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第1课时
素养目标
1.理解河流、湖泊与人类生存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河湖资源对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分析我国内外流河(区)、内外流湖(区)的分布特征和水文特点,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读图,明确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掌握不同区域河湖的特点,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4.通过了解流经我国的主要国际河流,提升利用地图等工具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重点:了解我国内外流河(区)、内外流湖(区)的分布状况和水文特征,了解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群和青藏高原湖泊群的特点。
难点:掌握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其成因。
【自主预习】
河湖众多,区域差异显著
1.(1)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 ,它们的汇水区域为外流区。我国外流区主要分布在东部 (填干湿地区)。
(2)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等河流注入 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河流注入 洋,我国新疆北部的 河注入北冰洋。
2.(1)与海洋不连通的河流称为 ,它们的汇水区域为内流区。我国内流区主要分布在西部 (填干湿地区)。
(2) 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3.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
(1)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外流河夏季水位 、流量大,形成明显的 期;冬季水位低、流量 ,成为 期。
(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外流河水文特征比较。
区域 流量(较小/较大) 汛期(较短/较长) 河流水量年际变化(较小/较大)
秦岭—淮河以北 ① ② ③
秦岭—淮河以南 ④ ⑤ ⑥
4.我国湖泊数量众多,外流区的湖泊以 (咸/淡)水湖为主,内流区的湖泊以 (咸/淡)水湖为主。
5. 地区湖泊群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群,其中 、 、太湖、洪泽湖、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 湖泊群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群,湖泊面积超过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一半,多为 (咸/淡)水湖,其中 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合作探究】
1.【河流的“旅途”】假设你们是一群小水滴,从源头出发开启在不同河流的“旅途”。一组同学代表外流河的小水滴,从我国西部高原山地启程,一路向东或向南流向海洋;另一组同学代表内流河的小水滴,在西北干旱地区“闯荡”,最终消失在荒漠或注入内陆湖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外流河“旅行”的小水滴们,说一说沿途经过了哪些地形区,遇到了哪些气候的“小伙伴”,这些对你们的流速、流量有什么影响。
(2)内流河的小水滴们,讲讲你们在干旱环境中前行会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难以到达海洋。
(3)对比两组小水滴的“旅途”,总结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差异。
2.【国际河流的“纽带”】同学们模拟组成跨国河流研究团队,以黑龙江、澜沧江—湄公河等国际河流为研究对象,完成以下探究任务。
任务一:地理实践·绘制与描述
(1)选取一条国际河流,在地图上描出其干流路线图,并写出其干流流经的国家。
任务二:合作探究·可持续发展
(2)结合所选河流的特征,讨论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对跨国河流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促进沿岸各国共赢。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第2课时
素养目标
1.分析长江的概况、水文特征、开发利用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理解长江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讨论长江保护与开发问题,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长江的源流概况、水文特征、水能开发状况、航运价值及防洪措施。
难点:理解长江不同河段的开发利用方向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分析长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自主预习】
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 山脉,向东注入 海,是我国第一、世界第 长的大河。
2.长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 的河流,流域面积约 万平方千米,接近我国陆地面积的1/5。
3.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完成填空。
(1)上、中、下游分界点:甲 ,乙 。
(2)主要支流和湖泊:① ,② ,③ (湖泊),④ ,⑤ ,⑥ (湖泊)。
(3)沿岸主要城市:A ,B ,C ,D ,E 。
4.长江干流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青、 、藏、 、渝、 、湘、赣、 、苏、 。(写简称)
5.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有 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 盆地、 平原。
6.长江平均年径流量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1/3以上,是我国 最大的河流。长江上中游干支流的许多河段水位落差很大,蕴藏丰富的 资源。我国在这些水位落差大的河段进行水能梯级开发,修建了一系列大型水电站。其中,长江干流的梯级水电站构成世界最大的“ ”。
7.长江被誉为“ ”,连续多年都是全球最繁忙、运量最大的内河航道。
