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单元课内+课外阅读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白鹭(节选)
郭沫若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1.【思维导图】根据选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2.【阅读要素】画横线的句子先从整体描写了白鹭的 和 ,再从局部描写了白鹭的 和 ,突出了白鹭外形的 之美。
3.结合选文与链接材料,下列关于白鹭形象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链接材料】白鹭乃中国文化的经典意象。“振鹭于飞,于彼西雍”,《诗经·周颂·振鹭》以白鹭起兴,鼓吹吟诵以迎嘉宾;还有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杜甫的“一行白鹭上青天”,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白鹭一直飞翔在诗词的格律与音韵之中。这个小小的名词唤起的,从来都是喜庆、高洁、典雅与清明。 (选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者汤世杰)
A.白鹭是中国文化的经典意象。
B.汤世杰认为在中国文化中,白鹭代表着喜庆、高洁、典雅与清明。
C.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精致玲珑,冷酷孤独。
D.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和中国文化中的白鹭都是以美的形象出现的。
阅读课文片段、文言文和短文,完成练习。
落花生(节选)
许地山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珍贵)。它的果
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喜爱 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选择括号里合适的词语。
5.(阅读要素)一家人在议论花生时,所站的角度各不相同:姐姐、哥哥和“我”分别从花生的 、 、 这些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父亲则是着眼于花生的 。选段主要运用了 描写。
6.仿写句子。
例: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人要做 ,不要做 。
7.说说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深刻含义。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②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幕,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③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8.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细腻—— 友好——
9.找出小家伙睡着后的样子。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家伙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足见小家伙对作者的信赖
B.小家伙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说明小家伙太困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桂花雨(节选)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1.前两个自然段把 的桂花与 的桂花进行了对比。
12.在选段中找出桂花用途的句子,写下来。
13.画横线的句子中的“浸”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14.作者在选文结尾写自己又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目的是( )
A.突出表现桂花树的美丽。
B.表现自己童年时代生活的欢乐。
C.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天鹅面目优雅,形状妍美,与它那种天性的温和正好相称。天鹅身上的一切——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羽毛,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都让我们感到舒畅。无论它到哪个地方,都会成为这个地方的点缀品,美化这个地方。
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时那么灵巧、那么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是禽类里第一名善航者,几乎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海术中最完美的典范。可不是嘛,它的颈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地道的舵;脚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自己漂行,自己操纵。
天鹅不但水上活动表现出色,而且生存本领也很高。它不断地用妙计捕捉鱼类,做出无数的不同姿态以求捕捉成功,并尽量利用它的灵巧与气力。它还会勇敢地避开或抵抗它的敌人:一只老天鹅在水里,连一只强大的狗也不怕;它用翅膀一击,连人腿都能打断,其迅疾、猛烈可想而知。
(选自《天鹅》,有删改)
【材料二】
天鹅,是雁形目鸭科天鹅属的一种鸟类,没有亚种分化。它是一种大型游禽,体形优美,体长1.5米左右,体重8~12千克,全身羽毛白色,头颈很长,约占体长的一半。古往今来,天鹅成了美丽、纯真与善良的化身。
天鹅性喜集群,机警、胆怯,善游泳,喜欢栖息于开阔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浅水水域。其他水禽无论在水中或空中行动均不如天鹅快速。据已有资料表明,天鹅还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和它比高的只有高山兀鹫,天鹅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
(选自《能够飞越珠穆朗玛峰的大天鹅》,有删改)
15.【任务型学习】阅读材料一,将相关信息写下来。
天鹅信息卡 外形特点: ① 水上活动特点: ② 生存本领:善用妙计捕捉鱼类; ③
16.材料二最后一句话通过 和 两种说明方法,准确有力地说明了天鹅 的特点。
17.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几乎”一词不能删掉,因为 。
18.读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材料二中与之对应的句子。通过对比,我更喜欢(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句子,因为。(先选后表述)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海鸥
佚名
①沙滩上,一群海鸥在用黄色的小嘴啄脖子上的羽毛,尖嘴在身上蹭蹭,再啄啄,再蹭蹭,走到有海水的地方,抖一抖,嘴往水里轻轻点,回头再啄蹭一番。相互看一下,让对方当自己的参谋,迎着太阳望望远方的海,抖擞抖擞精神;迎风吹吹稍显凌乱的羽毛,理顺。海鸥面朝大海梳洗打扮,如人对镜梳妆。黄黄的嘴巴,白白的脖颈,灰白的身体,尾巴尖上恰当的一抹黑,多么典雅的装束。小小的橘红色爪子,轻轻点跳、弹跳,把沙滩当成了大舞台,自由跳出轻盈又有节奏的舞蹈,跳一曲海之恋、鸥之情。
批注:____
②海面上,成群的海鸥星罗棋布,一会儿扎个猛子,一会儿潜一下水,有一对远离了鸥群,潜水嬉戏,双宿双飞很甜蜜。多数海鸥安静地漂在那儿,享受阳光海 风,小小的头偶尔抖动一下。忽而又展翅高飞,一只飞起来,两只开始扇动翅膀,紧接着一群起飞,盘旋、鸣叫!张开的翅膀让人看到了它们更优美的舞姿。白白的肚皮,一会儿翻转过来,灰白的翅膀又迎面而来,待你抬头看时,它已展翅回旋到海的上空。
③多美啊!这海上的精灵,与海构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常叫人留恋海边。
④远望,一道道阳光始终对着起飞的海鸥,像追光灯一样照耀它们。海风一下下轻拂,把金片吹散,又合拢,在闪闪的光芒里,海鸥展翅高飞!
