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阅读系列:历史事件类文言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阅读系列:历史事件类文言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6:1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阅读系列:历史事件类文言文
(2025·河南·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肤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徽宗立,以日食求言。涣之对曰:“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今国家每下求言之诏,而下之报上,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①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以论议趋时为国是②。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不复有言,而小人肆为诡谲可骇之论。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③,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帝欣然延纳。
(节选自《宋史·王涣之传》。有删改)
【注释】①讪:讽刺,挖苦。②国是:国家的正确方针政策。③逊:谦逊,恭顺。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中的“欲”是“想要”的意思,与“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中的“欲”意思不同。
B.“门庭若市”中的“若”是“好像”的意思,与“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中的“若”意思相同。
C.“益”有“水漫出来”“富足”“增加”“好处”“更加”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中的“益”是“富足”的意思。
D.“说”有“陈述”“言论”“劝说”“高兴”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则人心说”中的“说”是“高兴”的意思。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甲文中对齐威王着墨不多,应答过程中的“善”字可谓语约义丰。请结合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善”字的表达效果。
4.甲乙两文的劝谏方式、劝谏内容不同,但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劝谏方式 劝谏内容 劝谏效果
邹忌 类比说理 ②,指出齐王被蒙蔽的事实。 齐王接受劝谏并悬赏求谏,齐国由此内政修明,各国纷纷朝见。
王涣之 ① ③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
(2025·安徽池州·一模)【甲】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①羽之①,小字兀里,幼豪爽不群,长嗜学,通诸部语。太祖②经营之初,多预军谋。天显③元年,渤海平,时人心未安,羽之莅事勤恪,威信并行。
②太宗④即位,上表曰:“我大圣天皇始有东土,择贤辅以抚斯民,不以臣愚而任之。国家利害,敢不以闻。渤海昔畏南朝⑤,阻险自卫,居忽汗城。今去上京辽邈,既不为用,又不罢戍,果何为哉?先帝因彼离心,乘衅而动,故不战而克。天授人与,彼一时也。遗种浸以蕃息,今居远境,恐为后患。梁水之地,乃其故乡,地衍土沃,有木铁盐鱼之利。乘其微弱,徙还其民,万世长策也。彼得故乡,又获木铁盐鱼之饶,必安居乐业。然后选徒以翼吾左,突厥、党项、室韦⑥夹辅吾右,可以坐制南邦,混一天下,成圣祖未集之功,贻后世无疆之福。”表奏,帝嘉纳之。是岁诏徙东丹国民于梁水时称其善。
(选自《辽史·列传第五》,有删改)
【注释】①羽之:耶律羽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堂弟。②太祖:辽太祖耶律阿保机。③天显:辽太祖的年号。④太宗:辽太宗耶律德光。⑤南朝:当时中国北方政权对宋朝的称呼。下文的“南邦”也指宋朝。⑥突厥、党项、室韦:均是北方少数民族。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服衣冠 服: (2)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
(3)择贤辅以抚斯民 贤: (4)故不战而克 克: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是 岁 诏 徙 东 丹 国 民 于 梁 水 时 称 其 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乘其微弱,徙还其民,万世长策也。
8.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概括邹忌与耶律羽之都劝谏成功的共同原因。
(2025·四川绵阳·一模)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郧①人军于蒲骚②,将与随、绞、州、蓼③伐楚师。莫敖④患之,曰:“盍⑤请济师于王?”斗廉⑥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⑦,君之所闻也。成军⑧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
(选自《左传·桓公十一年》,有删改)
【注释】①郧(yún):古国名。②蒲骚:郧国地名。③随、绞、州、蓼:均为国名。④莫敖:楚国官职名,掌管军旅之事。⑤盍:何不。⑥斗廉:楚国大夫。⑦商、周之不敌:商不敌周。据史书记载,商纣王军事实力远超周武王,结果却被周武王所灭。⑧成军:整顿军队。
9.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B.必以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郧人军于蒲骚 已而之细柳军
D.君之所闻也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诵读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三而/竭。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作战时,智者能抓住机会,巧者能果断决策。曹刿既是“智者”也是“巧者”。
B.曹刿认为“可以一战”与斗廉认为不必请求增援,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一致的。
C.【甲】【乙】两篇文章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在战争中英明的君主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D.【甲】文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以突出曹刿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忱。
12.把第Ⅰ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2025·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固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宗庙之安”中的“宗庙”与“居庙堂之高”中的“庙堂”都是指“朝廷”。
