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阅读系列:议论说理类文言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阅读系列:议论说理类文言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6:3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阅读系列:议论说理类文言文
(2025·安徽合肥·二模)【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节选自司马光《居安思危》)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②人恒过 恒:
③四夷俱服 俱:
④诚自古所希 诚: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3.把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4.【甲】【乙】两文在思想主张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2025·湖南长沙·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柑者言(节选)
[元末]刘基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剖其中,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①者,洸洸乎干城之具②也,果能授孙、吴③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④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⑤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岂其忿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有删改)
【注】①皋(gāo)比(pí):虎皮,指将军的坐席。②干城之具:捍卫国家的将才。③孙、吴:指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和吴起。④伊、皋(gāo):指古代著名政治家伊尹和皋陶。⑤斁(dù):败坏。
5.下列对文中字词理解与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出之烨然”的“烨然”与“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的“烨然”都指光彩鲜明的样子,意思相同。
B.文中“予怪而问之曰”的“之”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一致。
C.文中“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的“孰”与“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不相同。
D.“疾”有“迅速;疾病;痛恨”等意思,本文中“岂其愤世疾邪者耶”的“疾”应该理解为“痛恨”之意。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
B.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
C.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
D.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8.文章结尾作者发出“而托于柑以讽耶”的疑问,请结合文中卖柑者的言论,详细阐述这一疑问背后揭示的社会现状、讽刺对象以及蕴含的作者情感。
(2025·广东汕尾·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
唐求,蜀州青城县味江山人。王建帅蜀,召为参谋,不就。至性纯,笃好雅道,放旷疏逸,几乎方外之士也。每入市骑一青牛至暮醺酣而归。非其类,不与之交。或吟或咏,有所得,则将捻稿为丸,内于大瓢中。二十余年,莫知其数,亦不复吟咏。暮年,因卧病,索瓢致于江中,曰:“斯文苟不沉没于水,后之人得者方知我苦心耳。”漂至新渠江口,有识者云:“唐山人诗瓢也。”探得之,已遭漂润损坏,十得其二三。求初未尝示人,至是方竞传。
(选自《唐人轶事汇编》,有删改)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谈笑有鸿儒( )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每入市骑一青牛至暮醺酣而归
12.学校文学社开展以“刘禹锡‘诗豪’称号由来”为主题的讨论会,请结合【甲】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他被称为“诗豪”的原因。
【链接材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选自刘禹锡《秋词》(其一)]
13.学校举办“唐代文人精神境界”主题辩论会,正方观点为“刘禹锡与唐求堪称同类”,反方观点为“刘禹锡与唐求精神追求迥异”。请你任选一方,结合【甲】【乙】两文撰写辩论词。
(2025·天津红桥·二模)阅读《爱莲说》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蕃:多
B.亭亭净植 植:竖立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新鲜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香远益清
C.不蔓不枝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象征了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高尚品质。
B.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C.本文在语言风格上骈散结合,但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D.文章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为了赞美莲的高洁品格,对菊花和牡丹都表现出强烈的贬斥态度。
(2025·河南漯河·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岳武穆①入见,帝②从容问曰:“卿得良马不?”武穆答曰:“骥③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本有二马,常奇之。日噉④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⑤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⑥,踊跃疾驱,甫⑦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
(《良马对》,有删改)
【注释】①岳武穆:即岳飞。②帝:即宋高宗赵构。③骥:良马。④噉(dàn):同“啖”,吃。⑤介胄:指给马披上铠甲、头盔。⑥揽辔未安:拉住缰绳还未坐稳。⑦甫:刚刚。
17.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中的“是”是“这,这样”的意思,与“是鱼之乐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的“是”意思相同。
B.“执策而临之”中的“临”是“面对”的意思,与“临溪而渔”(《醉翁亭记》)中的“临”意思不同。