(根据学生优秀作文改编)
19.【批注阅读】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感触的地方,都可以作批注。文章第①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作者重复使用“啄”“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写在批注栏里。
20.【图文转换】文章第①自然段描写了海鸥的外形,请根据文章内容,为海鸥图标注对应颜色。
21.阅读第②自然段,完成对话。
“星罗棋布”说明①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海面上② 的情景。
22.[阅读要素]文章中有很多佳句,请你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将 比作 ,将 比作 ,表达了作者 之情。
2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其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名字:
理由:
阅读理解
香甜莫过槐花饼
故乡的槐树极多,一簇一簇的,一片一片的,弥漫了村庄四野。槐花开放的时节,远远地,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
每当这时候,母亲就在长竿一头绑住一个小铁钩,钩住一束槐花,一拧,很清脆的一声响,那束槐花就落在我篮子里了。很快,小篮子就装不下了。我便从中挑选那开得茂盛的、齐整的几束,盘成辫子,缠在脖子上。哪怕被浓郁的香气熏得头疼,每年我还是乐此不疲。
母亲先把那些新鲜的槐花小心地捋(lǚ)下来,在清水中洗净,再用笊(zhào)篱捞出来,平铺在木板上晾干,收到菜板上稍剁几下,然后收到盆里开始加面、加鸡蛋和盐,我就绕在母亲身边打下手,槐花饼的香味已经忍不住在心里升起来。母亲把这几样搅拌均匀了用力揉,然后分成拳头大的块,擀成薄饼。锅里的油已烧至八成熟,母亲把饼放进去,嗞嗞的响声带着香味弥漫到屋子的每个角落,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下来。起锅装盘,咬一口,外酥里嫩,鸡蛋和面的香味,槐花的香味,杂糅在一起,沁人心脾。这时候,母亲经常站在我身旁,笑盈盈地看着我狼吞虎咽。
那时,每天放学后,我回到家里,总是先拿上母亲做好的槐花饼,爬上枝干遒劲的老槐树,让美丽素洁的槐花拥抱着我,面对着恬静的故乡原野,一边吃美味的槐花饼,一边浮想联翩。点点洁白的槐花散发着清香,槐花饼的香甜让我不再饥饿,也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如今,只要春天一来,我总会想起故乡的槐花,想起母亲用槐花做的清爽可口的槐花饼。如今栖居于城市一隅的我,对它们的印象,随时间的流逝反倒更清晰了。也许,这便是所谓的“情结”吧。就像先民们用来记事的绳疙瘩,它让我时时记取着自己生命的初源和根本。(有删改)
24.槐花为“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下面是对文中作者回忆内容的概括,请按文章描写的顺序给下面的回忆内容排序。(填序号)
槐花开放的时节,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
每天放学后,“我”拿着香甜的槐花饼,爬上老槐树,感到无比幸福。
母亲钩槐花,“我”就捡槐花。
母亲做槐花饼,“我”来帮忙打下手,然后狼吞虎咽起来。
25.选文第1自然段“小村就浸在槐花的清香里”,句中的“浸”字表现了( )
A.槐花的香气四溢,无处不在。 B.槐花浸泡在雨水里散发芬芳。
C.槐花开得茂盛,到处都是。 D.槐树特别多,遍及村庄四野。
26.下面动词是从第3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摘录出来的,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填空。
捋、洗、捞、晾、剁、揉、擀
这些词语描写出了母亲的 ,也表现了槐花饼对“我”的巨大 。
27.(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将本文抒发感情的方法和本单元的课文进行对比,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像课文《桂花雨》那样,描写童年的快乐回忆,寄托深情。
B.像课文《落花生》那样,根据事物的特点引发我们思考:做人要勤奋,不要忘记生命的初源和根本。
C.像课文《白鹭》那样,寓情于物,表达喜爱与赞美之情。
D.像课文《珍珠鸟》那样,写自己对槐花和槐花饼的情感变化过程,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28.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最后所说的“它让我时时记取着自己生命的初源和根本”。
不管游子的旅程走得多远,也是从乡村的小路走出来的,生命的根本永远植在故乡。 ——选自《又恋乡村》 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选自琦君《家乡味》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的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柔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着可爱的形状和清爽的气味,奶奶将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裹挟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含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慵懒地倚着,沉甸甸的,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上红白的馅儿,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童年的我深深迷恋。
