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电容器 电容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电容器 电容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1 14:5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电容器 电容》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一章第8节,是静电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从生活实例引入电容器,通过平行板电容器的结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电容的定义、公式及其决定因素。内容由浅入深,体现了“现象—模型—规律—应用”的科学思维路径,为后续学习交流电路和电磁振荡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场、电势差、电荷等基础知识,能进行简单的电路分析。但对“储存电荷”这一抽象概念仍缺乏直观感知,容易将电容误解为“容纳电荷的数量”。同时,学生在理解C=Q/U中各物理量关系时易产生因果混淆。因此需借助实验演示与类比方法突破认知障碍,结合生活实例增强感性认识,提升建模能力与科学思维水平。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电容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电容的定义式C=Q/U,并能解释其物理意义。
2. 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式C=ε ε S/d,理解各参量对电容的影响机制。
科学思维
1. 通过类比水容器建立电容概念模型,发展类比推理与抽象建模能力。
2. 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电容的因素,培养逻辑分析与归纳能力。
科学探究
1. 经历观察电容器充放电实验的过程,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制定研究方案。
2. 利用数字电流表、电压传感器采集数据,分析Q-U图像特征,验证电容恒定性。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感受电容器在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
2. 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电容的概念及其定义式C=Q/U的理解与应用。
2. 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因素及表达式C=ε ε S/d。
难点
1. 理解电容是反映电容器本身属性的物理量,与是否带电无关。
2. 区分电容定义式与决定式的不同物理意义,避免概念混淆。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可变电容器演示仪、数字万用表、电源、导线、开关、电解电容、小灯泡、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闪电为何不伤人?
【5分钟】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一)、播放视频:避雷针工作原理动画。
教师播放一段模拟雷雨天气下高层建筑避雷针引雷入地的动画视频。画面中,一道闪电击中楼顶金属杆,瞬间强光闪过,但建筑物安然无恙。随后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闪电能量极大,为何没有造成破坏?是谁‘接住’了这股强大的电流?”引导学生思考能量是如何被安全疏导的。
(二)、引出储能装置——电容器。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其实,在许多防雷系统和电子设备中,有一种关键元件叫做‘电容器’,它就像一个微型‘电能仓库’,能够快速吸收并暂时储存大量电荷,然后再平稳释放。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接着展示几种常见电容器实物(陶瓷电容、电解电容、可调电容),让学生传看观察其外形差异,初步建立感性认识。
(三)、提出核心问题链,开启探究之旅。
教师进一步设问:“既然电容器能储电,那么它到底能存多少电?不同的电容器储存能力一样吗?什么决定了它的‘容量大小’?这种‘电容’又该如何科学描述?”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构建本节课的学习主线——探索“电容器”与“电容”的本质关系。 1. 观看视频,思考闪电能量如何被处理。
2. 观察实物电容器,感受其多样性。
3. 思考教师提出的三个核心问题。
4. 形成初步疑问:什么是电容?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问题意识:☆☆☆
参与程度:☆☆☆
设计意图 以避雷针这一贴近生活的高科技应用为切入点,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认知冲突。通过“谁接住了闪电”的悬念式提问,激活已有知识经验,自然引出电容器的功能定位。实物展示增强直观体验,问题链设计则明确学习方向,为后续深入探究埋下伏笔。
新知建构:从“水桶”到“电容”
【12分钟】 一、类比迁移,建立电容概念模型。 (一)、回顾旧知:水桶盛水特性分析。
教师在黑板左侧画出两个不同粗细的圆柱形水桶A和B,标出底面积S 和S (S (二)、类比过渡:构建电容器认知桥梁。
紧接着,教师在右侧画出平行板电容器示意图:两块金属极板相对放置,中间夹有绝缘介质。标注极板正负电荷分布。提问:“如果我们给这个装置充电,它也能‘存电’。那么,怎样衡量它储存电荷的能力呢?能否借鉴水桶模型?”鼓励学生尝试类比:电荷量Q对应水量V,电势差U对应水位差h,则“电容C”应类似“横截面积S”,即C=Q/U。此时正式给出电容的定义: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与两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公式为C=Q/U。
(三)、辨析深化:澄清常见误解。
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电容越大说明现在存的电越多”的错误理解,教师设例说明:“一个空的大水桶和一个满的小水杯,哪个实际水量多?但哪个储水潜力大?”引导学生区分“当前储存量”与“最大容纳能力”。同样地,一个未充电的大电容(如1000μF)虽然Q=0,但其C值远大于一个充满电的小电容(如10μF)。强调电容是描述电容器本身性质的物理量,如同水桶的形状大小,与是否装水无关。 1. 回答水桶类比问题,理解储水能力与结构的关系。
2. 尝试将水桶模型迁移到电容器上。
3. 参与讨论,理解C=Q/U的物理含义。
4. 辨析电容与电荷量的区别。
评价任务 类比能力:☆☆☆
概念理解:☆☆☆
纠错能力:☆☆☆
设计意图 采用“类比建模”策略,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水力学系统帮助理解微观电学概念,降低认知门槛。通过图形化呈现与连续追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Q、U、C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特别设置辨析环节,直面典型迷思概念,强化“电容是属性量”的科学观念,为后续定量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实验探究:谁在决定电容大小?
