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电势 电势差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电势 电势差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1 14:5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电势 电势差》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一章第五节《电势 电势差》,是静电场核心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在学生已掌握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描述电场能量属性的物理量——电势与电势差,为后续学习电容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以及电路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本节通过类比重力势能引出电势能,再由电势能的变化定义电势差,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体现了从“力”到“能”的思维跃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掌握了电场强度、功和能量的基本概念,具备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基础。但由于电势是标量且具有相对性,学生容易与矢量的电场强度混淆;同时,“电势高低”与“电势能大小”的关系常成为理解难点。此外,学生对抽象的能量概念感知较弱,缺乏直观体验。因此,教学中需借助生活情境、实验演示和类比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促进深度理解。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掌握其定义式及单位。
2. 能够区分电势、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不同,理解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建立“场”的能量观。
科学思维
1. 通过类比重力场中的高度与重力势能,构建电势与电势能的对应关系,发展类比推理能力。
2. 运用功能关系推导电势差的表达式UAB = WAB/q,提升公式推导与逻辑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
1. 设计并参与模拟实验或数字化实验,观察不同位置试探电荷的电势能变化,归纳电势分布规律。
2. 在问题驱动下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假设并通过计算验证,培养提出问题、分析证据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认识电势差在科技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心电图、示波器),增强将物理知识联系实际的责任意识。
2. 在合作学习中尊重他人观点,勇于表达见解,养成严谨求实、协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电势差的定义及其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UAB = WAB/q。
2. 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本身能量属性的物理量,具有相对性。
难点
1. 区分电势高低与电势能大小的关系,避免与电场强度方向混淆。
2. 理解电势的相对性与电势差的绝对性,掌握选取零势点的意义。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类比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静电场模拟软件、数字电压表、两块金属板构成的平行板电容器装置、导线、电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5分钟】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并提问:
展示一段医生使用心电图仪检测病人心脏活动的画面,屏幕上跳动着起伏的曲线。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台仪器测量的是什么吗?它记录的是人体内部微弱的电信号变化,而这些信号的本质就是不同部位之间的‘电压’差异。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称之为‘电势差’。为什么同一个电场中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电势?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它又如何影响电荷的运动?”
紧接着,教师出示一张山地地形图,标注A、B两点,A点海拔高,B点低。提问:“如果一个小球从A滚到B,重力做什么功?它的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类比一下,在电场中有一个正电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电场力是否也会做功?它的能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二)、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总结道:“正如‘高度’决定了物体在重力场中的势能一样,电场中也存在一个类似的物理量来描述电荷的能量状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电势’与‘电势差’。我们将沿着‘功—能’这条主线,揭开电场能量属性的神秘面纱。”随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1.5 电势 电势差》,并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电势与电势差的物理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学会分析电荷在电场中的能量变化。 1. 观看视频,思考心电图背后的物理原理。
2. 回忆重力场中高度与势能的关系,尝试进行类比迁移。
3.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和目标。
4. 提出初步疑问,进入探究状态。
评价任务 观察反应:☆☆☆
类比联想:☆☆☆
目标认同:☆☆☆
设计意图 以真实医疗场景切入,体现物理知识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责任感;通过“重力势能—电势能”的类比,激活已有认知经验,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门槛;设置问题链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
新知建构,层层推进
【18分钟】 一、回顾电场力做功特点,铺垫能量转化基础。 (一)、引导复习静电力做功的路径无关性。
教师首先提问:“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电场力对电荷做功有什么特点?”待学生回忆起“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后,教师进一步解释:“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像定义重力势能那样,为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定义一种能量——电势能。因为只有保守力才能定义势能,而静电力正是保守力。”接着,教师在PPT上展示一个点电荷Q形成的电场,在其中标出两点M和N,放入试探电荷q,沿两条不同路径从M移到N,分别计算电场力做的功W1和W2,并说明两者相等,从而强化“功与路径无关”的结论。
二、引入电势能概念,建立功能关系桥梁。 (一)、类比重力势能,定义电势能。
教师引导:“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重力势能Ep = mgh,其中h是相对于参考平面的高度。类似地,在电场中,电荷q具有的电势能Ep也应该与其所在位置有关。我们可以规定: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等于把电荷从该点移到零势能位置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功。”教师特别强调:“电势能属于‘电荷与电场’这个系统共有,不是电荷单独拥有,也不是电场单独具有。”为了加深理解,教师举例说明:在一个正点电荷Q的电场中,放入一个正试探电荷q,当q远离Q时,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反之则增加。这就像小球远离地球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一样。
三、突破核心概念,定义电势与电势差。 (一)、提出问题:为何需要引入“电势”?
