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电场力的功 电势能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 电场力的功 电势能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1 14:5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电场力的功 电势能》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一章第四节,是静电场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教材从功和能量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理解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并由此引出电势能的概念。这一节在知识结构上承前启后:既是对前面“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深化应用,又为后续学习“电势”“电势差”“等势面”以及电路中的电压概念奠定基础。教材通过类比重力场中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电势能的物理图景,体现了物理学中“类比迁移”的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掌握了功、动能、重力势能等基本概念,也初步了解了电场的基本性质。但将“功—能”关系迁移到电场中仍存在认知障碍,尤其是对“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这一抽象特性缺乏直观体验。此外,学生在处理矢量与标量混合问题时容易混淆方向性与能量守恒逻辑。针对这些困难,教学中应强化实验演示与情境模拟,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不同路径下电场力做功情况,辅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电场力做功的特点,掌握其计算公式W = qEd(匀强电场)及一般表达式W = qU;能够辨析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本质特征。
2. 建立电势能的概念,理解电势能变化与电场力做功之间的关系ΔEp = -W电,能判断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势能的增减情况。
科学思维
1. 运用类比法,将重力场中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迁移到电场中,形成“功—能转化”的系统性思维框架。
2. 通过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与能量变化,发展模型建构与逻辑推理能力,提升解决综合性问题的思维品质。
科学探究
1. 设计并参与模拟实验,观察电荷在不同路径下移动时电场力做功是否相同,验证“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规律。
2. 在教师引导下提出假设、收集数据、归纳结论,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增强实证意识与协作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认识到电势能是电磁现象中普遍存在的能量形式,在现代科技如粒子加速器、静电除尘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2.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讨论与交流中尊重他人观点,勇于表达独立见解,体现合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电场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及其与路径无关的特性。
2. 理解电势能的概念,明确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ΔEp = -W电。
难点
1. 理解“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物理本质,建立保守力场的能量观。
2. 区分电势能属于“系统”而非单个电荷所有,理解其相对性和参考点选择的意义。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类比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静电场模拟软件、带电小球轨道演示仪、激光笔、白板、导学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瀑布与滑梯中的能量转化
教师播放一段自然瀑布水流下落与儿童在游乐场滑梯下滑的慢动作视频,同时配以旁白:“水从高处落下,速度越来越快;孩子从滑梯顶端滑到底部,也是越滑越快。这背后是什么能量在起作用?”随后画面切换至两块平行金属板之间悬挂一个带电小球的实验装置,小球在电场中缓慢摆动。“如果这个小球带上了电荷,在电场中移动,它的能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通过对比重力场与电场中物体的运动现象,激发学生思考:是否存在一种类似于“重力势能”的“电势能”?进而引出课题——《电场力的功 电势能》。
(二)、回顾旧知,搭建认知桥梁
教师提问:“在力学中,我们是如何定义重力做功的?它与重力势能有何关系?”引导学生回忆:
重力做功WG = mgh(只与高度差有关),且WG = -ΔEpG,即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紧接着设问:“那么,在电场中,电场力是否也会做功?这种功是否也与某种能量相关?如果是,这种能量叫什么?如何计算?”
利用PPT清晰列出上述公式,并标注关键词“路径无关”“能量转化”,为后续类比做好铺垫。 1. 观看视频,联想已有经验。
2. 回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关系。
3. 思考电场中是否存在类似规律。
4. 提出初步猜想并参与讨论。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联想迁移:☆☆☆
问题意识:☆☆☆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学生关于“功—能”关系的已有认知,利用类比思维架起力学与电磁学之间的桥梁,使抽象的电势能概念更具可感知性,为新知学习提供心理准备和逻辑起点。
新知探究一
【12分钟】 一、探究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一)、理论推导: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幅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示意图,场强E向右,放置一个正电荷+q。设定该电荷从A点沿直线移动到B点,位移为d,AB连线与电场方向夹角为θ。引导学生运用功的定义式W = F·s·cosα进行推导:
电场力F = qE,方向与E相同;位移s = d;两者夹角为θ,则W_AB = qE·d·cosθ。
进一步指出:d·cosθ恰好是A、B两点在电场方向上的投影距离,记作L,因此W_AB = qEL。
强调:只要A、B两点在电场方向上的距离L不变,无论电荷走的是直线还是折线甚至曲线,电场力做的功都相同!
