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11 12:28:52

文档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1.(2024四上·柯桥期末)鼓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刮风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人的讲话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
2.(2024四上·柯桥期末)弹簧测力计是   的一种工具。力的单位用符号   表示。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   的名字命名的。
3.(2024四上·柯桥期末)人体维持健康除了需要蛋白质 、脂肪 、糖类之外,还需要   、   、   等。
4.(2024四上·柯桥期末)擦黑板时,为了将黑板擦干净,往往用力压黑板擦,这是为了   摩擦力;骑自行车时,感觉很吃力了,给自行车的链条加润滑油是为了   摩擦力。
5.(2024四上·柯桥期末)小科在饼干上滴碘酒,发现饼干表面出现蓝紫色,说明饼干中含有   。
6.(2024四上·柯桥期末)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   ;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   。
7.(2024四上·柯桥期末)手拉弹簧,弹簧发生形变后会产生   力,这个力的方向与手的拉力方向   。
8.(2024四上·柯桥期末)春节燃放的烟花,使烟花升空的力叫做   。烟花在空中炸开后,使烟花落下的力是   。
9.(2024四上·柯桥期末)宇航员在月球上,如果不借助电子通信设备,将听不到任何声音,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   。
10.(2024四上·柯桥期末)生活中,矿泉水瓶盖的侧面通常设计成条纹状,主要是为了 (  )。
A.美观
B.增大拧盖时的摩擦力
C.减小拧盖时的摩擦力
11.(2024四上·柯桥期末)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交换的场所主要是下图中的 (  )。
A.心脏
B.胃
C.肺
12.(2024四上·柯桥期末)粽子是传统的美食,其中红豆粽子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是 (  )。
A.脂肪和蛋白质 B.糖类和蛋白质 C.糖类和脂肪
13.(2024四上·柯桥期末)蹦床表演是利用蹦床受压形变后会产生 (  )的原理制成的。
A.压力 B.重力 C.弹力
14.(2024四上·柯桥期末)如下图所示,用同一根橡皮筋拉成长度不一的三种情况,分别用同样的力拨动,发出的声音最低的是(  )。
A.
B.
C.
15.(2024四上·柯桥期末)我们制作的“土电话”主要是靠(  )传播声音的。
A.绳子 B.牙签 C.杯子
16.(2024四上·柯桥期末)将下列食物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会留下明显油迹的是(  )。
A.橙子 B.土豆 C.花生
17.(2024四上·柯桥期末)一位同学吃西瓜时,不小心将西瓜籽咽了下去,西瓜籽的旅行路线是(  )。
A.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B.口腔→小肠→胃→食道→大肠
C.口腔→胃→食道→小肠→大肠
18.(2024四上·柯桥期末)图书馆中常有右图所示图标,我们应该 (  )。
A.轻声交流 B.严禁说话 C.正常说话
19.(2024四上·柯桥期末)2024年12月17日,经过9小时的出舱活动,神州乘组航天员 (  )密切协同,完成了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及处置等任务。
A.蔡旭哲、王亚平、王浩泽
B.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
C.蔡旭哲、王亚平、刘洋
20.(2024四上·柯桥期末)连一连。
21.(2024四上·柯桥期末)我们来敲鼓
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撒上一些豆子,敲打鼓面可以看到豆子上下跳动。
(1)(  )敲打鼓面可以观察到甲图现象。
A.用力 B.轻轻 C.连续
(2)这两幅图探究了声音的强弱和(  )之间的关系。
A.振动幅度 B.振动速度 C.鼓的大小
(3)观察图,发现乙图中豆子跳动的幅度大,猜测发出的声音(  )。
A.强 B.弱 C.时强时弱
(4)在鼓面上放豆子是为了    。
22.(2024四上·柯桥期末)小科用试管和水做了下面这个乐器,它可以吹,也可以敲。
(1)用嘴对着①②③号试管口吹气,(  )号试管发出的声音最低。
A.① B.② C.③
(2)用相同的力敲击①②③号试管口,(  )号试管发出的声音最低。
A.① B.② C.③
(3)小科想吹出比这3个试管更低的音,请在空试管中画出相应的水量。
(4)小科吹奏试管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是   。
23.(2024四上·柯桥期末)运动与呼吸
(1)小科参加了接力跑,他在起跑后,身体会发生的变化是 (  )。
A.心跳变慢 B.呼吸加快 C.肺活量变大
(2)接上题,小科发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  )。
A.运动时,呼吸功能变弱
B.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
C.身体没有力气了
(3)吸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顺序是(  )。
A.气管→肺→鼻腔或口腔
B.肺→气管→鼻腔或口腔
C.鼻腔或口腔→气管→肺
(4)小科在测肺活量,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
①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吹入测量袋。
②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值。
③展开测量袋,放置好通气管。
④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将测量袋往里卷,直至卷不进去为止。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5)小科测量的数据第一次是1500毫升,第二次数据为1600毫升,第三次数据1550毫升。他的肺活量应该记录为   。
24.(2024四上·柯桥期末)膳食与健康
下列是小科同学一天的食谱:
早餐 午餐 晚餐 其他
牛奶、肉包子、核桃 米饭、炒白菜、红烧茄子 米饭、糖醋排骨、番茄炒蛋 橘子
(1)统计一天的食物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肉包子应该记为一种食物
B.吃过的零食也应该记录下来
C.可以按照早餐、中餐、晚餐的顺序统计一天的食物
(2)为了使小科的午餐营养搭配更均衡,可以在午餐中加入(  )。
A.西蓝花 B.芹菜 C.鲳鱼
(3)老师告诉小科,要“细嚼慢咽”,“细嚼”是由我们口腔中的(  )完成的。
A.门齿 B.犬齿 C.臼齿
(4)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我们每天吃得最少的应是(  )。
A.牛奶和豆类 B.油和盐 C.蔬菜和水果
(5)下列行为中,不利于健康的是(  )。
A.饭后漱口,睡前刷牙
B.吃了很烫的食物马上吃冷的
C.一日三餐按时吃,适量吃
25.(2024四上·柯桥期末)动力小车
学习了《运动和力》单元后,四年级的同学设计了一个“小车挑战赛”项目,选手需要团队合作,设计并制作一辆小车,在规定的5米赛道上(如图)行驶,车最终停在哪块区域即获得相应的分数。
(1)要获得更高的分数,设计的小车最需达到以下要求中的(  )。
A.速度快 B.跑得远 C.车身美观
(2)某小组设计了如右图的小车,利用的动力是(  )。
A.弹力 B.拉力 C.反冲力
(3)在测试中,小车总是跑歪,可能的原因是(  )。
A.轮胎上有纹路 B.橡皮筋绕太多圈 C.车轴不正
(4)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了小车跑不直的问题后,他们又开始研究起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测得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橡皮筋 缠绕圈数 小车行驶距离(米) 选择的数据(米)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一组 5 2.4 2.7 2.9
第二组 10 6.3 5.9 6.6 6.3
第三组 15 10 10.8 10.5 10.5
①第一组实验,3次测量后,选择的数据是(   )。
A. 2.4 B. 2.7 C. 2.9
②观察数据推测,如果小车在5米赛道上笔直行驶,要想到达10分区,绕(   )最合适。
A.4圈 B.8圈 C.13圈
③观察数据推测,随着车轴上的橡皮筋缠绕圈数增加,橡皮筋中积聚的能量(    )。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保持不变
④在测试中,根据所得分数,反思方案并改进属于工程实践中的(   )。
A.明确问题 B.实施方案 C.评估与改进
⑤如果你参加“小车挑战赛”,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鼓皮;空气;声带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鼓声是由鼓皮震动产生的,刮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人说话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答案】测量力的大小;N;牛顿
【知识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
【解析】【分析】①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核心工具。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拉力与伸长量成正比例关系。②力的单位用符号N表示,全称牛顿。1N的力大约相当于用手平稳托起两个中等大小鸡蛋的力,或提起100克砝码所需的力。这一单位是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基本单位,用于统一量化力的大小,让不同场景下的力可以相互比较,例如推桌子用了5N的力、苹果的重力约为2N。③力的单位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牛顿在17世纪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系统阐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例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核心观点,为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更深刻影响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3.【答案】维生素;矿物质(或无机盐);水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健康,除了蛋白质、脂肪、糖类这三大供能营养素外,还需要多种关键物质。
