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6: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实验记录,完成练习。
蚯蚓和垃圾
①暑假里,妈妈带我去乡下,我发现堆垃圾的泥土里大大小小的蚯蚓特别多。另外,原来堆放菜叶、果皮、纸屑等垃圾的泥土也变成了松软而肥沃的土壤。我不禁想:蚯蚓是否有消化这些垃圾的作用呢?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我做了两组实验。
②做第一组实验时,我精心挑选了一个不透光的盒子,在盒子里堆了三堆土:黑土、黄土和含较多腐殖质的垃圾土。这三种土不仅温度、湿度都相同,而且体积也差不多。然后我将10条大小不同的蚯蚓放进盒子,盖好盒盖,过了15分钟,我发现6条蚯蚓钻进了垃圾土里。通过第一组实验,我知道了蚯蚓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而且在同等条件下,它们更喜欢含较多腐殖质的垃圾土。
③进行第二组实验时,我挖了两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土坑,把四壁和底部都用砖头砌实,将菜叶、果皮、废纸等垃圾切细,与少量的垃圾土和水混合后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这两个坑中,在其中一个坑里放了20条大小不同的蚯蚓,而另一个坑里不放蚯蚓,盖上盖子,每隔两天观察一次。第五次观察时,我发现有蚯蚓的垃圾变成了松软而肥沃的土壤,而无蚯蚓的垃圾已经腐烂。第二组实验,让我知道了蚯蚓喜欢从垃圾中吸取营养,能消化人们废弃的部分生活垃圾。
④面对实验结果,我不由萌生了一个念头:现在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地方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我们可以用蚯蚓来消化一些生活垃圾,这样既可消除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又可变废为宝。
1.短文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指的是(  )
A.垃圾土里蚯蚓是否多? B.蚯蚓是否有消化垃圾的作用?
C.蚯蚓喜欢怎样的土壤? D.蚯蚓是以什么为食的?
2.阅读短文第②③自然段,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实验一 有6条蚯蚓钻进了垃圾土里。    
实验二     蚯蚓喜欢从垃圾中吸取营养,能消化人们废 弃的部分生活垃圾。
3.“我”萌生了“用蚯蚓来消化一些生活垃圾”这个念头的原因是什么?
4.读短文第②③自然段,具体说说你对作者的哪些观察方法特别有感触。请写出自己的感想或获得的启迪。
【文段一】
①在朝着阳光的斜坡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②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课文《蟋蟀的住宅》节选)
【文段二】
蟋蟀俗名“蛐蛐”。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呈褐色或者黑色,深浅不一。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
5.根据【文段一】内容的描述选出正确的蟋蟀住宅图。(  )
A. B.
C. D.
6.【文段一】第1自然段带点词语“最多”能去掉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因为这样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B.不能,因为“最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隧道的样子。
C.删不删去都可以,因为并不影响读者对内容的理解。
D.不能,因为“最多”表明隧道深度不会超过九寸,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7.以下哪一个句子所描写的特点在【文段二】中也有介绍?(  )
A.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B.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
C.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D.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8.【文段一】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9.请你根据【文段一】与【文段二】的内容,为蟋蟀制作一张昆虫名片,其中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各写3个。
昆虫名称:蟋蟀
俗名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课外阅读。
____
①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②夏天,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草。毛毡草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液,含有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旦飞过来落到毛毡草的叶子上,就会被这种黏液牢牢地粘住。经过1~2个小时,小虫子就被叶子消化吸收了。
③植物还会听音乐! 一位科学家,常常喜欢在花园里拉小提琴,放交响乐唱片。日子久了,他发现园中的花木竟然长得格外茂盛。于是他就开始试验,在一块稻田里,每天播放25分钟的交响乐。一个月以后,他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没有听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平均株高要超过 30厘米。