B.“臣少之时”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两个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臣故意大王不好也”与“故不错意也”的“意”,都是“在意”的意思。
D.“削”的本义指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壤地不削”这句话意思是国家的领土不被侵占。
1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同曾经跟随父亲学过兵法,所以才敢主动拜见赵王谈兵法。
B.郑同用兵法游说的结果是魏昭王和赵王都没有接受。
C.文章以人物对话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郑同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的形象。
D.本篇阐明了《战国策》的一个要旨:世界上如果仅有王道和仁义,而没有谋略和兵法,那么伤害侵略随之而来、国将不国、一切都会不安全。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今有A强贪B之国C索王之地D告E以理则不可F说以义则不听。
16.借助下面资料,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说文解字》圉(yǔ):①养马的地方;②边陲;③防御。 当(dāng):①担任;②承担;③相称;④阻挡
17.请结合《唐雎不辱使命》,简述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2025·湖南邵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共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①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②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先主托孤》)
【注释】①股肱:用以比喻辅佐的大臣。②敕:告诫,嘱咐。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遂许先帝以驱驰 高可二黍许
C.属以后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召亮于成都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19.下列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翻译:(我)在兵败危难的时候接受任命,担当重任。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诸葛亮在国家危难之时被委以重任。
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理解:这句话表现了诸葛亮消极避世、自命清高。
C.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翻译:如果他不成才,你可以取代他。
理解:这句话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充满信任和对蜀国前途命运的担忧。
D.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翻译:你和丞相一起治理国家,对待他要像对待父亲一样。
理解:这句话表现了刘备对刘禅的谆谆告诫,父子之情和君臣之情跃然纸上。
20.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多次提到“先帝”,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直接表达诸葛亮效忠刘备父子的句子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C.甲文中诸葛亮回顾往事,一方面表达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以及对蜀汉的忠诚;另一方面激励刘禅以先帝为榜样,励精图治。
D.乙文中“先主托孤”的史实在甲文中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来概括,此事距诸葛亮出山已有二十一年了。
21.阅读了甲、乙两文后,有人为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诚点赞,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是愚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5·甘肃陇南·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节选自《初谭集·廉勤相》)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宰相。②即:如果。③下人:迁就他人。
2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则免于相 (4)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2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行道之人弗受/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B.蹴尔而与之/夫子嗜鱼而不受者
C.乡为身死而不受/公孙仪不受 D.万钟于我何加焉/将枉于法
24.翻译下列句子。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请简要分析【甲】文段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一句反复出现的作用。
(2)【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与【乙】文中“不受鱼”的公孙仪是否一样都持有“本心”?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4-25八年级上·湖北黄冈·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A)。
(选自《孟子》)
【乙】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B),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①之法。用费仲为政。费仲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②。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西伯③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④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⑤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⑥惧,乃详⑦狂为奴,纣又囚(C)。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
(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减)
【注释】①炮烙:一种酷刑。③西伯:本指西方诸侯之长。因商王任命周文王为西伯,后专指周文王。②④⑤⑥恶来、商容、微子、箕子:都是人名。⑦详:同“佯”,假装。