①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有机物质,虽不提供能量,但对调节身体代谢、维持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例如维生素C能增强免疫力、促进铁吸收,缺乏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等;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对骨骼发育必不可少,缺乏可能引发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来源于新鲜水果、蔬菜、动物肝脏等食物。
②矿物质(无机盐):矿物质是构成人体组织和调节生理功能的重要元素,属于无机营养素。例如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对儿童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牛奶、豆制品是其优质来源;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缺乏会导致贫血,瘦肉、菠菜中含量丰富;锌能促进生长发育和免疫力提升,坚果、海产品中较为常见。
③水是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体重的60%到70%。水是良好的溶剂,能帮助运输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反应,如消化、吸收等;还能调节体温、维持体液平衡。人体每天需要摄入一定量的水,通过饮水和食物中的水分(如汤、水果)来补充。
4.【答案】增大;减小
【知识点】摩擦力的应用
【解析】【分析】①擦黑板时用力压黑板擦,是为了增大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黑板擦与黑板之间的接触面粗糙程度固定,用力按压时,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增大,从而使两者间的摩擦力变大,能更有效地擦掉黑板上的字迹,达到擦干净的目的。
②给自行车链条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摩擦力。摩擦力还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相关: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自行车链条与齿轮之间存在摩擦,长期使用后摩擦会增大,导致骑行吃力。润滑油能在链条和齿轮的接触面之间形成一层油膜,使接触面变得光滑,从而减小摩擦,让骑行更轻松。
5.【答案】淀粉
【知识点】淀粉的检验
【解析】【分析】生活中,可以用碘酒来检测食物中有没有淀粉。当碘酒滴在含有淀粉的食物上,就会变成蓝紫色,说明含有淀粉;要是食物里没有淀粉,滴上碘酒,颜色不会有变化。日常吃的饼干,制作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而面粉里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所以小科把碘酒滴在饼干上,饼干就出现了蓝紫色,证明饼干里是含有淀粉的。
6.【答案】音高;高;低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声音的高低,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7.【答案】弹;相反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①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而当物体发生形变后,会产生一种想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比如手拉弹簧时,弹簧被手的拉力拉长,形状发生了明显的形变。此时,会产生一种试图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就是弹力。生活中像被压缩的海绵能恢复原状、被压弯的尺子能弹回来,都是因为物体形变后产生了弹力。因此第1空应填“弹”。
②弹力的方向总是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手拉弹簧时,手对弹簧的拉力方向是向外的(让弹簧变长);而弹簧产生的弹力是为了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以方向是向内的(阻碍弹簧被拉长)。这两个力的方向正好相反。比如用手压弹簧(压缩形变),手的压力方向是向内的,而弹簧的弹力方向就是向外的,同样与外力方向相反。因此第2空应填“相反”。
8.【答案】反冲力;重力
【知识点】重力;反冲力
【解析】【分析】①当物体通过喷出气体、液体等物质时,会对喷出的物质施加一个力,而喷出的物质会同时对物体施加一个相反方向的力,这种力叫做反冲力。春节燃放烟花时,烟花内部的火药燃烧后,会快速喷出高温高压的气体。气体被喷出时,会对烟花产生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推动烟花升空。这种使烟花上升的力正是反冲力,比如火箭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都是利用了反冲力的原理。所以第1空应填“反冲力”。
②地球对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有吸引作用,这种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指向地心。烟花在空中炸开后,不再受到向上的推力,此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烟花碎片会落向地面。生活中物体从高处落下、苹果落地等现象,都是因为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因此第2空应填“重力”。
9.【答案】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通过介质以波的形式传递,最终被耳朵接收。月球是一个近乎真空的环境,它的周围没有大气层,也就没有空气作为介质。当宇航员在月球上时,即使有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由于缺乏空气来传播振动,声音无法传递到宇航员的耳朵中。因此,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如果不借助电子通信设备(如无线电),宇航员将听不到任何声音。

10.【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的应用
【解析】【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矿泉水瓶盖侧面的条纹设计,本质上是通过增加瓶盖表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摩擦力。当我们拧瓶盖时,手与瓶盖之间需要足够的摩擦力才能轻松旋开或拧紧。如果瓶盖侧面光滑,手容易打滑,难以施力;而条纹状设计能增大手与瓶盖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拧盖时的摩擦力,让拧盖更省力、更方便。因此,应选B选项。
11.【答案】C
【知识点】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A选项,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实现物质运输,和气体交换无直接关联;
B选项,胃属于消化系统,作用是通过蠕动、消化液参与,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与呼吸的气体交换毫无关系;
C选项,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里有大量肺泡。吸气时,外界空气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呼气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这些壁进入肺泡,再排出体外,所以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综上,答案选C选项,气体交换主要场所是肺。
12.【答案】B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红豆粽子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①红豆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糯米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其中主要是淀粉,含量约为75%至78%。淀粉在人体内会被分解为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量。此外,红豆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60%左右。所以红豆粽子中富含糖类。
②蛋白质:糯米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含量约为7%至9%。红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约为 20%左右,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因此,红豆粽子中也含有较为丰富的蛋白质。
除了糖类和蛋白质,红豆粽子还含有一些其他的营养成分。糯米中含有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红豆中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铁、钾、镁、锌等营养成分。
综上所述,红豆粽子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应选B选项。
13.【答案】C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A选项,压力是指物体对接触面施加的力,例如人站在蹦床上时,人对蹦床的作用力就是压力。但题目中蹦床受压形变后产生的力是蹦床自身形变后产生的力,而非外部施加的压力,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竖直向下,与物体的形变无关。蹦床的形变和弹起现象并非由重力引起,而是形变后的恢复力作用,因此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如蹦床受压变扁)时,会产生一种试图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蹦床受压形变后,会产生向上的弹力,使人能够弹起,这正是蹦床表演的原理,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应选C选项。
14.【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
【解析】【解答】声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的快慢和松紧有关,越紧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越松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高低除了和发声的松紧有关外,还和粗细、长短有关。
15.【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使用两个纸杯作为话筒或听筒。选择棉线或尼龙线材料作为电话线,做成“土电话”的效果最好。在打土电话的时候,为了让对方听清楚声音,我们要拉直“电话线”。
