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1 15:0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关内,他们创作的一批描写东北遭到日军蹂躏的作品迅速流行。这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
C. 全国性的抗战爆发 D. 人民解放战争爆发
2.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赴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1940年2月,在与日伪军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是(  )
A. 张学良 B. 蒋光鼐 C. 蔡廷锴 D. 杨靖宇
3. “民国二十四年,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
A. 五四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一二·九运动 D. 西安事变
4. “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材料中张学良“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是指(  )
A. 宣布“东北易帜” B. 赴西北“围剿”红军
C. 实行不抵抗政策 D. 发动西安事变
5.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地相继爆发大规模的抗日游行,民众要求停止内战,收复东北;事变发生十天后,全国各地的学生赴南京请愿,总数达到七万之多。这反映了(  )
A. 国共实现联合抗日 B. 人民民族意识高涨
C.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D. 学生成为抗日先锋
6.1937年,日本国内武力侵华激进派鼓吹“对华一击”。据载,1937年夏,东京政界的一些消息灵通人士中私下盛传:“七夕之夜,华北将重演柳条沟一样的事件。”这些谣传后来竟然成为事实。该“事实”标志着(  )
A. 中国局部抗战从此开始 B. 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7.《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写道:“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这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  )
A. 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的目的 B. 团结御侮、一致抗日的诚意
C. 持久抗战、坚决抵抗的信心 D.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要求
8.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发布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与此命令有关的事件是(  )
A. 华北危机 B. 一·二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淞沪会战
9.1936年,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剿共”方针。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作出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同年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表明(  )
A. 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B. 团结抗战是救国的需要
C. 国民革命社会基础扩大 D. 反抗国民党的力量增强
10、下面是小李同学搜集到的一篇新闻报道,内容是两个日军军官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下列选项中与此相关的是(  )
1937年12月14日美国《芝加哥每日论坛》第2页(节选)
A. 一二·九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南京大屠杀 D. 卢沟桥事变
11、在某校音乐社团举办的传唱抗日救亡歌曲活动中,赵老师演唱了词作家田汉于1938年写的一首歌:“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保卫华中,中华民族不愿做奴隶,要做主人翁!”这首歌描写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大捷 D. 百团大战
12、1940年,某报发表社论称:“正太路自八月二十日被截断后,迄在游击军控制下,交通未能恢复,自然饶有价值,亦是最足令人兴奋的事态……日人倘使还想‘征服’中国,推行‘新秩序’,真是做梦了。”这篇社论反映出(  )
A.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
C. 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D. 第三次长沙会战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13、下面是一位著名将领在取得一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留影。这场重要战役(  )
A.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B.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 D.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4. 1940年9月,延安《新中华报》在贺电中写道:“此次……大军横扫敌寇……不仅打破了敌寇在华北之不断‘扫荡’和进行封锁的计划与行动……同时将更加巩固八路军与全国友军的精诚团结,提高全国人民自力更生与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该贺电描述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15. 1938年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大部分音乐工作者转入敌后或大后方,创作了《游击队歌》《八路军进行曲》等作品,之后这些作品被广大军民传唱。这反映了(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正面战场取得巨大战绩
C. 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日热情高涨 D. 各条战线欢庆抗战胜利
16.“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一政治路线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制定的(   )
A.国民党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三大
1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60%以上的兵力。至抗战结束,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按1937年的币值折算)。材料中的数据直接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  )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
③直接抗击了德、意法西斯国家
④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8.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
A.使近代中国实现了统一 B.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使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
19.毛泽东曾经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D.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遭受巨大损失
20.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策略发生改变,下列对相持阶段侵华策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日本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为主 B.日本对国民政府以军事打击为主
C.日军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D.日军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1. 下表列举了我国近代青年学生的一些重要活动。据此可知,他们( )
时间 重要活动
1919年5月4日 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1931年9月26日 上海各大学51名学生代表赴南京请愿,要求驱逐日军
1935年12月9日 北平数千名学生在新华门前请愿,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
A. 伸张正义,乐于助人 B. 关心时局,勇担使命
C. 积极行动,投身改革 D. 勤于学习,追求真理
22. 下表内容是近代报纸《申报》在1928年和1939年使用“民族”“中华民族”两词的次数,导致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是( )
词语 1928年 1939年
民族 1 119次 2 369次
中华民族 183次 372次
A. 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 B.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C.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D.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23. 1937年12月南京陷落后,日本侵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然而,日本右翼势力却矢口否认这一滔天罪行。以下可作为“南京大屠杀”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B. 当代学者的研究著作
C. 幸存者的口述资料 D. 当时记者拍摄的照片
24. 在主题为“中华英雄谱”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中,某小组围绕下列英雄人物查找资料、编写剧本。四位英雄人物共同的时代担当是( )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打倒列强,推翻军阀
C. 团结抗日,保卫中华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5. 1939年1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程度之差别,经选举委员
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该规定的实施( )
A. 巩固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B. 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C. 改变了边区的土地政策 D.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二、非选择题
26、史料实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1 日本政府于1931年9月24日发表声明:(1)若干中国士兵摧毁南满铁路位于沈阳附近的路轨,并于9月18日午夜袭击我们驻守铁路的卫兵。……(3)我们确实于9月21日派遣若干士兵到那地方,但并非为军事占领,只为消除对南满铁路的威胁 史料2 一名日本关东军军官就某一事件的陈述:河本中尉履行他的职责巡守铁路,与几个下属出发前往柳条湖。……他在该地南面约一百米的一处地点引爆一种小型炸药。……当震耳欲聋的爆炸把路轨摧毁时刚好过了晚上十时。与此同时,大队指挥部收到报告,那里的主管随即命令士兵攻击中方军营
(1)史料1的声明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日本政府发表该声明的意图何在?史料2中关于该事件的叙述与史料1有何不同?
