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路歌》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湘艺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路歌》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9-11 14:15:38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大路歌》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 : 精神 信仰 力量 情感
本单元以音乐为载体,通过系列红色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与精神力量,培养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与结构 核心作品 《大路歌》 :以恢弘旋律诠释建党精神,展现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历程 《就义歌》 :通过民族音乐风格展现革命人士不屈不挠的精神。 其他作品 :包括《洪常青就义》《蝶恋花 答李淑一》《甘洒热血写春秋》等,按历史脉络编排。 知识技能整合 音乐本体学习 :淡化“欣赏”与“演唱”的界限,通过歌曲分析理解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 实践活动 :融入合唱、器乐演奏(如竖笛)、音乐剧表演等形式,强化学生参与感
学习 目标 1. 审美感知:能够准确辨别《大路歌》的劳动号子体裁特点(如节奏规整性、呼号性旋律、集体协作性),感受歌曲中 “坚韧、豪迈” 的音乐情绪,建立对劳动音乐的审美认知。 2.艺术表现:能够用自然、有力的声音演唱《大路歌》,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如切分节奏、附点节奏)与力度变化(如强拍突出、集体齐唱的统一性),尝试通过肢体动作(如模拟劳动动作)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3. 创意实践:能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如打扫卫生、搬运物品),创编简单的 “劳动小口号”,并尝试为口号搭配与《大路歌》风格相近的节奏,提升音乐创意能力。 4. 文化理解:了解《大路歌》的创作背景(1934 年电影《大路》插曲,反映民国时期筑路工人的奋斗精神),理解劳动号子与劳动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 “劳动音乐” 在不同时代的文化价值。
重点 理解《大路歌》的文化内涵:通过创作背景分析,体会歌曲所传递的 “团结奋斗、不畏艰难” 的劳动精神。
难点 创编 “劳动小口号” 时,做到节奏与劳动场景的匹配(如 “擦黑板,左到右” 的节奏要贴合擦黑板的动作频率),体现劳动号子的实用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导入环节:情境激趣,初识劳动号子 1.情境创设:教师播放《大路》电影中 “工人集体筑路” 的片段(无声音),提问:“同学们,视频里的工人们在做什么?如果他们在劳动时想一起用力、不偷懒,会用什么方式统一节奏呢?”(引导学生说出 “喊口号”“唱调子”)。 2.引入主题: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引出 “劳动号子” 的概念:“这种伴随劳动、帮助大家统一节奏的调子,就是‘劳动号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路歌》,就是一首经典的劳动号子,它诞生于 80 多年前的筑路现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歌曲。” 二、初步感知——《大路歌》 1. 初听歌曲:播放《大路歌》原版音频,要求学生闭眼聆听,思考两个问题:“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豪迈、坚定、有力)”“歌曲中有没有听到‘一个人领唱,大家跟着唱’的部分?” 2. 复听歌曲:播放音频时展示歌词节奏谱,教师用手拍击强拍,引导学生关注节奏特点:“请大家跟着老师的手拍,感受每一句的强拍在哪里?歌曲的节奏是不是很规整?这和劳动时‘一起用力’的需求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 “规整节奏能帮助劳动者统一动作”)。 3.知识讲解:结合学生的感受,讲解 “劳动号子” 的核心特点:①伴随劳动产生;②节奏规整,突出强拍;③常采用 “一领众和” 的演唱形式,帮助劳动者协作。同时举例《打夯歌》,播放片段让学生对比感知。 (2)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歌词,引导学生感受先辈们的精神面貌。 师:作品表现一种怎样的意境?学生随教师有节奏地朗读歌词第一段。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歌词的环节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不仅能加深对歌词印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唱环节:攻克难点,精准表现 熟悉歌词与旋律: 1.教师范唱歌曲,配合筑路动作(如 “哼哟嗬” 时抬手,“向前进” 时跨步),学生跟着轻声哼唱旋律。 2.出示歌词,带领学生齐读,重点强调节奏难点句(如 “我们 一齐 向前 进”),用拍手的方式拆分节奏(“我 们 | 一 齐 | 向 前 | 进”),确保学生掌握。 分段学唱与巩固: 1.第一段(领唱 + 齐唱):教师领唱 “哼哟嗬,哼哟嗬”,学生齐唱后续部分,重点练习 “扛起那大路奔前方” 的附点节奏,避免 “奔” 字拖拍。 2.第二段(齐唱):全体齐唱,教师用手势提示力度变化(如 “团结一心” 时力度稍强,体现坚定),纠正跑调或节奏混乱的地方。 完整演唱:播放伴奏音频,采用 “教师领唱 + 学生齐唱” 的形式完整演唱,鼓励学生加入简单的劳动动作(如拍手、跨步),增强表现力。 四、探究与创意环节:深化理解,拓展实践 文化探究: 1.提问:“《大路歌》创作于 1934 年,当时的中国还很落后,工人们为什么要‘扛起大路奔前方’?这首歌曲除了帮助劳动,还传递了什么精神?” 2.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这首歌曲不仅是劳动号子,更象征着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建设家园’的奋斗精神,是当时社会的‘精神号角’。” 