16.【答案】C
【知识点】蛋白质的检验;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 将下列食物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会留下明显油迹是脂肪的检验方法,花生中含有脂肪,所以花生可以在白纸上留下明显的油迹。
17.【答案】A
【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食物进入人体后会依次经过固定的消化器官,西瓜籽作为未被咀嚼消化的异物,其旅行路线完全遵循消化系统的自然通道:
①起点:口腔
西瓜籽首先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口腔是食物摄入的第一个器官,在这里完成咀嚼和初步吞咽动作,西瓜籽随吞咽进入下一个通道。
②连接通道:食道
口腔下方连接着食道,它是一条肌肉构成的管道,作用是将口腔中的食物(包括西瓜籽)运输到胃中,不存在消化功能,仅负责传导。
③初步消化场所:胃
食道的末端连接胃,胃是一个中空的肌肉器官,能通过蠕动和分泌胃液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西瓜籽质地较硬,不会被胃消化,会随胃的蠕动进入下一个消化器官。
④主要消化吸收场所:小肠
胃的出口连接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器官,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西瓜籽无法被小肠消化吸收,会继续向前移动。
⑤残渣排出前的通道:大肠
小肠之后连接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并将剩余的未消化残渣(包括西瓜籽)形成粪便,最终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西瓜籽的旅行路线依次为: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应选A选项。
18.【答案】A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图书馆作为安静的公共学习场所,其图标通常用于规范读者行为,目的是减少噪音干扰。
A选项,图书馆的核心规则是保持安静,但并非完全禁止所有交流。必要的沟通(如询问书籍位置)可以通过低音量的“轻声交流”完成,既不打扰他人,又能满足基本需求,符合图书馆图标传递的“适度安静”原则,因此A选项合理。
B选项,“严禁说话”属于极端要求,图书馆中偶尔的低声沟通(如工作人员引导、读者间简单询问)是被允许的,并非完全禁止一切言语,该选项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场景,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正常说话的音量会产生明显噪音,干扰周围人的阅读和学习,违背了图书馆安静环境的基本要求,与图标传达的规范完全冲突,因此C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选项。
19.【答案】B
【知识点】载人航天
【解析】【分析】2024年12月17日,神舟十九号乘组进行了首次出舱活动,历时9小时,创造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世界纪录。在此次出舱活动中,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及处置等任务。这次出舱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王浩泽在天和核心舱内进行支持,航天员蔡旭哲时隔两年再度漫步太空,宋令东成为我国首名进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这种角色轮换模式也提升了航天员的综合能力,为未来复杂任务培养多面手。因此,答案应选B选项。
20.【答案】
【知识点】重力;反冲力;弹力;摩擦力;拉力
【解析】【分析】1.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竖直向下,使物体有下落趋势。现象:滑梯上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这个力会分解出一个沿滑梯向下的分力,正是这个分力驱动着物体沿着滑梯下滑。所以,重力对应使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的力。
2. 拉力是当物体受到拉拽作用时产生的力,施力者通过与物体接触来拉动物体。现象:在拔河时,人对绳子施加了拉拽的力,绳子此时受到的就是人给予的拉拽力,这种力符合拉力的定义。所以,拉力对应拔河过程中人拉绳子产生的力。
3. 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想要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时产生的力 。现象:当橡皮筋被拉长,它发生了弹性形变,而橡皮筋有恢复到原来长度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弹力。所以,弹力对应橡皮筋被拉长后产生的力。
4. 反冲力是当物体向某个方向喷出物质时,会受到相反方向的推力,这个推力就是反冲力,像火箭喷气、气球放气时都会产生。现象:气球里面的气体向后喷出,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小车就会受到一个向前的反向推力,这个力就是反冲力,它推动着小车向前运动。所以,反冲力对应气球驱动小车向前运动的力。
5. 滑动摩擦力是当两个物体滑动接触时,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它们相对滑动的力。现象:人在滑梯上滑动的过程中,人的身体和滑梯的接触面之间,会产生一种阻碍这种滑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滑动摩擦力。所以,滑动摩擦力对应坐滑梯时人与滑梯表面接触产生的力。
6. 滚动摩擦力是当物体滚动时,接触面会产生阻碍滚动的力,比如车轮滚动、圆珠笔笔尖滚动时产生的力。现象:圆珠笔写字时,笔尖的小珠是滚动的,在滚动过程中,小珠和纸面的接触面会产生阻碍滚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滚动摩擦力。所以,滚动摩擦力对应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与本子接触产生的力。
21.【答案】(1)B
(2)A
(3)A
(4)放大鼓面的振动(或“将鼓面的微小振动转化为豆子的明显跳动,便于观察”)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轻轻敲打鼓面时,鼓面振动幅度小,豆子跳动幅度也小,呈现甲图中豆子跳动不明显的现象;用力敲会让鼓面振动幅度大(对应乙图豆子大幅跳动),连续敲侧重振动的持续性,并非决定甲图现象的关键,所以应选B选项。
(2)声音强弱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这两幅图通过改变敲鼓用力大小(轻轻/用力),改变鼓面振动幅度(甲图振动幅度小、乙图大),进而探究声音强弱和振动幅度的关系,振动速度影响音调,鼓的大小非此实验变量,所以应选A选项。
(3)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响度越大)。乙图豆子跳动幅度大,说明鼓面振动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就强,所以应选A选项。
(4)本实验采用了转换法,鼓面振动很微小,肉眼难直接看清。在鼓面放豆子,鼓面振动时会带动豆子跳动,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成豆子的明显运动,能直观观察到鼓面在振动,证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本题应填放大鼓面的振动(或“将鼓面的微小振动转化为豆子的明显跳动,便于观察”)
22.【答案】(1)A
(2)C
(3)
(4)空气柱的长短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制作乐器
【解析】【分析】(1)吹气时,是试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看①②③号试管,①号试管水最少,空气柱最长;③号试管水最多,空气柱最短。所以吹气时,①号试管空气柱振动慢,发出声音最低。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
(2)敲击发声是试管和水整体振动 。整体质量越大(水越多),振动越慢,声音越低。③号试管水最多,整体振动慢,声音最低,所以应选C选项。
(3)想吹出更低的音,需空气柱更长(振动更慢),空试管装比①号试管更少的水(或不装水),让空气柱最长,画出水位低于①号试管的示意图(如:试管内水很少,空气柱占大部分空间)。示意图如下:
(4)当用嘴吹奏试管时,是空气柱在振动发声。空气柱的长短不一样,振动的频率就不同:空气柱长的时候,振动慢,声音低;空气柱短的时候,振动快,声音高。所以,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就是空气柱的长短,此空应填空气柱的长短。
23.【答案】(1)B
(2)B
(3)C
(4)B
(5)1600毫升
【知识点】呼吸的形成;呼吸次数;测量肺活量;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1)A选项,运动时,身体需更多氧气供能,心脏会加快跳动(心率上升),把氧气更快输送到肌肉,心跳变慢与实际相反,A选项错误。
B选项,跑步属于运动,肌肉收缩需要能量,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运动越剧烈,耗氧越多,呼吸会加快(比如平静时呼吸16-20次/分钟,跑步时可能到30-60次/分钟 ),吸入更多氧气,B选项正确。
C选项,肺活量是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的气体量,是肺的潜在能力。起跑后的瞬间,肺活量不会变大(长期锻炼才可能逐渐提升肺活量),C选项错误。因此,应选B选项。
(2)A选项,运动时,呼吸肌(肋间肌、膈肌)收缩更有力、频率更快,呼吸功能是增强(比如深度、频率都提升),不是变弱,A选项错误。
B选项,运动本质是肌肉消耗能量,能量来自有氧呼吸。跑步时肌肉快速收缩,耗氧急剧增加,身体必须加快呼吸,让更多氧气进入肺部、再通过血液运到肌肉,B选项正确。
C选项,身体没有力气是运动后期能量消耗过多的结果,不是呼吸加快的原因,C选项错误。
因此,应选B选项。
(3)呼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顺序是肺→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或口腔,最终排出体外 。
在人体呼吸过程中, 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当呼气时,肺部收缩,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的气体,会从肺泡先进入支气管 ,再通过气管 ,然后经过喉、咽,最后从鼻腔或口腔呼出到外界。吸气路径:鼻腔或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外界空气先经鼻或口进入,依次通过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终进入肺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应选C选项。
(4)测肺活量,就是要测一次最多能呼出多少气,步骤得一步一步来:
第一步是③展开测量袋,放置好通气管:先把测量袋铺开(不然气没地方装),把通气管放好(方便吹气)。
