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6:4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一)
1.(2025·辽宁抚顺·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赏析题。
【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①。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④。
【注释】①星星:指头发花白。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④横槊看诗成:此处化用“横槊赋诗”的典故。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记载:“曹氏父子鞍马同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来用它赞扬人的文才武略。
选出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甲词开头点明地域和季节,“异”字统领全词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乙词上片“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词人对相聚后又要分别的意外与不舍,以及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感情绪。
C.两首词都以景色描写见长,借助角声、长烟、落日、孤城、铁马、红旗、寒日等意象写出了塞上奇景。
D.两首词表达的情感各异,甲词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之情;乙词下片则直接表达了对友人建功立业的鼓励之意。
(2025·海南海口·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学校组织了一场“重走古诗路”的春日研学活动,同学们打算沿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脚步探寻西湖。请你根据诗中作者的行踪,用原文补充填空。
孤山寺北→ → →白沙堤
3.欣赏《钱塘湖春行》的插画,结合诗句并根据提示补全表格中的内容。
插画 画面内容 画面特点 蕴含情感
浩瀚无边的沙漠中,一缕烽烟直上云天,蜿蜒的黄河边上,一轮落日显得又大又圆。 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1) (2) (3)
(2025·山东滨州·一模)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唐·李 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①曾入用,一节奉王孙。【注】①三梁:冠名。古人帽中以竹作为衬里,有一梁至五梁之分,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4.下列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分别从俯视和仰视的角度将竹子的动静写得惟妙惟肖。
B.第三、四句通过露水、竹笋、白霜、绿苔来营造一个极其清幽的环境,写出竹林带来的清新感受。
C.诗的前四句,聚焦形态和生长环境,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为后面诗人间接抒情作了充分铺垫。
D.第五、六句中“香汗”“锦鳞”运用了比喻写出竹子的用途,可以用来织成竹席给美丽的姑娘纳凉,也可以裁制成钓竿钓鱼。
5.小滨说诗歌尾联与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的心愿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谈谈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025·西藏·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6.颈联中“ ”“ ”二字是夸张之笔,从侧面写出岳阳楼 的特点。
7.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25·湖南长沙·模拟预测)书边事①
【唐】张乔
调角②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③。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④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此诗大约写于此时。②调(diào)角:吹奏号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③青冢:这里指汉朝王昭君的坟墓。④蕃(bō)情:蕃,指吐蕃。“蕃情”即“吐蕃人的情意”。
8.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将号角折断,征人倚靠在戍楼上,描写出边塞战事不断,将士紧张守城的情景。
B.颔联虚写昭君墓被春风吹拂,使人由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当前边关的安宁。
C.颈联通过“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突出了边关地区的安定。
D.全诗抒写诗人在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2025·湖北随州·三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批注
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②,危樯③独夜舟④。
星垂⑤平野阔,月涌⑥大江流。
名⑦岂文章著⑧,官应⑨老病休。
飘飘⑩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① 书怀:书写胸中意绪。②岸:指江岸边。③危樯:高高的船桅杆。④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⑤垂:低垂。⑥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⑦名:名声。⑧著:著名。⑨应:认为是、是。⑩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借沙鸥以写人的漂泊,含有“飘零”“漂泊”的意思。
10.本首诗的颔联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 , 。”意蕴神似。
11.全诗前二联点明“ ”,后二联紧扣“ ”,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2025·山东菏泽·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①(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③。
谁知林栖者④,闻风⑤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谪居荆州时所作。②葳蕤(wēi ruí):茂盛。③佳节:指兰、桂各自适应季节的特性。④林栖者:指隐居者。⑤闻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
12.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
B.“闻风坐相悦”中“坐”与“停车坐爱枫林晚”“坐观垂钓者”两句中的“坐”意思相同。
C.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物为情困,共同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忧愤。
D.本诗借物寓意,表达了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欣赏赞美之情。
13.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趣?