8.长江中下游沿岸的平原地区汛期常受 威胁。在中上游修建的一系列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具有很强的 功能;在平原地区建设的沿江堤防和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有效地提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能力。
9.为了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 ,共抓大护, ”。
【合作探究】
1.动动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46图2.2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玲玲将长江干流的形状描述为“V+W”。在图2.23中,用铅笔将长江干流勾画出来,看一看她的描述是否形象。
(2)用简笔画绘制长江的发源地、干流、主要支流、注入的海洋,以及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
(3)找出长江三峡的位置,在图2.23中圈出来。
(4)两人一组,一位同学说出长江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以及长江流域面积较大的湖泊,另一位同学在图2.23上准确指出相应位置。
2.动动口:全班分三个小组,向同学们介绍长江上、中、下游河段的特征。
3.角色扮演:我国自2021年3月1日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以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学习、宣传、遵守该保护法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请大家分别以水利部部长、生态学家、渔民、航运企业负责人、农业专家、旅游开发者、环保志愿者的身份,从各自专业领域和视角出发,为长江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积极建言献策。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第3课时
素养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明确黄河的源流概况,知晓其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地形区等,构建空间概念。
2.剖析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问题成因,理解自然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3.认识黄河治理与开发措施,感悟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增强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4.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黄河含沙量变化等问题,提高地理实践力与探究能力。
重点: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包括发源地、注入海洋、长度、流经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等;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分析其中游含沙量大及下游“地上河”的成因。
难点:提出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合理措施。
【自主预习】
我国第二长河——黄河
1.黄河发源于 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 干流像一个巨大的“ ”字,最终注入 海。
2.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完成填空。
(1)上、中、下游分界点:甲 ,乙 。
(2)主要支流:① ,② ,③ 。
(3)塑造的平原:A 平原,B 平原。
(4)流域主要城市:a ,b ,c 。
3.黄河干流流经的9个省级行政区,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 、川或蜀、甘或陇、宁、 、陕或秦、 、豫、 。(写简称)
4.黄河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上游青藏高原、 高原,中游 高原,下游 平原。
5.黄河的综合治理
问题 原因 治理措施
水少 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和① 区,年降水量较少 上中游修建② ,调蓄水量;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沙多 黄河中游流经③ 高原,该高原土质疏松,汛期多暴雨,④ 严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利用⑤ 等水利枢纽联合调水调沙
“地上河” 黄河下游流经地势平缓的⑥ 平原,河水流速减小,泥沙淤积,河床不断⑦ ,形成“地上河” 加固⑧ ,提高防洪抗洪能力
探究“束水攻沙”原理
6.明代的潘季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长江/黄河)治理专家,他提出的以“ ”为核心的治河方略,在治理黄河泥沙淤积、河道决口、洪水泛滥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7.河流的流速越大,搬运和冲刷泥沙的能力就越 (强/弱)。
【合作探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科学认识黄河各河段特征至关重要。
某中学地理社团开展 “守护黄河”主题研究,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对黄河上、中、下游进行深入探究。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1.水文特征探秘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介绍黄河上、中、下游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2.中游攻坚组:汾河、渭河等支流的汇入,使黄河中游水量增加,但也带来大量泥沙。请探究黄河中游含沙量大的原因,并提出治理黄河中游含沙量大的措施。
3.下游治理组:“地上河”是黄河下游的显著特征,它不仅影响河道形态,还带来防洪隐患。请绘制“地上河”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并为下游地区“地上河”治理提出措施。
4.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还了解到,每年春季黄河有的河段还会发生凌汛现象。请查阅资料,向同学们解释凌汛现象,并结合课本P50图2.28说出黄河凌汛发生的河段以及治理凌汛的措施。
参考答案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第1课时
自主预习
1.(1)外流河 湿润、半湿润区
(2)太平 印度 额尔齐斯
2.(1)内流河 干旱、半干旱区
(2)塔里木河
3.(1)高 汛 小 枯水
(2)①较小 ②较短 ③较大 ④较大 ⑤较长 ⑥较小