第二步是①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吹入测量袋:先深吸一大口气(让肺装满空气),然后使劲吹到测量袋里(测量袋会鼓起来)。
第三步是④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将测量袋往里卷,直至卷不进去为止:吹完气后,赶紧把通气管捏住(别让气跑出来),然后把测量袋往里面卷(把气体挤在一起,方便看刻度)。
第四步是②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值:卷好后,看测量袋上的刻度,选最大的那个数(因为肺活量就是一次最多能呼出的气量)。
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④②,应选B选项。
(5)肺活量的定义是在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的气量。且实验中需测3次,取最大值,因为每次呼气的尽力程度不同,最大的一次才代表肺的通气能力。三次数据:1500毫升(第一次)、1600毫升(第二次)、1550毫升(第三次)。对比可知,1600毫升是最大的,所以记录为1600毫升。
24.【答案】(1)A
(2)C
(3)C
(4)B
(5)B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食物中的营养;平衡膳食;牙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1)A选项,肉包子是由面粉(属于谷物类食材)、肉类(蛋白质类食材),可能还有蔬菜(比如包子里的青菜等,属于蔬菜类食材)等多种不同类别食材组成的混合食物。在统计一天食物时,为了准确体现食物的多样性以及各类营养的摄入情况,需要把组成肉包子的这些不同食材分别记录,而不能简单记成一种食物,所以A选项做法错误。
B选项,统计一天的食物要全面,不管是正餐吃的,还是吃过的零食,都属于一天食物摄入的一部分,都应该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完整反映一天的饮食情况,所以B选项做法正确。
C选项,按照早餐、中餐、晚餐的顺序去统计一天的食物,是一种清晰、有条理的统计方式,符合分类统计,方便梳理不同时段吃了什么,所以C选项做法正确。因此,应选A选项。
(2)小科午餐有米饭(提供碳水化合物,属于谷物类)、炒白菜、红烧茄子(提供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属于蔬菜类),从营养均衡角度看,缺少蛋白质类食物(像肉类、鱼类、豆类等能提供蛋白质)。
A选项,西蓝花属于蔬菜,加入后还是增加蔬菜类的摄入,不能补充午餐缺少的蛋白质,无法让营养搭配更均衡。
B选项,芹菜也属于蔬菜,同样只能增加蔬菜的量,不能补充蛋白质,对均衡营养没用。
C选项,鲳鱼是鱼类,富含蛋白质,加入午餐后,能补充之前缺少的蛋白质,让午餐在谷物、蔬菜、蛋白质等营养类别上更齐全,营养搭配就更均衡了,所以选C选项。
(3)不同牙齿有不同功能。
A选项,门齿形状扁平,主要功能是切断食物,比如咬断馒头、苹果等,不是用来细嚼把食物磨碎。
B选项,犬齿比较尖锐,主要作用是撕裂食物,像咬开肉类等,和细嚼磨碎食物的动作不相关。
C选项,臼齿的表面凹凸不平,有很多沟壑,在咀嚼时,能不断地研磨、挤压食物,把食物充分嚼碎,所以细嚼这个动作主要是由臼齿来完成的,符合牙齿功能。因此,应选C选项。
(4)“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把食物分成不同层级,体现了各类食物合理的摄入比例,越往上的食物建议摄入量越少。
A选项,牛奶和豆类在膳食宝塔中属于提供蛋白质等营养的食物,需要适量摄入,不是吃得最少的。
B选项,油和盐在膳食宝塔的最顶层。因为过量摄入油会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过量摄入盐会增加高血压等疾病风险,所以推荐每天摄入量最少,符合吃得最少的要求。
C选项,蔬菜和水果在膳食宝塔中,是建议多吃的类别,它们能提供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对身体健康很重要,不是吃得最少的。因此,应选B选项。
(5)A选项,饭后漱口能及时清理口腔里残留的食物残渣,睡前刷牙可以清除口腔细菌,保持口腔清洁,有利于牙齿和口腔健康,是倡导的健康行为 。
B选项,吃了很烫的食物马上吃冷的,一热一冷的刺激,会让口腔、食道、胃的黏膜突然收缩、扩张,容易损伤这些部位的黏膜,长期这样做会增加患口腔疾病、食道炎、胃炎等风险,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B选项行为不利于健康。
C选项,一日三餐按时吃,能让肠胃有规律地工作、休息,适量吃可以保证摄入足够营养又不会给肠胃造成过重负担,是健康的饮食习惯。因此,应选B选项。
25.【答案】(1)B
(2)A
(3)C
(4)B;B;A;C;我想研究小车的车身形状对它行驶距离的影响。因为不同的车身形状,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可能不同,而阻力会影响小车行驶的距离。
【知识点】弹力;设计小车;小车的制作与评估
【解析】【分析】(1)从赛道规则来看,分数是依据小车最终停止的区域判定的,而区域是按照小车行驶的距离来划分的(越靠近赛道末端的分区,分数越高,如10分区是距离发车区最远的区域)。要获得更高的分数,核心需求是让小车行驶更远的距离,从而停在高分区域(像10分区)。
A选项,速度快只能说明小车运动的速率高,但如果行驶距离短,比如速度快但很快停下,无法到达高分分区(如仅停在3分区),就不能获得高分。所以速度快不是获得更高分数的关键因素 。
B选项,因为分数分区与行驶距离直接挂钩,小车跑得越远,就越有可能停在高分区域(如10分区),这与赛道的分数规则完全契合,所以跑得远是获得更高分数的核心要求,B选项符合题意。
C选项,赛道的分数判定只关注小车停止的区域,和车身是否美观没有关系,美观不会影响分数的获取,所以该选项不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
(2)A图中的小车,其动力来源是橡皮筋。将橡皮筋缠绕在小车的车轴上时,橡皮筋会发生弹性形变(被拉长、扭曲);而当释放小车后,橡皮筋要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弹力,正是这个弹力推动小车向前运动。
A选项,如上述分析,橡皮筋利用自身的弹性形变产生弹力来驱动小车,这是该小车动力的本质来源,所以选A选项。
B选项,拉力通常是指外界施加的力,比如用手直接拉小车时施加的力。但此小车是依靠橡皮筋自身形变产生的力来运动,并非外界施加的拉力,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反冲力的产生需要物体向某个方向喷出物质,从而获得相反方向的力,像气球喷气时,气球会受到反冲力运动。而橡皮筋小车并没有这样喷出物质产生反推的过程,所以不是反冲力驱动,该选项错误。综上所述,应选A选项。
(3)小车在行驶过程中跑歪,本质是行驶方向出现了偏差,这往往和小车的导向结构,也就是车轴、车轮的安装情况密切相关。
A选项,轮胎上的纹路主要作用是增大摩擦力,让小车在行驶时不容易打滑,它影响的是小车行驶时的摩擦力大小,和行驶方向没有直接关系,不管轮胎有没有纹路,只要车轴安装正确,小车就会沿直线行驶,所以该选项不能解释小车跑歪的问题。
B选项,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少,主要影响的是小车获得的动力大小(圈数越多,动力往往越大,小车可能跑得更快、更远),但它不会决定小车的行驶方向。即使橡皮筋圈数多,只要车轴安装没问题,小车还是会沿直线行驶,所以该选项也不是小车跑歪的原因。
C选项,车轴是小车行驶的导向核心,如果车轴安装得不正,小车在行驶过程中,车轮就会受到不均匀的力,从而持续偏离直线方向,就像我们骑自行车时,如果车轴歪了,自行车就会跑偏一样。所以车轴不正会直接导致小车跑歪,该选项正确。因此,应选C选项。
(4)①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少测量误差,让实验结果更准确,对于多次测量得到的数据,通常会选择均值的合理数据。第一组实验数据分别是2.4米、2.7米、2.9米,先计算它们的平均值:(2.4+2.7+2.9)÷3=8÷3≈2.67(米) 。
A选项的2.4这个数据和平均值2.67米偏差较大(低了0.27米),很可能是测量过程中出现了误差(比如小车起步时受到的阻力不一样,导致第一次行驶距离偏短),所以不选这个数据。
B选项的2.7该数据最接近计算得出的平均值2.67米,是多次测量中比较合理、误差较小的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这组实验的真实结果,所以选B选项。
C选项的2.9此数据和平均值偏差也较大(高了0.23米),可能是测量时轨道存在微小倾斜,助力小车跑得更远了,属于有误差的数据,因此也不选。
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
②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当橡皮筋缠绕5圈时,小车行驶距离大概在2.4-2.9米之间;缠绕10圈时,行驶距离在5.9-6.6米之间;缠绕15圈时,行驶距离在10-10.8米之间。可以发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远。现在要让小车在5米赛道上笔直行驶并到达10分区(接近5米的位置)。A选项,如果选4圈,根据前面5圈的行驶距离,4圈的话行驶距离会更短,到不了5米;
B选项,如果选8圈,圈数在5圈和10圈之间,行驶距离也会在2.4-6.6米之间,更有可能刚好到达5米的10分区;
C选项,如果选13圈,接近15圈,按照15圈能跑10米左右,13圈可能会让小车跑的距离超过5米。
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
③橡皮筋具有弹性,当它被缠绕在车轴上时,会发生弹性形变 。根据弹性物体的特性,形变越大,积聚的能量就越多 。随着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增加,橡皮筋被拉伸的程度变大,也就是形变增大,那么它积聚的能量也会逐渐增多。当释放小车时,这些积聚的能量转化为动力,推动小车行驶,圈数越多,能量越多,小车往往能跑得更远。所以,随着车轴上橡皮筋缠绕圈数增加,橡皮筋中积聚的能量逐渐增加,应选A选项。
④工程实践一般会遵循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改进的流程。
A选项,明确问题这一环节主要是确定要解决的需求、要达成的目标,比如“我们要设计一辆能在5米赛道上获得高分的小车”,而题干中“根据分数反思方案并改进”已经不是在确定问题,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实施方案是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去制作小车、进行测试,属于执行环节,不涉及对结果的反思和改进,所以该选项也不符合题意。
C选项,评估与改进的“根据所得分数反思方案”就是在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看看小车为什么没拿到高分,存在哪些问题);“改进方案”则是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小车的设计、制作进行调整,让它下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完全对应工程实践中的“评估与改进”环节,所以选C选项。
⑤例如:我想研究小车的车身形状对它行驶距离的影响。因为不同的车身形状,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可能不同,而阻力会影响小车行驶的距离。比如流线型的车身可能受到的空气阻力小,能让小车跑得更远;而方形的车身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可能会使小车行驶距离变短。通过设计不同形状的车身(保持其他条件,如橡皮筋缠绕圈数、小车重量等相同),然后测试它们的行驶距离,就能知道车身形状对行驶距离的影响了。(言之有理即可)