举例说明:若电荷先从A到C再从C到B,其中AC垂直于电场方向,CB平行于电场方向,则AC段电场力不做功(因力与位移垂直),CB段做功为qEL,总功仍为qEL,与直接走AB一致。
(二)、动画演示:非匀强电场中路径无关性的普遍性
使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点电荷产生的非匀强电场中,试探电荷+q分别沿三条不同路径(直线、折线、圆弧)从M点移动到N点的过程。每条路径旁边实时显示电场力做功的积分计算结果,最终三者数值完全相等。
教师解释:“虽然非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处处不同,但由于电场力是保守力,其做功仍然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路径无关。”
补充说明:这与摩擦力做功(依赖路径长度)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电场力的独特性质。
(三)、归纳总结:建立“保守力场”初步概念
教师总结:“凡是做功与路径无关的力,我们都称之为‘保守力’,其所对应的场称为‘保守力场’。重力场、静电场都是典型的保守力场。这类场可以引入‘势能’的概念。” 1. 跟随教师推导公式。
2. 分析不同路径下的做功情况。
3. 观察动画,验证结论。
4. 理解“保守力”概念内涵。
评价任务 公式推导:☆☆☆
现象观察:☆☆☆
概念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严密的数学推导与直观的动态演示相结合,帮助学生突破“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这一抽象难点。由特殊(匀强电场)到一般(非匀强电场),层层递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空间想象力,同时渗透“保守力场”的科学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新知探究二
【15分钟】 一、构建电势能概念 (一)、类比迁移:从重力势能到电势能
教师再次回到重力场的情境:“当我们把一个物体举高,我们克服重力做功,储存了重力势能;当它下落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随即提出类比问题:“在电场中,如果我们把一个正电荷从低电势区域移到高电势区域,需要克服电场力做功,这部分功转化为什么形式的能量?”
引导学生得出:应该转化为储存在电荷—电场系统中的能量,即“电势能”。
明确指出:电势能是由电荷与电场共同决定的,属于系统共有,不是单个电荷独自拥有的。
(二)、定义电势能变化量:ΔEp = -W电
教师板书关键关系式:电场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减少的量,即 W_电 = -ΔEp 或 ΔEp = Ep初 - Ep末。
举例说明:
① 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A点加速运动到B点,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
② 外力克服电场力将正电荷从B点缓慢移回A点,外力做正功,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通过两个互逆过程的对比,加深学生对能量转化方向的理解。
(三)、讲解电势能的相对性与零势能面
教师设问:“我们说某处的重力势能是多少,必须先选定参考平面。电势能是否也需要参考点?”
答案是肯定的。强调:电势能具有相对性,通常选取无穷远处或大地作为零电势能点。
举例:在点电荷Q形成的电场中,距其r处的试探电荷q具有的电势能为 Ep = kQq/r(以无穷远为零势能点)。
提醒学生注意:只有电势能的变化量才有绝对意义,而具体数值依赖于参考点的选择。 1. 参与类比推理过程。
2. 理解电势能归属系统。
3. 掌握ΔEp = -W电关系。
4. 明确零势能点的重要性。
评价任务 类比能力:☆☆☆
公式应用:☆☆☆
概念辨析:☆☆☆
设计意图 通过强有力的类比策略降低认知难度,使学生在熟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知。重点澄清“电势能属于系统”这一易错点,避免学生误认为电荷“自带”电势能。结合实例分析能量转化方向,强化ΔEp = -W电的核心规律,培养学生能量守恒的思想。
巩固应用
【8分钟】 一、典型例题解析 (一)、例题呈现: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分析
题目如下:
“如图所示,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E = 1.0×10^4 N/C,一带电量为q = +2.0×10^-8 C的小球质量m = 4.0×10^-6 kg,从A点静止释放,沿电场线方向移动距离d = 0.2 m到达B点。求:
(1)电场力对小球做的功;
(2)小球电势能的变化量;
(3)小球到达B点时的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解答:
(1)W = qEd = (2.0×10^-8) × (1.0×10^4) × 0.2 = 4.0×10^-5 J;
(2)ΔEp = -W = -4.0×10^-5 J,表示电势能减少了4.0×10^-5 J;
(3)根据动能定理:W = ΔEk = mv v = √(2W/m) = √(2×4.0×10^-5 / 4.0×10^-6) = √20 ≈ 4.47 m/s。
(二)、变式训练:反向移动与外力做功
追问:“若要将该小球从B点匀速移回A点,外力需做多少功?此时电势能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移动意味着合力为零,故外力大小等于电场力,方向相反。外力做功W_外 = Fd = qEd = 4.0×10^-5 J,正值表示能量输入系统,电势能增加4.0×10^-5 J。
强调:电场力做功仅由初末位置决定,而外力做功则体现了人为干预下的能量输入过程。 1. 审题并尝试独立解题。
2. 参与师生互动解题过程。
3. 理解动能与势能转化关系。
4. 完成变式问题的思考。
评价任务 计算准确:☆☆☆
逻辑清晰:☆☆☆
