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6届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
历
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
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
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題用黑色签字笔在答
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鹗尊,造型以鹗(猫头鹰)为原型,头部高昂,双目圆峥,双翼
收拢,既保留猛禽的威严气势,又通过纹饰雕琢赋予其神秘庄重之感。甲骨文中多次记
载商王祭祀鹗神,认为鹗是沟通人神的灵禽。该器物反映的文化内涵是
A.民惟邦木
B.崇德尚礼
C.敬神保民
D.天人感应
2.下面为两汉刺史任迁统计表。其中,县令和侍御史在汉代都是等级不高的官僚,议郎、尚
书丞、中郎将等为中央官。据此可知,汉代
汉代刺史任迁统计表
共
其
谏
博
郎将一
公府檬二
尚书丞一
五
传御史十
公国相
县令十五
上佐五
大夫一
迁刺史
A.专制皇权空前加强
B.刺史的遴选看重基层经历
C.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D.中央不断强化对地方控制
3.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成员王廙(王羲之叔父)在绘画中开创“书画同体”理论,将士族
崇尚的玄学思辨融人笔墨,其《异兽图》既保留汉代画像石的雄浑风格,又以“一笔画”技
法表现线条的飘逸感,被评为“理意兼得,甚有骨气”。这种艺术创作反映了东晋士族
A.借艺术实践强化文化身份认同
B.通过技法创新突破门第制度束缚
C.以玄学理论颠覆传统绘画法度
D.用艺术重构南方政权的文化正统
高三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B
4.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北宋在河北缘边设置“榷场”与辽贸易,规定辽商需以白银或绢帛
折算交易,严禁以铜钱支付。同时政府在榷场设“监官”,专门核查辽商携带的货物种类
与数量,对走私硫磺、弓箭等军用物资者处以重刑,但允许辽地药材、皮毛自由进人。这
A.说明辽宋军事对峙阻碍贸易发展
B.体现了北宋对边境贸易的管控与引导
C.导致辽宋之间商品交流日益萎缩
D.反映了北宋白银货币化进程已经完成
5.明代中期,儒学家罗饮顺在《困知记》中提出:“道一而已,散在万事。”他主张“于日用间体
认天理”,认为伦理道德并非玄奥教条,而是存在于百姓耕织、商贾贸易等日常活动中。
这一观点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心学流派内部出现分化
C.理学思想的世俗化
D.工商皆本观念广泛传播
6.1896年,盛宣怀在奏请创办南洋公学时提出:“拟设铁路、电报两科,选募生徒,延请中西
教习,分门讲授。”但在学堂实际运营中,却因“士绅疑学堂为洋教所设,民间误西学为奇
技淫巧”,导致招生困难;且因“经费仰赖官款,常遇拨款延缓,校舍修缮、仪器购置多受掣
肘”。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
A.传统观念对新式学堂的抵制
B.晚清政府对教育近代化重视不足
C.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的艰难
D.中西文化冲突阻碍近代教育发展
7.下表为近代中国农产品出口与工业制品进口数据(单位:千海关两)。据表可知,1880一
1920年中国
年份
棉花出口额
大豆出口额
机器进口额
煤油进口额
1880
31
57
3
23
1900
242
451
211
2282
1920
1671
2319
1185
5717
A.对外出口贸易速度领先世界
B.对外贸易结构实现根本转型
C.成为列强资本输出主要场所
D.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深度拓展
8.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关税协定》,规定“日本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中国
则保证对日本货物所课税率,应与其他各国货物税率相同,且不超过1925年北京关税会
议所定之税率”。这一条约的签订
A.体现了国民政府的外交策略
B.标志着中日平等外交关系的确立
C.使中国彻底收回关税自主权
D.直接推动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
B2026届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7
8
答秦
D
B
Y
B
C
D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A
A
D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25分)
(1)有利条件:中原地区深厚的戏曲文化积淀:商品经济发展,庙会等场所提供演出平台:河南梆子吸收民问艺术元素,
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清代社会相对稳定,人口流动促进剧种传播:民众对娱乐文化的需求增加。(8分,每点2分,
答出四点即可)
(2)特点:政府主导与专业院团建设相结合;传统传承与现代教育模式相融合:剧日整理与时代创新相统一;借助现代
媒介扩大传播范围:注重文化保护与国际交流相促进。(8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3)文化价值:豫剧是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和传承豫剧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民
族认同感: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展现中华文化魅力。(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具体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戏曲院团发展:推动戏曲进校园、进社区,培养年轻观众: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戏曲
传播和推广:鼓励创作反映时代生活的新剧目:加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融合。(5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
满分)
【评分细则】
(1)有利条件8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能够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并予以概括,并结合清代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进行
分析。