26.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委而去之 课内迁移法:相委而去 ①
(2)乃强谏纣 语境推断法:多音字,此处读“qiǎng” ②
(3)西伯滋大 查阅词典法:①液汁;②滋味;③培植;④益,更加;⑤浊。(摘自《文言文词典》) ③ (填序号)
(4)乃阴修德行善 根据成语推断法:阳奉阴违 ④
27.请将“之”“矣”“者”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28.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
29.请将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30.根据【甲】文对战争获胜要素的论述,简要概括乙文中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原因。
(2024·河南周口·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礼部尚书江夏王①道宗从太宗征高丽,诏道宗与李勣②为前锋,及济辽水克盖牟城③,逢贼兵大至,军中佥④欲深沟保险,待太宗至,徐进。道宗议曰:“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⑤众轻我,一战可摧。昔耿弇⑥不以贼遗君父;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李勣大然其议。乃率骁勇数百骑,直冲贼阵,左右出入,大破之。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释】①江夏王:江夏,在今武汉江夏。李道宗被封为江夏王。②李勣(jì):唐初名将,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③盖牟城:古地名,故址在今辽宁抚顺。④佥(qiān):都、皆。⑤恃:倚仗。⑥耿弇(yǎn):后汉茂陵人,字伯昭,从光武帝为大将军,多次征战,光武帝即位后,授建威大将,封好畤侯。
3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①公问其故 成语推断法:无缘无故
②及济辽水克盖牟城 课内迁移法:及下船(《湖心亭看雪》)
③大破之 查阅词典法:①打破,使损坏;②破除,去掉;③突破,破例;④打败,攻克;⑤耗费,破费。(《古典汉语词典》) 填序号:
3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竭我盈,故克之。
33.甲文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了“春秋笔法”。请结合小贴士及甲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小贴士】
“春秋笔法”为孔子所创,也称“微言大义”,即在叙事时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暗含褒贬,委婉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34.曹刿和李道宗都是随君主征战,且最终都能够战胜敌人,请结合两个文段内容说说二者在作战策略上有何相似之处,并简要分析。
《【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阅读系列:历史事件类文言文》参考答案
1.C 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3.内容上:表现齐威王心胸开阔、善于纳谏的明君形象;结构上:为下文齐威王颁布政令、奖励进谏之人做铺垫。 4.①直言/直接劝谏 ②将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生活小事类比国家大事/将自己受蒙蔽的情况与齐王处境进行类比 ③条理清楚地指出“求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虚心公听”等建议 ④宋徽宗欣然采纳了王涣之的建议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宋史·王涣之传》两个经典文段,通过对比展现了中国古代劝谏艺术的智慧。甲文以邹忌“比美”的日常小事为切入点,运用类比推理揭示君王易受蒙蔽的道理,体现了婉讽的巧妙;乙文则直陈时弊,指出“求言易而行言难”的政治困境。两文虽劝谏方式不同(婉讽vs直谏),但都抓住了“听言纳谏”这一治国要义,展现了古代士人“以道事君”的政治智慧。文本语言精炼,对话生动,在对比中凸显了劝谏艺术与君臣关系的多元面向。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C.“志士仁人知言之无益也”中的“益”应是“好处”“益处”的意思,而不是“富足”的意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
群臣吏民:指朝廷的大臣、各级官吏和百姓。面刺:“面”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当面”;刺: 指责、批评。寡人:君主的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这里指齐威王。过:过错、错误。上赏:“上”表示 “上等的”“最高的”;“赏”即“奖赏”“赏赐”。
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表达效果。根据题干要求,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内容上,结合“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受蒙蔽的原因,并类比齐王可能受到的蒙蔽,而齐王的“善”字,是对邹忌这一番论述的回应,体现出齐王认同邹忌所说的自己受蒙蔽的情况,以及愿意改变这种状况的态度,由此可看出齐威王是一个心胸开阔、善于纳谏的明君;
结构上,先是邹忌发现自身受蒙蔽,进而类比到齐威王也可能受蒙蔽,然后向齐威王进谏,齐威王以“善”回应,最后颁布政令。“善”字处于这个情节链条的中间位置,它使得整个情节的发展不显得突兀,而是自然流畅地从进谏环节过渡到了纳谏并鼓励进谏的环节。如果没有“善”字所体现的铺垫,那么齐威王直接颁布政令就会显得过于突然,读者也难以理解齐威王做出这一决策的动机和背景。由此,“善”字在结构上通过体现齐威王的态度转变、实现逻辑上的合理衔接以及推动情节的自然推进,为下文齐威王颁布政令、奖励进谏之人做了很好的铺垫。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①王涣之直接针对徽宗求言一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直陈利弊,属于直谏。从“涣之对曰:‘求言非难,听之难……’”可以看出他直接阐述观点,没有借助其他故事类比,因此可填写直言或直接劝谏。
②结合【甲】文“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将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生活小事类比国家大事 ,把自己受蒙蔽的情况与齐王的处境进行类比。从个人生活琐事自然延伸到国家治理层面,指出齐王可能因为身边人的各种心态而无法得知真实情况,被蒙蔽很深,从而委婉地劝谏齐王要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
③王涣之指出当前求言存在的问题,即“下之报上,乃或不然,以指陈阙失为讪上,以阿谀佞谄为尊君,以论议趋时为国是”,导致志士仁人不再进言,小人肆意发表诡谲言论。并建议徽宗“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即提出了“虚心公听”等建议;
④文中“帝欣然延纳”表明徽宗欣然接受了王涣之的劝谏,说明王涣之的劝谏让徽宗认可并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