C.“比行百余里”中的“比”有“靠近”“等到”“比较”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这里的“比”是“靠近”的意思。
D.“然”有“然而”“这样”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今所乘者不然”中的“然”是“这样”的意思。
18.把甲乙两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臣本有二马,常奇之。
19.甲文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20.韩愈曾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甲乙两文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及乙文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此段交谈发生于南宋初年抗金形势胶着之际。金军持续南侵,主战派岳飞等将领力主北伐收复失地,而主降派为保权位主张妥协求和。岳飞奉召觐见高宗,高宗“与谈用兵之要”,岳飞论答。后高宗任命岳飞为太尉。
(2025·广东韶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①,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三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铁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节士》)
[注]①栘(yí)中监:汉初官名。
2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C.于是律绝不与饮食/佛印绝类弥勒
D.可谓守节臣矣/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
2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以 旃 厚 衣 并 束 三 日 暴 武 心 意 愈 坚 终 不 屈 挠
24.乙文中苏武的言行是否符合甲文的主要观点?请说明理由。
25.下列诗文中,最能体现苏武精神的一项是(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025·山东滨州·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①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②,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③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④。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⑤,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⑥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中州:泛指今河南一带。写此文时,宋濂正在河南龙门山讲学。②虞:忧虑。③杳:深邃朦胧貌。④悼栗:颤抖。⑤中书左司掾: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把政、军、监察三权。中书省下置左右司,分管省事,明初尚沿元制,掾:古代属官的通称。⑥得无:岂不是。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去中州万里”中的“然”与“泉香而酒洌”的“而”用法相同,表转折。
B.“嗜奇之士恨焉”的“恨”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遗憾”,今义为“怨恨”。
C.“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是被动句,省略了表被动的标志词“为”。
D.“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是倒装句,状语“如庭学之游”后置。
2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极言川蜀山水之险,意在强调陈庭学能克服艰险游历此地,凸显其壮强之志。
B.陈庭学因从军有功被提拔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借此机会饱览成都人文胜迹,诗作日益精进。
C.作者自述年少时因战乱未能远游,如今年老更无缘山水,表达了对陈庭学的羡慕与自愧。
D.结尾以颜回、原宪为例,提出“山水之外”的志趣,暗示陈庭学仅靠游历不足以成就高远境界。
2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临上A而俯视B绝壑万仞C杳莫测其所穷D肝胆为之悼栗。
29.借助注释,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
《说文解字》中“材”的义项如下:
①本义(木部):“材,木梃也。”——指木材、木料。段玉裁注:“材,木之可用者。”
②资质、才能:《说文》虽未直接列此义,但古籍中常见此用法。如:“朽木不可雕也”以“朽木”喻人无材(资质)。
③材料、资源: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金石”为坚韧之材。
④通假用法:通“才”(才能):《汉书·李广传》:“李广材气,天下无双。”
30.作者认为“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却又提出“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分析。
(2025·湖南长沙·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3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 )
(2)然后能自强也( )
(3)非问无以广识( )
(4)舍问,其奚决焉( )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33.【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述,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阅读系列:议论说理类文言文》参考答案
1. 选拔、任用 常常 全,都 确实,实在 2.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3.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虽然痊愈,更应当护理调养。 4.两文都强调了要有忧患意识。甲文从个人成才和国家存亡两方面论述,指出忧患能使人奋起、国家得以生存,安逸享乐会使人沉沦、国家走向灭亡;乙文中唐太宗将治国比作治病,认为国家安定之时仍要谨慎,要有长远考虑,魏征也肯定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做法。
【导语】这两篇文言选段以不同角度阐释了儒家治国修身的核心思想。【甲】文通过列举历史人物发迹于微贱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强调逆境锤炼心性的必要性;【乙】文则以唐太宗与魏征的对话,用治病喻治国,揭示“居安思危”的执政智慧。两文都体现了儒家“慎终如始”的忧患意识,甲文侧重个人成长维度,乙文聚焦国家治理层面,形成互补映照,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安而不忘危”的经典论述范式。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举:选拔、任用;