教师设问:“电势能虽然有用,但它依赖于试探电荷q的大小。如果我们换一个电量更大的电荷放在同一点,它的电势能就会更大。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无法单纯用‘电势能’来描述电场本身的能量特性,因为它掺杂了试探电荷的因素。那么,有没有一个只反映电场本身性质、与试探电荷无关的物理量呢?”
(二)、引导推导电势差公式。
教师继续引导:“既然电场力做功WAB与路径无关,且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即WAB = EpA - EpB。而电势能Ep又与q成正比,所以我们考虑比值WAB/q。这个比值应该只与电场本身和位置A、B有关,而与q无关!”随即,教师在黑板上写出:
UAB = WAB/q = (EpA - EpB)/q = φA - φB
并解释:这个比值UAB就叫做A、B两点间的电势差(电压),单位是伏特(V)。而φA = EpA/q 就是A点的电势,表示单位正电荷在该点具有的电势能。
(三)、强调电势的相对性与电势差的绝对性。
教师指出:“电势φ是一个相对量,它的数值取决于零势点的选择,通常取无穷远或大地为零势点。但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差UAB是绝对的,不随零势点改变。”为说明这一点,教师举例如下:若规定A点电势为5V,B点为3V,则UAB=2V;若将零势点提高2V,则A变为3V,B变为1V,但UAB仍为2V。这就像海拔高度可变,但两地高差不变一样。 1. 回忆并阐述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2. 理解电势能是系统共有的能量,分析其变化规律。
3. 思考为何需要引入与试探电荷无关的新物理量。
4. 参与推导过程,理解电势差与电势的定义逻辑。
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
公式推导:☆☆☆
本质把握:☆☆☆
设计意图 遵循“现象—规律—概念—应用”的认知路径,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生成的必要性;利用“功—能”关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突出物理思想的一致性;采用类比法化解抽象难点,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实现知识迁移;强调电势差的绝对性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实验探究,深化理解
【10分钟】 一、演示平行板电容器电势分布实验。 (一)、搭建实验装置,讲解原理。
教师展示由两块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连接直流电源(如12V电池),形成匀强电场。用绝缘支架固定一根金属探针,连接数字电压表的正极,电压表负极接地(即接电源负极,设为零势点)。教师说明:“现在我将探针依次接触电容器内不同位置的导电纸或直接伸入间隙,电压表显示的就是该点相对于地的电势。”
(二)、操作演示,引导观察记录。
教师缓慢移动探针,从靠近负极板的位置开始,逐步向正极板移动,每间隔一定距离读取一次电压值,并请一名学生协助将数据记录在黑板表格中。例如:
位置靠近负极中间偏负 中央中间偏正靠近正极 电势 1.0 V 3.5 V6.0 V8.5 V 11.0 V
观察发现:电势随位置均匀升高,呈线性分布。教师提问:“这说明在匀强电场中,电势是如何变化的?”引导学生得出“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的结论。
二、引导学生分析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一)、结合数据推导E = U/d。
教师引导:“已知两板间距d=0.1m,总电压U=12V。根据实验数据,中央到负极的电势差约为5V,距离约0.05m。计算得E ≈ 5V / 0.05m = 100 V/m。而整体E = 12V / 0.1m = 120 V/m,接近一致。”由此引出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式E = U/d,为下一节学习埋下伏笔。 1.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电势数据。
2. 分析数据规律,归纳电势变化趋势。
3. 验证“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的结论。
4. 初步感知E与U的关系。
评价任务 实验观察:☆☆☆
数据分析:☆☆☆
规律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可视化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抽象的“电势”转化为可测量的具体数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数据和归纳结论的能力;实验结果直接支持理论结论,增强说服力;提前渗透E与U的关系,体现知识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典例剖析,巩固提升
【7分钟】 一、讲解典型例题,规范解题思路。 (一)、呈现例题1:电势差与做功计算。
题目:在电场中把一个电荷量q = -2.0×10 C的点电荷从A点移到B点,克服电场力做功6.0×10 J。求:(1) 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2) 若规定B点电势为零,则A点电势是多少?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解:(1) 电场力做功WAB = -6.0×10 J(因是克服电场力做功)
由UAB = WAB/q 得:
UAB = (-6.0×10 ) / (-2.0×10 ) = 30 V
(2) 由UAB = φA - φB,φB = 0,故φA = UAB = 30 V
强调:负电荷移动时做功符号的处理,以及电势差与电势的关系。
(二)、呈现例题2:电势高低判断。
题目:如图所示为某电场的电场线分布,a、b为电场线上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
B. a点电场强度大于b点电场强度
C. 正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大于在b点的电势能
D. 将负电荷从a移到b,电场力做正功
教师引导学生逐项分析: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 → A正确;电场线疏密反映E大小 → B需视图判断;正电荷在高电势处电势能大 → C正确;负电荷从高电势移向低电势,电场力做负功 → D错误。最终确定答案为A、C。 1. 听讲并记录解题步骤。
2. 理解电势差与做功的符号关系。
3. 掌握电势高低的判断方法。
4. 辨析电势、电场强度与电势能的区别。
评价任务 公式应用:☆☆☆
符号判断:☆☆☆
