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1 15:3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来宾高级中学2025年秋季学期高二开学考
历 史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48分)
1.距今5800-5300年左右的安徽凌家滩遗址,有明显的贵族墓葬区、高等级建筑区、祭祀区和一般居住区的区分。在最高等级的墓葬中发现了以玉器穿戴为特征的葬仪,墓主人身上摆放压身玉钺,身下铺有数十件石钺。这可以用来说明该遗址()
A.王权礼制体系已经成熟 B.具备早期国家的特征
C.即将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D.氏族血缘关系的淡化
2.北魏立国之初,地方已形成州、镇并立的局面,时军镇,州那相互独立,军镇只具有单一的军事职能。至太武帝(423-452年在位)时期,军镇开始分化,其中重要的军镇借助开府置佐之权建立镇府组织,镇将凭借镇府系统逐渐获得了都督州那军事之权并参与地方行政的运作。这可用于说明北魏太武帝时期()
A.军镇将领受到朝廷有效管制 B.地方行政机构职权有所拓展
C.君主有意调和农牧文明冲突 D.中央集权体制面临潜在威胁
3.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定两税法,规定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税法行四十年后,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约要三倍之多,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
A.征税标准渐以人丁为主 B.货币贬值加重农民负担
C.以庸代役利于农业生产 D.税法改革促进商业发展
4.史载,契丹建国后,或自称“轩辕黄帝之后”,或认为“辽之先,出自炎帝”。李元昊建国后,“自称西朝,谓契丹为北边(朝),宋为南朝,辽宋夏当共奉“中国”之号”。这些记载体现出( )
A.各民族间的矛盾渐趋缓和 B.宋朝注重对周边的文化输出
C.夷夏有别的观念已被摒弃 D.华夏认同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5.庚子事变后,新思想界对时代有基本判断:世界已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已非少数当权者间的竞争,而是国民间的竞争,竞争胜败决定于国民能力。欲国民能力发达,以竞争图存,必须赋予国民以参政权,建立“国民政治”。这一判断()
A.反映民主科学已经广为传播 B.表明反清革命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C.说明变法图强转向政治实践 D.彰显出追求民主政治的迫切期望
6.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提纲,提纲指出:“必须抛弃单纯政府抗战的方针,实现全面的民族抗战的方针。……只要四亿五千万间胞一齐努力,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这一提纲意在()
A.反对国民党的抗战方针 B.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强调敌后战场的重要性
7.武汉市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记载:1984年,人们对武汉柴油机厂聘请外国人格里希当厂长争议较大,有人说,中国这么大,难道就选不出一个厂长来 为什么偏要请外国人 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吴官正力排众议,在报刊发表文章:“我们许多方面还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请先生,格里希就是我们要请的先生中的一个。”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探索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B.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C.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 D.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思路
8.一份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管家记录显示:“庄园本年产出小麦400蒲式耳,其中120蒲式耳
供领主家庭食用,200蒲式耳留作种子,80蒲式耳由农奴以劳役抵偿获得;另产出羊毛50磅,全部用于领主家庭制衣。“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C.实行货币地租为主 D.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9.在写于1549年的《关于英格兰王国公共福利的对话》中,商人抱怨“所有的食物都是那样昂贵或者更加昂贵,而就我所知,这里并无货物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从来未见过我们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粮食、牧草和各种牲畜”。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导致贵金属大量流入 B.封建庄园经济阻碍商品流通
C.政府滥发货币引发通货膨胀 D.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10.近代欧洲一位学者曾说:“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他对当时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人类生而自由、平等,他的思想启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可见他()
A.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 B.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C.强调分权与制衡原则 D.是人民主权的捍卫者
11.19世纪中期,英国工厂主普遍穿着简洁的毛料西装和便帽,摒弃了18世纪贵族繁复的刺绣礼服与假发。工人则流行穿耐磨的粗布工装裤和皮质工作靴。这一服饰变迁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A.促进了自由主义的传播 B.消除了工人与贵族的差异
C.降低了服装的生产成本 D.推广了实用主义生活方式
12.1875年,葡萄牙成立里斯本地理学会,成员多为企业主;1873年至1899年间,法国各地成立34个地理学会:1873年荷兰也成立了地理学会,其成员积极在印度、苏门答腊等地区展开科考活动。19世纪后期,西方大量地理学会的涌现()
A.推动了全球航路的开辟 B.反映了地理学科的成熟