1 / 1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1.(2024四上·柯桥期末)鼓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刮风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人的讲话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
【答案】鼓皮;空气;声带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鼓声是由鼓皮震动产生的,刮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人说话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2024四上·柯桥期末)弹簧测力计是   的一种工具。力的单位用符号   表示。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   的名字命名的。
【答案】测量力的大小;N;牛顿
【知识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
【解析】【分析】①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核心工具。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拉力与伸长量成正比例关系。②力的单位用符号N表示,全称牛顿。1N的力大约相当于用手平稳托起两个中等大小鸡蛋的力,或提起100克砝码所需的力。这一单位是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基本单位,用于统一量化力的大小,让不同场景下的力可以相互比较,例如推桌子用了5N的力、苹果的重力约为2N。③力的单位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牛顿在17世纪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系统阐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例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核心观点,为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更深刻影响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3.(2024四上·柯桥期末)人体维持健康除了需要蛋白质 、脂肪 、糖类之外,还需要   、   、   等。
【答案】维生素;矿物质(或无机盐);水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健康,除了蛋白质、脂肪、糖类这三大供能营养素外,还需要多种关键物质。
①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有机物质,虽不提供能量,但对调节身体代谢、维持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例如维生素C能增强免疫力、促进铁吸收,缺乏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等;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对骨骼发育必不可少,缺乏可能引发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来源于新鲜水果、蔬菜、动物肝脏等食物。
②矿物质(无机盐):矿物质是构成人体组织和调节生理功能的重要元素,属于无机营养素。例如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对儿童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牛奶、豆制品是其优质来源;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缺乏会导致贫血,瘦肉、菠菜中含量丰富;锌能促进生长发育和免疫力提升,坚果、海产品中较为常见。
③水是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体重的60%到70%。水是良好的溶剂,能帮助运输营养物质和排出废物;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反应,如消化、吸收等;还能调节体温、维持体液平衡。人体每天需要摄入一定量的水,通过饮水和食物中的水分(如汤、水果)来补充。
4.(2024四上·柯桥期末)擦黑板时,为了将黑板擦干净,往往用力压黑板擦,这是为了   摩擦力;骑自行车时,感觉很吃力了,给自行车的链条加润滑油是为了   摩擦力。
【答案】增大;减小
【知识点】摩擦力的应用
【解析】【分析】①擦黑板时用力压黑板擦,是为了增大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黑板擦与黑板之间的接触面粗糙程度固定,用力按压时,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增大,从而使两者间的摩擦力变大,能更有效地擦掉黑板上的字迹,达到擦干净的目的。
②给自行车链条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摩擦力。摩擦力还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相关: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自行车链条与齿轮之间存在摩擦,长期使用后摩擦会增大,导致骑行吃力。润滑油能在链条和齿轮的接触面之间形成一层油膜,使接触面变得光滑,从而减小摩擦,让骑行更轻松。
5.(2024四上·柯桥期末)小科在饼干上滴碘酒,发现饼干表面出现蓝紫色,说明饼干中含有   。
【答案】淀粉
【知识点】淀粉的检验
【解析】【分析】生活中,可以用碘酒来检测食物中有没有淀粉。当碘酒滴在含有淀粉的食物上,就会变成蓝紫色,说明含有淀粉;要是食物里没有淀粉,滴上碘酒,颜色不会有变化。日常吃的饼干,制作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而面粉里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所以小科把碘酒滴在饼干上,饼干就出现了蓝紫色,证明饼干里是含有淀粉的。
6.(2024四上·柯桥期末)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   ;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   。
【答案】音高;高;低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声音的高低,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7.(2024四上·柯桥期末)手拉弹簧,弹簧发生形变后会产生   力,这个力的方向与手的拉力方向   。
【答案】弹;相反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①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而当物体发生形变后,会产生一种想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比如手拉弹簧时,弹簧被手的拉力拉长,形状发生了明显的形变。此时,会产生一种试图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就是弹力。生活中像被压缩的海绵能恢复原状、被压弯的尺子能弹回来,都是因为物体形变后产生了弹力。因此第1空应填“弹”。
②弹力的方向总是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手拉弹簧时,手对弹簧的拉力方向是向外的(让弹簧变长);而弹簧产生的弹力是为了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以方向是向内的(阻碍弹簧被拉长)。这两个力的方向正好相反。比如用手压弹簧(压缩形变),手的压力方向是向内的,而弹簧的弹力方向就是向外的,同样与外力方向相反。因此第2空应填“相反”。
8.(2024四上·柯桥期末)春节燃放的烟花,使烟花升空的力叫做   。烟花在空中炸开后,使烟花落下的力是   。
【答案】反冲力;重力
【知识点】重力;反冲力
【解析】【分析】①当物体通过喷出气体、液体等物质时,会对喷出的物质施加一个力,而喷出的物质会同时对物体施加一个相反方向的力,这种力叫做反冲力。春节燃放烟花时,烟花内部的火药燃烧后,会快速喷出高温高压的气体。气体被喷出时,会对烟花产生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推动烟花升空。这种使烟花上升的力正是反冲力,比如火箭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都是利用了反冲力的原理。所以第1空应填“反冲力”。
②地球对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有吸引作用,这种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指向地心。烟花在空中炸开后,不再受到向上的推力,此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烟花碎片会落向地面。生活中物体从高处落下、苹果落地等现象,都是因为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因此第2空应填“重力”。
9.(2024四上·柯桥期末)宇航员在月球上,如果不借助电子通信设备,将听不到任何声音,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   。
【答案】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依靠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通过介质以波的形式传递,最终被耳朵接收。月球是一个近乎真空的环境,它的周围没有大气层,也就没有空气作为介质。当宇航员在月球上时,即使有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由于缺乏空气来传播振动,声音无法传递到宇航员的耳朵中。因此,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如果不借助电子通信设备(如无线电),宇航员将听不到任何声音。

10.(2024四上·柯桥期末)生活中,矿泉水瓶盖的侧面通常设计成条纹状,主要是为了 (  )。
A.美观
B.增大拧盖时的摩擦力
C.减小拧盖时的摩擦力
【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的应用
【解析】【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矿泉水瓶盖侧面的条纹设计,本质上是通过增加瓶盖表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摩擦力。当我们拧瓶盖时,手与瓶盖之间需要足够的摩擦力才能轻松旋开或拧紧。如果瓶盖侧面光滑,手容易打滑,难以施力;而条纹状设计能增大手与瓶盖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拧盖时的摩擦力,让拧盖更省力、更方便。因此,应选B选项。
11.(2024四上·柯桥期末)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交换的场所主要是下图中的 (  )。