【点睛】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小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乙】宋徽宗即位,因为出现日食而征求臣下的意见。龚涣之回答说:“征求意见并不困难,难的是听取意见;听取意见也并不困难,难的是考察这些意见并加以采用。如今国家每次下达征求意见的诏令,但下面回报上面的情况,却往往不是那么回事。把指责朝廷的缺失看作是诋毁皇上,把阿谀奉承看作是尊敬君主,把迎合时俗的议论看作是符合国家大计。有志向有道德的人知道进言没有什么益处,就不再进言了,而小人却肆意发表怪诞可怕的言论。希望陛下虚心公正地听取意见,言论无论言辞是冒犯还是恭顺,只要是正确的就听从;事情无论现在还是过去,只要恰当就可贵;人无论与自己意见相同还是不同,只要正直就任用。这样,人心就会喜悦,国家治理的道路就会成功,也就符合天意了。”皇帝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5. 穿戴 指责 品德高尚的人 战胜 6.是岁/诏徙东丹国民于梁水/时称其善 7.(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2)趁着他们国家微弱的时候,将他们的百姓迁回故乡,这是万世长远的计策。 8.①邹忌与耶律羽之都敢于劝谏、善于劝谏;②两位君主都具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
【导语】这篇文言对比阅读选取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辽史·耶律羽之传》两个经典文本,展现了古代臣子的劝谏智慧。甲文通过邹忌“比美”的生活小事引出治国大道理,以类比说理见长;乙文则直陈时弊,提出徙民安边的具体策略,以务实对策取胜。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谋臣善用“以小见大”“因势利导”的劝谏艺术,以及统治者从善如流的政治智慧。文本对比鲜明,既有文学性又具历史价值,适合培养学生文言阅读与思辨能力。
5.本题考查实词。
(1)句意: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2)句意: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刺:指责。
(3)句意:选择贤能的人来辅助治理这些百姓。贤:品德高尚的人。
(4)句意:所以没有经过战斗就攻克了(渤海国)。克:战胜,攻克。
6.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这一年,(皇帝)下诏把东丹国的百姓迁徙到梁水,当时的人都称赞这件事做得好。
“是岁”表示“这一年”,是时间状语,可单独断开;“诏徙东丹国民于梁水”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下诏迁徙东丹国的百姓到梁水”这一事件;“时称其善”则是说当时的人们称赞这件事,与前面的句子在意思上有一定的间隔,所以应在“梁水”后断开。即断句为:是岁/诏徙东丹国民于梁水/时称其善。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观:看;蔽:受蒙蔽;甚:很,非常,严重。
(2)乘:趁着;徙:迁徙;策:计策,策略。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邹忌:在【甲】文中,根据第②段邹忌入朝见威王时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他由自身经历说起,以生活小事类比国家大事,从自己受蒙蔽推及齐王受蒙蔽,这种委婉又巧妙的方式,既让齐王容易接受,又清晰地指出问题所在,体现出善于劝谏。同时,面对齐王,他能大胆进谏,体现了敢于劝谏的品质。
耶律羽之:在【乙】文中,根据第②段太宗即位后,耶律羽之上表说:“我大圣天皇始有东土,择贤辅以抚斯民,不以臣愚而任之。国家利害,敢不以闻。渤海昔畏南朝,阻险自卫,居忽汗城。今去上京辽邈,既不为用,又不罢戍,果何为哉?先帝因彼离心,乘衅而动,故不战而克。天授人与,彼一时也。遗种浸以蕃息,今居远境,恐为后患。梁水之地,乃其故乡,地衍土沃,有木铁盐鱼之利。乘其微弱,徙还其民,万世长策也。彼得故乡,又获木铁盐鱼之饶,必安居乐业。然后选徒以翼吾左,突厥、党项、室韦夹辅吾右,可以坐制南邦,混一天下,成圣祖未集之功,贻后世无疆之福”可知,他详细分析渤海国现状,从历史、地理、资源、后患等多方面阐述迁徙东丹国民的必要性和好处,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展现出善于劝谏。而且他大胆向太宗表奏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建议,体现出敢于劝谏。据此可概括为:邹忌与耶律羽之都敢于劝谏、善于劝谏。
齐王:根据【甲】文第③段中,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后,立刻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从这道命令可以看出,齐王积极鼓励大家进谏,具有广开言路的胸襟。根据“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可知,齐国政治得以改善,说明齐王果断将接受劝谏的决定付诸实践,具有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
辽太宗:根据【乙】文第②段中“表奏,帝嘉纳之。是岁诏徙东丹国民于梁水”可知,耶律羽之的表奏呈上后,辽太宗马上赞赏并采纳,还在当年就下诏迁徙东丹国民,这体现出辽太宗能接纳臣子建议,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同时迅速将建议转化为行动,表现出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据此可概括为:两位君主都具有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
【点睛】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乙】耶律羽之,小字兀里,幼年时性格豪爽,与众不同,长大后爱好学习,通晓各个部落的语言。辽太祖开始创建经营基业的时候,(耶律羽之)多次参与军事谋划。天显元年,渤海国被平定,当时人心还没有安定下来,耶律羽之处理政事勤勉恭敬,威望和信誉一并树立起来。
辽太宗即位后,(耶律羽之上表说):“我们大圣天皇开始拥有东部土地的时候,选择贤能的人来辅助治理这些百姓,不因为我愚笨而不任用我。国家的利益和危害,我怎敢不向您汇报呢。渤海国从前畏惧南朝,凭借险要的地势来自我保卫,居住在忽汗城。现在(忽汗城)距离上京遥远,(渤海国百姓既)不能为我们所用,(我们)又不能停止在这里的戍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先帝因为他们人心离散,趁着机会发动进攻,所以没有经过战斗就攻克了(渤海国)。上天授予(我们土地和人民),这是那一时的情况。(渤海国)遗留下来的百姓逐渐繁衍增多,现在居住在偏远的地方,恐怕会成为日后的祸患。梁水一带的土地,是他们的故乡,那里土地平坦肥沃,有木材、铁矿、食盐、渔业等资源带来的利益。趁着他们力量微弱,把他们的百姓迁徙回来,这是千秋万代的长远计策啊。(他们)回到了故乡,又获得了木材、铁矿、食盐、渔业等丰富的资源,一定会安居乐业。然后挑选军队来辅助我们的左侧,让突厥、党项、室韦在我们的右侧辅佐,这样就可以稳坐而控制南方的宋朝,统一天下,完成圣祖没有完成的功业,留给后世无边无际的福泽。”表章上奏后,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年(皇帝)下诏把东丹国的百姓迁徙到梁水,当时的人都称赞这个做法好。
9.D 10.C 11.C 12.①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②占卜是用来解决疑惑的,没有疑惑的话又何必占卜呢?