创意实践(创编劳动小口号): 1.任务布置:“现在请大家结合校园里的劳动场景(如打扫教室、整理图书、擦黑板),小组合作创编一句‘劳动小口号’,并为口号搭配简单的节奏(参考《大路歌》的规整节奏),最后用‘领唱 + 齐唱’的形式展示。” 2.小组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调整节奏(如 “擦黑板,左到右,干干净净真好看” 可设计为 “X X | X X | X X X X | X X |” 的节奏)。 3.展示评价:各小组依次展示,其他小组从 “节奏匹配度”“表现力度”“场景贴合度” 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最后点评,肯定优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与拓展环节:回顾升华,延伸学习 课堂总结: 1.师生共同回顾:“今天我们学习了《大路歌》,知道它是一首(劳动号子),特点是(节奏规整、一领众和),传递了(团结奋斗的劳动精神)。我们还尝试了(创编劳动小口号),感受到了音乐与劳动的紧密联系。” 2..布置作业:①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听《大路歌》,了解家长小时候听过的 “劳动歌曲”;②尝试为家里的劳动(如洗碗、扫地)创编一句 “家庭劳动口号”,下次课分享。 3.推荐资源:推荐学生观看纪录片《中国劳动号子》,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劳动场景的号子文化。 本节课我们学习演唱了歌曲《大路歌》感受到了先辈们的心酸历史,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没教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清晰看见:红色旋律正在解构中重生,在创新中永恒。这曲诞生于战火中的歌谣,经过新时代青年的创造性转化,正生长为联通历史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文化信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空下,奏响着永恒的精神共鸣。 教学反思 课后进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大路歌》
第一单元 精神·信仰·力量·情感
第一课时
(湘教版)八年级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
05
课堂评价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审美感知
能够准确辨别《大路歌》的劳动号子体裁特点感受歌曲。
艺术表现
能用自然、有力的声音演《大路歌》,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与力度变化
创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劳动场景创编简单的 “劳动小号”,提升音乐创意能力。
文化理解
理解劳动号子与劳动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 “劳动音乐在不同时代的文化价值。
新课导入
他们在干什么?如果他们在劳动时想一起用力、不偷懒,会用什么方式统一节奏呢?
“喊口号”“唱调子”
初听歌曲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沉着、有力
2:歌曲中有没有听到‘一个人领唱,大家跟着唱’的部分?
歌曲简介
《大路歌》是1934年中国电影《大路》的主题歌,由孙瑜作词、聂耳作曲,金焰与张翼等人演唱。影片聚焦筑路工人群体,导演孙瑜希望主题歌呈现类似《伏尔加船夫曲》的悲壮基调,聂耳在创作前深入工地体验生活,将劳动号子元素与抗争精神融合。歌曲采用单三部曲式结构,以模仿牵拉铁滚的号子节奏贯穿全曲,一字一音的曲调展现工人的沉重劳动与坚韧意志。歌词首尾以“哼呀咳嗬”衬词呼应,层层递进的节奏既刻画集体劳作场景,又传递抗日救亡的急切号召。作品通过粗犷刚劲的音调诠释工人阶级团结抗争的精神
劳动号子起源于原始集体劳动,早期为简单的呼号,后随劳动场景逐渐演化为完整曲调的歌曲 。高强度劳动时节奏短促,低强度时旋律舒展,领唱者通过歌词指挥劳动进程,和唱部分强化节奏统一
劳动号子
作者简介
聂耳(曲作者)
作者简介
孙瑜(词作者)
复听歌曲
用手拍击桌面感受歌曲的强弱规律
朗读歌词
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学唱歌曲
教师用钢琴带领学生唱练声曲
1 2 3 4|5 4 3 2 1
mi ma
注意:口腔打开、身体坐正、小腹收力。
学唱歌曲
1.熟悉歌词与旋律:
跟着轻声哼唱旋律。
2.用拍手的方式拆分节奏(“我 们 | 一 齐 | 向 前 | 进”),。
学唱歌曲
唱第一段简谱,教师用钢琴带唱
学唱歌曲
加入第一段歌词,教师用钢琴伴奏,适当指出学唱的不足的地方
学唱歌曲
唱第二段简谱,教师用钢琴带唱
学唱歌曲
教师用钢琴带领学生加入第二句歌词演唱
演唱歌曲
播放伴奏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并提示学生歌曲的强弱规律,2/4拍,强、弱
重难点讲解
2.222 讲解符点音符
-
重难点讲解
歌曲中的渐强与减弱符号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学习渐强减弱符号
演唱歌曲
播放伴奏,教师给学生指挥共同演绎歌曲,提示歌曲中的符点、换气、强弱规律,以及情绪情感
拓展延申
选择合适的乐器,带学生进行歌曲的编排。
分组表演
打击乐组 歌唱组 教师伴奏
教学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演唱了歌曲《大路歌》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心酸历史,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没教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清晰看见:红色旋律正在解构中重生,在创新中永恒。这曲诞生于战火中的歌谣,经过新时代青年的创造性转化,正生长为联通历史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文化信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空下,奏响着永恒的精神共鸣。
历史探究
ai创作下的工人发展历程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