C.适应了殖民主义的需要 D.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3.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苏联农民滥杀牲畜的风潮强烈,他们认为杀掉牲畜吃肉好过将它无偿交给或低价卖给农庄。1928-1932年,仅乌克兰家庭饲养的牲畜就减少了一半。此状况 ()
A.旨在落实新经济政策 B.推进了农业集体化
C.均衡了国民经济比例 D.不利于工业化发展
14.1955年万隆会议上,29个亚非国家发表《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明确支持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的权利。1957年,加纳首任总理恩克鲁玛在独立典礼上宣称:“我们的独立毫无意义,除非它与整个非洲的解放联系在一起。”这些事实表明 ()
A.不结盟运动团结第三世界 B.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强
C.反殖民斗争具有联合特征 D.政治多极化趋势初显15.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政府持续推进环境污染立法与治理改革,更多强调私人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成本负担与责任意识,并允许私人企业间根据自身生产情况买卖排污权。据此可知,美国政府试图() B.加强环境保护,缓和社会矛盾A.缓解财政负担,强化市场作用
C.保障军费支出,应对冷战局势 D.发展新兴产业,优化社会结构16.2025年4月2日,美国向世界所有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10%以上的所谓对等关税。针对这一情况,欧盟、中国、韩国、日本等都采取了不同的反制措施。这反映了()B.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国际力量分化与制衡
C.地区冲突问题此起彼伏17.(2025年1月·八省联考云南卷·T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王朝建设遍布全国的交通网,完善了为往来使臣、官员及传递政令文书服务的邮驿系统。汉代形成邮、亭、驿、置健全的通信系统,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邮亭主要以步递传书,包括诏令、公文、信件等文书;国家役使百姓为“邮人”,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在其承担赋役方面有一定优待。驿置以车、马传递文书,也为来往使臣、官员提供食宿等服务。驿置与城镇构成了人员往来的基本停靠站点,考古材料显示,在汉代西北地区某条道路上平均每站点相距约38千米。邮驿制度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是国家统一和军事胜利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等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中期,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首个横跨亚非欧的帝国,波斯帝国民族众多,中央权力未能深入地方,使国家治理面临严峻考验。为了治理国家,波斯帝国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修建了系统的驿道网络————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帝国主要地区,大致按普通人日行里程设驿站,信差采用逢站换人换马接力的方式传递公函,公函以大王书信为主,官方通信的对象一般上至大王,下到总督,偶尔波及各地族群。成熟的邮驿制度确保了波斯帝国掌控信息、军队和赋税等关键资源,有助于维护帝国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刘雪飞《波斯帝国御道与邮驿体系功用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与波斯邮驿制度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邮驿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西班牙人来到关洲的首要目标是攫取贵金属。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的白银开采主要集中在两处,一是墨西哥北部的萨卡特卡斯,一是安第斯高原中部储量丰富的波托西。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量开采白银为西班牙王室带来了巨额收入,使其得以维持庞大军队和臃肿的政府,继续追寻建立世界性帝国的梦想。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印第安人村社生活秩序失调最严重的是那些为波托西提供劳力的地区,按照保守的估计,每年大约有50000人迁进或迁出波托西,人走了,农村的农业生产活动混乱了,很多人再也未回到家乡。有多少人直接死于采矿和提炼工作,可能永远不会知道。
————摘编自[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材料三 1565年,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在一份所需物品清单中列有“在中国交易用的银元和优质银条”,称这些物品“对于维持他们在非律宾的活动非常重要”,希望能用从美洲驶往菲律宾的“首班船尽快送达”。
——摘编自[美]艾玛·海伦·布莱尔等编《菲律宾群岛:1493-1803》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开采口银对西班牙及印第安人造成的影响。(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在世界白银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及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19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美国向现代美国转变的时期,被称为“镀金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伴随着美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也进入一个鼎盛时期。1790年美国联邦政府首次进行人口普查,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1860年至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8%上升到39.6%。至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进而美国的经济中心、人口流向和城乡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城市的迅速发展,便利了工业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组织的形成,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吸引大批移民和农村人口,但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使得城乡矛盾更加尖锐,大企业缺乏约束和监管,工业生产增加了城市污染。