【导语】这两段文言文都出自《左传》,通过战争场景展现了古代军事智慧。【甲】文《曹刿论战》通过“长勺之战”刻画了平民谋士曹刿的军事才能,他提出“一鼓作气”的战术思想,并强调“忠之属也”的政治基础。【乙】文则通过楚国大夫斗廉之口,提出“师克在和,不在众”的军事理念。两文共同揭示了古代战争取胜的关键:既要有正确的战术策略(如把握战机),更要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如取信于民、内部团结)。文中通过人物对话展现智慧,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体现了《左传》善于通过具体战例阐发深刻军事思想的特点。
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参与/间或、偶然;
B.实情/诚信;
C.驻军、驻扎/军营;
D.都是“听到”的意思;
故选D。
10.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一鼓”“再”“三”分别对应第一次击鼓、第二次击鼓、第三次击鼓,是句子的主语部分,“作气”“而衰”“而竭”是谓语部分,所以正确的断句是“一鼓 / 作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
故选C。
1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C.甲文强调取信于民以及把握战机等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乙文强调军队团结在作战中的重要性,两篇文章并未突出“英明的君主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该选项错误。故选C。
1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①专:独自占有;以:把;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人,省略了“之”,指代衣食这类东西。
②卜:占卜;以:表目的,用来 ;决疑:解决疑惑;何卜:何必占卜。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郧国人的军队驻扎在蒲骚,准备和随、绞、州、蓼四国一起进攻楚国军队。莫敖担心这件事。莫敖说:“何不向君王请求增兵?”斗廉回答说:“军队能够获胜,在于团结一致,不在于人多。商朝敌不过周朝,这是您所知道的。整顿军队而出兵,又增什么兵呢?”莫敖说:“那我们占卜一下(看看结果如何)?”斗廉回答说:“占卜是用来解决疑难的,既然没有疑惑,为什么还要占卜呢?”于是就在蒲骚打败郧国军队。
13.D 14.B 15.CDF 16.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它们呢? 17.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
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导语】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三》,通过郑同与赵王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与辩才。郑同以兵法为切入点,劝谏赵王重视军事力量,强调在乱世中,仅靠仁义难以保全国家。他通过类比和反问,指出若无兵备,国家将面临被侵吞的危险。文章语言简洁有力,对话生动,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机智与策略。同时,文章也反映了《战国策》的核心思想:在纷争不断的时代,谋略与兵法是国家生存的必备手段。郑同的劝谏方式直接而有力,与唐雎的委婉劝谏形成鲜明对比。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欲宗庙之安”中“宗庙”本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这里代指国家;“居庙堂之高”中“庙堂”指朝廷。二者含义不同,A选项错误。
B.“臣少之时”中“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B选项错误。
C.“臣故意大王不好也”中“意”是“意料、猜测”的意思 ;“故不错意也”中“意”通 “措”,“错意”即“在意”。二者意思不同,C选项错误。
故选D。
1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B.从文中“赵王曰:‘寡人请奉教。’”可知,赵王最终接受了郑同的建议,所以“郑同用兵法游说的结果是魏昭王和赵王都没有接受”这一说法错误。故选B。
15.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意思是“现在有贪婪强横的国家向大王索要土地,用道理去告知它不行,用道义去劝说它也不听”。“强贪之国”是主语部分,“索王之地”表达完整意思,其后应断开;“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结构相似,是并列关系,各自表达完整意思,中间应断开。所以断句处为 CDF 。
1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王: 指赵王;非:如果没有 ;战国:指争战之国;守圉:防御 ;之:结构助词,的;具:指装备。
17.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面对秦王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威胁,唐雎毫不畏惧,以“布衣之怒”回应,列举专诸、聂政、要离等刺客的事例,表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决心,最后“挺剑而起”,直接表明自己将效仿这些刺客,与秦王同归于尽,迫使秦王屈服。这种劝谏方式直接、强硬,毫不迂回,体现了唐雎的勇敢和坚定。
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郑同拜见赵王,赵王表示“寡人不好兵”,郑同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先 “抚手仰天而笑”,引起赵王的兴趣,然后以魏昭王为例,接着说“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通过对比许由,引导赵王思考自己肩负的责任,再以“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作类比,说明国家没有军事力量保护就会面临危险,最后得出“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 的结论,让赵王认识到军队的重要性。整个过程中,郑同没有直接说赵王应该如何做,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引导赵王自己得出结论,体现了他的机智和善于辞令。
【点睛】参考译文:
郑同北上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何见教?”郑同回答说:“我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我请教。当然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把问题摆在了我面前,我又怎么敢不回答呢?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教给我兵法。”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郑同听了这话拍手仰天大笑,他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东西,我原来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昭王也说:‘我不喜欢。’我就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许由并没有被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受尧的禅让。可是现在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灵魂不受侵扰,国家的领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吗?’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的。’我又说,现在如果有人带着随侯之珠,持丘出产的美玉,揣着万金之财,一个人独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没有孟贲那样的威武、荆庆那样的果断,身边也没有强弓利箭来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人害死的。现在有强大贪婪的国家进逼大王的边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晓之以理、动之以义,它们都不会听从,在这种情况下,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它们呢?大王您如果不讲求用兵的策略,那么邻国的野心就会得逞了。”赵王说:“寡人请求你多加指教。”
