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1 15:3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祝考试顺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 )
A. 郡县制影响深远 B. 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
C. 专制主义的强大 D. 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
2.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 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引自《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 )
A.新兴地主的利益B.立功将士的利益
C.没落贵族的利益D.富裕农民的利益
3.“欲天下之治安 ,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下列举措实践了贾谊这一主张的是( )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C.汉景帝制定削藩策D.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4.学者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正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其意在说明( )
A.五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 B.五胡内迁促进中原人民南迁开发江南
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比汉民族先进 D.在战乱和流徙中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5.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完善科举取士B.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制约平衡,提高行政效率 D.整顿吏治,扩大统治基础
6.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 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给两个 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把匕首。 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
A.辽灭北宋 B.西夏灭北宋
C.金灭北宋 D.蒙古灭南宋
7. 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 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 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 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 这一 规划和设置 ( )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8.1935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改变对富农政策的命令)指出:“高农之土地,除以封建性之高度佃租出租于佃农者应以地主论而全部没收之外,其余富农自耕及雇人经营之土地,不论其土地之好坏,均一概不在没收之列。”中国共产党对于富农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革命力量的壮大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统一战线的建立
9. 在古埃及,猫是减少和控制虫害鼠害的能手,备受埃及人的喜爱和尊重。每年人们都会隆重集会,举行“猫神”巴斯泰托的祭典活动。这种猫神崇拜反映古埃及( )
A. 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B.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C. 宗教哲学的原始性 D.动物崇拜较为兴盛
10.导致如图中古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演变示意图
A.贵族势力壮大B.君主专制强化 C.教会统治影响 D.商业贸易发展
11.“他们证实了美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着一片辽阔的水域,这个水域要比大西洋宽阔得多。”材料中的“他们”是( )
A.麦哲伦船队 B.哥伦布船队C.迪亚士船队D.达·伽马船队
12. 16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少量购入中茶叶,中国茶价当时有“掷三银块,饮茶一盅”之谚。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增长,饮茶在英国社会上层人士中已经逐渐普及,价格也持续走低。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 B.商业革命的影响
C.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D.价格革命的冲击
13. 到19世纻40年代,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居统治地位。根据1841年的材料 记载,英国工厂工人在棉纺织业中占687%,在毛纺织业中占60%,在丝纺织业中占40%。这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A.实现了机器化生产 B.有效解决了工人失业问题
C.重点发展了轻工业 D.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4. 西班牙规定西属殖民地不能擅自与别国有任何的经济往来,西班牙国内的商人想要到殖民地去,必须得到西班牙王室设立的“贸易署”的许可。这表明西班牙政府( )
A.注重调节殖民地的贸易纠纷 B.剥夺了商人的合法权利
C.殖民地实行贸易垄断政策 D.重视发展殖民地的经济
15.下图为1919年出版的漫画《吞下苦果》。对该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
A. 呈现德国面临被战胜国瓜分的处境
B. 揭示列强达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C. 说明国联成为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D. 反映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新秩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7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明清时期的经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藤、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进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经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员、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摘编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化生活》
材料三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因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亚经济发展“后继先力”的原因。(6分)
17.【中共党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开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广播事业的开始,国统区和沦陷区有数十万台收音机可收听。电台在语言广播的同时。亦用国际通码向世界各国播发新华通讯社电讯。电台广播的主要内容有: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重要社论和文章、国际国内时事新闻、军情战报等、电台还播放京剧名段、名人讲演、音乐戏曲等节目。后增加对日本官兵播音,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反动残暴,号召日本士兵积极投入反战活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刘莹莹,赵云泽《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新华广播复播,各解放区纷纷涌现地方性广播电台。各电台广播内容主要有;宣传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阴谋、新闻报道、文艺节目,社论。介绍解放区等,灵活采取宣传策略,积极争取更多可团结的力量。各电台还声援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请国民党起义人员进行广播讲话,号召国民党官兵退出军队。
——摘编自赵聪、邱菊《新中国成立前党的广播宣传特色与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党的广播宣传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党的广播宣传的重要意义。(6分)
