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____
VR(虚拟现实)的定义并不难理解,VR是用计算机创造的一种环境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幻觉。VR以虚拟视觉和声音刺激感觉,欺骗大脑,让你认为身处的环境是真实的。在大多数VR 系统中,都是用头戴式耳机或眼镜在使用者的眼前建立一个虚拟世界的景象。人们使用各种装置与虚拟世界互动。VR 系统能让人看到虚拟的物体,有一些还能让你有触及实物之感。如果你戴上一副带有充气囊的特殊手套,就能让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虚拟的物体。
(选自《科普童话》,有删改)
____
机器人是可以做人的工作,但又不会感到劳累或厌烦的机器。机器人的作用有很多,有些机器人能从事危险的工作,有些机器人则属于人工智能型,这类机器人很聪明,可以解决难题,甚至获得经验……
外科医生可以在电视屏幕上研究手术位置并遥控指导机器人做人工难以施行和控制的手术;工业机器人可以做多次重复的工作,它们工作起来既快又准确,而且不会像人一样感到劳累;修草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割草机,它们装有传感器,以避免在行进的路上撞到树和其他危险物品。
(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____
纳米技术有很多优点。把某些物质粉碎至纳米级,用于污染治理,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纳米材料具有抗菌除味、防腐、抗老化等作用;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疾病治疗,纳米机器人是纳米生物学中最具有诱惑力的内容,这种纳米机器人可注入人体血管内。
但是事实上,纳米技术也有很多缺点。纳米材料可能会被人误吸入、吞咽,正因纳米具有颗粒小的特点,所以当它们进入人体后,可能会穿越血脑屏障,对人体造成伤害;纳米技术的使用还存在社会学风险,比如在仪器的层面,包括在军事领域中有恶意使用纳米技术的可能。
(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1.请给文本的三个部分选择小标题,将序号填在文本前的横线上。
①机器人的作用
②什么是 VR 技术
③纳米技术的优缺点
④机器人的优缺点
⑤纳米技术的定义
2.【思维导图】请阅读文本第三部分,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3.阅读第一部分,VR 技术是一种 。
4.现代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善人类生活的?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两个例子。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神奇的仿生学
[材料一]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它们也能嗅到、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每个“鼻子”内有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细胞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苍蝇的大脑。苍蝇的大脑根据不同的神经电脉冲,就可辨别出不同气味里的物质。
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他们根据苍蝇嗅觉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出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仿生学家们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旦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可以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选自《科普世界》,有删改)
【问题①:“这种仪器”有什么用途呢?我要好好读读文本】
[材料二]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仿生学就是科学家通过对大自然和动物界里发生的许多奇迹的仔细观察,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模拟动物的功能,科学家创造出许多适用于生产、学习和人们生活的先进技术。
飞机的出现,毫无疑问是来自人们对飞行的鸟类的直接模仿。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临时吊桥用的高强度缆索。响尾蛇导弹就是模仿蛇的热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的一种类似照相机装置的天然红外线感知能力,研制开发出来的现代化武器。
【问题②: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发明创造的?我准备再去找一找资料。】
(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文中的“风马牛不相及”是指苍蝇和航天事业木米毫不相干。
②苍蝇的大脑可以根据不同的神经电脉冲,辨别出不同气味里的物质。
③小型气体分析仪的“探头”是一种金属,而不是活的苍蝇。
6.[思维导图]根据文本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7.[阅读要素]先想想文本批注框中的问题属于下列哪一类问题,再回答这些同题。
第一类: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的问题。
第二类:针对文章写法提出的问题。
第三类: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
问题①属于第 类问题,我的答案: (用关键词语概括)。
问题②属于第 类问题,我的答案: 。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奇异的激光
佚名
①激光是一种人造的光,也是一种奇异的光。它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军事、信息等各个领域。
②激光是最快的刀,那些极硬、极脆,熔点极高的材料遇上它,立刻迎刃而解。我们都知道,钻石是世上最坚硬的东西,想在钻石上打个眼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用激光来钻眼就方便多了。只见闪光灯一闪,比钢还硬的钻石上的小孔就打成了。【问题①:“迎刃而解"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③激光刀不仅可以在钻石上打眼,还可以给病人做手术,这样可以减少流血,减轻疼痛,还能防止感染。激光刀已经大量用于切除肿瘤和赞物。[甲]
④激光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的尺,它测出的距离非常精准,误差比其他光学测距仪小得多,因而被广泛用于地形测量、战场测量。建筑师建房、造桥、路、打隧道用它画线、吊线。气象工作者用它测量云层高度,[乙]