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交通、住房、卫生等一系列问题,鲜明地反映在贫民窟问题上,人口过于密集,房屋建设简陋,基础设施不完备,恶劣的环境导致疾病流行,威胁着贫民窟居民的健康与生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大企业的正常生产。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镀金时代”城市化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国19世纪下半期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6分)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12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B
  2.D
  3.B
  4.D
  5.D
  6.B
  7.A
  8.B
  9.A
  10.D
  11.D
  12.C
  13.D
  14.C
  15.A
  16.D
  二、非选择题
  17.(1)相同点:都建立了系统的邮驿网络,服务于国家治理;都设有专门的站点,按一定距离设置;都以传递官方文书(政令、公函)为重要功能;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不同点:管理主体不同,秦汉邮驿多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波斯邮驿服务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官方通信对象主要是大王与总督;服务内容不同,秦汉邮驿除传递文书外,还为使臣、官员提供食宿等服务,波斯邮驿以传递公函为主;人员保障不同,秦汉国家役使百姓为 “邮人”,并在赋役上有优待,波斯邮驿信差采用逢站换人换马接力方式;覆盖范围服务侧重不同,秦汉邮驿覆盖全国,助力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波斯邮驿以近畿道路为核心覆盖帝国主要地区,更侧重掌控关键资源。
  (2)保障了诏令与公文的快速、广泛传递,便于中央政令畅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使臣、官员往来提供便利,利于中央与地方及各地区间的联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为军事行动提供信息传递和人员物资保障,助力军事胜利,巩固国家边防。
  18.(1)对西班牙的影响:为西班牙王室带来巨额收入,支撑其维持庞大军队和政府运作,助力其追寻世界性帝国梦想;大量白银流入可能引发国内通货膨胀,不利于西班牙本土工业发展,导致其经济结构逐渐僵化。
  对印第安人的影响:导致印第安人村社生活秩序失调,大量人口迁离家乡,农村农业生产混乱;采矿和提炼工作环境恶劣,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严重破坏印第安人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
  (2)地位:中国是当时世界白银的重要流入地,在世界白银贸易网络中处于重要地位。
  原因:中国明清时期手工业发达,丝绸、瓷器等商品深受世界市场欢迎,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西方殖民者(如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白银,大量用于与中国进行商品贸易,以获取中国的手工业产品;中国当时实行的货币制度(如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对白银需求较大,吸引白银流入。
  19.(1)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大幅上升,1860 - 1900 年从 19.8% 上升到 39.6%;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经济中心、人口流向和城乡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吸引大批移民和农村人口涌入,就业机会增加;城市成为工业资本集中和垄断组织形成的重要场所。
  (2)经验: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促进经济转型;重视城市在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教训: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发展失衡,工业发展超过农业,城乡矛盾尖锐;缺乏对大企业的有效约束和监管,导致城市污染等问题;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住房、卫生)建设滞后,贫民窟问题突出,影响居民生活和企业正常生产,需注重城市规划和民生保障。
  20. 示例:选取角度 ——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分期:先秦时期(多元文明孕育与初步交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体格局确立与民族交融深化)、隋唐至明清时期(多元一体格局巩固与发展)
  阐述:先秦时期,中国大地上存在多个地域文明,如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巴蜀文明等,各文明独立发展又相互交流,如商周时期中原文化与周边方国文化的交流,为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开拓疆域,促进各地区文化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汉族杂居共处,出现民族大交融,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促进鲜卑族与汉族融合,进一步丰富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包容,各民族交往频繁,如突厥、吐蕃等民族与唐朝交流密切,唐朝的文化也吸收了周边民族文化元素,多元一体格局得到巩固。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又逐渐走向统一,如元朝实现全国大一统,疆域辽阔,各民族在统一政权下进一步交融。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如清朝对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多元一体格局更加稳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包容性进一步凸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