(2)句意为:一个人常犯错误。恒:常常;
(3)句意为: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俱:全,都;
(4)句意为:确实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诚:确实,实在。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分析句意可知,“傥遽自放纵”是“病复作”的原因,“则”是连词,其前应断开。
故断句为: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2)如:如同。愈:痊愈。将护:调养。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甲】文中,孟子从个人成才和国家存亡两方面进行论述。他指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说明忧患和磨难能激发人的斗志,增长人的才干,使人奋起;同时,又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指出安逸享乐会使人沉沦,国家缺乏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乙】文中,唐太宗将治国比作治病,认为“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形象地说明了国家在安定之时仍要保持谨慎,不能放纵,要有长远考虑。魏征也肯定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做法,说“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进一步强调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甲】【乙】两文都认为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安逸,要居安思危,这样才能不断进步,避免走向衰败。
【点睛】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确实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久远维持,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高兴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5.B 6.B 7.那些戴着高帽子、拖着长长带子的人,气宇轩昂的样子好像是朝廷的栋梁之才,他们果真能够建立伊尹、皋陶那样的功业吗? 8.这篇文章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揭示了当时盗贼蜂起、官吏贪污、法制败坏、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有力地讽刺了那些冠冕堂皇、声威显赫的达官贵人们本质上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世盗名的人物,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元末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和社会的黑暗的批判和愤世嫉俗的情感。
【导语】本文是元末刘基的《卖柑者言》节选。文章以杭州卖柑者所售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为引,借卖柑者之口,抨击了元末社会中,那些看似威风、身居高位的官员,实则面对盗贼、民困等问题毫无作为,揭露社会黑暗,讽刺官员无能,表达作者对腐朽统治的批判。
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出之烨然:拿出它们来光彩鲜明。烨然若神人:形容光彩照人,如同神人一般。“烨然”都指光彩鲜明的样子,意思相同,分析正确;
B.之:代词,代指卖柑者/之:结构助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分析有误;
C.孰:代词,谁/孰:通“熟”,仔细。意义不相同,分析正确;
D.岂其忿世疾邪者耶:难道他是对世道感到愤怒、痛恨邪恶的人吗。疾:痛恨。分析正确;
故选B。
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盗起而不知御”意思是盗贼兴起却不知道抵御;“民困而不知救”意思是百姓困苦却不知道救助;“吏奸而不知禁”意思是官吏狡诈却不知道禁止。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都是“某事发生(主语+却不知道采取相应措施(谓语)”的句式,是并列关系,应在“御”“救”后断开。所以正确断句为:盗起而不知御 / 民困而不知救 / 吏奸而不知禁。
故选B。
7.本题考查翻译。注意关键词:
峨:高。大冠:指高帽子。拖:拖着。绅:指古代士大夫系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昂昂:气宇轩昂的样子。庙堂:指朝廷。器:指人才。果:果真。建:建立。业:功业。
8.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及主旨。
社会现状:文中第二段卖柑者指出“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揭示出当时盗贼兴起、百姓困苦、官吏奸邪、法制败坏的社会现状,百姓生活艰难,社会秩序混乱。
讽刺对象:第二段卖柑者讽刺的是“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峨大冠、拖长绅者”,即那些佩戴虎符、坐在虎皮椅上的武将,以及戴着高帽子、拖着长带子的文官 ,这些达官显贵看似威风凛凛、气宇轩昂,实际却无治国理政之能,如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
作者情感:作者借卖柑者言论,抒发了对元末统治者腐朽无能的批判,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对这些表面风光却无实际作为的官员表示鄙夷,不满于社会被如此治理,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善于贮藏柑橘。经过一冬一夏也不腐烂,拿出来时色泽鲜亮,玉石般的质地,黄金似的颜色。可是剖开它,里面干枯得像破旧的棉絮。我对此感到奇怪,问他说:“你卖给别人的柑橘,实在是太过分地欺骗别人了啊!”
卖柑橘的人笑着说:“世上做欺骗的事的人不少,难道只有我一个吗?您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件事。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虎皮上的人,威武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将才,他们果真能拿出孙武、吴起的谋略吗?那些戴着高大帽子、拖着长长带子的人,气宇轩昂的样子好像是朝廷的人才,他们果真能建立伊尹、皋陶的功业吗?盗贼兴起却不知道抵御,百姓困苦却不知道救助,官吏奸邪却不知道禁止,法度败坏却不知道治理,白白地耗费国家的粮食却不知道羞耻。看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骑着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哪一个不是威风凛凛令人敬畏、气势显赫值得效仿呢?然而他们又何尝不是外表像金玉、内里像破棉絮那样呢?如今您不去考察这些情况,却来考察我的柑橘!”
我默默地没有话用来回答。回来后思考他说的话,他难道是激愤世俗、痛恨邪恶的人吗?是借柑橘来进行讽刺吗?
