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二)
(2025·云南昆明·三模)阅读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面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以豪迈的笔触和豁达的胸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情慰勉。
B.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C.颈联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意境开阔,情感真挚。
D.尾联点出“送”的主题,以幽默的方式,劝慰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
2.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两首唐诗均为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毕业之际,如果让你从两首诗中选择一联,赠送给好友,你会选择哪两句?为什么?
3.(2025·四川绵阳·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日咏梅
张九成
一年胜事又相亲,数树寒香巧斗新。
拥鼻①独来江上晚,行吟忽见渡头春。
孤标不入千花伴,冷艳初无一点尘。
翻笑渊明太多可,千秋作好菊花人。
【注】①拥鼻:这里指用鼻子闻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胜事”与“相亲”,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梅花的亲近和喜爱之情。
B.“忽见渡头春”“千花”,体现了诗人偶遇百花齐放的春景时内心的惊喜。
C.尾联写陶渊明独爱菊花,运用衬托,突出了梅花在诗人心中的独特的地位。
D.本诗善用冷色调意象构建意境,并调动多感官体验,营造清寂幽深的意境。
(2)诗中描写了梅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5·四川内江·二模)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干戈”代指战争,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暗示自己久经磨炼。
B.诗歌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诗人内心纠结,其言辞倍增激昂。
C.诗歌颈联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文天祥曾经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倍感忧虑不安;如今被俘,经零丁洋被逼投降,倍感孤苦无依。
D.诗歌尾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5.本诗画线句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都以“死”明志,二者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6.(2025·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唐]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①谁能识?河上仙翁②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③,陶然共醉菊花杯。【注释】①关门令尹:指尹喜,相传他曾在函谷关迎候老子。②河上仙翁:指河上公,传说他是汉文帝时的仙人。③彭泽宰:指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望仙台的时间是清晨,“汉文皇帝”为全诗定下了怀古的基调。
B.颔联中“三晋云山”“二陵风雨”描绘出山河的壮阔,暗含着历史的沧桑。
C.颈联中“关门令尹”“河上仙翁”,诗人以此两位古人自比,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感。
D.尾联诗人想要寻找像陶渊明那样的人,一起饮酒赏菊,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025·贵州黔东南·模拟预测)黄泥山①
[清]张謇
幽壑穷余赏,林阴趁夕曛。
寺从山侧见,水向路边分。
轩②槛诗龛敞,蔬苔庙祝③耘。
便期肩一 ④,种药与锄云。
【注释】①黄泥山:山名。②轩:即新绿轩,当地人大多在此读书。③庙祝:寺庙里主持祭礼的人。④ (jué):一种农具。
7.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山谷幽深 B.寺在山中水流湍急
C.新绿轩外青苔遍地 D.带锄务农精耕细作
8.颔联“寺从山侧见”中的“见”,有人认为应读作“jiàn”,也有人认为应读作“xiàn”,你倾向于哪种说法?请表明观点并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9.(2025·黑龙江绥化·三模)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的一系列描写,可见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
B.“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们因收获满满而兴高采烈。
C.本词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与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都表达了诗人内心豪迈的爱国之情。
D.“为报倾城随太守”写出作者派人为他报知全城百姓随他出猎,“亲射虎,看孙郎”则表明作者要效仿孙权挽弓射虎,展现自己的狂气。
(2)“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