A.心脏
B.胃
C.肺
【答案】C
【知识点】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A选项,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实现物质运输,和气体交换无直接关联;
B选项,胃属于消化系统,作用是通过蠕动、消化液参与,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与呼吸的气体交换毫无关系;
C选项,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里有大量肺泡。吸气时,外界空气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呼气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这些壁进入肺泡,再排出体外,所以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综上,答案选C选项,气体交换主要场所是肺。
12.(2024四上·柯桥期末)粽子是传统的美食,其中红豆粽子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是 (  )。
A.脂肪和蛋白质 B.糖类和蛋白质 C.糖类和脂肪
【答案】B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红豆粽子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①红豆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糯米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其中主要是淀粉,含量约为75%至78%。淀粉在人体内会被分解为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量。此外,红豆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60%左右。所以红豆粽子中富含糖类。
②蛋白质:糯米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含量约为7%至9%。红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约为 20%左右,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因此,红豆粽子中也含有较为丰富的蛋白质。
除了糖类和蛋白质,红豆粽子还含有一些其他的营养成分。糯米中含有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红豆中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铁、钾、镁、锌等营养成分。
综上所述,红豆粽子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应选B选项。
13.(2024四上·柯桥期末)蹦床表演是利用蹦床受压形变后会产生 (  )的原理制成的。
A.压力 B.重力 C.弹力
【答案】C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A选项,压力是指物体对接触面施加的力,例如人站在蹦床上时,人对蹦床的作用力就是压力。但题目中蹦床受压形变后产生的力是蹦床自身形变后产生的力,而非外部施加的压力,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竖直向下,与物体的形变无关。蹦床的形变和弹起现象并非由重力引起,而是形变后的恢复力作用,因此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如蹦床受压变扁)时,会产生一种试图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蹦床受压形变后,会产生向上的弹力,使人能够弹起,这正是蹦床表演的原理,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应选C选项。
14.(2024四上·柯桥期末)如下图所示,用同一根橡皮筋拉成长度不一的三种情况,分别用同样的力拨动,发出的声音最低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
【解析】【解答】声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的快慢和松紧有关,越紧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越松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高低除了和发声的松紧有关外,还和粗细、长短有关。
15.(2024四上·柯桥期末)我们制作的“土电话”主要是靠(  )传播声音的。
A.绳子 B.牙签 C.杯子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使用两个纸杯作为话筒或听筒。选择棉线或尼龙线材料作为电话线,做成“土电话”的效果最好。在打土电话的时候,为了让对方听清楚声音,我们要拉直“电话线”。
16.(2024四上·柯桥期末)将下列食物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会留下明显油迹的是(  )。
A.橙子 B.土豆 C.花生
【答案】C
【知识点】蛋白质的检验;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 将下列食物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会留下明显油迹是脂肪的检验方法,花生中含有脂肪,所以花生可以在白纸上留下明显的油迹。
17.(2024四上·柯桥期末)一位同学吃西瓜时,不小心将西瓜籽咽了下去,西瓜籽的旅行路线是(  )。
A.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B.口腔→小肠→胃→食道→大肠
C.口腔→胃→食道→小肠→大肠
【答案】A
【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食物进入人体后会依次经过固定的消化器官,西瓜籽作为未被咀嚼消化的异物,其旅行路线完全遵循消化系统的自然通道:
①起点:口腔
西瓜籽首先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口腔是食物摄入的第一个器官,在这里完成咀嚼和初步吞咽动作,西瓜籽随吞咽进入下一个通道。
②连接通道:食道
口腔下方连接着食道,它是一条肌肉构成的管道,作用是将口腔中的食物(包括西瓜籽)运输到胃中,不存在消化功能,仅负责传导。
③初步消化场所:胃
食道的末端连接胃,胃是一个中空的肌肉器官,能通过蠕动和分泌胃液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西瓜籽质地较硬,不会被胃消化,会随胃的蠕动进入下一个消化器官。
④主要消化吸收场所:小肠
胃的出口连接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器官,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西瓜籽无法被小肠消化吸收,会继续向前移动。
⑤残渣排出前的通道:大肠
小肠之后连接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并将剩余的未消化残渣(包括西瓜籽)形成粪便,最终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西瓜籽的旅行路线依次为: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应选A选项。
18.(2024四上·柯桥期末)图书馆中常有右图所示图标,我们应该 (  )。
A.轻声交流 B.严禁说话 C.正常说话
【答案】A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图书馆作为安静的公共学习场所,其图标通常用于规范读者行为,目的是减少噪音干扰。
A选项,图书馆的核心规则是保持安静,但并非完全禁止所有交流。必要的沟通(如询问书籍位置)可以通过低音量的“轻声交流”完成,既不打扰他人,又能满足基本需求,符合图书馆图标传递的“适度安静”原则,因此A选项合理。
B选项,“严禁说话”属于极端要求,图书馆中偶尔的低声沟通(如工作人员引导、读者间简单询问)是被允许的,并非完全禁止一切言语,该选项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场景,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正常说话的音量会产生明显噪音,干扰周围人的阅读和学习,违背了图书馆安静环境的基本要求,与图标传达的规范完全冲突,因此C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选项。
19.(2024四上·柯桥期末)2024年12月17日,经过9小时的出舱活动,神州乘组航天员 (  )密切协同,完成了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及处置等任务。
A.蔡旭哲、王亚平、王浩泽
B.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
C.蔡旭哲、王亚平、刘洋
【答案】B
【知识点】载人航天
【解析】【分析】2024年12月17日,神舟十九号乘组进行了首次出舱活动,历时9小时,创造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世界纪录。在此次出舱活动中,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配合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及处置等任务。这次出舱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王浩泽在天和核心舱内进行支持,航天员蔡旭哲时隔两年再度漫步太空,宋令东成为我国首名进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这种角色轮换模式也提升了航天员的综合能力,为未来复杂任务培养多面手。因此,答案应选B选项。
20.(2024四上·柯桥期末)连一连。
【答案】
【知识点】重力;反冲力;弹力;摩擦力;拉力
【解析】【分析】1.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竖直向下,使物体有下落趋势。现象:滑梯上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这个力会分解出一个沿滑梯向下的分力,正是这个分力驱动着物体沿着滑梯下滑。所以,重力对应使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的力。
2. 拉力是当物体受到拉拽作用时产生的力,施力者通过与物体接触来拉动物体。现象:在拔河时,人对绳子施加了拉拽的力,绳子此时受到的就是人给予的拉拽力,这种力符合拉力的定义。所以,拉力对应拔河过程中人拉绳子产生的力。
3. 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想要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时产生的力 。现象:当橡皮筋被拉长,它发生了弹性形变,而橡皮筋有恢复到原来长度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弹力。所以,弹力对应橡皮筋被拉长后产生的力。