(2)特点8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结合材料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3)文化价值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结合材料从保护和传承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具体措施5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从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18.【答案】(15分)
(1)历史背景:伦敦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基督教在社会生活中影响深远: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王
权与城市自治权的相互作用。(7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得满分)
(2)评价: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加速了工业化进程:改善了城市公共卫生,减少了疫病传播:提升了城市整体环境品
质;加别了城市空问的阶层分化:破坏了传统城市风貌与历史遗产。(8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评分细则】
(1)背景7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得满分。要涉及中占时期伦敦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背绿。
(2)评价8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要涉及积极和消极方面。
19.【答案】(12分)
示例1:
论题:晚清民国时期报刊对妇女的认知反映了社会思想解放的逐步深化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B2026届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B
A
B
C
0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A
A
D
B
D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鹨尊作为祭祀用器,其造型融合猛禽威严与神秘纹饰,且鹨被视为“沟通人神的灵禽”,体现了古人通
过器物与神灵建立联系,认为自然物象〔鹨)可作为人神感应的媒介,这与“天人感应”中强调天,神与人之间存在互动感
应的内涵相符,故D项正确。“民惟邦本”侧重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如需家民木思想,材料未涉及对民众地位的强调,
排除A项:“崇德尚礼”强调道德修养与礼仪规范,材料中鹨尊的功能是祭祀神灵,与伦理道德或礼仪制度的构建无关,
排除B项:“敬神保民”核心是敬畏神灵与保佑民众的结合,材料吏突出鹨作为人神沟通的桥梁,未体现“保民”的具体指
向,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信息可知,两汉迁刺史的59人中,县令最多,达到15人,约占比1/3。其次为侍御史,共10
人,约占比1/6。这二者是迁任刺史最主要的途径,而县令和待御史在汉代都是等级不高的官僚,这说明汉代刺史的透
选极为看重基层经历,故B项正确。专制桌权得到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A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闻述的主题是刺
史的选拔,不能推测监察体系日益完备,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央不断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东普士族将玄学思辨与绘画技法融合,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注入士族特有的审美追求,如“一笔画”的飘逸
感,本质是通过艺术创作构建区别于庶族的文化符号体系,以此强化门阀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故A项正确。B项“突
破门第”与史实相悖,东晋门阀制度下,书画技艺是士族维持门第壁垒的文化资本,排除:C项“颠覆传统”与材料中“保留
汉代画像石风格”矛盾,士族艺术实际是对传统的改造而非颜覆,排除:D项“重构南方政权的文化正统”属于过度解读,
材料仅涉及士族个体的艺术实践,未提及政权层面的文化建构,排除。
4.【答案】B
【解析】由材料“设置‘榷场’与辽贸易”“严禁以铜钱支付”“设‘监官'核查货物“严禁走私军用物资“允许辽地药材、皮
毛自由进入“可知,北未通过设立专门贸易场所、规范支付方式、设立监管官员、区分商品类型管控等手段,对辽宋边境
贸易进行了系统管理,既限制敏感物资流通,又保障民生商品交换,体现了对边境贸易的管控与引导,故B项正确。材
料中北未与辽通过椎场开展贸易,且允许部分商品自由流通,说明军事对侍并未完全阻碍贸易发展,排除A项:政府的
规范管理有利于贸易有序进行,材料未体现商品交流“日益萎缩”,排除C项:北宋白银货币化进程在明清时期才完成,
材料中“以白银折算交易”仅为边境贸易的特殊支付方式,并非白银货币化完成的标志,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罗软顺强调“于日用间体认天理”,将天理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相联系,并进一步将伦理道德与市井实践相结合,
这反映了明代理学思想的世俗化,故C项正确。明代儒学仍为官方正统思想,罗软顺的主张属于理学内部的自我调适,
并未动摇儒学地位,排除A项:罗钦顺属于程朱理学阵营,其思想旨在强调“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与心学“发明木心”
的主张存在差异,且材料未体现心学流派分化,排除B项;“工商皆本”是黄宗羲等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与罗钦顺强
调伦理世俗化的主旨无关,且该观念在明代中期尚未广泛传播,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推动教育近代化,体现了近代化的积极探索:但学堂面临土绅误解、民间偏见导致的招生
困难,以及经费依赖官款带来的运营阻碍,反映出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受到传统观念、资金体制等多重因素制约,在困境
中推进,本质上体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艰难,故C项正确。传统观念的抵制是材料中“士绅疑学堂为洋教所设,
民间误西学为奇技淫巧”的直接体现,但这只是近代化艰难的具体表现之一,并非本质反映,排除A项:材料未明确体现
晚清政府对教育近代化的态度,经费拨款延缓更多是财政体制问题,不能直接等同于重视不足,且该选项未潮盖传统观
念的阻碍,表述片面,排除B项:中西文化冲突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招生困难和经费问题并非都由文化冲突导致,其也
只是近代化艰难的部分原因,排除D项。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