(2024·山东泰安·一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B.从“殷勤问我归何处”可知,作者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的天帝形象,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C.“学诗谩有惊人句”中的“谩”为“空空、徒然”的意思。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流露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词人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在一问一答中,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
1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词一开头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C.“仿佛”以下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对天帝的赞美和对天庭生活的向往。
D.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现实的失望、对理想的向往。
12.(2025·河南商丘·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首诗同是面对三国史事的怀古之作,说说他们分别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2025·北京东城·二模)阅读《望岳》《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①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②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①公元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漫游。本诗写于诗人北游齐、赵时。②公元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七月,诗人投奔肃宗途中被俘,被押至长安。本诗写于此时。
13.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望岳》以“望”贯穿全篇。诗人远望泰山,视线推近,借“钟”“割”两字表现泰山的① ;再望向山中生起的层云,感到心胸激荡;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表达了② 。
14.两首诗都写诗人望中所见。结合注释,就两首诗中的画线句分别说说诗人望见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2025·山东济南·三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
明·蒋冕①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
【注释】①蒋冕:明世宗时大臣,为人刚正,力清朝政之弊,却遭到他人忌恨和排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一开篇就勾勒了荒凉阴沉的环境:荒山野外,斜日西坠;天低云垂,暮色苍苍。
B.“时见”一句情感欢快,“冷”字与苏轼的“寂寞沙洲冷”中的“冷”异曲同工。
C.下片“有意同谁语”是说大雁有意倾诉,却无人共语,表现了诗人寂寞孤独之情。
D.全词托物言志,写景抒怀,通篇写雁,却又处处言己,含蓄深广,风格独特清奇。
16.《明史·蒋冕传》中评价蒋冕有“古大臣风”(即古代大臣的精神风骨),请结合本词最后两句“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简要分析他的“古大臣风”。
《【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二)》参考答案
1.A 2.示例一:我选择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赠言,因为这句诗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感伤基调,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认识,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在临别时赠送好友,可以宽慰友人。
示例二:我选择《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一句,因为本句通过马鸣声烘托离别的不舍之情,将词句赠送好友,渲染离别的氛围,表达我的依依不舍之情。(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导语】这两首送别诗各具特色:王勃诗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展现开阔胸襟,将离愁升华为永恒的友情;李白诗则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营造意境,以自然意象寄托缱绻别情。前者豪迈达观,后者含蓄深沉,共同诠释了唐人送别的不同情感维度。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本诗共八句,每句五言,属于“五言律诗”,而非“五言绝句”(绝句为四句);
故选A。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需准确把握诗句的核心情感(如甲诗的豁达、乙诗的含蓄),以及诗人通过意象(如“浮云”“落日”)传递的离别态度。
示例一:选择甲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打破离别伤感,强调真正的友情不受时空限制,即使毕业后天各一方,心意依然紧密相连,适合用豁达的态度鼓励好友,传递“距离不是阻碍”的信念。高中时与同桌小李常一起刷题、分享梦想,毕业后他去了北京读大学,我留在本地。起初担心联系会变少,但开学后我们每周视频分享校园生活,他会寄来北京的枫叶书签,我也会拍家乡的樱花发给他。就像这句诗说的,虽然相隔千里,但彼此的鼓励从未缺席,如今依然是彼此最信赖的“知己”。
示例二:选择乙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比喻友人漂泊的未来,“落日”象征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以自然景象寄托离别之情,既含蓄表达留恋,又隐含对友人前程的祝福,适合用诗意的方式传递“离别虽伤感,但情谊长存”的心意。大学室友阿雅毕业后要去南方工作,离校前一天傍晚,我们在操场散步,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她指着天边的云说:“以后我就像这片云,到处漂啦。”我想起这句诗,便对她说:“你看那落日,就像我在这儿看着你呢,不管你去哪儿,宿舍的床永远给你留着位置。”后来她每次出差路过我的城市,都会特意绕来见一面,就像落日与浮云,虽方向不同,却总能在时光里找到重逢的契机。