④世界上还有许多奇妙的植物,有能预报地震的山芋藤,有能净化水质的水葫芦,还有会“咬人”的漆树。只要你仔细地观察,就一定会有发现。
10.根据提示,把表格填写完整。
植物名称 奇妙之处
毛毡草 会捕捉飞虫
水稻    
山芋藤    
    能净化水质
漆树    
11.语文要素短文第②自然段中的“这种黏液”的特点是   。
12.根据短文第③自然段的内容判断对错。
①一位科学家发现,听音乐的水稻比没听音乐的水稻长得茂盛。   
②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③听音乐的水稻每一株要高出没听音乐的水稻30厘米。   
13.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4.请用横线画出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
阅读理解
捕蝇蜂
【法】法布尔
①捕蝇蜂喜欢在明亮的阳光下和蔚蓝的天空中选择最轻最松的泥土做它的巢。七月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有时候会在一片没有树荫的广场上观察它们。
②一只捕蝇蜂突然飞来,毫不犹豫地停在某个地方,这地方在我看来和别处没什么不同。它前足上长着一排排的硬毛,会使你想起一把扫帚、一个刷子或一个钉锚。它用前脚工作,用四只后脚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它先把沙耙起,然后向后拂去,它的动作非常快,使这些连续不断的沙子看上去像流水一样流到七八寸以外的地方。这种沙粒的飞射要维持五分钟或十分钟左右。
③和这些沙粒堆在一起的,还有木屑、腐烂的叶片和其他废料的碎屑。捕蝇蜂把这些垃圾用嘴一一搬掉,这就是它工作的目的。它要使它家门前的沙都是又轻又细的“高级沙粒”,没有任何粗重的杂质。这种清洁工作,它总是在空闲的时候做。譬如,在猎物已经储藏了许多,足够它的孩子们吃一段时间的时候,它没有必要再出去觅食,那么它就会抽出时间来清除垃圾,像一个出色的家庭主妇那样。
15.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捕蝇蜂的巢穴具有(  )的特点。
A.清洁 B.隐蔽 C.平坦 D.宽敞
16.作者描写捕蝇蜂清理沙子和垃圾的动作有   、   、   ,从这些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   。
17.“这种沙粒的飞射要维持五分钟或十分钟左右”中的“左右”一词   (能 不能)删去,因为   。
18.语文要素为了了解捕蝇蜂,作者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从短文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请写下来,并说明理由。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留心生活,细致观察
金秋十月,我们小学以“我是小小观察家”为主题,开展了生动有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乐趣,感受生命成长的奇妙。
[材料一]
实验准备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天天搜集了种植绿豆的相关资料,准备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过程。
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充足的水分和空气,适宜的温度。
种植过程:
1.把生长豆芽的花盆、透气性好的棉布等器具、材料刷洗干净,尤其不能沾染油污。
2.把干绿豆放入水盆中浸泡一天,让绿豆吸足水分。
3.捞出绿豆,放入花盆中,把棉布淋湿,盖在上面。将花盆放在室内通风背光处。
4.经常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最适合绿豆芽生长。
5.每天早晚向花盆中各浇一次清水,水温25℃左右。浇水时要浇透,浇水后仍盖上湿棉布保湿。
[材料二]
实验记录
时间 观察绿豆的变化(颜色、形状大小等)
第一天 绿豆是墨绿色的,表面十分光滑,圆的、硬硬的,像小石子一样
第二天 绿豆长胖了,解开了绿色的外套,露出了白色的肚皮
第三天 绿豆钻出了小嫩芽,白白的,最长的大约有一厘米了
第四天 小嫩芽长长了很多,有两三厘米长,豆子的裂缝中,长出了两片嫩绿的小叶子
第五天 叶子已经长出了茎,而且绿豆的顶端也露出了它那大大的“耳朵”,豆叶是嫩黄的
第六天 它们长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最长的绿豆芽已经有约四厘米长了
第七天 越来越多的绿豆都成长起来了,密密的、绿绿的一大片,花盆显得非常拥挤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9.根据材料一中的“种植过程”思考,天天需要提前准备的实验材料或工具有透气性好的棉布   、   、   、   。
20.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种植前的绿豆是墨绿色的,像粗糙的小石子一样硬。   
②从绿豆成长为绿豆芽大约需要7天的时间。   
③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   
21.[思维导图]根据“实验记录”梳理绿豆的成长过程,完成思维导图。
22.下列有关天天在进行“绿豆芽生长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实验过程中,天天每天早晚都向花盆中浇入适量的清水。
B.天天将放人绿豆的花盆放在了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
C.天天经常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使温度保持在20℃~25℃。
D.天天每次向花盆中浇水后,都会把棉布重新盖上。
23.[情境化命题]阅读实验记录时,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交流吧!
从绿豆长成绿豆芽的过程太有趣了,生命的成长真奇妙!