9. 出名,有名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大儒,指博学的人 10.(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11.每入市/骑一青牛/至暮/醺酣而归 12.示例:刘禹锡被称为“诗豪”,因其作品展现豪迈乐观的情怀。《陋室铭》以“德馨”自勉,虽居陋室却安贫乐道;《秋词》一反悲秋传统,赞美秋日胜春朝,展现昂扬斗志。二者均体现作者豁达豪迈的精神境界。 13.[示例一]正方:刘禹锡与唐求堪称同类。从《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见,刘禹锡以才学品德为交友标准,与唐求“非其类,不与之交”的择友观高度契合。唐求将诗稿投入江中,以“斯文苟不沉没于水”明志;刘禹锡以“孔子云:何陋之有”自勉,二者均以精神高洁超越世俗,实为同类。
[示例二]反方:刘禹锡与唐求二人精神追求迥异。唐求面对“王建召为参谋”,选择避世隐逸;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却强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于困境中坚守入世情怀。唐求将诗稿付之江流,消极待世;刘禹锡则以“晴空一鹤排云上”展现昂扬斗志,前者避世,后者进取,故非同类。
【导语】甲文《陋室铭》以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表达安贫乐道、高洁傲岸志趣;乙文唐求不慕名利,放旷疏逸,其将诗稿藏瓢的独特之举,尽显对诗歌纯粹热爱与文人风骨。两文虽形式不同,但都展现了古代文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与对精神追求的坚守。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有了仙人就出名了。名:出名,有名。
(2)句意: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3)句意: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鸿儒:大儒,指博学的人。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上,蔓延到、长到;入,映入。
(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每次进入集市,骑着一头青牛,到傍晚时喝得大醉才回来。“每入市”表达进入集市这一行为,“骑一青牛”描述出行的方式,“至暮”表明时间,“醺酣而归”描述状态。
据以上分析断句为:每入市/骑一青牛/至暮/醺酣而归。
1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刘禹锡表明自己虽身处简陋的屋子,但凭借高尚的品德而不以为陋,通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描述,展现出他在陋室中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即便环境简陋,也不怨不艾,尽显豁达洒脱。
根据《秋词》(其一)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知,在自古以来文人多悲叹秋天寂寥的大环境下,刘禹锡却大胆地提出秋天胜过春天的观点,打破常规思维;再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可见,他借白鹤直冲云霄的形象,将自己的诗情也牵引至广阔的天空,展现出昂扬向上的斗志与积极乐观的精神。
两篇作品都充分彰显了刘禹锡不随波逐流、豪迈豁达的精神境界,这便是他被称为“诗豪”的重要原因。
1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拟写辩论词。
如选择正方:刘禹锡与唐求堪称同类。可从两文寻找刘禹锡与唐求在精神品质、人生态度上的相同点。刘禹锡通过《陋室铭》展现安贫乐道、不慕荣利;唐求拒绝王建征召,且对诗歌创作有独特坚持,二者都有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如选择反方:刘禹锡与唐求二人精神追求迥异。可对比两文,突出刘禹锡与唐求行为、思想上的差异。刘禹锡虽居陋室却心怀天下,渴望有所作为;唐求则完全远离尘世,沉浸在自我的精神世界中。
示例1:正方:刘禹锡与唐求堪称同类。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便身处简陋居室,仍以品德高尚自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不被世俗繁华和官场事务烦扰,安贫乐道,坚守自我。唐求面对王建的征召,“召为参谋,不就”,拒绝踏入仕途,选择自由随性的生活;他“笃好雅道,放旷疏逸”,对诗歌创作充满纯粹热爱,将诗稿捻成纸团藏于瓢中,二十余年如一日。两人都不追逐功名利禄,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所以刘禹锡与唐求堪称同类。
示例2:反方:刘禹锡与唐求二人精神追求迥异。刘禹锡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诸葛亮、扬雄自比,虽处陋室却有远大抱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积极与有学识之人交往,渴望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其精神是入世且积极进取的。而唐求“非其类,不与之交”,只与志趣相投者往来,“索瓢致于江中”,将诗瓢投入江中,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流传,完全是一种出世、超脱、随性而为的态度,他更注重自我精神的自由和内心世界的纯粹。由此可见,刘禹锡与唐求精神追求迥异。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气。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不和百姓交往)。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诸葛亮、扬子云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即使住在草庐或亭子里,房子也因他们而有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唐求,是蜀州青城县味江山人。王建做蜀地的统帅时,征召他做参谋,(唐求)没有赴任。(唐求)生性纯真,非常喜好高雅的风尚,为人旷达不拘、疏放超逸,几乎是方外(道家、佛家)那样的人。每次进入集市,骑着一头青牛,到傍晚时喝得大醉才回来。不是和他同类(志趣相投)的人,不与他们交往。有时吟诗有时咏唱,有所收获(灵感)时,就把诗稿揉成纸团,放进大瓢里。二十多年间,(瓢里的诗稿)不知道有多少,(唐求)也不再吟诵(这些诗稿)。晚年的时候,因为卧病在床,(唐求)把瓢拿出来扔到江里,说:“这些诗文如果不被水淹没,以后得到它们的人就会知道我的一番苦心了。”(瓢)漂流到新渠江口,有认识的人说:“这是唐山人的诗瓢啊。”(人们)打捞上来,(诗稿)已经被水浸泡损坏了,十分中只能得到其中的两三分。唐求起初从不把(诗稿)给别人看,到这时才竞相流传开来。
