:等式两边单位必须相同。 1. 根据公式推导速度、加速度单位。
2. 理解并记忆1N=1kg·m/s 。
3. 小组合作完成导出单位推导任务。
4. 上台展示推导过程,接受同伴质疑。
评价任务 公式应用:☆☆☆
单位推导:☆☆☆
合作表现:☆☆☆
设计意图 以物理公式为逻辑链条,层层递进地构建导出单位体系,体现“从基本到衍生”的科学建构思想。通过动能、压强、功的推导,不仅巩固单位换算技能,更渗透量纲分析的思想方法。小组合作促进思维碰撞,板书展示增强表达自信,形成“做中学、说中悟”的积极课堂生态。
迁移应用:单位之责
【8分钟】 一、剖析案例,警醒单位风险。 (一)、重审NASA事故根源。
教师再次播放火星探测器坠毁片段,暂停于关键帧:“工程师A提交的数据使用的是‘磅力·秒’(lbf·s),而工程师B默认系统采用‘牛顿·秒’(N·s)。1 lbf ≈ 4.448 N,导致导航指令严重偏差。”
提问:“如果他们在交接文件中标注清楚单位,或者进行单位核查,悲剧会发生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单位不仅是技术细节,更是职业责任。
(二)、链接中国航天成就。
展示中国空间站建设画面,配文:“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始终坚持国际单位制标准,所有接口参数、轨道参数、生命保障系统均严格执行SI单位,确保天地协同万无一失。”
引用杨利伟回忆录语句:“每一次训练数据的记录,我都亲自核对单位,因为我知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升华主题:“科学无国界,但科学需要共同的语言——那就是统一、精确、严谨的单位制。” 1. 分析事故原因,认识单位责任。
2. 对比中外案例,树立规范意识。
3. 聆听航天员话语,感悟科学精神。
4. 内化单位重要性,形成价值认同。
评价任务 案例分析:☆☆☆
价值认同:☆☆☆
责任意识:☆☆☆
设计意图 通过正反案例对比,将单位制的学习从知识层面提升至伦理与责任高度。NASA的教训令人痛惜,中国航天的成功则令人自豪。二者交相辉映,促使学生意识到:严谨的单位使用不仅是个人学习习惯,更是未来从事科技工作的基本素养,肩负着国家使命与人类探索的责任。
课堂总结:单位之道
【5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知识脉络。 (一)、梳理三大核心概念。
教师带领学生齐声复述:
“物理学有七大基本量,力学涉及三个: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
“其他单位由基本单位通过物理公式导出,如速度m/s、力N=kg·m/s 。”
“我们必须坚持使用国际单位制,确保计算准确、交流畅通。”
(二)、升华科学精神内涵。
教师深情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不只是几个字母和符号,而是一种科学的精神——精确、统一、严谨。伽利略曾说:‘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而单位,就是这门语言的语法。当我们写下每一个m、kg、s时,我们不仅是在记录数据,更是在向世界宣告:我是一个尊重事实、遵守规则、追求真理的科学人。愿你们在未来的学习与人生旅途中,始终秉持这份敬畏之心,让单位之光照亮探索之路。” 1. 复述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关系。
2. 理解单位背后的科学精神。
3. 接受情感熏陶,树立科学信念。
4. 完成知识内化,准备课后巩固。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情感共鸣:☆☆☆
价值内化:☆☆☆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升华式”双轨总结,既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又赋予冷冰冰的单位以温暖的人文光辉。引用伽利略名言,打通科学与哲学的界限,使课堂结尾既有理性高度,又有情感温度,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单位换算与推导
1.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① 72 km/h = ______ m/s
② 5 t = ______ kg
③ 30 min = ______ s
④ 2.5 cm = ______ m
2. 根据物理公式推导下列物理量的国际单位:
① 功率 P = W/t (W为功,t为时间)
② 密度 ρ = m/V (m为质量,V为体积)
③ 电场强度 E = F/q (F为力,q为电荷量,电荷单位为库仑C)
二、拓展应用:真实情境中的单位问题
阅读材料:某建筑公司在施工图纸中标注钢筋直径为“12”,未注明单位。工人误以为是12英寸(1英寸=2.54 cm),实际应为12毫米。导致钢筋过粗无法安装,造成工期延误和经济损失。
问题:
1. 12英寸等于多少厘米?比原设计粗了多少倍?
2. 如果你是项目经理,你会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3. 结合本节课所学,谈谈你对“细节决定成败”的理解。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① 72×1000/3600=20 m/s;② 5×1000=5000 kg;③ 30×60=1800 s;④ 2.5×10 m
2. ① J/s = W(瓦特);② kg/m ;③ N/C
二、拓展应用
1. 12英寸=12×2.54=30.48 cm,原设计1.2 cm,粗了约25.4倍。
2. 措施包括:强制标注单位、实行图纸会审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等。
3. 开放性回答,要点:单位是科学表达的最小单元,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严谨细致是工程人员的基本素养;统一标准是团队协作的前提。
板书设计
力学单位制
───────────────────────
一、基本单位(SI)
长度 → 米 (m)
质量 → 千克 (kg)
时间 → 秒 (s)
───────────────────────
二、导出单位(由公式生成)
v = s/t → m/s
a = Δv/Δt → m/s
F = ma → kg·m/s = N
W = Fs → N·m = J
───────────────────────
三、核心原则
● 统一标准 ● 量纲一致 ● 严谨表达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NASA真实事故贯穿全课,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与认知驱动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 设计“测量—推导—反思”三位一体的教学流程,兼顾知识建构与科学态度培养,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落实。
3. 板书逻辑清晰,图文并茂,突出“基本—导出—责任”主线,便于学生形成系统记忆。
不足之处
1. 小组推导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基础薄弱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讨论,存在“搭便车”现象。
2. 对非力学单位(如电流、温度)仅作简要提及,可能引发学生好奇却未予满足。
3. 未能安排学生自主查找单位制发展历程资料,信息化手段运用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