是啊,   。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一篱蔷薇
罗瑞花
①我家屋后,一篱野蔷薇长得格外茂盛。
②春天的阳光,洒遍了村庄。我来到屋后,发现蔷薇篱笆上竟然抽出了很多还没打花苞的嫩条,好像竹丛中的竹笋子一般。
③初夏的一天,一股浓郁而甜蜜的气味直扑鼻子。我知道,蔷薇花开了!
④呀!一篱笆的蔷薇花都约上了,都约在昨天晚上一齐开放,谁也不赶早,谁也不甘晚。纯白的,浅粉的,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了。长长的绿篱上,仿佛哪位仙女遗落的一件云裳。饱满润泽的花瓣中,一簇簇的黄蕊在风中招摇,引得蜂嗡蝶舞。
⑤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蔷薇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过不了多久,透过一根根蔷薇枝,你会看到青青的金樱子(此处可能为作者误记,金樱子并非蔷薇的果实)已经挂上了。
⑥当白露为霜,秋风渐起,浑身是刺的金樱子,就由青转黄转红了,味道也会从涩入甜。____
⑦雪花飘飞,屋前屋后的树木干枯空荡,只有那一篱蔷薇依然青翠稠密,等待春姑娘的到来。
(选自《衔泥带得落花归》,有删改)
24.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蔷薇会在初夏时节开花。
B.秋天,蔷薇的果实味道会从涩入甜。
C.进入冬天,野蔷薇的枝叶会干枯衰败。
D.暑假快结束的时候,蔷薇花就凋谢了。
25.【阅读要素】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通过短文第②—⑦自然段画横线上的句子,我们可以知道短文是按照   顺序来描写野蔷薇的生长过程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野蔷薇的观察是   (短期而断续的 长期而连续的)。
26.【思维导图】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观察野蔷薇的?请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思维导图内。
A.开出花朵
B.金樱子
C.青翠稠密
D.抽出嫩条
27.第②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把   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
28.品读第③④自然段,摘取关键词句填一填。
角 度 特 点
气味    
颜色    
形态 挨挨挤挤,满枝满篱 饱满润泽的花瓣一簇簇的黄蕊
29.第⑥自然段的横线上,你认为填入下面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A.我们把金樱子摘下来吃了。
B.我们摘下金樱子后磨掉它身上的刺,咬开它的肚皮,挖出毛刺刺的籽,终于剩下薄薄黄黄的果皮,放进嘴里,享受一点点酸甜。
我认为   句更好,因为   。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高原神兽
【材料一】雪域高原的神兽
野牦牛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强壮健硕的四肢,高高耸起的肩背,两根大而粗的尖角,把野牦牛衬托得尤为威武,难怪藏族人民如此崇敬野牦牛,称它们是“雪域高原的神兽”。
【材料二】野牦牛与家牦牛的对比
名 称 野牦牛 家牦牛
毛 色 黑褐色 杂色,会有白色
生活环境 野外 家养
性 格 性格暴躁,野性十足,会攻击人 经过驯化,较为温顺
用 途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藏族人民的运输工具、食物和经济来源
【材料三】野牦牛的特点
①体形巨大。野牦牛一般要比家牦牛大得多。野牦牛从脚到肩膀的高度有1.6~2.2米,也就是跟一个成年人的身高差不多,再加上0.5米甚至1米长的角,就显得更加高大了。
②虽然青藏高原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既寒冷又缺氧,而且植物稀少,但对野牦牛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它们的身体就是为这样极端严苛的环境而生的。
③拥有抵御严寒的厚皮毛。野牦牛不仅全身拥有浓密的皮毛,而且体侧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都长有长毛,让它们看起来像穿了一条裙子似的,既能遮风挡雨,又适合在冰雪上坐卧。
(以上内容均根据相关材料编写)
30.“雪域高原的神兽”是指(  )
A.牦牛 B.家牦牛 C.野牦牛 D.牛
31.下列不是野牦牛厚皮毛的作用的一项是(  )
A.看起来像穿着裙子。 B.可以遮风挡雨。
C.可以保暖。 D.适合在冰雪上坐卧。
32.根据材料推测,下列不是藏族人民崇敬和喜爱牦牛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野牦牛的厚皮毛可以做美丽的外套。
B.野牦牛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形象威武。
C.家牦牛是藏族人民的食物和经济来源。
D.家牦牛可以做藏族人民的运输工具。
33.【思维导图】阅读材料三,完成思维导图。
34.读了材料三,我们知道为了将野牦牛的特点描写准确,作者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你找到了吗?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蝉(节选)
[法国]法布尔
①每年蝉初次被发现是在夏至。在有太阳光照着的道路上,有好些圆孔,与地面相平,大小约如人的手指。在这些圆孔中,蝉的幼虫从地底爬出来,变成完全的蝉。它们喜欢特别干燥而阳光充沛的地方。因幼虫身上长着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刺透泥土与沙石。