14.C 15.C 16.D
【导语】周敦颐《爱莲说》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开篇以“菊之隐逸”“牡丹之富贵”作衬,独赞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风骨,通过“中通外直”“亭亭净植”等拟人化描写,构建出刚正清廉、遗世独立的理想人格。末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以孤高自问,暗讽世俗逐利之风,流露出对高洁品性的坚守与对知音难觅的慨叹。全文语言凝练,对比鲜明,哲思深邃,堪称咏物抒怀之典范。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C.有误。该句句意: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
故选C。
15.本题考查词语活用。
C.该句句意:既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节;蔓:名词活用为动词,横生藤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旁生枝茎。
故选C。
1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
D.有误。根据原文“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作者以菊象征隐逸者,以牡丹象征富贵者,二者均用于衬托莲的君子品格。原文对菊花并无贬斥,仅通过“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隐逸者少,而对牡丹的“宜乎众矣”则暗含对追名逐利世风的批判。因此,作者仅对牡丹表现出贬斥态度,而非菊花和牡丹皆贬。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①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花卉,值得喜爱的种类繁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钟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间之人普遍倾心于牡丹。而我唯独偏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丝毫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后,仍保持着端庄姿态,不显妖媚。其茎干内部贯通,外形挺拔直立,既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节。它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反而愈发清幽芬芳;它亭亭玉立地洁净生长在水中,人们只可在远处静静观赏,却不可轻慢地随意亵玩。
②在我看来,菊花是花中的隐逸者,象征着超脱尘世的品格;牡丹则是花中的富贵象征,代表着世俗的荣华;而莲花,无疑是花中的君子,彰显着高洁的德行。唉!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7.C 18.(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我原来有两匹马,常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 19.①明确观点:直接提出“伯乐”对“千里马”决定性作用的论述,奠定全文批判统治者不识人才的基调。②引出下文论述:为后文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遭遇作铺垫,揭示人才被压抑的根源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伯乐”。③强化对比讽刺:通过“常有”与“不常有”的对比,突出人才辈出却无人赏识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人才埋没的愤慨。 20.甲文中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情,是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批判,体现了“物不得其平则鸣”。乙文中岳飞通过对良马和驽马的描述,以马喻人,通过对良马即抗金勇士的赞扬和肯定,以及对驽马即妥协投降者的斥责,抒发了对朝廷选拔人才的期望,也是“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体现。
【导语】这两则文言选段通过“马喻”呈现人才观:【甲】文韩愈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批判统治者不识才、不善用的社会现象;【乙】文岳飞借良马之德讽喻为臣之道,暗含对朝廷偏安政策的规谏。两文均采用托物言志手法,甲文直抒愤懑,乙文含蓄谏政。链接材料揭示乙文的特殊政治背景,将马德与武将操守相映射,使“马说”升华为政治隐喻。文风上甲文犀利,乙文婉而多讽,共同构成古代“不平则鸣”的讽喻传统典范。
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C.有误,“比行百余里”根据语境,应是“等到跑了一百多里”,“比”在这里是“等到”的意思,而不是“靠近”;
故选C。
1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马”,“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指吃一顿;“或”意思是有时;“尽”在这里是吃完的意思;“粟”指粮食,“石”是容量单位。
(2)“臣”是“我”的意思;“本”意思是原来、本来;“奇”在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奇,认为……奇特;“之”指代那两匹马。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知,作者开篇便表明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即伯乐是千里马得以被发现和发挥才能的关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则直接强调了伯乐的稀缺性以及其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奠定了全文批判统治者不识人才的基调。由此可知,作者通过这一观点,为后文展开对千里马悲惨遭遇的描述以及对统治者的批判埋下了伏笔。