18.【俄国的发展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正是彼得格勒的工人又一次使危机突然爆发。俄国同所有的交战国一样食品奇怪缺。由于沙皇政府的无能和食污腐化,以致不能实行诸如限制最高价格和定量供应等控 制措施。最深受食品匮乏之苦的是最贫穷的人。1917年3月8日,食品骚动爆发了。无疑是由于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骚动迅速发展为政治起义,聚集的人群高呼:“打倒沙皇!”城市里 的部队拒绝向起义者开枪。几天内,一个 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在彼得格勒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美]帕尔默《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
材料二1921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由经营。其目的在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它使苏俄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日益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
——摘编自《世界简史)
材料三斯大林一再强调,苏联不能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他靠农民‘贡税’来积累资金”,据估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1/3以上。随着工业化的推行,在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工业形成了以加强国家集中计划管理为目的的部门管理体制。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工人武装起义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结果(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和发展。(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3分)
19.【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人类社会进入威斯特伐利亚时代之后,其历史始终是沿着两条主线向前发展:一是因科技革命引发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史;二是科技革命引发主权国家权力增长和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进而推动国际政治版图发生变迁的历史。
——摘自郑华、聂正楠《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变迁的逻辑探析》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近现代中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B
  4.D
  5.B
  6.C
  7.B
  8.A
  9.A
  10.D
  11.A
  12.B
  13.C
  14.C
  15.D
  二、非选择题
  16.(1)表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化种植区域(如江南、华北植棉区,长江三角洲蚕桑区,闽粤甘藤、荔枝等种植区);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粮食生产中心发生移动(江南从粮食丰裕区变为粮食输入区,湖广、四川成为粮食输出区);商品经济突破大中城市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市民阶层规模扩大、构成复杂,工商业者成为重要社会力量。
  影响: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促进了区域间经济分工与交流;带动了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市民阶层的壮大影响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
  (2)原因: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如限制工商业发展、征收重税等,抑制了工商业的活力;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工商业生产多以维持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注重简单再生产,缺乏技术革新和扩大生产的动力;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社会资源更多集中于官僚和地主阶层,工商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17.(1)特点: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宣传党的主张和政策,揭露敌人阴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政治文件、新闻报道、文艺节目、对敌方人员宣传等;传播范围较广,覆盖国统区、沦陷区甚至国际社会;服务于革命斗争需求,根据不同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形势调整宣传重点;注重争取团结力量,如声援爱国民主运动、邀请国民党起义人员讲话。
  (2)意义: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主张,扩大了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帮助民众认清真相,凝聚了革命力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舆论支持,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促进了国内外对中国革命的了解和支持,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广播事业奠定了基础。
  18.(1)原因:一战期间俄国食品匮乏,民众生活困苦;沙皇政府无能、贪污腐化,无法有效解决民生问题;革命知识分子的组织和推动;军队倒戈,拒绝镇压起义民众。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为后续的十月革命奠定了基础。
  (2)不同:在农业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余粮;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的剩余粮食。在工业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私人企业;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在分配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实物配给制;新经济政策实行按劳分配,允许商品买卖。
  发展: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社会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转而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不走 “通常的” 工业化道路;依靠剥夺农民(通过 “贡税” 形式)积累工业化资金;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强国家对工业的集中管理。
  19. 观点:科技革命推动国际政治版图发生变迁,改变主权国家实力对比与国际秩序。
  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英国凭借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等技术革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成为 “世界工厂”,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英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建立了庞大的 “日不落帝国”,主导了 19 世纪的国际秩序,使世界格局呈现出以英国为中心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等国家在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等领域取得突破,经济发展速度远超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的实力上升,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产生矛盾,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形成了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国际政治版图从以英国为绝对核心逐渐向多极趋势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为核心,美国凭借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其超级大国地位,主导了冷战后的国际秩序。同时,日本、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借助科技革命实现经济腾飞,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科技领域不断突破,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综上,科技革命通过改变各国实力对比,深刻影响了国际政治版图和国际秩序的演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