(2025·江苏镇江·二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润州①二首(其一) 次北固山下
杜牧 王湾
向吴亭②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苔寺里无马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③东晋最风流。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月明更想桓伊④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①润州:今江苏镇江。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江南再次到润州时所写。②向吴亭:在丹阳市南。 ③可怜:可羡慕。④桓伊:东晋吹笛好手。
14.与《润州二首(其一)》中“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意境最为相似的诗句是( )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5.两首诗都提到了润州(京口)附近的江水,杜牧侧重写江边的“酒楼”,王湾直接写水,分别突出了润州(京口)的 、 特点。
16.甲诗尾联“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与乙诗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2025·辽宁朝阳·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凉州词三首(其三)
张籍
凤林关①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②。
边将皆承主恩泽③,无人解道取凉州④。
【注释】①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境内。②六十秋:从川: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③恩泽:恩惠赏赐。④凉州:泛指陇右失地,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诗用“六十秋”写出吐蕃占领陇右之地时间之久,表现出诗人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B.甲诗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关慰问将士。
C.两诗都借景抒情,甲诗表达了诗人因受排挤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乙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报国杀敌收复失地之情。
D.两诗都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甲诗中“归雁”“孤烟”“落日”等意象营造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乙诗中“水”“白草”“黄榆”等意象表现了荒凉萧瑟的边城风光。
18.(2025·甘肃张掖·模拟预测)赏析古诗,完成对话。
道间即事
黄公度①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②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方寸③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释】①黄公度,因得罪秦桧被罢官。②麦秋:收割麦子的时候,收割的日期各地不同,一般是在夏季。③方寸,指心。
小化:诗人用鲜明的笔触描绘了初夏富有时令特色的风光和悠闲的行旅生活。
小文:首联“(1) ”字写出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暗含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叹。
小化:颔联的意思是:梅雨季节道路总是忽干忽湿,麦秋时候天气常常乍暖乍寒。
小文:颈联中“谁能择”运用反问,加强了语气,与“(2) ”相对应,意味深长。
小化:作者在尾联以“地行仙”自喻,说自己心中怡然,丝毫不把得失放在心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快乐如神仙。表达了诗人虽然仕途不顺,生活清苦,但(3) 。
《【真题汇编】2026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一)》参考答案
1.D
【导语】这两首边塞题材的宋词展现了截然不同的艺术视角。范仲淹《渔家傲》通过“雁去”“边声”“霜满地”等萧瑟秋景,构建出沉郁苍凉的意境,将军白发与征夫泪的细节传递出戍边将士的集体悲怆。周紫芝《临江仙》则以送别为切入点,“双鬓星星”的沧桑感与“横槊赋诗”的豪情形成张力,在个人聚散离合中寄寓对友人边塞建功的期许。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词内容。
D.结合【甲】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可知,下阕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词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表达了词人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爱国卫国的精神,并没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之情”;
结合【乙】词“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可知,下片是对曾使君到达光州边地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运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犹寄边城”“愁飞诏下”“横槊看诗”,想象友人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表现其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有写诗赞美的豪兴,赞扬友人文才武略,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不是“直接表达了对友人建功立业的鼓励之意”;
故选D。
2. 贾亭西 湖东 3. 画面内容: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栖息,不知是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 画面特点:描绘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特点。 蕴含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导语】本诗以“行”串联,诗人从孤山寺、贾亭西到湖东、白沙堤,一路饱览西湖早春胜景。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生动展现出春日西湖的蓬勃生机,字里行间满溢着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与陶醉之情。
2.本题考查内容提炼。
这首诗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作者的行踪由孤山寺北到了贾亭西;颔联和颈联描绘沿途看到的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春日西湖景象;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明诗人走到了湖东,最后到白沙堤。所以根据行踪,第一空应填“贾亭西”,第二空应填“湖东”。
3.本题考查画面与情感。