18.A 19.B 20.D 21.示例:我认为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并非愚忠。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国家危难之时被委以重任,他以谨慎的态度和卓越的才能,为蜀汉的兴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对刘备父子的忠诚是基于知遇之恩和共同理想的追求,而非盲目的愚忠。他的忠诚中也包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个人信念的坚持。因此,诸葛亮的忠诚是值得赞扬的。
【导语】本题通过《出师表》和《先主托孤》两段文言文,展现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诚与责任感。甲文中,诸葛亮回顾先帝的知遇之恩,表达了对蜀汉的坚定忠诚,并激励刘禅励精图治;乙文则通过刘备托孤的场景,进一步凸显了诸葛亮的忠贞与担当。两文相辅相成,既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也揭示了他对刘氏父子的深厚情感。文章通过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诸葛亮在乱世中的坚守与奉献,令人深思其忠诚的真谛。
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都是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B.动词,答应/副词,表示约数,可译为“左右、上下”;
C.动词,同“嘱”,嘱托/名词,类;
D.介词,相当于“到”“至”/介词,相当于“对”“向”;
故选A。
1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与理解。
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体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质。在当时乱世,他只是暂居南阳,并非消极避世,后来刘备三顾茅庐,他出山相助,可见他并非自命清高、不愿入世;
故选B。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D.根据【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可知,“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指的是从“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公元207年 )到他写《出师表》(公元227年)的时间间隔,而不是“‘先主托孤(公元223年)’距诸葛亮出山已有二十一年”;
故选D。
21.本题考查观点看法。
由【甲】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乙】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可知,诸葛亮的忠诚基于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和朋友之间的信任;结合【甲】文“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共复汉室,还于旧都”可知,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继承其遗志致力于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因此,他的忠诚还基于他们共同追求的政治理念——实现一个更加公正、有序的社会。因此,诸葛亮的忠诚不仅是出于个人对刘备父子的知遇之恩和信任,也是对共同理想的坚持,包含着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示例: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诚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基于理想主义和个人情感的深度承诺,而非简单的“愚忠”。他的行为既是对朋友的信任回应,也是对自己政治信仰的坚守。这种忠诚超越了个人利益,是为了更大的目标服务,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和社会意义。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务农。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乙】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
22. 益处 停止 被罢免 整个 23.C 24.(1)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意近即可)
(2)这是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25.(1)①构成排比,强化“舍生取义”这一品质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富有气势;②与后文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本心”的观点。(任答一点,合理即可)
(2)示例一:不一样。穷人面对“嗟来之食”,宁可饿死也不受,他身上所流露的是骨气、是“本心”;公孙仪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但其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所以公孙仪并非持有“本心”。
示例二:一样。穷人面对“嗟来之食”,宁可饿死也不受,他身上所流露的是骨气,是“本心”;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他不徇私受贿、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所以说他们一样都持有“本心”。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甲文和乙文两段内容,分别探讨了“本心”与“自恃”的主题。甲文通过对比“嗟来之食”与“万钟之禄”,强调了人在面对诱惑时应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乙文则通过公孙仪拒鱼的故事,阐明了“恃人不如自恃”的道理,强调了自律与独立的重要性。两篇文章均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例证,深刻揭示了人在面对利益时应保持的道德操守与自我约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2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加:益处。
(2)句意: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已:停止。
(3)句意:我就会被罢免宰相。免:被罢免。
(4)句意: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一:整个。
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助词,的/代词,代指公孙仪;
B.而: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但;
C.受:都是动词,接受;
D.于:介词,对于/介词,在……方面;
故选C。
2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乡:通“向”,先前、从前;受:接受;穷乏者:穷困的人;得:通“德”,感激。
(2)明:明白;恃:依靠。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1)结合“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可知,“乡为身死而不受”在文段中反复出现三次,构成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突出强调了人们在先前为了义甚至可以舍弃生命也不接受不合理的东西,强化了“舍生取义”这一品质对于人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同时,“乡为身死而不受”所体现的是人们先前坚守义的态度,而后文“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描述的是现在人们为了物质享受等而改变了之前的坚守,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知,通过这样的对比,更突出地强调了人不能为了功名利禄等而丧失自己的“本心”,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守“本心”的观点。