结合“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因为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这就为后文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遭遇作了铺垫。由此可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人才被压抑的根源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伯乐,正是因为伯乐的稀缺,才导致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进而引发了作者对人才埋没现象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结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常有”与“不常有”的对比可知,千里马是经常存在的,说明人才是众多的,但伯乐却不常有,意味着能够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很少。这种对比突出了人才辈出却无人赏识的社会现实。由此可知,作者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慨之情,同时也讽刺了那些不能识别人才、任用人才的统治者,强调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进而呼吁统治者要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
20.本题考查内容及情感理解。
结合甲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以及“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可知,甲文中作者描述了千里马有着日行千里的才能,却被埋没在平凡的马群中,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被不懂马的人随意驱使,最终无法施展其才华。由此可知,作者借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实际上是在隐喻自己空有才华却得不到赏识和重用,心中充满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也是对那些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的批判,很好地体现了“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观点。
结合乙文“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和“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可知,岳飞在文中将良马描述为食量虽大但不随便进食,能力超群却不轻易逞强,是能致远的良材;而将驽马描述为食量小且不挑食,但容易满足,一有机会就逞强,结果很快就力竭。由此可知,岳飞以马喻人,良马代表着像他一样的抗金勇士,他们有着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渴望为国家效力却可能得不到朝廷的充分支持和信任;驽马则代表着那些妥协投降者,他们没有远大的志向和才能,却可能在朝廷中占据一定位置。岳飞通过对良马的赞扬和对驽马的斥责,抒发了对朝廷选拔人才的期望,希望朝廷能够重用像良马一样的抗金勇士,而不是让他们被埋没,这也是岳飞对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等不公平现象的一种“鸣”,体现了“物不得其平则鸣”。
结合链接材料中提到的当时南宋初年抗金形势胶着,主战派和主降派的不同主张以及岳飞奉召觐见高宗等背景信息,更能理解岳飞在文中以马喻人的深刻含义和他内心对于朝廷在用人及抗金策略上的不平之情,进一步说明了乙文是“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体现。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千里马的称号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岳飞进宫拜见皇帝,皇帝从容地问道:“爱卿有没有得到过好马?”岳飞回答说:“好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我曾经有两匹马,常常认为它们很奇特。每天吃几斗草料,喝一斛泉水,然而不是精良洁净的草料和泉水,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给它们披上铠甲奔驰,起初好像并不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才振奋鬃毛长声嘶鸣,奋力奔驰显示出骏马的速度,从中午到傍晚,还能跑二百里。这样的马,吃得多却不随便取用,力气充沛却不逞一时之能,是能走远路的良材啊。正值收复襄阳之时,可惜它们相继死去了。如今我所骑的马却不是这样,每天所吃的不过几升,而且喂养时不挑选草料,饮水时不选择泉水。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着急速奔跑,刚跑了一百里,就力气用尽,汗水直流,气喘吁吁,几乎要累死了。这样的马,吃得少却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却容易力尽,是才能低下的劣马啊。”皇帝称赞岳飞说得好。
21.D 22.(1)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灾难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2)于是用高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引诱他,(苏武)始终不接受。 23.以旃厚衣并束/三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 24.示例:符合。乙文中苏武面对多次威逼利诱,坚持不降。他这种坚守气节,甚至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的行为符合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 25.C
【导语】这两篇文章皆围绕“义”展开。甲文以鱼与熊掌设喻,论述舍生取义的观点,逻辑严密;乙文通过苏武拒降匈奴的事迹,展现其坚守节义的高尚品质,两文都强调了在面对抉择时,应坚守道义,不为利益所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苟且/如果;
B.这种方法/表判断,是;
C.断绝/极、非常;
D.相同,都指“气节、节操”;
故选D。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则,那么。凡,凡是。辟,通 “避”,躲避。患,灾祸。为,做、使用。
(2)乃,于是,就。设,设置,这里指用……来诱惑。以,用。贵爵,高贵的爵位。重禄,丰厚的俸禄。尊位,尊贵的地位。终,始终。听,听从,接受。
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卫律)用毛毡厚衣把苏武裹起来并捆住,暴晒了他三天,苏武的心意更加坚定,始终不屈服。
本句中“以旃厚衣并束”表达用毛毡厚衣裹住并捆绑的动作,“三日暴”表示暴晒三天,“武”指苏武,“心意愈坚”描述苏武的心意更加坚定,“终不屈挠”体现他始终不屈服。“以旃厚衣并束”与“三日暴”有时间先后顺序,“武”为句子主语,“心意愈坚”和“终不屈挠”描述苏武的状态和行为。