画面内容:从插画来看,有树枝、鸟儿等元素。结合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可知,画面呈现出几只早来的黄莺竞相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停歇,还有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的景象。
画面特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黄莺争树、燕子啄泥,这些都是西湖早春特有的生命活动,生动展现出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状态,所以画面描绘出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特点。
蕴含情感:诗人通过对西湖早春早莺、新燕、暖树这些鲜活景象的细致描绘,将自己对西湖早春美好风光的欣赏与喜爱,融入到画面之中,表达出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4.D 5.诗歌尾联借“三梁冠”的典故(用典),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被朝廷赏识重用,辅佐君王、实现政治理想的愿望。诗人通过竹子的实用价值,暗示自己具备才能,希望如竹般“入用”,为“王孙”效力,流露出积极入仕、建功立业的抱负。
【导语】李贺《竹》以工笔细描竹之风姿:前四句通过水影、抽空、露华、苔色等意象,立体勾勒出竹的灵秀劲挺;后四联由物及人,“织”“裁”“入用”层层递进,既写竹的实用价值,更以“三梁冠”“奉王孙”暗含才士渴遇明主之志。全诗物我相融,托物言志,典型体现李贺“虚荒诞幻”中的现实寄托。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意为:竹子编织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来钓鱼。“香汗”指女人流的汗水,代指人;“锦鳞”代指鱼。这句诗运用借代而非比喻,说竹子可织席、做钓竿;
故选D。
5.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情感理解。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意为:听说三梁冠帽子的衬里用竹做成,我砍下一节竹子准备献给王孙戴上!结合本句及注①“三梁:冠名。古人帽中以竹作为衬里,有一梁至五梁之分,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可知,尾联引用“三梁冠”的典故,“三梁曾入用”指竹子曾被用来制作三梁冠的衬里,服务于太子诸王(王孙),诗人以竹自喻,将自身比作有实用价值的竹子。诗人借竹子可“入用”、能“奉王孙”的特质,暗示自己具备辅佐君王的才能,渴望像竹子一样被朝廷赏识重用,从而实现辅佐君王、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流露出积极入仕的抱负,与李白诗句借典故表达渴望被重用的心愿手法相似。
6. 连 接 高 7.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大雁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君山有意,衔来明月,抒发诗人遇赦后欢快的心情。
【导语】李白此诗以岳阳楼为观景台,展现洞庭湖的壮阔气象。“雁引愁心”“山衔好月”的拟人笔法,暗喻遇赦后的心境转变。颈联“连下榻”“接行杯”的夸张描写,凸显楼阁高耸入云的奇观。尾联凉风舞袖的醉态,将豪放飘逸的诗仙本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第①空: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中的“连”字,描绘出在岳阳楼上,仿佛榻都连接到了云间,是夸张的写法。
第②空:“接”字体现出在楼上行杯,好似能接到天上,运用了夸张手法。
第③空:“连”“接”二字通过夸张,从侧面展现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特点,给人一种仿佛置身于云端、天界的感觉,突出其高大雄伟。可以填“高”。
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主题情感。
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大雁和君山当作有情感、能行动的生命体来写,赋予大雁“引”的动作,仿佛大雁善解人意,主动把诗人心中的愁绪牵引带走;赋予君山“衔”的动作,好似君山有情有义,衔来美好的月亮。结合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可知,诗人当时正处于流放途中遇赦的境遇,此前的愁苦因遇赦而消散,在登岳阳楼时,看到大雁、君山这般“善解人意”的景象,借这充满生机与温情的画面,生动且强烈地抒发了自己遇赦后摆脱愁绪、欢快愉悦的心情,也体现出诗人此时心境的开阔与明朗。
8.A 9.参考示例:运用比喻,将蕃人情意比作奔流水,愿其长久地向南流向中原,表现出诗人期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深化了诗歌意境。
【导语】这首边塞诗以“调角断清秋”起笔,通过征人倚楼、青冢春风等意象,虚实相生地展现了边关和平景象。颈联“无兵阻”“有客游”的对比尤为精妙,尾联以流水喻蕃情,寄托民族团结之愿。全诗意境开阔,刚柔并济,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特有的雄浑与温情。
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本诗前两句意为: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断”字,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不是折断号角;“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首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再结合注释①“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此诗大约写于此时”可知,本项“将号角折断”“边塞战事不断,将士紧张守城”理解错误;
故选A。
9.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尾联意为: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是从吐蕃地流向中原的河流,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10.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11. 旅夜 书怀
【导语】本诗以细腻笔触绘“旅夜”之景,首联勾勒孤舟独泊之境,颔联展现雄浑壮阔的平野江月。后两联抒“书怀”之情,借功业无成、身世飘零之叹,寄寓人生苍茫之感,景情交融,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与悲怆心境。
1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识记。
结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知,杜甫通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意象,勾勒出开阔辽远的平野夜景,以宏大的自然景象反衬诗人的渺小与漂泊感。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则以“山尽”“江入”的动态视角,描绘舟行所见平原旷野的壮阔景色,展现空间的延伸感。两者均以“平野”“江流”为核心意象,通过辽阔场景的刻画,既展现自然之雄浑,又暗含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杜甫的漂泊、李白的远游),在意境的开阔与情感的寄托上神似。据此可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知,前两联通过描写江岸细草、夜舟危樯、平野星垂、江流月涌等意象,勾勒出诗人旅途中的夜景,紧扣“旅夜”场景。