【15分钟】 一、设计实验,探究电容决定因素。 (一)、提出假设,明确探究方向。
教师拿出一个可调节平行板电容器装置(极板间距d可调、正对面积S可滑动改变、介质可更换)。提问:“根据刚才的类比,你觉得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电容器的电容大小?请大胆猜想。”引导学生基于结构观察提出三种可能:极板正对面积S、极板间距d、极板间介质种类。明确本环节任务:采用控制变量法逐一验证这三个因素对电容的影响。
(二)、演示实验:测量电容变化趋势。
教师连接数字电容表与可变电容器,开始第一组实验:保持S和介质不变,缓慢增大极板间距d。实时显示电容读数逐渐减小。记录几组d与C的数据点。第二组实验:固定d和介质,逐步减小正对面积S,观察电容也随之减小。第三组实验:保持S和d不变,分别插入空气、塑料片、玻璃片等不同介质,记录对应的电容值,发现介质不同电容明显不同。整个过程邀请两名学生协助操作与读数,确保数据公开透明。
(三)、数据分析,归纳物理规律。
将三组实验数据投影展示,引导学生分析:
① 当S↑ → C↑,初步判断C∝S;
② 当d↑ → C↓,初步判断C∝1/d;
③ 不同介质下C不同,说明存在介电常数影响。教师适时介绍真空介电常数ε 和相对介电常数ε 的概念,最终引出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式:C = ε ε S / d。强调该式仅适用于理想平行板电容器,且揭示了电容是由其自身几何结构和材料属性共同决定的本质特征。
二、对比辨析:定义式 vs 决定式。 (一)、梳理两个公式的功能差异。
教师在黑板上并列写出两个公式:
定义式:C = Q / U(任何电容器都适用,用于测量或计算电容)
决定式:C = ε ε S / d(仅适用于平行板电容器,揭示内部成因)
提问:“如果我把一个电容器接到电路中,改变了它两端的电压U,它的电容C会变吗?”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结论回答:不会,只要S、d、介质不变,C就不变。说明定义式是测量手段,而决定式才是根本原因。 1. 提出影响电容大小的可能因素。
2. 协助教师完成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
3.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变化规律。
4. 理解定义式与决定式的区别与联系。
评价任务 实验设计:☆☆☆
数据分析:☆☆☆
规律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可调电容器的动态演示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电容随结构参数的变化过程,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实证支持。采用“猜想—验证—归纳”科学探究流程,培养学生提出假设和控制变量的研究能力。特别设置定义式与决定式的对比环节,帮助学生厘清“是什么”与“为什么”的层次关系,深化对物理本质的理解,避免机械记忆公式。
应用拓展:电容点亮未来生活
【8分钟】 一、案例解析,感受科技魅力。 (一)、演示电容器充放电现象。
教师连接一个大容量电解电容(如4700μF/16V)、电源、开关和一个小灯泡组成串联电路。先闭合开关对电容充电数秒,再断开电源并将电容两端接入灯泡。观察到灯泡短暂发光后熄灭。重复几次,每次都能看到同样的闪光现象。提问:“灯泡的能量来自哪里?这说明电容器具有什么功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电容器可以储存电能并在需要时释放,实现了能量的暂存与转移。
(二)、联系实际,拓宽视野。
教师展示PPT图片:手机触摸屏、相机闪光灯、电动汽车启动系统、风力发电储能装置、心脏起搏器等。逐一讲解其中电容器的作用:
触摸屏:利用人体接触引起电容变化实现定位;
闪光灯:瞬间释放高压电激发氙气管发光;
电动车:超级电容辅助启动,提供瞬时大电流;
风电储能:平抑风力波动带来的电力输出不稳;
医疗设备:精确控制微小电脉冲刺激心脏跳动。
强调:“小小电容器,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它是智能时代不可或缺的‘能量管家’。” 1. 观察电容器充放电实验现象。
2. 解释灯泡发光的能量来源。
3. 了解电容器在现代科技中的多种应用。
4. 感受物理知识的实际价值。
评价任务 现象解释:☆☆☆
知识迁移:☆☆☆
科技认同:☆☆☆
设计意图 通过生动的充放电实验,将抽象的“储电”功能转化为可见的光能释放,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精选五个代表性应用场景,覆盖日常生活、高端制造与生命健康领域,展现电容器的广泛用途和技术价值。旨在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实现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升华,呼应“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目标。
课堂总结:做时代的“电容人”
【5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梳理知识脉络。 (一)、师生共构知识框架图。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逐步构建板书右侧的知识网络:
→ 电容器:结构(两极板+介质)、功能(储存电荷与电能)
→ 电容C:定义式C=Q/U(普适)、决定式C=ε ε S/d(特例)
→ 影响因素:S↑→C↑,d↑→C↓,ε ↑→C↑
→ 应用实例:触控技术、能量缓冲、医疗设备等