据以上分析断句为:以旃厚衣并束/三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
2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乙文“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可知,苏武面对匈奴单于以贵爵重禄尊位进行的利诱,始终不为所动。从“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三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可见,即便遭受断绝饮食、裹衣暴晒等残酷折磨,他也没有屈服。
根据乙文“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铁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能明确苏武将坚守节操视为准则,不惧死亡威胁,不为尊官显位所诱惑。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他在生命与大义的抉择中,毅然选择坚守大义,这与甲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表达的“舍生取义”观点高度契合。
2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与词句理解。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主要体现的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没有涉及到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大义和坚守;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现的是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不完成任务誓不罢休的决心,强调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和完成任务的决心,与苏武宁死不屈、坚守气节的精神有所不同;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诗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这与苏武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和残酷折磨,始终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精神高度契合;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的是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侧重于奉献精神,与苏武的精神内涵不一致;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乙】苏武是从前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的儿子。在孝武皇帝的时候,任命苏武为栘中监,出使匈奴。当时匈奴的使者多次归降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归降来相抵。单于派了原来汉朝的贵族卫律去劝说苏武,苏武不听从,于是卫律用高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和尊贵的地位来诱惑他,苏武始终不听从。于是卫律断绝了苏武的饮食,苏武几天都不屈服。当时正是盛夏,(卫律)用毛毡厚衣把苏武裹起来并捆住,暴晒了他三天,苏武的心意更加坚定,始终不屈服。苏武说:“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坚守节操不动摇,即使有砍头、下油锅那样的惩罚也不害怕,拥有尊贵的官职和显赫的地位也不觉得荣耀。”匈奴也因此敬重他。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多年,最终也没有投降,可以说是坚守节操的臣子啊。《诗经》上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能随便转动;我的心不是席子,不能随便卷起。”说的就是苏武这样的人啊。
26.B 27.D 28.BCD 29.没有文学才华的人,即使游历(川蜀)也不会有所收获。 30.不矛盾。前者肯定山水对陈庭学诗歌与志气的滋养(“诗益工”“志意愈高”);后者则借颜回、原宪之例,指出精神境界的充实可超越物理游历(“意志常充然,囊括天地”);作者既认可山水对人的启发,又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二者互为补充;最终引导陈庭学在山水之外探寻更高境界,体现对“内外兼修”的辩证思考。
【导语】这篇序文开篇极言川蜀山水之奇险难至,为陈庭学游历铺垫。接着叙其游蜀经历,见古迹、览胜景,诗艺与精神皆获提升。后半段作者自愧少壮未得游历,又借古贤坐守陋室却志意充然,启发陈庭学思索山水外之精神滋养,文意层层递进,于写景叙事中含劝勉深意。
2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及特殊句式。
A.“然去中州万里”中“然”表转折,“泉香而酒洌”的“而”表并列,用法不同;
C.“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意思是(船)就会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上的人)便葬身鱼腹,是省略句,不是被动句;
D.原句为正常语序(“想要像庭学那样游历,还能实现吗?”),无倒装;
故选B。
2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暗示陈庭学仅靠游历不足以成就高远境界”错误,作者并未否定游历价值,而是补充“山水之外”的精神追求,无贬低之意。
故选D。
2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登上高处向下俯视,高峻的山谷深达万仞,深邃朦胧,无法测知它的尽头,人们的肝和胆都为此而颤抖。“临上而俯视”表达登上高处向下看这一动作,应断开;“绝壑万仞”描述看到的是极高的山谷,语义完整,应断开;“杳莫测其所穷”进一步说明山谷深邃无法知晓尽头,应断开;“肝胆为之悼栗”说的是人的反应,语义独立。
据以上分析断句为: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
故选BCD。
2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材,结合义项,这里取“资质、才能”义,可引申为“才华”;纵,即使;游,游历;无所得,没有收获。
3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谈看法。