迁移灵活:☆☆☆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例题与变式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关系的理解。题目设计涵盖功的计算、能量变化判断及与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体现知识整合性,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5分钟】 一、升华式总结:从能量视角看世界 (一)、结构化回顾知识点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核心脉络:
今天我们沿着“功—能”这条主线,深入探讨了电场中的能量问题。我们发现,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这是一个保守力的重要特征。基于这一点,我们引入了电势能的概念,并建立了关键关系式:电场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即 W_电 = -ΔEp。这不仅是公式,更是一种能量守恒的哲学体现。
(二)、情感升华与展望未来
爱因斯坦曾说:“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今天所学的每一个公式,都是人类智慧对自然法则的一次深刻洞察。电势能不仅存在于课本之中,它驱动着电子在芯片中穿梭,支撑着闪电划破长空,也蕴藏在每一次心电图的跳动里。希望同学们不仅能记住ΔEp = -W电,更能感受到物理学中那种简洁而深邃的美。未来的你,或许就在某个实验室里,用今天的知识去解锁新的能源、设计更快的计算机、甚至探索遥远星体的电场奥秘。让我们带着好奇与敬畏,继续在这条通往真理的路上前行。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结构。
2. 理解能量守恒的深层意义。
3. 感受物理之美与科学精神。
4. 树立探索未知的志向。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价值认同:☆☆☆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升华式”双重总结方式,既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网络,又通过名言引用与现实关联提升课堂格调,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与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统一。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改正:
(1)电场力做功与电荷移动的路径有关。( )
(2)电势能是电荷单独具有的能量。( )
(3)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一定减少。( )
(4)在点电荷电场中,离场源电荷越近,电势能越大。( )
2. 一个带电量为-3.0×10^-6 C的粒子在电场中从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做功为6.0×10^-4 J。求:
(1)该粒子电势能的变化量;
(2)若A点电势能为零,则B点电势能为多少?
二、能力提升题
3. 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E = 5.0×10^3 N/C中,有一质量为m = 2.0×10^-4 kg、带电量为q = +4.0×10^-6 C的小球从P点由静止下落,经过时间t = 0.4 s到达Q点,PQ间竖直距离h = 0.8 m。求:
(1)电场力对小球做的功;
(2)小球电势能的变化量;
(3)小球到达Q点时的动能。(g取10 m/s )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1)× 改正: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 改正:电势能是电荷与电场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3)√
  (4)× 改正:对于正电荷,离场源电荷越近电势能越大;对于负电荷则相反。
2. 解:
(1)ΔEp = -W_电 = -6.0×10^-4 J,电势能减少了6.0×10^-4 J。
(2)EpB = EpA + ΔEp = 0 + (-6.0×10^-4) = -6.0×10^-4 J。
二、能力提升题
3. 解:
(1)W = qEh = (4.0×10^-6) × (5.0×10^3) × 0.8 = 1.6×10^-2 J;
(2)ΔEp = -W = -1.6×10^-2 J;
(3)重力做功WG = mgh = (2.0×10^-4) × 10 × 0.8 = 1.6×10^-2 J;
  总功W_总 = WG + W_电 = 1.6×10^-2 + 1.6×10^-2 = 3.2×10^-2 J;
  由动能定理:W_总 = Ek Ek = 3.2×10^-2 J。
板书设计
§1.4 电场力的功 电势能
一、电场力的功
1. 特点:与路径无关 → 保守力
2. 匀强电场:W = qEd cosθ = qEL
3. 一般情况:W = qU(后续学习)
二、电势能(Ep)
1. 定义:电荷与电场组成的系统所具有的能量
2. 关系式:W_电 = -ΔEp
  → ΔEp = Ep初 - Ep末
3. 相对性:需选零势能点(常选无穷远或大地)
三、能量转化图示:
电荷移动 ← 功 → 能量变化
↑     ↓   ↑
外力做功 电场力做功 电势能变化
(+)   (+)   (-)
输入能量 释放能量 减少储能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成功运用类比法将重力势能迁移到电势能,有效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门槛,课堂反馈积极,多数学生能准确表述ΔEp = -W电的关系。
2. 多媒体动画生动展示了不同路径下电场力做功的等效性,增强了直观感受,突破了“路径无关”这一抽象难点。
3. 例题设计层次分明,既有基础计算又有综合应用,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升了课堂实效性。
不足之处
1. 对“电势能属于系统”这一概念的讲解仍显仓促,部分学生在作业中仍将电势能归于电荷本身,说明还需加强辨析训练。
2. 合作探究环节时间略紧,未能充分展开小组讨论,学生自主生成的问题较少,今后应预留更多互动空间。
3. 板书布局虽清晰,但缺少色彩区分,重点不够突出,建议使用双色笔强化关键公式与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