强调:“电容不是电荷本身,而是衡量‘容纳本领’的物理量,就像一个人的胸怀不在于当下拥有多少,而在于他能承载多少。”
二、升华情感,激励成长。 (一)、寄语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教师深情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小小的电子元件,但它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科学智慧。从王安发明磁芯存储器,到我国科学家研发高性能超级电容,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希望你们也能像电容器一样,在青春岁月里不断‘充电’积累,将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放电’发光,做一个有容量、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
2. 参与构建知识结构图。
3. 理解电容的深层比喻意义。
4. 感受科技报国的责任使命。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表达清晰:☆☆☆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激励性”双模式总结,既帮助学生系统梳理零散知识点,形成完整认知结构,又通过富有哲理的语言赋予物理概念人文内涵。结尾融入科技史与中国元素,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一个电容器带电荷量为4×10 C时,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20 V,则该电容器的电容为________ F。若将其电荷量增加至8×10 C,则电势差变为________ V,电容为________ F。
2. 对于某一平行板电容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容器带电荷量越多,电容越大
 B.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越高,电容越大
 C.电容器两极板正对面积越大,电容越大
 D.电容器两极板间距越大,电容越大
3. 将一个空气平行板电容器接在电源两端充电后断开电源。若用绝缘手柄将两极板间距拉大,则电容器的电容______,所带电荷量______,两极板间电势差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二、能力提升题
4. 设计一个简易实验方案,利用身边的材料(如铝箔纸、塑料薄膜、导线等)制作一个平行板电容器,并尝试用手机电容触摸屏或简易检测电路测试其是否具有电容效应。写出你的制作步骤与检测思路。
5. 查阅资料,了解“超级电容器”与普通电容器的区别,列举两项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所在。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解:由C=Q/U得 C = (4×10 )/20 = 2×10 F;当Q'=8×10 C时,C不变仍为2×10 F,U'=Q'/C = (8×10 )/(2×10 ) = 40 V。故依次填写:2×10 、40、2×10 。
2. 正确选项:C。解析:电容是电容器本身的属性,与Q、U无关。由C=ε ε S/d可知,S越大C越大,d越大C越小。
3. 解:断开电源后电荷量Q保持不变;当d增大时,由C∝1/d知电容C减小;由U=Q/C可知,Q不变C减小,则U增大。故依次填写:减小、不变、增大。
二、能力提升题
4. 示例:取两张大小相同的铝箔作为极板,中间夹一层塑料薄膜作为介质,用胶带固定边缘形成电容器。可用导线连接其中一张铝箔与手指,另一张接地,靠近手机屏幕观察是否有触控反应;或使用数字万用表电容档直接测量。
5. 示例: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寿命长。应用于电动公交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风力发电机功率补偿装置等,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板书设计
【左侧区域】
情境导入:
避雷针 → 电容器 → 储能元件
【中部主体】
结构:两极板 + 介质
功能:储存电荷与电能
定义式:C = Q / U (单位:法拉 F)
   → 描述“有多少”
决定式:C = ε ε S / d
   → 解释“为什么”
   → S↑→C↑,d↑→C↓,ε ↑→C↑
【右侧拓展】
应用场景:
手机触控屏 → 电容变化定位
相机闪光灯 → 快速放电发光
心脏起搏器 → 精准电脉冲控制
总结升华:
“青春如电容,贵在持续充电;人生有容量,方能放电发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避雷针接闪电”为真实情境导入,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课堂氛围活跃。
2. 类比“水桶模型”有效突破了电容概念的抽象性,多数学生能准确区分电容与电荷量。
3. 可变电容器演示实验直观展示了三大因素对电容的影响,数据真实可信,增强了科学说服力。
不足之处
1. 实验环节时间略紧,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数据分析过程,小组协作深度有待加强。
2. 对介电常数ε 的微观解释不够深入,仅停留在现象层面,未涉及极化机制。
3. 作业第4题实践性强,但缺乏统一材料支持,可能影响部分学生完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