概念辨析:☆☆☆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例题训练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对电势差定义式的理解和符号规则的掌握;通过多选项辨析题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澄清常见误区;板书示范规范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5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本节知识体系。 (一)、师生共同梳理知识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今天我们沿着‘功—能’这条主线,完成了对电场能量属性的探索。首先,我们认识到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因此可以定义电势能;但由于电势能依赖于试探电荷,我们需要一个更本质的量——于是我们引入了电势差UAB = WAB/q,它是电场中两点间的固有属性;进而定义了电势φ,它是相对于零势点的相对量。我们还通过实验验证了在匀强电场中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并初步感知了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
二、升华情感,联系科技与人生。 (一)、引用名言,感悟物理之美。
教师深情总结:“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推动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今天我们所学的‘电势’,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它支撑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从手机屏幕的点亮,到医院里的心电监护,再到遥远太空的卫星通信,无一不在诉说着‘电压’的力量。希望同学们不仅能掌握这些公式,更能体会物理背后的思维之美——那种从现象中提炼本质、用简洁语言描述复杂世界的智慧。愿你们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也能像探索电场一样,勇敢追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理之光。” 1. 参与知识梳理,构建思维导图。
2. 理解电势概念的物理本质。
3. 感受物理与科技、生活的紧密联系。
4. 升华学习情感,树立科学理想。
评价任务 知识梳理:☆☆☆
思想感悟:☆☆☆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升华式总结,既帮助学生系统整合知识,又提升课程的思想高度;引用爱因斯坦名言增强文化厚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敬畏与热爱;将电势的学习延伸至科技进步与人生追求,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关于电势和电势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势是矢量,方向由高电势指向低电势
B. 电势差的大小与零势点的选择有关
C. 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D.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与试探电荷的电量成反比
2. 在电场中,把电荷量为4.0×10 C的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功8.0×10 J。求:
(1)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
(2)若φB = 0,则φA为多少?
二、能力提升题
3. 如图所示为一对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图,O为连线中点,a、b为中垂线上关于O对称的两点,c、d为连线上关于O对称的两点。请比较以下各点的电势高低:
(1)φa 与 φb
(2)φc 与 φd
(3)φa 与 φc
(要求写出判断依据)
三、实践拓展题
4. 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哪些设备利用了电势差原理工作(至少列举三种),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C 【解析】电势是标量,A错;电势差是绝对的,B错;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C正确;电势是电场本身的属性,与试探电荷无关,D错。
2. 解:(1)UAB = WAB/q = (8.0×10 )/(4.0×10 ) = 20 V
(2)由UAB = φA - φB,φB = 0,得φA = 20 V
二、能力提升题
3. 解:(1)φa = φb,因为中垂线是等势线;
(2)φc > φd,c靠近正电荷,d靠近负电荷;
(3)φa > φc,中垂线上电势高于负电荷一侧的电势。
板书设计
1.5 电势 电势差
【左侧主板书】
一、电场力做功特点:
W 与路径无关 → 可定义电势能 E_p
二、电势能 E_p:
→ 属于“电荷+电场”系统
→ W_AB = E_pA - E_pB
三、电势差 U_AB:
定义式:U_AB = W_AB / q
单位:伏特(V)
特点:绝对量,与零势点无关
四、电势 φ:
φ = E_p / q
相对性:与零势点选择有关
φ_A - φ_B = U_AB
五、重要结论:
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右侧副板书】
类比:高度 h —— 电势 φ
   重力势能 mgh —— 电势能 E_p
   重力做功 mgΔh —— 电场力做功 qU
实验现象:匀强电场中电势线性变化
→ E = U/d(预告)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成功运用“心电图”这一生活实例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社会责任感,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2. 通过“重力场—电场”的系统类比,帮助学生顺利跨越抽象概念的理解障碍,多数学生能准确说出电势与高度的对应关系。
3. 实验演示直观展示了电势的空间分布,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数据记录与分析过程提升了科学探究素养。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处理负电荷移动时的功与电势差符号关系仍显混乱,反映出对“克服电场力做功”的理解不够深入。
2. 课堂前半段节奏稍快,个别基础薄弱学生在公式推导环节出现思维滞后现象。
3. 小组讨论时间略显不足,未能充分展开对“电势能归属”问题的深度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