4. 反冲力是当物体向某个方向喷出物质时,会受到相反方向的推力,这个推力就是反冲力,像火箭喷气、气球放气时都会产生。现象:气球里面的气体向后喷出,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小车就会受到一个向前的反向推力,这个力就是反冲力,它推动着小车向前运动。所以,反冲力对应气球驱动小车向前运动的力。
5. 滑动摩擦力是当两个物体滑动接触时,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它们相对滑动的力。现象:人在滑梯上滑动的过程中,人的身体和滑梯的接触面之间,会产生一种阻碍这种滑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滑动摩擦力。所以,滑动摩擦力对应坐滑梯时人与滑梯表面接触产生的力。
6. 滚动摩擦力是当物体滚动时,接触面会产生阻碍滚动的力,比如车轮滚动、圆珠笔笔尖滚动时产生的力。现象:圆珠笔写字时,笔尖的小珠是滚动的,在滚动过程中,小珠和纸面的接触面会产生阻碍滚动的力,这种力就是滚动摩擦力。所以,滚动摩擦力对应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与本子接触产生的力。
21.(2024四上·柯桥期末)我们来敲鼓
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撒上一些豆子,敲打鼓面可以看到豆子上下跳动。
(1)(  )敲打鼓面可以观察到甲图现象。
A.用力 B.轻轻 C.连续
(2)这两幅图探究了声音的强弱和(  )之间的关系。
A.振动幅度 B.振动速度 C.鼓的大小
(3)观察图,发现乙图中豆子跳动的幅度大,猜测发出的声音(  )。
A.强 B.弱 C.时强时弱
(4)在鼓面上放豆子是为了    。
【答案】(1)B
(2)A
(3)A
(4)放大鼓面的振动(或“将鼓面的微小振动转化为豆子的明显跳动,便于观察”)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轻轻敲打鼓面时,鼓面振动幅度小,豆子跳动幅度也小,呈现甲图中豆子跳动不明显的现象;用力敲会让鼓面振动幅度大(对应乙图豆子大幅跳动),连续敲侧重振动的持续性,并非决定甲图现象的关键,所以应选B选项。
(2)声音强弱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这两幅图通过改变敲鼓用力大小(轻轻/用力),改变鼓面振动幅度(甲图振动幅度小、乙图大),进而探究声音强弱和振动幅度的关系,振动速度影响音调,鼓的大小非此实验变量,所以应选A选项。
(3)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响度越大)。乙图豆子跳动幅度大,说明鼓面振动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就强,所以应选A选项。
(4)本实验采用了转换法,鼓面振动很微小,肉眼难直接看清。在鼓面放豆子,鼓面振动时会带动豆子跳动,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成豆子的明显运动,能直观观察到鼓面在振动,证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本题应填放大鼓面的振动(或“将鼓面的微小振动转化为豆子的明显跳动,便于观察”)
22.(2024四上·柯桥期末)小科用试管和水做了下面这个乐器,它可以吹,也可以敲。
(1)用嘴对着①②③号试管口吹气,(  )号试管发出的声音最低。
A.① B.② C.③
(2)用相同的力敲击①②③号试管口,(  )号试管发出的声音最低。
A.① B.② C.③
(3)小科想吹出比这3个试管更低的音,请在空试管中画出相应的水量。
(4)小科吹奏试管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是   。
【答案】(1)A
(2)C
(3)
(4)空气柱的长短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制作乐器
【解析】【分析】(1)吹气时,是试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看①②③号试管,①号试管水最少,空气柱最长;③号试管水最多,空气柱最短。所以吹气时,①号试管空气柱振动慢,发出声音最低。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
(2)敲击发声是试管和水整体振动 。整体质量越大(水越多),振动越慢,声音越低。③号试管水最多,整体振动慢,声音最低,所以应选C选项。
(3)想吹出更低的音,需空气柱更长(振动更慢),空试管装比①号试管更少的水(或不装水),让空气柱最长,画出水位低于①号试管的示意图(如:试管内水很少,空气柱占大部分空间)。示意图如下:
(4)当用嘴吹奏试管时,是空气柱在振动发声。空气柱的长短不一样,振动的频率就不同:空气柱长的时候,振动慢,声音低;空气柱短的时候,振动快,声音高。所以,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就是空气柱的长短,此空应填空气柱的长短。
23.(2024四上·柯桥期末)运动与呼吸
(1)小科参加了接力跑,他在起跑后,身体会发生的变化是 (  )。
A.心跳变慢 B.呼吸加快 C.肺活量变大
(2)接上题,小科发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  )。
A.运动时,呼吸功能变弱
B.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
C.身体没有力气了
(3)吸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顺序是(  )。
A.气管→肺→鼻腔或口腔
B.肺→气管→鼻腔或口腔
C.鼻腔或口腔→气管→肺
(4)小科在测肺活量,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
①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吹入测量袋。
②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值。
③展开测量袋,放置好通气管。
④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将测量袋往里卷,直至卷不进去为止。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5)小科测量的数据第一次是1500毫升,第二次数据为1600毫升,第三次数据1550毫升。他的肺活量应该记录为   。
【答案】(1)B
(2)B
(3)C
(4)B
(5)1600毫升
【知识点】呼吸的形成;呼吸次数;测量肺活量;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1)A选项,运动时,身体需更多氧气供能,心脏会加快跳动(心率上升),把氧气更快输送到肌肉,心跳变慢与实际相反,A选项错误。
B选项,跑步属于运动,肌肉收缩需要能量,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运动越剧烈,耗氧越多,呼吸会加快(比如平静时呼吸16-20次/分钟,跑步时可能到30-60次/分钟 ),吸入更多氧气,B选项正确。
C选项,肺活量是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的气体量,是肺的潜在能力。起跑后的瞬间,肺活量不会变大(长期锻炼才可能逐渐提升肺活量),C选项错误。因此,应选B选项。
(2)A选项,运动时,呼吸肌(肋间肌、膈肌)收缩更有力、频率更快,呼吸功能是增强(比如深度、频率都提升),不是变弱,A选项错误。
B选项,运动本质是肌肉消耗能量,能量来自有氧呼吸。跑步时肌肉快速收缩,耗氧急剧增加,身体必须加快呼吸,让更多氧气进入肺部、再通过血液运到肌肉,B选项正确。
C选项,身体没有力气是运动后期能量消耗过多的结果,不是呼吸加快的原因,C选项错误。
因此,应选B选项。
(3)呼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顺序是肺→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或口腔,最终排出体外 。
在人体呼吸过程中, 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当呼气时,肺部收缩,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的气体,会从肺泡先进入支气管 ,再通过气管 ,然后经过喉、咽,最后从鼻腔或口腔呼出到外界。吸气路径:鼻腔或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外界空气先经鼻或口进入,依次通过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终进入肺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应选C选项。
(4)测肺活量,就是要测一次最多能呼出多少气,步骤得一步一步来:
第一步是③展开测量袋,放置好通气管:先把测量袋铺开(不然气没地方装),把通气管放好(方便吹气)。
第二步是①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吹入测量袋:先深吸一大口气(让肺装满空气),然后使劲吹到测量袋里(测量袋会鼓起来)。
第三步是④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将测量袋往里卷,直至卷不进去为止:吹完气后,赶紧把通气管捏住(别让气跑出来),然后把测量袋往里面卷(把气体挤在一起,方便看刻度)。
第四步是②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值:卷好后,看测量袋上的刻度,选最大的那个数(因为肺活量就是一次最多能呼出的气量)。
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④②,应选B选项。
(5)肺活量的定义是在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的气量。且实验中需测3次,取最大值,因为每次呼气的尽力程度不同,最大的一次才代表肺的通气能力。三次数据:1500毫升(第一次)、1600毫升(第二次)、1550毫升(第三次)。对比可知,1600毫升是最大的,所以记录为1600毫升。
24.(2024四上·柯桥期末)膳食与健康
下列是小科同学一天的食谱:
早餐 午餐 晚餐 其他
牛奶、肉包子、核桃 米饭、炒白菜、红烧茄子 米饭、糖醋排骨、番茄炒蛋 橘子
(1)统计一天的食物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肉包子应该记为一种食物
B.吃过的零食也应该记录下来
C.可以按照早餐、中餐、晚餐的顺序统计一天的食物
(2)为了使小科的午餐营养搭配更均衡,可以在午餐中加入(  )。
A.西蓝花 B.芹菜 C.鲳鱼
(3)老师告诉小科,要“细嚼慢咽”,“细嚼”是由我们口腔中的(  )完成的。
A.门齿 B.犬齿 C.臼齿
(4)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我们每天吃得最少的应是(  )。
A.牛奶和豆类 B.油和盐 C.蔬菜和水果
(5)下列行为中,不利于健康的是(  )。
A.饭后漱口,睡前刷牙
B.吃了很烫的食物马上吃冷的
C.一日三餐按时吃,适量吃
【答案】(1)A
(2)C
(3)C
(4)B
(5)B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食物中的营养;平衡膳食;牙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1)A选项,肉包子是由面粉(属于谷物类食材)、肉类(蛋白质类食材),可能还有蔬菜(比如包子里的青菜等,属于蔬菜类食材)等多种不同类别食材组成的混合食物。在统计一天食物时,为了准确体现食物的多样性以及各类营养的摄入情况,需要把组成肉包子的这些不同食材分别记录,而不能简单记成一种食物,所以A选项做法错误。
B选项,统计一天的食物要全面,不管是正餐吃的,还是吃过的零食,都属于一天食物摄入的一部分,都应该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完整反映一天的饮食情况,所以B选项做法正确。