⑤激光还是最大的书。激光光束可以聚集到直径小于1微米(1毫米的千分之一)的面儿上,烧刻出“凹坑”,计算机技术会把许多许多的凹坑转化成可以读取的信息,这就是激光存储技术。我们平时使用的光盘,就是激光存储信息的载体。一张普通的光盘能装多少信息呢?以我们的语文书为例,按照每页500字计算,一张光盘的容量,相当于20多万本语文书,得用半间教室装![丙]【问题②:什么是“激光存储技术”?】
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光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它必将在未来为我们照亮科学、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选自《高效阅读下》,有删改)
8.[思维导图]文章围绕“奇异的激光”介绍了“最快的刀”等三个方面的应用,联系短文内容填一填。
9.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只见闪光灯一闪,比钢还硬的钻石上的小孔就打成了”中的“一……就……”写出了激光之锋利。
②用激光测距离可以做到无误差。
③用激光刀给病人做手术,病人就没有疼痛了。
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张普通光盘的容量之大。
10.[阅读要素]文章批注框中的问题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提的?试着完成练习。
第一类: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的问题。
第二类:针对文章写法提出的问题。
第三类: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
①问题①和问题②都属于第 类问题,我能回答问题 (填序号)。
我的答案:
②我能从其他两个角度任选一个提出问题,我的问题: 。
11.[思辨探]句子“飞机、导弹、坦克、舰艇、火用上它,大大提高了瞄准的精度”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下列三处最适合放人该句的一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蚂蚁
佚名
①蚂蚁在我们的生活中极为常见,它们被称为勤劳的“搬运工”
②蚂蚁的外形很有特点。它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角和一对强壮的颚(è)。胸部长有三对足,腹部呈卵形。
③蚂蚁体形虽小,力气却很大。科学家实验证明,蚂蚁搬的东西的质量可以超过它自身重量的很多倍。若按此计算,蚂蚁是昆虫界名副其实的“举重冠军”,连号称“昆虫大力士”的螳螂也要甘拜下风。蚂蚁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力气,是因为它腿部的肌肉。蚂蚁的腿运动时,肌肉产生一种神奇的酸性物质,刺激肌肉迅速收缩,产生巨大的动力,④蚂蚁又是如何寻找和搬运食物的呢?这与蚂蚁的触角有很大关系。蚂蚁的触角有嗅觉功能,只要它用触角碰一碰,就知道这个东西能不能吃,是什么味道。如果碰到不能吃的东西,它们就会自觉绕开。蚂蚁的触角也是它们彼此沟通的工具,先找到食物的“侦察兵”会用触角与伙伴互相碰撞,再用触角触几下地面,通过气味信息来传递食物的大小和所在的位置。它们遇到小块儿的食物,由单个蚂蚁拖回巢穴;找到大块儿的食物,由蚂蚁团队合力搬回。在团队中每一只蚂蚁都会尽职尽责,共同配合完成工作,极具协作精神。
(选自《科普知识问与答》,有删改)
12.短文第②一④自然段分别从 、 与蚂蚁如何寻找和搬运食物三个方面来介绍蚂蚁。
13.观察下图并结合短文第②自然段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写蚂蚁各个部位的名称。
14.短文第③自然段中提到蚂蚁是昆虫界的“举重冠军",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力气,是因为 。
15.[阅读要素]结合短文,先选择一个提问的角度,再根据所选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
提问的角度 提出的问题
①围绕短文内容提问。
②围绕短文写法提同。
③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阅读理解
苍蝇与宇宙飞船
①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②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器官呢?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③苍蝇的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嗅觉神经细胞会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④仿生学家由此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⑤这种小型气体分析仪,也可测量潜水艇和矿井里的有害气体。利用这种原理,还可用来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有关气体色层分析仪的结构原理。
16.根据第①自然段可知,“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是( ) 。
A.风、马和牛彼此顾及不到 B.风吹不动的马和牛
C.比喻两者全不相干 D.风不及牛、马的速度快
17.小型气体分析仪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将序号填在导图中。
A.引出信号
B.放大信号
C.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并发出警报
18.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①苍蝇的“鼻子”是嗅觉感受器,长在触角上。
②第②自然段中的“几千米外”说明苍蝇喜欢腥臭的气味。
③仿生学家根据苍蝇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发明了小型气体分析仪。
19.阅读下面的问题清单,完成练习。
问 题 清 单 ①画横线的句子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表达有什么好处? ②既然苍蝇的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为什么它的嗅觉还如此灵敏呢? ③仿生学家通过观察苍蝇发明小型气体分析仪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⑴上面的问题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提出来的?分一分。(填序号)
内容角度: 写法角度: 生活启示:
⑵我能回答第③个问题:
⑶读了文章,我还能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阅读理解
《西游记》里的生物高科技
克隆出来的对手
六耳猕猴变的孙悟空,不光外表与孙悟空完全一致,竟然连孙悟空多姿多彩的前半生经历都了如指掌,这就奇了——一般来说,假冒者毕竟是假冒者,总有破绽,但在请求多路神仙辨别时,孙悟空拿出一条条昔日证据,六耳猕猴都能应对自如。而且,他怎么对孙悟空如此了解呢?即使是不为外人道的隐私,他也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经过深入思考,我得出一个答案:如来佛祖那帮人,早就看孙悟空不顺眼,觉得他太狂妄,所以利用克隆技术,克隆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他”专门来____!