(2)示例一:结合甲文中“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知,穷人面对那种没有礼貌、吆喝着给的食物,即使是处于饥饿、可能会饿死的困境下也不愿意接受,这体现出穷人身上所具有的骨气,他们坚守着自己内心对于尊严和道义的认知,这正是“本心”的体现。结合乙文中“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可知,公孙仪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是因为他担心接受鱼后会有迁就他人的表现,进而歪曲法律,最终导致自己被罢免宰相之位。他考虑的更多是接受鱼后对自己官职和能否长期有鱼吃的影响,其出发点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出于对道义等“本心”的纯粹坚守。由此可知,穷人面对“嗟来之食”所体现的是真正的“本心”,而公孙仪并非持有“本心”,二者不一样。
示例二:结合甲文中“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知,穷人在面对无礼的施舍时,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这展现出他们身上的骨气,对自身尊严和道义的坚持,这种坚守就是“本心”的体现。
结合乙文中“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可知,公孙仪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会在执法时失去公正,因为接受贿赂会让他不得不迁就他人,从而破坏法律的公平。他不接受鱼,正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和自己为官的原则,这表现了他不徇私受贿、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这种对原则和公正的坚持,也是一种“本心”的体现。由此可知,无论是穷人面对“嗟来之食”时的坚守,还是公孙仪不接受鱼所体现的为官原则,都表明他们一样都持有“本心”。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就是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不屑一顾。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乙】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却不接受。他的弟子劝谏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歪曲和破坏法律,我就会被罢免宰相。虽然(我)爱吃鱼,(但)他们必定不会再长久地给我送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我不接受(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也明白了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的道理。
26. 丢下,舍弃 极力地 ④ 暗地里 27. 矣 者 之 28.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 29.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更加疏远了。 30.甲文强调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和”,而乙文中的商纣王忠奸不分,重用谗臣,专横残暴,人心尽失,因此亡国。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段包含了《孟子》与《史记·殷本纪》中的内容,通过“天时、地利、人和”的论述阐明了战争取胜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凝聚和德行的修养。《甲》段通过具体事例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提出得道多助的观点,而《乙》段以商纣王的荒淫无道导致诸侯叛离,最终被周武王推翻为例,生动展现了失道寡助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体文章强调了道德与人心的重要性,是对古代政治智慧的深刻阐述。
26.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1)联系课文,“相委而去”意思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丢下,舍弃、放弃。据此可知“委而去之”中的“委”也理解为“丢下、舍弃、放弃”。“委而去之”句意:弃城而逃走。
(2)“强”读作“qiǎng”,常理解为“勉强、尽力、竭力”。根据语境推断:纣王不听从大臣的建议,于是比干冒死进谏;据此推测“乃强谏纣”中的“强”理解为“极力地”。“乃强谏纣”句意:(比干)就极力劝谏纣王。
(3)查阅词典可知,“滋”有如下释义①液汁;②滋味;③培植;④益,更加;⑤浊。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④,“西伯滋大”意思是西伯(周文王)的势力更加壮大;滋:更加。
(4)“阳奉阴违”指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阴:暗地里。根据成语推断法,据此推断“乃阴修德行善”中的“阴”理解为“暗地里”。“乃阴修德行善”意思是(西伯)就暗中修养品德施行善政。
2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A)”意思是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句尾表示肯定语气,只要作战就一定能胜利;故使用表示肯定语气的“矣”;
B.“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B)”意思是百姓怨恨纣王,诸侯中有背叛了纣王的人;此处表示“……的人”,故选择助词“者”;
C.“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C)”意思是箕子恐惧,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奴隶,纣又把他囚禁起来。此处“囚”的是人,箕子;故使用代词“之”。
2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商容是一个贤人,百姓们敬爱他,纣却黜免了他。
“商容贤者”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明商容是一个贤人;“百姓爱之”表明了百姓对商容的态度,句意完整;“纣废之”表明了纣王对商容的态度,句意完整;
故断为: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
2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善:善于,擅长;谗:谗言;以:因为;益:更加;疏:疏远。
30.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可知,战争获胜的关键要素是“人和”,即得民心,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结合乙文中商纣王“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用费仲、恶来等奸臣,百姓怨声载道,诸侯纷纷背叛,如“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诸侯以此益疏”可知,商纣王重用谗臣,专横残暴,失去了人心,是典型的“失道者寡助”;
结合“王子比干谏,弗听”“微子数谏不听”“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可知,面对王子比干、微子等贤臣的劝谏,商纣王不仅不听,还残忍地剖比干之心,导致贤臣或死或逃,商纣王忠奸不分进一步失去人心,使得其统治集团内部也不再团结,商纣王拒谏失去了“人和”这一关键要素;