(2)结合史实可知,史料2基本揭示了这一事件的真相。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下面是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两份报纸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报道。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份报纸报道的历史事件。两份报纸对该事件持何态度?
材料三 全国民众听到这个喜讯(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经洛阳返回南京)都欢喜得几乎要发疯了。昨天晚间,全国自都市至城关,自成人以至儿童,都热烈庆祝,欢声彻夜,这种情形,真是揭开了历史的新页。
——摘自《大公报》(1936年12月26日)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事件的最后结果。如何理解它“揭开了历史的新页”?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郊上空,弯月高悬,星光点点。突然,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材料二 说起卢沟桥,老人浑浊的眼中立刻闪烁着泪花,深邃的目光将我们带入了他记忆中的1937年7月7日。那天夜里……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内搜查,并鸣枪示威。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入城……日军即于当夜炮击宛平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抡起大刀向侵华日军冲杀而去。
——摘编自《我在卢沟桥保家卫国的日子》
材料三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
材料四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和平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坚持什么政策?最终的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沟桥事变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有何意义?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才能避免材料四中的悲剧重演?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南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经此一战之后,几成民族复兴的新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垣残壁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摘编自《李宗仁回忆录》
(1)材料一反映的是正面战场的哪次战役?该战役的胜利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 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所占比例简表(部分)。
时间 抗击侵华日军所占比例
1938年 58.8%
1939年 63%
1941年 75%
——摘编自钟抗《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总述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敌后战场抗击日军的变化趋势,以及1938年后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
材料三 1940年夏,英国在远东对日本已无还手之力;美国由于介入欧洲,对华援助几乎完全停止;蒋介石在日本军事政治双管齐下的压力下,彷徨于十字路口。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根据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于1940年8月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百团大战,对日军展开了大规模进攻,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减轻了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打乱了日军南进的战略部署,在战略上增强了英、美在远东对抗日本的地位。
(摘编自姜锡龄《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团大战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7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将领毛泽东、朱德……为日寇进攻华北致电蒋介石,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国民政府的《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由于中国的战争,苏联直接免除了来自日本的压力……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达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在云南昆明参战的以陈纳德将军为司令的美国“志愿者”飞行员——飞虎队也并入了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参战,同时,美国的援助大幅度增加……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在经过14年抗战以后,中国终于胜利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
材料四 2018年10月1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以“内阁总理大臣”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了被称为“真榊”的祭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靖国神社供奉着对侵略战争负有直接责任的二战甲级战犯,我们一贯反对日方的错误做法。”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说说你对材料三中“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受人尊敬”的理解。
(3)胜利来之不易,和平任重道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5BDCDB 6-10BBCBC 11-15CCCDC 16-20CACAB 21-25BCDCB
26.(1)九一八事变。日本政府意图诬告中国军队首先挑起事端,以掩盖九一八事变的真相。史料2表明是日本军队蓄意挑起九一八事变。
(2)史料2为这一事件当事人的陈述,属于第一手资料。
(3)西安事变。《中央日报》认为该事件是叛变行为,持否定态度;《西北文化日报》认为该事件是救国行为,持肯定、支持态度。
(4)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27.(1)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
(2)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促使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
(3)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
(4)南京大屠杀。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提升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28.(1)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
(2)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比例不断增高。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3)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打乱了日军的作战计划;提升了美、英在远东对抗日军的地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大量的军事力量,使其陷入长期战争泥潭而不能自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9.(1)全民族团结抗战;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2)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牢记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实现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