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一章第九节,是静电场知识的深化与应用。教材通过类比重力场中抛体运动,引导学生理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加速与偏转规律,构建“力—电—运”三位一体的物理模型。内容逻辑清晰,从定性分析到定量推导,体现了物理学建模思想,为后续学习示波器原理、质谱仪等现代科技设备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平抛运动及电场强度、电势差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矢量分析和数学运算能力。但将力学规律迁移至电场情境仍存在思维障碍,尤其对“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等效重力场”等抽象概念理解不深。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意识较强,适合采用情境探究与合作学习方式突破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受力特点,掌握其加速与偏转的运动规律。
2. 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动能定理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加速与类平抛运动。
科学思维
1. 通过类比平抛运动建立带电粒子偏转的物理模型,提升模型建构能力。
2. 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电压、板长、初速度等因素对偏转距离的影响,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规律,并能进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2. 在模拟示波管工作原理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解释现象。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认识带电粒子操控技术在医学(如电子显微镜)、科研(如粒子加速器)中的应用价值。
2.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加速规律:v = v + 2ad 及 qU = mv - mv 的推导与应用。
2. 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电场后的类平抛运动规律及其位移、速度表达式的推导。
难点
1. 理解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本质,正确使用动能定理解题。
2. 将复杂的复合场问题转化为等效重力场下的抛体运动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束演示仪、示波器实物或模型、激光笔、平行板电容器装置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创设科技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一)、播放视频片段引入课题
教师播放一段电子显微镜成像过程的动画视频,画面中电子束精准扫描样品表面,形成高清图像。随后切换至医院放射治疗室场景,展示质子束精准轰击癌细胞的画面。接着呈现老式电视机显像管内部结构图,指出其中核心部件是“阴极射线管”。
提问引导:“这些高科技设备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物理原理——带电粒子如何在电场中被控制和利用?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
(二)、回顾旧知,建立联系
教师用PPT展示三个经典力学模型: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平抛运动。随即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放入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E中,它会怎样运动?”
组织学生思考并回答。待学生答出“受到水平向右的电场力F=qE,产生加速度a=F/m=qE/m”后,教师进一步追问:“这与我们在力学中学过的哪种运动相似?”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初速度方向与电场力方向一致或相反,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初速度垂直于电场力,则类似于平抛运动。由此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1. 观看视频,感受科技魅力。
2. 回忆力学知识,参与讨论。
3. 思考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情况。
4. 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联想能力:☆☆☆
知识迁移:☆☆☆
设计意图 以真实科技应用为切入点,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价值导向;通过类比唤醒已有认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降低新知识的陌生感,激发主动探究欲望。
新知探究一
【12分钟】 一、带电粒子的加速——直线运动中的能量转化 (一)、提出问题,构建模型
教师出示一道典型例题:“一个静止的电子(质量m,电荷-e)被电压为U的两块平行金属板加速,求电子离开电场时的速度v。”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块平行板,标出正负极,箭头表示电场方向由正指向负,电子从负极板出发向正极板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电子所受电场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提问:“能否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求解?”
学生尝试列出 a = F/m = eE/m,再由 v = 2ad 推导,但发现不知道板间距离d。此时教师提示:“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不需要知道加速度和时间?”
启发学生回忆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进而引导得出:电场力做功 W = F·d = (eE)·d,而 E = U/d,故 W = eU。
因此有 eU = mv - 0,解得 v = √(2eU/m)。
强调:此式表明末速度仅取决于电压U、粒子比荷e/m,与板间距离d无关!这是电场加速的独特优势。
(二)、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粒子不是从静止开始,而是以初速度v 进入加速电场呢?”
引导学生写出一般形式:qU = mv - mv 。
举例说明:在回旋加速器中,带电粒子多次经过交变电场获得高速,正是基于这一原理。
最后总结: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的过程,本质是电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1. 分析题目条件,尝试解题。
2. 回忆动能定理,参与推导。
3. 理解加速电压与末速度的关系。
4. 记录结论,完成笔记整理。
评价任务 公式推导:☆☆☆
能量观念:☆☆☆
模型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思考,经历“提出假设—尝试失败—寻找替代方案—成功解决”的完整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突出动能定理在电场问题中的优越性,强化能量守恒的核心观念。
新知探究二
【15分钟】 一、带电粒子的偏转——类平抛运动的建立 (一)、演示实验,直观感知
教师开启电子束演示仪,让学生观察无偏转电压时电子束沿直线传播,在荧光屏中央形成亮点;然后接通水平偏转板电压,亮点上下移动;再接通竖直偏转板电压,亮点左右移动。当两个方向同时加电压时,亮点出现在某一斜向位置。
提问:“为什么电子束会发生偏转?它的轨迹是什么形状?”