结合“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表明西伯注重修养德行,与商纣王形成鲜明对比,得到了诸侯的支持和归附,是“得道者多助”,具备了战胜商纣王的重要条件。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百姓怨恨、诸侯有的背叛了纣王,于是纣加重了刑罚,设置了一种名叫炮格的酷刑。还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都不来亲近。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更加疏远了。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劝说纣,纣不听。商容是一个贤人,百姓们敬爱他,纣却黜免了他。微子屡次劝谏,纣都不听,于是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离去了。比干说:“做臣子的,不能不冒死劝谏。”于是强力劝谏纣。纣发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来观看。箕子恐惧,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奴隶,纣又把他囚禁起来。周武王这时就率领诸侯讨伐纣。
31. 原因 等到 ④ 32.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33.①画线句中用“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毫无谋略、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尽显“肉食者鄙”,虽未评价,却暗含贬义。②画线句中两句“未可”和两句“可矣”,言简意赅,却表现出曹刿善于把握战机,并且处事谨慎果断,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体现出褒扬之意。 34.曹刿和李道宗都注重士气,讲究作战的时机。由甲文段中曹刿在对方三鼓后士兵勇气消耗完,己方的勇气正旺盛时出击;在看到对方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才下令追击他们。可见曹刿在战略上善于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由乙文段中李道宗正确判断了对方士兵的状态,及时出击,可见他善于选择出击的时机。由此可知二者都注重士气,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导语】《曹刿论战》和《贞观政要》的片段都展示了古代名将通过深思熟虑和审时度势而取胜的智慧。曹刿通过对战争节奏的把握、敌军状态的观察,以及对战况阶段的精确判断赢得胜利。李道宗则抓住敌军长途奔袭疲惫不堪之机,果断发动进攻,形成优势战果。二者的作战策略相似之处在于善于观察敌情、准确把握战机,并采用果敢决策迅速行动,从中彰显出军事指挥艺术和智慧谋略的关键。
3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成语推断法:无缘无故,形容(事物)没有一点原因。故:原因。据此,“公问其故”中“故”可理解为“原因”。句意: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2)课内迁移法:“及下船”意思是等到下船的时候。及:等到。据此,“及济辽水克盖牟城”中“及”可理解为“等到”,句意:等到他们渡过辽水,攻克了盖牟城。
(3)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④打败,攻克。句意:大败敌军。
3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注意重点词语:
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克:战胜。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子赏析。
结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的内容,从“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这两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鲁庄公在战斗中的决策显得非常急躁和缺乏深思熟虑。当战斗刚开始,鲁庄公就急于击鼓进军,这显示出他缺乏对战局的全面观察和冷静判断。同样,在齐军败退时,他又急于追击,没有考虑到敌人可能设下的埋伏或陷阱。这种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行为,通过“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这两个简短的描述,就被生动地刻画出来,尽管文中没有直接对鲁庄公进行评价,但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他的贬义态度,这正是“春秋笔法”中“微言大义”的体现。
另外,曹刿的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的回应,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刿在战斗中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和冷静的判断力。他深知士气在战斗中的重要性,因此当齐军三次击鼓后士气低落时,他才建议鲁庄公发起进攻。同样,在追击敌人时,他也非常谨慎,先下车查看敌人的车辙是否混乱,再登上车轼观察敌人的旗帜是否倒下,以判断敌人是否真正败退。这种谨慎果断、善于把握战机的行为,通过曹刿的简短回应被生动地展现出来,并且透露出作者对曹刿的褒扬之意。
综上分析可知,甲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运用“春秋笔法”的技巧,成功地刻画出了鲁庄公的急躁轻率和曹刿的谨慎果断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并且暗含了作者对两者的不同评价和态度。这种写法既含蓄又深刻,充分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精髓。
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甲文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文中“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昔耿弇不以贼遗君父;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可知,曹刿和李道宗都深知士气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在甲文段中,曹刿明确提出了“夫战,勇气也”的观点,他通过观察齐军的士气变化,选择在对方三鼓后士兵勇气消耗殆尽,而己方士气正旺盛时发起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同样,在乙文段中,李道宗也正确判断了敌军的士气状态。他认为敌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且倚仗人多而轻视唐军,因此果断决定发起突袭,最终大破敌军。此外,曹刿和李道宗都善于把握作战的时机。
在甲文段中,曹刿不仅在选择出击时机上表现出色,还在追击敌人时展现了谨慎果断的一面。他通过观察齐军败退时的车轮痕迹和军旗状态,准确判断了敌军的真实情况,才下令追击,避免了因盲目追击而陷入敌军的埋伏。同样,在乙文段中,李道宗也展现出了善于把握作战时机的才能。他敏锐地察觉到敌军远道奔袭后的疲惫和轻敌心理,果断决定发起攻击,并且亲自率领骁勇的骑兵直冲敌军阵中,最终取得了大胜。
综上所述,曹刿和李道宗在作战策略上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注重士气和善于把握作战时机上。他们都深知士气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战斗中始终关注着士气的变化;同时,他们也善于根据战场形势和敌军状态的变化来选择合适的作战时机,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国军队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跟随唐太宗征伐高丽,唐太宗命李道宗和李勣先锋。等到他们渡过辽水,攻克了盖牟城之后,敌军大举进攻,军中人都建议挖深沟以求保险,等唐太宗到了,再慢慢攻打他们。李道宗坚决反对,说:“不行,敌军远道而来,士兵已经疲惫不堪了,他们倚仗人马多,所以轻视我们。其实,一次战斗就可以摧毁他们。汉时,耿弇不把敌军留给汉光武帝处置。我们既然是先锋,就应当清除敌人,为陛下开路,等待他的到来。”李勣非常赞同他的意见。于是李道宗率领几百名骁勇善战的骑兵,径向敌人的阵地冲去,左右出击,大败敌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