3.(1)B
(2)①凌寒斗新:首联“数树寒香巧斗新”体现梅花在寒冬中绽放新姿;②孤标冷艳:颈联“孤标不入千花伴,冷艳初无一点尘”突出其孤高、洁净;③坚韧高洁:尾联以陶渊明爱菊衬托梅花的独特地位,暗含其坚韧高洁的品格。
【导语】这首《十一日咏梅》以清雅笔触勾勒出梅的孤傲与高洁。首联“寒香巧斗新”突出梅的幽香与生机,颔联“拥鼻独来”转入个人体悟,颈联“孤标”“冷艳”直写其超然品性,尾联以陶渊明爱菊反衬,更显诗人对梅的独钟。全诗通过嗅觉(寒香)、视觉(冷艳)、心理体验(独来)等多维度刻画,营造出疏淡隽永的意境。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赏析。
B.“忽见渡头春”中的“春”并非指百花齐放的春景,而是以“春”代指梅花,展现梅花给渡头带来的生机,呼应前文“数树寒香巧斗新”,突出梅花凌寒开放的特点;“千花”在“孤标不入千花伴”中,是为了衬托梅花不与百花为伍的孤高品格,并非实写诗人偶遇百花齐放的场景;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破题点在于紧扣诗中描写梅花的关键语句,解读其蕴含的梅花特质。
首联“一年胜事又相亲,数树寒香巧斗新”,意思是又一次迎来一年中美好的事情,几树梅花在寒冷中绽放,散发着香气,巧妙地展示着新的姿态。其中“寒”点明时节寒冷,“巧斗新”生动描绘出梅花在严寒中努力绽放,展现新颜,体现出梅花不畏严寒、凌寒开放的特点。
颈联“孤标不入千花伴,冷艳初无一点尘”,意为梅花孤高的品格不与百花相伴,它清冷艳丽,丝毫没有一点尘世的污浊。“孤标不入千花伴”直接表明梅花不与百花为伍,突出其孤高的品性;“冷艳初无一点尘”则强调梅花的清冷艳丽和纯净高洁,如同不沾染一丝尘埃。
尾联“翻笑渊明太多可,千秋作好菊花人”,诗人反而嘲笑陶渊明太过于钟情菊花,让自己在千秋万代都成为爱菊之人。这里通过与陶渊明独爱菊花作对比,衬托出在诗人心中梅花有着独特的地位,暗含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连陶渊明钟爱的菊花都无法与之相比。
4.B 5.示例:《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表达了诗人渴望广济苍生的广博的胸怀。
【导语】《过零丁洋》以沉郁顿挫的笔触,展现了文天祥在国破家亡之际的赤子丹心。诗中“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的意象交织,形成强烈的家国同构感。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生死观,超越了个人得失,彰显了儒家“杀身成仁”的精神高度。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根据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可知通过比喻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但更多是沉痛悲凉之感,而非“言辞激昂”;
故选B。
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分析。
根据本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描写的是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俘,面对元军威逼利诱,以“死”明志。此句是在民族危亡、自身被俘的绝境下发出,体现为捍卫国家尊严、坚守民族气节,甘愿舍弃生命,让赤诚忠心永留史册,是对家国大义的绝对坚守,情感悲壮豪迈、视死如归,彰显民族英雄的气节。根据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杜甫在茅屋被秋风所破、自身处境凄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时,却心系天下寒士。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换天下寒士有安居之所,是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将个人苦难置之度外,一心牵挂百姓疾苦,情感厚重悲悯,凸显人道主义关怀。
综上所述,《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表现了诗人为民族气节赴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表达了诗人是为天下寒士舍生,一者关乎民族大义,一者聚焦民生疾苦。
6.C
【导语】《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借登望仙台所见之景怀古思今。首联点明登临时间与地点,颔联绘山河壮阔,颈联叹古人难寻,尾联欲效陶渊明隐逸。全诗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体,含蓄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C.颈联“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引用了尹喜迎接老子和河上公消失无踪的典故。诗人借典故表达神仙难遇、求仙虚妄的感慨,转而寄托于现实中的友情与隐逸之乐,而非抒发个人怀才不遇。选项中“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感”理解有误;
故选C。
7.A 8.观点一:读“jiàn”。“见”意为看见,远望黄泥山的侧面能够看见寺庙,尽显黄泥山之悠远清静,照应首联“幽壑穷余赏”中“赏”的景象。
观点二:读“xiàn”。“见”意为出现,诗人游览黄泥山时,山中之寺突现眼帘,给人以惊喜之感,增添了游览的意外之趣。
【导语】这首山水田园诗以黄泥山为背景,通过“幽壑”“夕曛”“寺侧”“路分”等意象,勾勒出清幽淡远的山景。尾联“种药锄云”的想象,将农事活动诗化,体现了诗人超脱尘俗的隐逸情怀。全诗语言简净,意境空灵,展现了清代文人山水诗的特点。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幽壑穷余赏,林阴趁夕曛”中“幽壑”体现山谷幽深,“夕曛”指夕阳的余光,描绘出在夕阳西下时,诗人于幽深山谷赏景的画面,该选项与诗歌内容相符;
B.“寺从山侧见,水向路边分”,仅表明寺庙从山侧显现,水流在路边分流,未体现“水流湍急”,该选项与诗歌内容不符;