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取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取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儿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角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的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着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晾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只”来作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角粽子煮得透亮,微微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
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有着最纯粹的清香的粽子;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的三层粽叶的粽子。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地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选自《中学时代》2023年第5期,有删改)
29.本文围绕“粽子”这个线索,依次写了 、 、 、“我”睡醒后吃粽子和 。
30.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我捧起一只粽子,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31.(阅读要素)短文画横线的句子中,奶奶的话表现了她对“我”的 ,“我”的想法表现了对奶奶包的粽子的 。
32.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法都“简单至极”,但为什么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33.本文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是( )
A.总结全文 B.首尾照应 C.设置悬念
34.(写作要素)在作者心里,故乡是奶奶手中香甜的粽子。对你来说,故乡是什么呢?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乡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减之一分则嫌短;色素;铁色;青色
2.蓑毛;流线型结构;长喙;脚;精巧、适宜
3.C
【答案】4.可贵,爱慕
5.味道;用途;价钱;品格;语言
6.诚实守信的人;言而无信,对别人没有帮助的人
7.我们不能只关注外表而忽视内在,更应该看重内在的美,要做脚踏实地、对别人有帮助的人。
【答案】8.粗糙;敌视
9.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10.A
【答案】11.家乡;杭州
12.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13.用得好。“浸”字的本义是泡、使渗透,用在这里可以使我们感受到桂花的香气无处不在,已沁入小村的每个角落和每个人心中。作者用“浸”字将无形的花香写得可感可触,对桂花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
14.C
【答案】15.面目优雅、形状妍美;灵巧自由;勇敢避开或抵抗敌人
16.列数据;作比较;飞得很高
17.“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起限定作用,更能突出天鹅航海技术的完美高超。删掉后表示天鹅是大自然中唯一最完美的航海典范,与实际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8.体形优美,体长1.5米左右,体重8~12千克,全身羽毛白色,头颈很长,约占体长的一半。
示例一:材料一,材料一语言比较生动、活泼、优美。(示例二:材料二 材料二语言比较平实、简洁、直观)
【答案】19.“啄”“蹭”这两个动词的重复使用,运用动作描写突出了海鸥的淘气可爱。
20.黄色;灰白色;黑色;橘红色
21.海鸥数量很多,分布很广;海鸥活动
22.比喻;海鸥;海上的精灵;海鸥与海;精美的图画;对海鸥的喜爱和赞美
23.海鸥高飞图;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海鸥在阳光下展翅高飞的画面,体现了海鸥飞行时的美的状态。
【答案】24.①;④;②;③
25.A
26.心灵手巧;诱惑力
27.A
28.“它”指的是故乡的槐花与槐花饼,“生命的初源和根本”指的是故乡。游子走得再远,也永远忘不了生育自己的母亲和故乡,还有那浓浓的家乡味道。作者借对槐花和槐花饼的回忆,表达自己对母亲和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答案】29.奶奶精心准备包粽子;奶奶包粽子很灵活;煮粽子的时间漫长;“我”对奶奶的粽子和奶奶的思念
30.“捧”是对“我”的动作描写,“捧”有小心翼翼的意思,一般对珍贵的东西用“捧”,表现出“我”对奶奶包的粽子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31.美好祝愿;喜爱
32.因为奶奶包粽子的过程是“我”儿时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让“我”难忘;奶奶的粽子有最纯粹的清香,包含着奶奶浓浓的温暖和关爱,也寄托着“我”对奶奶的思念。
33.B
34.故乡是妈妈手中那碗热腾腾的面,每一根都是我长长的思念,无论走到哪里,那种香味都会让我沉醉和留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