②当我考察它们的储藏室时,我是用刀子来开掘的。
③最使人注意的,就是这个约一寸口径的圆孔,四边一点尘埃都没有,也没有泥土堆积在外面。大多数的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在它的窝巢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蝉则与此不同,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在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但蝉的蟒蜡是从地底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门口的生路,因为当初并没有门,所以它不是在门口堆积尘土的。
④蝉的隧道大多是深达十五至十六英寸,一直通行无阻,下面的部分较宽,但是在底端却完全关闭起来。在做隧道时,泥土搬移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墙壁不会崩塌?谁都以为蝉是用了有爪的腿爬上爬下的,而这样却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
⑤其实,它的举措简直像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它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这种黏液是藏在它身子里的,用它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須上,它可以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35.第①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大多”一词不能删去是因为   。
36.[思维导图]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37.[阅读要素]下列不能充分体现出作者细致的观察的一项是(  )
A.蝉初次被发现是在夏至。
B.这种黏液是藏在它身子里的,用它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它可以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蚯蚓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而且在同等条件下,它们更喜欢含较多腐殖质的垃圾土。;有蚯蚓的垃圾变成了松软而肥沃的土壤,而无蚯蚓的垃圾已经腐烂。
3.第二组实验得出了蚯蚓喜欢从垃圾中吸取营养,能消化人们废弃的部分生活垃圾的结论,且现在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地方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
4.我对第③自然段“盖上盖子,每隔两天观察一次”的观察方法特别有感触。“每隔两天”这个数字非常准确,表明作者是在连续观察,这启迪我要向作者学习,养成仔细观察、连续观察的好习惯。
【答案】5.C
6.D
7.C
8.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蟋蟀及其住宅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9.蛐蛐;体型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吃嫩草;住洞穴;爱卫生
【答案】10.会听音乐;能预报地震;水葫芦;会“咬人”
11.含有很甜的味道和香气,能够牢牢粘住小虫子
12.正确;错误;错误
13.奇妙的植物
14.植物还会听音乐!
【答案】15.B
16.耙;拂;搬;观察得非常细致
17.不能;“左右”表示约数,如果删去了,捕蝇蜂的动作维持的时间就成了正好五分钟或十分钟,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8.①“这种沙粒的飞射要维持五分钟或十分钟左右。”这句话说明作者的观察持续了很长时间,所以作者知道这种沙粒的飞射维持的时间。②“这种清洁工作,它总是在空闲的时候做。”这句话说明作者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所以知道捕蝇蜂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工作。
【答案】19.干绿豆;水盆;花盆;温度计
20.错误;正确;正确
21.长胖,露出白肚皮;小嫩芽长长了,长出小叶子;叶子长出茎,顶端露出大“耳朵”
22.B
23.观察活动太有趣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养成随时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
【答案】24.C
25.时间;长期而连续的
26.D;A;B;C
27.还没打花苞的嫩条;竹笋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嫩条的生机勃勃
28.浓郁而甜蜜;纯白、浅粉、黄蕊
29.B;连续的动作描写将“我们”吃金樱子的过程写得很具体生动
【答案】30.C
31.A
32.A
33.体形巨大;适应高原生活;拥有抵御严寒的厚皮毛
34.野牦牛从脚到肩膀的高度有;1.6~2.2米,也就是跟一个成年人的身高差不多,再加上0.5米甚至1米长的角,就显得更加高大了。列数据;作比较;野牦牛高大;让它们看起来像穿了一条裙子似的;打比方
【答案】35.“大多”是大部分的意思,删去之后的意思就变成蝉的隧道全都是深达十五至十六英寸,这与事实不符,“大多”体现出说明文的准确性。
36.地穴位置;完全封闭;十五至十六英寸;隧道墙壁
37.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