C.依据注释“轩:即新绿轩,当地人大多在此读书”,诗中“轩槛诗龛敞,蔬苔庙祝耘”,是说庙祝在耕耘种着蔬菜的土地,未提及新绿轩外青苔遍地,该选项与诗歌内容不符;
D.诗中“便期肩一 ,种药与锄云”,是诗人期望扛着农具,去种药、锄地(带有一种隐逸、闲适的生活向往),并非描述“精耕细作”的务农场景,该选项与诗歌内容不符;
故选A。
8.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两种读音从不同角度诠释诗句,读“jiàn”侧重静态的意境营造,读“xiàn”侧重动态的情境呈现,都能为理解诗歌添彩。
读“jiàn(看见)”:从诗歌描写看,“寺从山侧见”描述的是诗人在游览黄泥山过程中,向山的侧面望去,看到寺庙的画面。“看见”这一动作,是一种自然的视觉感知,契合诗人在“幽壑穷余赏”(于幽深山谷中尽情赏景)的情境,顺着赏景的视角,自然看到山侧的寺庙,能体现黄泥山环境悠远清静,寺庙与山水相融,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悠然的游览氛围,与首联营造的赏景意境相呼应。
读“xiàn(出现)”:“出现”更强调寺庙从山侧呈现、突现的动态感。诗人在游览时,原本可能专注于山谷、林阴等景色,山寺突然“出现”在视野中,增添了游览过程里意外发现的趣味,让画面有了一种灵动的变化,仿佛山寺是随着诗人行进而悄然展现,给人惊喜之感,使诗歌描写的游览场景更具生动性和情节性,丰富了读者对游览体验的感受。
9.(1)B
(2)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比,表示可以为国戍边。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给他机会建功立业。
这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的“狂”之所在,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
【导语】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以豪放笔触展现中年壮志。上片铺陈出猎盛况,“牵黄擎苍”的细节与“千骑卷冈”的宏阔相映;下片借“冯唐”“天狼”典故,将个人狂态升华为报国之志。全词在“狂”字统领下,完成从游戏到理想的跳跃,尽显东坡豪情。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B.“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词中并没写出猎者收获满满,并且“千骑卷平冈”应为出猎时的情景,因此本项分析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典故理解。
“遣冯唐”典故含义: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在本诗里,苏轼以魏尚自喻。“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表达了词人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给自己一个到西北边疆杀敌报国的机会。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是一种豪情壮志,是苏轼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的集中体现。“遣冯唐”的典故展现了词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急切心情,苏轼此时虽身处密州知州之位,但他内心一直怀揣着报国之志,他希望能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像古代的英雄豪杰一样,拿起武器,奔赴战场,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实际上,苏轼是文官,没有上阵杀敌的机会,也缺少兵家的战略谋划能力,像魏尚一样杀敌报国只是一种理想和情怀。“遣冯唐”这个典故从渴望重用这个方面,具体体现了苏轼的豪情壮志和“狂”的精神内涵。
10.C 11.C
【导语】李清照《渔家傲》以雄奇意象开篇,云涛星河构筑壮阔梦境。下阕“路长日暮”道尽才女困顿,“鹏举三山”则展露冲破现实的豪情。全词突破婉约藩篱,虚实相生:天帝问答寄理想,大鹏典故抒壮怀,在柔婉词风中迸发罕见豪放气概,展现易安词另一重美学维度。
10.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和辨析。
C.“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我学习作诗,枉自妙语惊人”,其中的“谩”为“空空、徒然”的意思,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的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但没有“流露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C。
1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和辨析。
C.“仿佛”以下三句确实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但词人并未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塑造天帝形象,而是借助梦境和想象,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形象,以此表达自己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而非对天帝的赞美和对天庭生活的向往;
故选C。
12.甲诗咏叹了孙权不畏强敌,坚守江东的历史,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委婉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苟且偷安的愤慨);乙诗咏叹了周瑜取胜的条件以及赤壁之战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导语】辛弃疾《南乡子》借孙权雄踞江东的史事,抒发对英雄气概的追慕,暗含对南宋偏安的愤懑,豪放中见沉郁;杜牧《赤壁》以折戟起兴,假想东风不助周瑜的结局,暗含历史偶然性的哲思,婉约中见机锋。两诗一扬一抑,各见匠心。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