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进入偏转电场时具有水平初速度v ,而电场力方向竖直,因此水平方向不受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受恒力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完全符合类平抛运动特征。
(二)、理论推导,建立数学模型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典型的偏转装置图:一对长为L、间距为d的平行板,板间电压为U ,电场强度E = U /d。带电粒子(+q, m)以初速度v 沿中轴线水平射入。
分步引导学生推导:
第一步:确定加速度。竖直方向 a = F/m = qE/m = qU /(md)
第二步:计算飞行时间。因水平方向匀速,t = L / v
第三步:求偏转位移。y = at = × [qU /(md)] × (L/v ) = (qU L )/(2mdv )
第四步:求偏转角。tanθ = vy / vx = (at)/v = [qU L/(mdv )]
特别强调:偏转量y与U 成正比,与v 成反比,与L 成正比,这些关系对示波器灵敏度调节至关重要。
(三)、联系实际,解释现象
教师展示示波器面板照片,指出“Y轴增益”旋钮即调节偏转电压U ,“扫描频率”影响时间基准。提问:“如果我们想让光点偏得更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引导学生根据公式y ∝ U / v 提出方案:增大偏转电压,或减小电子初速度(可通过降低加速电压实现)。
补充说明:现代示波器中,电子先被高压(几千伏)加速获得高速,再进入低压偏转系统实现精细控制,兼顾速度与灵敏度。 1. 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变化。
2. 参与理论推导,记录关键公式。
3. 理解偏转机制与影响因素。
4. 解释示波器工作原理。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公式掌握:☆☆☆
实际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直观展示偏转现象,增强感性认识;借助严密的数学推导构建类平抛模型,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最终回归科技产品,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闭环教学,增强学习意义感。
合作探究
【8分钟】 一、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一)、发布探究任务
教师投影出示探究题:“现有两个相同的带电粒子A和B,分别以速度v和2v垂直进入同一匀强偏转电场,其他条件完全相同。试比较它们离开电场时的偏转位移之比、偏转角正切值之比以及动能增量之比。”
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人,要求在6分钟内完成讨论与计算,并推荐一名代表准备发言。
提供必要的支持:提醒学生可使用前面推导的公式 y = (qU L )/(2mdv ),tanθ = (qU L)/(mdv ),ΔEk = qU y/d(因竖直方向位移为y,对应电势差为Ey = (U /d)y,故做功为q·(U /d)y)。
(二)、巡视指导,促进生成
教师深入各小组,倾听讨论过程,及时纠正错误思路。例如,有学生误认为“速度快的粒子在电场中时间短,所以偏转小”,教师应肯定其物理直觉正确,但需引导其代入公式精确计算。
对于提前完成的小组,可追加挑战问题:“若要使两粒子偏转相同,该如何调整偏转电压?”