4.淡 咸
5.长江中下游 鄱阳湖 洞庭湖 青藏高原 咸 青海湖
合作探究
1.(1)以长江为例,我们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向东,经过了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再到长江中下游平原。一路上遇到了高原山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在高原山地,地势落差大,我们流速很快;到了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流速变慢。降水多的时候,流量就大,像夏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我们流量大增,形成汛期。
(2)我们在西北干旱地区,这里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一路流淌,水分不断被蒸发,还会下渗到地下。而且周围都是荒漠,没有更多的水源补给,越往内陆走水量越少,很难流入海洋。
(3)外流河一般流量大,流程长,受降水影响,水位季节变化大;内流河流量小,流程短,受气温影响大,多为季节性河流。
2.(1)以澜沧江—湄公河为例,描图略,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2)生态保护方面,需共同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分配方面,要综合考虑各国发展需求,公平合理分配;航运合作方面,要加强河道疏浚、港口建设;等等。
参考答案
第2课时
自主预习
1.唐古拉 东 三
2.大 180
3.(1)宜昌 湖口
(2)嘉陵江 湘江 洞庭湖 汉江 赣江 鄱阳湖
(3)宜宾 重庆 武汉 南京 上海
4.川或蜀 云或滇 鄂 皖 沪
5.青藏 四川 长江中下游
6.水量 水能 清洁能源走廊
7.黄金水道
8.洪水 洪水调蓄 防洪
9.绿色发展 不搞大开发
合作探究
1.(1)略。
(2)
(3)略。
(4)略。
2.(1)自源头到湖北宜昌为上游,主要流经了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接纳了大量支流水量。
上游河段的特征:水量大增,落差大,多峡谷,水能资源丰富。
(2)自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长江中游流经平原地区,接纳了鄱阳湖、洞庭湖、汉江等水系,水量大增,但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易泛滥成灾。
中游河段的特征:多曲流、支流、湖泊,防洪任务重。
(3)江西湖口以下为下游,下游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由于水量大,防洪任务艰巨。
下游河段的特征:江阔水深,流速缓慢,支流少,利于航运,但要防洪。
3.水利部部长: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强化水资源统一调配与管理;严格管控水工程建设,保障生态流量;推进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土保持能力,构建水生态安全格局;加强与多部门的协同,完善监测体系,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落地见效。
生态学家: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廊道;研究关键物种生态习性,实施珍稀物种拯救保护工程;加强湿地生态修复,恢复其调蓄、净化功能,维护长江生态系统稳定。
渔民:遵守禁渔规定,积极参与退捕转产;协助开展渔业资源监测,反馈鱼类生长繁殖情况;守护长江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水域生态平衡。
航运企业负责人:升级船舶环保设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优化航线规划,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耗;加强船员环保教育,严格遵守长江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实现航运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农业专家: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禁止围湖造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避免农业污水直排入江,保护长江水环境。
旅游开发者:遵循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合理规划沿江旅游线路;推广绿色旅游理念,开发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低碳旅游;加强景区环境管理,严控污水排放与人为活动干扰,实现旅游开发与长江生态保护良性互动。
环保志愿者:深入社区、学校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组织净滩行动,清理岸线垃圾;开展生态监测志愿服务,及时反馈环境问题,带动更多人参与长江保护。
参考答案
第3课时
自主预习
1.青藏 几 渤
2.(1)河口 桃花峪
(2)汾河 渭河 泾河
(3)宁夏 河套
(4)兰州 西安 郑州
3.青 内蒙古 晋 鲁
4.内蒙古 黄土 华北
5.①半湿润 ②水库 ③黄土 ④水土流失 ⑤小浪底 ⑥华北 ⑦抬高 ⑧黄河大堤
6.黄河 束水攻沙
7.强
合作探究
1.上游:水量较大、含沙量较低、流速较快等。
中游:含沙量大。
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2.原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较少以及人类活动,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得黄河含沙量大。
措施: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修梯田;打坝淤地;禁止过度开垦和放牧,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等等。
3.示意图:
措施:疏浚河道,加固黄河大堤,等等。
4.凌汛是河流因冰块堆积阻塞水流引发的涨水现象。该现象的形成需满足有结冰期、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两个条件;低纬度河段先融冰,冰块流至仍结冰的高纬度河段堆积成“冰坝”,导致水位骤升。
凌汛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宁夏到内蒙古河段以及下游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在地图上可以看到,这两段河流流向都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
措施:用破冰船破除冰坝、冰塞,打通河道;修建分凌闸、分洪区,分流洪水以减轻主河道压力;拓宽、加深易卡冰河段,清除障碍物,改善水流环境;利用卫星、雷达等监测冰情,提前发布预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