结合“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可知,后两联由景及情,抒发诗人因漂泊老病而功业无成的感慨,直接点明“书怀”的题旨,即书写胸中的身世之叹与漂泊之愁。前两联以景衬情,后两联直抒胸臆,景与情紧密关联。由此可知,全诗前二联描写“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
12.D 13.诗人以草木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和富贵功名;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坚守节操、不肯献媚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
【导语】此诗借春兰秋桂自喻,以“葳蕤”“皎洁”写其生机与高洁,用“草木有本心”表明不慕荣利、坚守本心之志。托物言志,物我交融,于被贬时彰显君子气节,含蓄而深沉。
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赏析。
A.有误,“春”“秋”是对兰桂生长季节的实写,“林栖者”指隐居山林的人,“风”指代兰桂的香气,均属于诗歌中真实存在的意象;
B.有误,“闻风坐相悦”中“坐”意为“因而”,指林栖者因闻到香气而心生喜悦;“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表“因为”;“坐观垂钓者”中“坐”意为“静坐”。选项表述有误;
C.有误,结合“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可知,诗人以兰桂自喻,强调草木的美好本性是自然天成,并非为了取悦他人,实则表达自己遭贬后仍坚守本心、不慕荣利的气节。由此可知,诗歌情感核心是“坚守品格”而非“郁闷忧愤”,“物为情困”的表述与诗人托物言志的意图相悖,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D。
1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为: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诗人以兰桂草木自比,直言其散发芳香是天性使然,“本心”强调自然本真的品性,而“何求”以反问句式驳斥了草木为迎合“美人”(即外界赏识者)而存在的观点,突出其不为他人折取而改变本性的态度。由此可知,诗人借物喻人,将草木的生存逻辑类比贤人的处世哲学: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本是遵循内心操守的“本分”,而非为博取功名富贵或外界称誉。尾联通过这一手法,鲜明展现了诗人在遭贬后仍坚守节操、不谄媚求荣的清高志趣,传达出对功利化价值观的否定与对自身品格的坚守。
14.A 15. 经济繁荣、热闹 江面开阔、江水丰沛 16.甲诗:借桓伊的笛声表达了怀古之忧愁、历史沧桑感;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乙诗:借归雁传书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羁旅的愁苦。
【导语】这两首并置的诗歌形成有趣的时空对话。杜牧《润州》以历史回眸展现江南风物变迁,寺庙冷清与酒楼繁华的对比暗含盛衰之叹;王湾《次北固山下》则聚焦行旅途中的自然意象,以开阔江景反衬羁旅乡愁。两诗尾联均以声音作结(笛声/雁声),却分别指向历史虚无与空间阻隔,体现唐人面对时空的不同抒情维度。
14.本题考查诗歌意境。“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描绘的是曾经繁华的地方如今变得荒凉冷落,有昔盛今衰之感。
A.相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燕子从前在王谢堂前,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表现了世事变迁、昔盛今衰,与题干诗句意境相似;
B.不同,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C.不同,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抱负;
D.不同,表达的是在困境中出现希望的喜悦;
故选A。
15.本题考查诗歌比较。
杜牧写“酒楼”,“绿水桥边多酒楼”意思是桥边荡漾绿水增添很多酒楼,突出了润州市井繁华、商业发达、繁荣热闹的特点。
王湾直接写“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体现出江水浩渺、丰沛,江面开阔的特点。
16.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比较。
甲诗尾联“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意思是: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现,听他用笛声吹奏出塞的怨愁。借桓伊笛声的“出塞愁”,以历史典故抒写对往昔风流人物的追慕与现实孤寂的感慨,情感含蓄深沉。杜牧由月下笛声联想到东晋名士的风流不再,隐含对盛衰无常的感慨,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限哀愁。
乙诗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通过“归雁”这一具象意象,传递游子思归的迫切,表达游子的愁苦,情感更具体现实。“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羁旅思乡之情,表达羁旅漂泊中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17.C
【导语】两诗皆写边塞,然意境迥异。王维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绘雄浑画卷,暗含孤寂;张籍借“白草黄榆”“六十秋”抒国土沦丧之痛,锋芒直指边将无能。前者景中寓情,后者议论显志,各见匠心。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手法、情感等的理解分析。
C.《凉州词三首》(其三)前两句表现出诗人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后两句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朝廷丰厚的赏赐和边关将士玩忽职守作对比,表现出诗人对无才无德的边关将士的严正谴责和不满。选项“乙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报国杀敌收复失地之情”表述错误。
故选C。
18. 尽 尽偶然 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导语】这首诗绘初夏风光:花尽莺老,蚕眠麦熟,梅雨天时晴时雨。写行旅闲情,沽酒不择,题诗偶然。尾联以“地行仙”自喻,显罢官后安贫乐道、豁达自适的心境,平淡中见真趣。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理解。
结合“花枝已尽莺将老”可知,意思是:花枝开败,莺啼声也渐渐稀残。“尽”字描绘出花朵凋零殆尽的景象,与“莺将老”共同勾勒出春光逝去的画面,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由此可知,首联中应填“尽”。
结合“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可知,意思是:在乡村酒店买酒,哪能去挑选(好坏)呢?在驿站墙壁上题写诗,全都是偶然(为之)。“谁能择”以反问表现行旅中饮酒不择好坏的随性,与“尽偶然”所体现的题诗随意自然相呼应,展现出无拘无束的状态。由此可知,颈联中对应的是“尽偶然”。
结合“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可知,意思是:内心和悦平静,没有什么烦心事,穿着粗布衣裳、吃着粗劣食物,就像在地上行走的神仙。诗人虽身处“粗裘粝食”的清苦生活,且因得罪权贵仕途不顺,却以“地行仙”自喻,表现出内心的安然闲适。由此可知,这表达了诗人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