(三)、成果展示,师生共评
邀请两组代表上台讲解解题过程。第一组得出:y /y = (v /v ) = 4,tanθ /tanθ = 4,ΔEk /ΔEk = y /y = 4。
教师追问:“动能增量为何不同?能量从何而来?”引导学生意识到:偏转电场也对粒子做功,速度慢的粒子在电场中时间长,电场力做功更多,动能增加更大。
最后教师总结:该结果再次验证了偏转量与初速度平方成反比的规律,体现了物理规律的普适性。 1. 小组分工,协作探究。
2. 应用公式,计算比值。
3. 讨论交流,完善答案。
4. 展示成果,接受点评。
评价任务 合作参与:☆☆☆
逻辑推理:☆☆☆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对比型探究任务,促使学生深度理解公式内涵;小组合作形式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成果展示环节锻炼语言表达与批判性思维,实现多维素养协同发展。
课堂总结
【5分钟】 一、升华主题,激励未来 (一)、结构化梳理知识体系
教师用思维导图形式在黑板上总结本课内容:中心词“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分支为“加速”与“偏转”。
“加速”分支下写:qU = ΔEk,适用于任何电场;“偏转”分支下写:类平抛模型,y = (qU L )/(2mdv ),tanθ = (qU L)/(mdv )。
强调两类问题的解题策略:加速优先考虑动能定理,偏转则分解为两个方向的独立运动。
(二)、情景化升华情感态度
教师深情讲述:“一百年前,汤姆孙用类似的装置发现了电子,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今天,我们的‘人造太阳’——托卡马克装置中,亿万度高温的等离子体被强大电磁场约束运行;而在遥远的太空,宇宙射线中的高能粒子穿越星际电场,书写着星辰的史诗。”
引用钱学森的话:“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把复杂的世界简化为几个优美的方程。”
结语:“同学们,你们手中的每一个公式,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许有一天,你们会设计出更先进的粒子加速器,或是改进医疗影像设备,去探索未知,守护生命。愿你们永远保持对物理的热爱,在电与磁的旋律中,奏响属于自己的科学乐章!”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
2. 构建知识网络。
3. 感受科学之美。
4. 树立远大志向。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情感共鸣:☆☆☆
价值认同:☆☆☆
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以科学家事迹和现代科技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用诗意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科学火种,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一个质子(质量m,电荷+e)从静止开始被电压为500V的电场加速,求其获得的速度。(已知e=1.6×10 C,m=1.67×10 kg)
2. 电子以2.0×10 m/s的速度垂直进入宽度为5cm、板间电压为100V的偏转电场,板间距为2cm。求电子离开电场时的偏转位移和偏转角正切值。
二、能力提升题
3. 如图所示,一带电粒子以初速度v 从A点水平射入匀强电场,经时间t到达B点,此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成30°角。求:(1) 粒子在B点的速率;(2) A、B两点间的电势差。
(提示:可分解速度,利用tan30°=vy/vx)
三、实践拓展题
4. 查阅资料了解“质谱仪”的基本原理,简述其如何利用电场和磁场分离不同比荷的离子,并绘制简易光路图说明。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由 eU = mv 得 v = √(2eU/m) = √(2×1.6×10 ×500 / 1.67×10 ) ≈ 3.09×10 m/s
2. y = (eUL )/(2mdv ) = (1.6×10 ×100×0.05 )/(2×9.1×10 ×0.02×(2×10 ) ) ≈ 2.74×10 m = 2.74 mm
tanθ = (eUL)/(mdv ) = (1.6×10 ×100×0.05)/(9.1×10 ×0.02×(2×10 ) ) ≈ 0.11
二、能力提升题
(1) tan30° = vy/vx = at/v vy = v tan30° = v /√3
v = √(vx + vy ) = √(v + v /3) = (2/√3)v ≈ 1.15v
(2) 由动能定理:qU_AB = mv - mv = m[(4/3)v - v ] = (1/6)mv U_AB = mv /(6q)
板书设计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
中心主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
│
├── 加速(直线运动)
│ │
│ ├── 受力:F = qE
│ ├── 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 ├── 公式:qU = ΔEk = mv - mv
│ └── 特点:v 与 d 无关,只与 U、q/m 有关
│
├── 偏转(类平抛运动)
│ │
│ ├── 条件:v ⊥ E
│ ├── 分解:
│ │ 水平:v = v ,x = v t
│ │ 竖直:a = qE/m,y = at
│ ├── 关键公式:
│ │ y = (qU L )/(2mdv )
│ │ tanθ = (qU L)/(mdv )
│ └── 应用:示波器、电视显像管
│
└── 科学思维:类比法、模型法、能量观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电子显微镜、质子治疗等前沿科技导入,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2. 实验演示与理论推导紧密结合,学生既能直观看到电子束偏转,又能亲手推导出数学表达式,形成了完整的认知链条。
3. 合作探究环节设计合理,问题具有挑战性和思辨性,有效促进了高阶思维的发展。
不足之处
1.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类平抛运动的推导过程仍显紧凑,部分学生未能完全跟上节奏,应在关键步骤处增加停顿与提问。
2. 未能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电子束实验,仅限于观察,削弱了探究的体验感,今后可考虑使用仿真软件让学生自主调节参数。
3. 作业中第三题难度偏高,部分学生反馈无从下手,下次应分层设计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