C选项,按照早餐、中餐、晚餐的顺序去统计一天的食物,是一种清晰、有条理的统计方式,符合分类统计,方便梳理不同时段吃了什么,所以C选项做法正确。因此,应选A选项。
(2)小科午餐有米饭(提供碳水化合物,属于谷物类)、炒白菜、红烧茄子(提供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属于蔬菜类),从营养均衡角度看,缺少蛋白质类食物(像肉类、鱼类、豆类等能提供蛋白质)。
A选项,西蓝花属于蔬菜,加入后还是增加蔬菜类的摄入,不能补充午餐缺少的蛋白质,无法让营养搭配更均衡。
B选项,芹菜也属于蔬菜,同样只能增加蔬菜的量,不能补充蛋白质,对均衡营养没用。
C选项,鲳鱼是鱼类,富含蛋白质,加入午餐后,能补充之前缺少的蛋白质,让午餐在谷物、蔬菜、蛋白质等营养类别上更齐全,营养搭配就更均衡了,所以选C选项。
(3)不同牙齿有不同功能。
A选项,门齿形状扁平,主要功能是切断食物,比如咬断馒头、苹果等,不是用来细嚼把食物磨碎。
B选项,犬齿比较尖锐,主要作用是撕裂食物,像咬开肉类等,和细嚼磨碎食物的动作不相关。
C选项,臼齿的表面凹凸不平,有很多沟壑,在咀嚼时,能不断地研磨、挤压食物,把食物充分嚼碎,所以细嚼这个动作主要是由臼齿来完成的,符合牙齿功能。因此,应选C选项。
(4)“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把食物分成不同层级,体现了各类食物合理的摄入比例,越往上的食物建议摄入量越少。
A选项,牛奶和豆类在膳食宝塔中属于提供蛋白质等营养的食物,需要适量摄入,不是吃得最少的。
B选项,油和盐在膳食宝塔的最顶层。因为过量摄入油会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过量摄入盐会增加高血压等疾病风险,所以推荐每天摄入量最少,符合吃得最少的要求。
C选项,蔬菜和水果在膳食宝塔中,是建议多吃的类别,它们能提供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对身体健康很重要,不是吃得最少的。因此,应选B选项。
(5)A选项,饭后漱口能及时清理口腔里残留的食物残渣,睡前刷牙可以清除口腔细菌,保持口腔清洁,有利于牙齿和口腔健康,是倡导的健康行为 。
B选项,吃了很烫的食物马上吃冷的,一热一冷的刺激,会让口腔、食道、胃的黏膜突然收缩、扩张,容易损伤这些部位的黏膜,长期这样做会增加患口腔疾病、食道炎、胃炎等风险,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B选项行为不利于健康。
C选项,一日三餐按时吃,能让肠胃有规律地工作、休息,适量吃可以保证摄入足够营养又不会给肠胃造成过重负担,是健康的饮食习惯。因此,应选B选项。
25.(2024四上·柯桥期末)动力小车
学习了《运动和力》单元后,四年级的同学设计了一个“小车挑战赛”项目,选手需要团队合作,设计并制作一辆小车,在规定的5米赛道上(如图)行驶,车最终停在哪块区域即获得相应的分数。
(1)要获得更高的分数,设计的小车最需达到以下要求中的(  )。
A.速度快 B.跑得远 C.车身美观
(2)某小组设计了如右图的小车,利用的动力是(  )。
A.弹力 B.拉力 C.反冲力
(3)在测试中,小车总是跑歪,可能的原因是(  )。
A.轮胎上有纹路 B.橡皮筋绕太多圈 C.车轴不正
(4)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了小车跑不直的问题后,他们又开始研究起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测得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橡皮筋 缠绕圈数 小车行驶距离(米) 选择的数据(米)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一组 5 2.4 2.7 2.9
第二组 10 6.3 5.9 6.6 6.3
第三组 15 10 10.8 10.5 10.5
①第一组实验,3次测量后,选择的数据是(   )。
A. 2.4 B. 2.7 C. 2.9
②观察数据推测,如果小车在5米赛道上笔直行驶,要想到达10分区,绕(   )最合适。
A.4圈 B.8圈 C.13圈
③观察数据推测,随着车轴上的橡皮筋缠绕圈数增加,橡皮筋中积聚的能量(    )。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保持不变
④在测试中,根据所得分数,反思方案并改进属于工程实践中的(   )。
A.明确问题 B.实施方案 C.评估与改进
⑤如果你参加“小车挑战赛”,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答案】(1)B
(2)A
(3)C
(4)B;B;A;C;我想研究小车的车身形状对它行驶距离的影响。因为不同的车身形状,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可能不同,而阻力会影响小车行驶的距离。
【知识点】弹力;设计小车;小车的制作与评估
【解析】【分析】(1)从赛道规则来看,分数是依据小车最终停止的区域判定的,而区域是按照小车行驶的距离来划分的(越靠近赛道末端的分区,分数越高,如10分区是距离发车区最远的区域)。要获得更高的分数,核心需求是让小车行驶更远的距离,从而停在高分区域(像10分区)。
A选项,速度快只能说明小车运动的速率高,但如果行驶距离短,比如速度快但很快停下,无法到达高分分区(如仅停在3分区),就不能获得高分。所以速度快不是获得更高分数的关键因素 。
B选项,因为分数分区与行驶距离直接挂钩,小车跑得越远,就越有可能停在高分区域(如10分区),这与赛道的分数规则完全契合,所以跑得远是获得更高分数的核心要求,B选项符合题意。
C选项,赛道的分数判定只关注小车停止的区域,和车身是否美观没有关系,美观不会影响分数的获取,所以该选项不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
(2)A图中的小车,其动力来源是橡皮筋。将橡皮筋缠绕在小车的车轴上时,橡皮筋会发生弹性形变(被拉长、扭曲);而当释放小车后,橡皮筋要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弹力,正是这个弹力推动小车向前运动。
A选项,如上述分析,橡皮筋利用自身的弹性形变产生弹力来驱动小车,这是该小车动力的本质来源,所以选A选项。
B选项,拉力通常是指外界施加的力,比如用手直接拉小车时施加的力。但此小车是依靠橡皮筋自身形变产生的力来运动,并非外界施加的拉力,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反冲力的产生需要物体向某个方向喷出物质,从而获得相反方向的力,像气球喷气时,气球会受到反冲力运动。而橡皮筋小车并没有这样喷出物质产生反推的过程,所以不是反冲力驱动,该选项错误。综上所述,应选A选项。
(3)小车在行驶过程中跑歪,本质是行驶方向出现了偏差,这往往和小车的导向结构,也就是车轴、车轮的安装情况密切相关。
A选项,轮胎上的纹路主要作用是增大摩擦力,让小车在行驶时不容易打滑,它影响的是小车行驶时的摩擦力大小,和行驶方向没有直接关系,不管轮胎有没有纹路,只要车轴安装正确,小车就会沿直线行驶,所以该选项不能解释小车跑歪的问题。
B选项,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少,主要影响的是小车获得的动力大小(圈数越多,动力往往越大,小车可能跑得更快、更远),但它不会决定小车的行驶方向。即使橡皮筋圈数多,只要车轴安装没问题,小车还是会沿直线行驶,所以该选项也不是小车跑歪的原因。
C选项,车轴是小车行驶的导向核心,如果车轴安装得不正,小车在行驶过程中,车轮就会受到不均匀的力,从而持续偏离直线方向,就像我们骑自行车时,如果车轴歪了,自行车就会跑偏一样。所以车轴不正会直接导致小车跑歪,该选项正确。因此,应选C选项。
(4)①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少测量误差,让实验结果更准确,对于多次测量得到的数据,通常会选择均值的合理数据。第一组实验数据分别是2.4米、2.7米、2.9米,先计算它们的平均值:(2.4+2.7+2.9)÷3=8÷3≈2.67(米) 。
A选项的2.4这个数据和平均值2.67米偏差较大(低了0.27米),很可能是测量过程中出现了误差(比如小车起步时受到的阻力不一样,导致第一次行驶距离偏短),所以不选这个数据。
B选项的2.7该数据最接近计算得出的平均值2.67米,是多次测量中比较合理、误差较小的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这组实验的真实结果,所以选B选项。
C选项的2.9此数据和平均值偏差也较大(高了0.23米),可能是测量时轨道存在微小倾斜,助力小车跑得更远了,属于有误差的数据,因此也不选。
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
②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当橡皮筋缠绕5圈时,小车行驶距离大概在2.4-2.9米之间;缠绕10圈时,行驶距离在5.9-6.6米之间;缠绕15圈时,行驶距离在10-10.8米之间。可以发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远。现在要让小车在5米赛道上笔直行驶并到达10分区(接近5米的位置)。A选项,如果选4圈,根据前面5圈的行驶距离,4圈的话行驶距离会更短,到不了5米;
B选项,如果选8圈,圈数在5圈和10圈之间,行驶距离也会在2.4-6.6米之间,更有可能刚好到达5米的10分区;
C选项,如果选13圈,接近15圈,按照15圈能跑10米左右,13圈可能会让小车跑的距离超过5米。
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
③橡皮筋具有弹性,当它被缠绕在车轴上时,会发生弹性形变 。根据弹性物体的特性,形变越大,积聚的能量就越多 。随着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增加,橡皮筋被拉伸的程度变大,也就是形变增大,那么它积聚的能量也会逐渐增多。当释放小车时,这些积聚的能量转化为动力,推动小车行驶,圈数越多,能量越多,小车往往能跑得更远。所以,随着车轴上橡皮筋缠绕圈数增加,橡皮筋中积聚的能量逐渐增加,应选A选项。
④工程实践一般会遵循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改进的流程。
A选项,明确问题这一环节主要是确定要解决的需求、要达成的目标,比如“我们要设计一辆能在5米赛道上获得高分的小车”,而题干中“根据分数反思方案并改进”已经不是在确定问题,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实施方案是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去制作小车、进行测试,属于执行环节,不涉及对结果的反思和改进,所以该选项也不符合题意。
C选项,评估与改进的“根据所得分数反思方案”就是在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看看小车为什么没拿到高分,存在哪些问题);“改进方案”则是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小车的设计、制作进行调整,让它下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完全对应工程实践中的“评估与改进”环节,所以选C选项。
⑤例如:我想研究小车的车身形状对它行驶距离的影响。因为不同的车身形状,在空气中受到的阻力可能不同,而阻力会影响小车行驶的距离。比如流线型的车身可能受到的空气阻力小,能让小车跑得更远;而方形的车身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可能会使小车行驶距离变短。通过设计不同形状的车身(保持其他条件,如橡皮筋缠绕圈数、小车重量等相同),然后测试它们的行驶距离,就能知道车身形状对行驶距离的影响了。(言之有理即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