基因转变术
《西游记》里面的神仙妖精大多都会“变”。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八戒有三十六变,沙僧有一十八变。这种“变”术,就是基因转变技术。孙悟空可以随时变成铁扇公主,变成牛魔王,变成高翠兰,变成瞌睡虫,并且他的操作方式超级简单,要么“摇身一变”,要么抹一下脸,根本不需要借助高精尖仪器。不光神仙会这种“基因转变术”,妖精大多也会。那白骨精不光能变成一家三口,还能把癞蛤蟆变成面筋,这还涉及不同物种的基因呢。可见,谁的科技水平高,谁就法力无边。
瞬 移 技 术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跑得非常快,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现在,高铁已经快到超乎想象了,才400千米左右每小时,飞机也不过是800~1288千米每小时,火箭的最大速度也只能达到4万千米每小时,孙悟空的速度比火箭升空还快,所以这本领不简单!可这技术是跟菩提祖师学的。这证明了菩提祖师极有可能来自外太空一个科技水平发达的星球。可能他在翻跟头时一不小心翻到了地球,看这山清水秀的地方还挺好玩,就留下来办了个“科学实验培训班”,招收了孙悟空这么一个徒弟作他的接班人。
金箍棒里的语音识别芯片
金箍棒其实是由很多节组成的,一个套着一个,里面有一块语音识别芯片,能自动识别孙悟空的声音,然后再通过声音传感器控制金箍棒的伸缩。
20.第1自然段中“不顺眼”的意思是( ) 。
A.不好看 B.眼睛不舒服 C.心中不满 D.嫉妒
21.根据第1自然段的描述,对“克隆”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复制 B.模仿 C.繁殖 D.遗传
22.读第1自然段,如来佛祖克隆假孙悟空的目的是什么?( )
A.取真孙悟空的性命。 B.磨磨真孙悟空的锐气。
C.揍真孙悟空一顿。 D.以上都对。
23.根据你对西游记人物的了解,结合第2自然段的描述,你认为最不可能掌握“基因转变术”的是( ) 。
A.猪八戒 B.沙和尚 C.白龙马 D.唐三藏
24.以下哪类刊物最可能刊载这篇文章?( )
A.《儿童文学》 B.《生活百科》
C.《人与自然》 D.《我们爱科学》
25.读了全文,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6.想一想:你最想拥有哪一项高科技?理由是什么?
课外阅读
我们班的“作业狂”
①我们班有个“作业狂”,天天光顾着写作业,在学校只要一有空,马上就开始写作业。
②这节语文课,我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做练习册。突然,从后排传来一个声音,打破了教室里的宁静。“老师,今天的作业是什么?”老师微笑着说:“这是重大机密,不能告诉你。”“老师,您先告诉我吧,我把其他作业都写完了。”“告诉你也无妨,今天晚上的作业是把第六课的生字写一遍。不过呢,别人写一遍,你要写两遍。”
③他赶作业的水平,那是顶呱呱的。有时候,即使老师不说,他也能提前完成作业。因为呀,他有一项特殊的本领——猜作业。他猜作业呀,每次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④一节课间,我看见他正在奋笔疾书。“你在写什么呀?”“今天晚上的作业。”“老师还没布置呢,你咋知道的?”“猜的呗!”下午,老师布置了作业,果然是抄写 《古诗三首》。神了!我心中不由得佩服他猜作业的本领。你说,他这么急着赶作业,是为什么呢?原来他把那些剩下的时间都用在看书上了。他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虫”。正是因为读书多,他的作文水平自然也水涨船高。
⑤他是一个“作业狂”,也是一个“作文高手”。他就是我们班的关中昊同学。
27.选出下列问题的提问角度。(填序号)
①文章标题 ②文章内容 ③文章写法 ④联系生活经验
问题 提问角度
本文题目中的“作业狂”为什么要用双引号标出?
平时生活中,同学们都像“作业狂”一样好不好?
第③④两段写了关中昊同学猜作业一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写了关中昊同学的哪些事?
28.下列问题中,哪个最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请选出来,并回答。
A.“八九不离十”是什么意思?
B.“作业狂”关中昊同学提前询问老师作业,老师是怎样处理的?