根据第二段“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可知,陈庭学游览成都名胜后,诗写得更精妙,气质、言语、志向都得到提升,作者由此肯定山水对其诗歌创作与精神志气的滋养。根据第四段“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可知,颜回、原宪身居陋室却志向高远,作者借此指出精神境界的充实不一定依赖山水游历。作者既认可山水对人的启发作用,又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二者相辅相成。结尾“庭学其试归而求焉”引导陈庭学在山水之外探寻更高境界,体现对“内外兼修”的辩证思考,所以两种观点并不矛盾。
【点睛】参考译文:
西南地区的山水,只有四川最为奇特。然而它距离中原地区有万里之遥,从陆路去,有剑阁、栈道的险阻;从水路去,有瞿塘峡、滟滪堆的忧虑。骑着马行走,在竹林间山高的地方,接连几十天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向下俯视,高峻的山谷深达万仞,深邃朦胧,无法测知它的尽头,人们的肝和胆都为此而颤抖。从水路走,江中的礁石凶悍尖利,波涛险恶,漩涡变幻莫测,船只要稍微偏离航道一点点,就会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上的人便会葬身鱼腹。去四川的路途艰难到这种地步。所以不是做官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览;不是有文采的人,即使游览了也不会有收获;不是身强体壮的人,大多会老死在那个地方。那些爱好奇山异水的人对此感到遗憾。
天台人陈庭学君,擅长写诗,他以中书左司掾的身份,多次跟随大将北征,有功劳,被提拔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是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是英雄豪杰们战斗、进攻、驻守的遗迹所在,是诗人文士们游览、眺望、饮酒、射箭、赋诗、歌咏、呼啸的地方,庭学没有一处不游历观览。游览之后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录景物和时世的变迁,因此他的诗更加精妙。过了三年,他按照惯例自己辞职归来,在京城与我相会。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更加豪壮,志向意趣更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山水间得到了很多助益吧。
我很惭愧,当我年轻时,曾经有志向要游览天下,只是因为学业未成而没有闲暇。等到壮年时可以出游了,可是四方战乱纷起,没有落脚的地方。等到现在圣明的君主兴起,天下平定,四海之内成为一家,然而我的年纪越来越老了。想要像庭学那样去游历,怎么能够呢?
然而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像颜回、原宪,都坐守在简陋的屋子里,野草长得埋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始终非常充沛,好像能包容天地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呢?难道有超出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你不妨在回去之后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收获,就请告诉我,那时我将不仅仅是惭愧而已!
31. 味美 勉励 增长 怎么 32.(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2)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请教,不是真正的喜欢学习。 33.学习要懂得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后努力改进;学习要勤学好问,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学习要把“学”和“问”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答出两点即可)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选段通过【甲】【乙】两则经典文本,精妙呈现了儒家治学思想的核心要义。【甲】篇以“嘉肴”为喻,阐发“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强调实践与反思的互动;【乙】篇则聚焦“问学相辅”,揭示质疑与求知的内在联系。两文形成互补:前者重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后者强调学与问的相辅相成。语言风格上,【甲】篇善用类比说理,【乙】篇则采用递进式论证,共同展现了古代文论“理明辞达”的典型特征。
3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1)句意:不知道它的美味。旨:味美。
(2)句意: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强:勉励。
(3)句意:不提问就无法增长见识。广:增长。
(4)句意:放弃提问,那怎么解决呢?奚:怎么。
3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重点词语:是故,因此;困。困惑的地方。
(2)重点词语:好。喜欢;非,不是;能,能够。
3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启发。
(1)学习要懂得自我反思:甲文中“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和能力缺陷,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改进,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2)学习要勤学好问:乙文中“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明确指出喜欢学习却不勤奋好问,就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这强调了在学习中,对于遇到的疑惑和不解,要积极主动地去询问,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见解。
(3)学习要把“学”和“问”结合起来:乙文中“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表明问和学是相互辅助、共同进行的。只学不问,可能会导致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只问不学,则缺乏坚实的知识基础。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促进学习的进步。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虽然有美味的食物,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乙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