甲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聚焦三国时期孙权的历史。词里“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展现出孙权年轻时统领兵马,稳固占据东南,持续与曹操、刘备抗衡,不畏强敌、坚守江东且积极征战的过往。辛弃疾身处南宋,面对山河破碎、朝廷偏安的局面,借孙权的英雄事迹,一方面抒发渴望像孙权一样收复失地、抗敌报国的强烈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因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与孙权的雄才大略形成反差,通过赞颂孙权,委婉讽刺南宋朝廷的懦弱与苟且偷安,表达对时局的愤慨,呼吁朝廷振作以恢复中原。
乙诗《赤壁》围绕三国赤壁之战展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赤壁古战场的断戟关联周瑜借东风火攻曹军的关键情节,假设东风不助周瑜,推演曹操取胜、二乔被锁铜雀台的结局,实则咏叹赤壁之战的胜负转折及对政治军事格局的深远影响。杜牧自身有政治军事才能却仕途坎坷,借这一假设性反思,以周瑜需借东风成功类比自己,曲折表达空有抱负却因缺少机遇、赏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与无奈,借古事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
13. 雄奇 (敢于攀登顶峰)雄心壮志 14.示例:《望岳》画线句:青年诗人漫游时,远望横跨齐鲁的泰山,青色峰峦连绵不断,表达了对泰山的惊叹、仰慕之情。《春望》画线句:被困长安的诗人,望见春日的长安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表达了忧国伤时之情。
【导语】这两首杜甫诗作展现了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境界。《望岳》以雄浑笔触勾勒泰山壮丽,青年杜甫借山势抒豪情壮志,充满蓬勃朝气;《春望》则通过残破都城景象,中年杜甫以草木反衬家国沦丧之痛,沉郁顿挫。两诗“望”字贯穿,前者望出天地气象,后者望尽乱世悲凉,形成鲜明对比。
13.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钟”,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多情,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分割的意思,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幸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钟”“割”两字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表现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的景象。
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意即“一定要”。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渴望登顶、俯视群山的雄心壮志,展现其青年时期的豪迈气概和进取精神。
14.本题考查对比赏析。结合诗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望岳》:根据注释①“公元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漫游。本诗写于诗人北游齐、赵时”可知,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诗人正值意气风发之时所作。“齐鲁青未了”意思是:泰山横跨齐鲁大地,苍翠山色绵延不绝。诗人通过“齐鲁青未了”的壮阔景象,抒发对泰山磅礴气势的惊叹与仰慕,体现诗人漫游时的豪迈心境。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春望》:根据注释②“公元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七月,诗人投奔肃宗途中被俘,被押至长安。本诗写于此时”可知,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城春草木深”意思是:长安城春日草木茂盛,却荒芜无人,可见战乱后人烟之稀少。“城春草木深”以草木疯长反衬国破家亡的凄凉,“深”字隐含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沉痛与忧国伤时之情。
15.B 16.示例:“啄尽枝头数点霜”,意为孤雁啄尽枝头的点点寒霜,诗人以大雁自喻,表现了竭力清除朝政之弊的勇毅;“还向空中举”,意为大雁依然要振翅高飞,表现了诗人即使被贬,依然坚守理想,昂扬向上的“古大臣风”。
【导语】这首《卜算子》以孤雁为意象,通过“荒山”“残芦”“霜枝”等萧瑟意象,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意境。下阕“有意同谁语”道尽无人理解的苦闷,末句“还向空中举”则展现了不屈的孤高气节。全词托物言志,将诗人遭排挤后的孤愤与坚守融入雁影,含蓄深沉。
15.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B.“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一句中,“时见”虽表明偶尔见到大雁飞来,但整体氛围并不欢快,而是透露出一种孤寂和凄凉。“冷”字不仅描绘了大雁飞入残芦时的寒冷环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与苏轼“寂寞沙洲冷”中的“冷”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并非“情感欢快”。
故选B。
1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联系注释“蒋冕为人刚正,力清朝政之弊,却遭忌恨排挤”,结合词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啄尽霜”可理解为蒋冕如孤雁啄霜般,直面并竭力清除朝政弊端,展现出刚正勇毅;“向空举”则体现即便遭遇排挤打压,他仍像孤雁振翅一样,坚守理想、保持向上的姿态与担当,尽显古代大臣刚正不阿、坚守正道、矢志不渝的精神风骨,即“古大臣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