C.关中昊同学猜作业和疯狂赶作业的做法好不好?值得推广吗?
我选问题 ,回答:
现代文阅读理解。
“呼风唤雨”新技能
于鹏翔
①靠人力去影响天气,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想。起初,古人为了农业生产,向天祈求降雨。在还未搞懂雨从何而来的时代,人类只能将这种梦想寄托在各种神秘的仪式当中。在周朝时有一种叫作“雩”的求雨仪式,让祭司通过跳舞来与上天沟通,期望天神能够怜悯众人,降下珍贵的雨水。这种仪式不仅限于周朝,它还衍化成各种形式流传下来。《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路过凤仙郡,就赶上了当地村民向玉帝求雨的景象,最后还是孙悟空帮助他们求来了降雨。
②随着时代的发展,到19世纪时,人类已经知道雨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这一降雨原理。于是人类开始关注用科学技术影响天气。但无数科学家的实验,都失败了。
③直到1946年的一天,科学家朗缪尔用于实验的冰箱坏了,温度迅速上升,冰箱内开始出现水珠。情急之下,朗缪尔取了一些干冰给冰箱降温。干冰倒进去之后,冰箱的温度降低了,同时一些东西也在慢慢生成。他定睛一看,居然是一片片雪花!原来是干冰的急剧降温作用促使水蒸气凝华成小雪花,这些雪花落到地面不就是雨水吗?同年11月,朗缪尔乘坐飞机向云中播撒了大量的干冰。焦急的等待之后,云层之下降下了瓢泼大雨。从此,朗缪尔打开了人类“呼风唤雨”的成功之门。
④我国第一次实现人工降雨是在1958年。当时一场罕见的干旱席卷了东北地区,吉林省率先利用飞机撒盐粉的方式实现了我国第一次成功的人工降雨作业。这期间,赵九章、叶鸳正等一大批科学家贡献着自己的才智。今天,我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增雨、人工消云减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冻等一系列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
⑤不过要注意的是,靠人力影响天气固然好,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不能以牺牲环境或者危害地球生态的方式来干预天气。所以,我们既要改变自然,更要尊重自然!
29.根据提示和文章内容,将下面的时间轴补充完整。
30.为什么说朗缪尔打开了人类“呼风唤雨”的成功之门呢?
3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我们既要改变自然,更要尊重自然!”这句话的理解。
32.阅读文章在横线上填入对应的物态变化原理。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②;①;③
2.优点;抗菌除味、防腐、抗老化;治疗疾病;纳米材料可能会被人误吸入、吞咽;存在社会学风险
3.能够创建虚拟世界,并让人感受到虚拟的物体的计算机技术
4.①视频通话:相隔万里的人们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互相看见、讲话,距离被拉近了。②网络技术:让我们更方便地学习、购物。
【答案】5.正确;正确;错误
6.小型气体分析仪;鱼类和海豚;蜘蛛;响尾蛇导弹
7.一;检测气体成分;三;雷达是从蝙蝠身上获得灵感发明创造的
【答案】8.最准的尺;最大的书
9.正确;错误;错误;正确
10.一;①;文中指的是那些极硬、极脆、熔点极高的材料很容易被激光穿透;激光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11.B
【答案】12.蚂蚁的外形;蚂蚁力气大
13.触角;头;腹
14.蚂蚁的腿运动时,肌肉产生一种神奇的酸性物质,刺激肌肉迅速收缩,产生巨大的动力
15.③;还有什么动物体形小,但是力气大?
【答案】16.C
17.A;B;C
18.正确;错误;正确
19.②;①;③;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细微的发现开始的,我们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深入思考,并敢于实践,才能有所创造。;苍蝇“鼻子”灵敏的原因是嗅觉神经细胞多,狗鼻子灵敏的原因也是一样的吗
【答案】20.C
21.A
22.B
23.D
24.D
25.《西游记》里还有哪些高科技呢?
26.我最想拥有“枯木逢春”这项高科技,因为一旦掌握了这项技术,世界上挨饿的人就有粮食吃了,因食物缺少带来的争斗也会从此消失。
【答案】27.①;④;③;②
28.B;老师告诉关中昊同学,当天晚上的作业是把第六课的生字写一遍,但是别人写一遍,他要写两遍。
【答案】29.科学技术,1946年人工降雨
30.因为朗缪尔在一次冰箱事故中,意外发现了干冰的急剧降温作用会使水蒸气凝华成小雪花,而他通过向云中撒播大量的干冰进行实验,最终成功降雨,打开了人类“呼风唤雨”的成功之门。
31.人类的进步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在干预天气的同时不能危害地球环境,更要注意保护生态安全,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32.①汽化;②凝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