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季川教版4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形式多样的数据 课件+教案+学习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季川教版4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形式多样的数据 课件+教案+学习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5-09-11 17:11:49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情境描述:
本单元学习主题:无处不在的数据
情境描述:
本单元学习主题:无处不在的数据
对啦!只要记录和保存下来的,都可以称之为数据。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计算机存储的那些有趣的数据吧!
问题一:
数据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问题二:
请你说一说连续数据和不连续数据的区别并举例。
本课问题
《第2课 形式多样的数据》
2025年四川教育出版社 四年级上册
珠珠老师
信息科技 课件
2022新版课标内容
-第1单元 无处不在的数据-
1
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2
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
3
电脑上的数据
《目录》
信息科技
01
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活动1
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01
猜一猜,下面图片中的两列高铁,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猜一猜
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01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图片中的数据吧!
使用检索工具的搜图功能,查找一下图片的来源。
提示:检索出来以后,如果还是无法确定高铁的来源,那么可以通过检索图片中高铁上的文字数据来帮助你确认。
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01
当确定了高铁的名字、所属的国家以后,和你的同学一起说一说这两列高铁背后的故事,例如它们的最高时速分别是多少?想想该怎么找到这些数据。
思考与探索
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01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符号的总称。
在信息科学中,数据是所有能输入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用以描述客观事件和事物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字、字母、符号等的通称。
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01
【微视频】
无处不在的数据
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01
不同用途的数据,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例如有反映时间特性的数据(如年、月、日);
有反映数量特征的数据(如长度、面积、体积等);
有反映事物属性的数据(如街道、河流等)。
知 识 拓 展
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01
【微视频】
数据的表现形式
02
连续数据
与不连续数据
活动2
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
02
数据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
02
结合下图,说一说你对连续数据和不连续数据的理解。
思考与探索
03
电脑上的数据
活动3
电脑上的数据
03
探究一下,以下的事物是不是数据?
(可以借助在线学习工具帮助大家完成探究任务。)
思考与探索
电脑上的数据
03
讨论一下,上述“数据”中,哪些是可以被计算机处理的,哪些是不能被计算机处理的,并说说你的理由。
说 一 说
电脑上的数据
03
每年的4月24日是我国的“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作出重要部署。
同学们,看看你能从下图中找出哪些有用的数据。
思考与探索
1. 这张照片拍摄的事发生在____________(时间)。
2. 照片中的宇航员分别是__________(姓名)。
3. 照片中航天器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
4. 照片的来源是____________(照片出处)。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脑上的数据
03
实际上我们除了可以从图片上看出不同的信息,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数据)还能给我们传递更多的信息,在网络上下载一张图片保存在电脑上,然后右键查看图片的属性,看看你能从图片的元数据中读出些什么。
电脑上的数据
03
电脑上的数据
03
你能从图片的元数据中读出些什么。它们分别是什么类型的数据呢?
思考与探索
《总结》
信息科技
1
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2
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
3
电脑上的数据
《感谢观看》
- Thank for Viewing -
珠珠老师
2025年四川教育出版社 四年级上册《第2课 形式多样的数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 2024 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信息科技教材,属于第一单元 “无处不在的数据” 的第二课。教材以 “数据” 为核心,从定义分类、数据类型(连续与不连续)、计算机中的数据三个维度展开,符合 2022 年新版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 “数据与编码” 主题的要求。 教材编排注重实践性与生活性,通过 “猜高铁所属国家”“判断是否为数据”“分析航天图片元数据” 等活动,将抽象的数据概念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降低理解难度。同时,融入 “中国航天日” 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为后续学习数据处理、信息提取等内容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具备以下特点,对教学有直接影响: 已有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大量数据(如成绩、时间、身高),能理解简单的数字、文字信息;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打开图片、使用鼠标右键),但对 “数据” 的专业定义和分类缺乏系统认知。 认知特点: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正在发展,对 “连续数据”“元数据” 等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实物、案例或操作体验。 学习兴趣:对 “猜谜”“探究任务”“航天” 等主题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但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需要通过多样化活动维持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指向
1.能主动从高铁图片、航天图片中提取有用数据(如高铁文字、航天器名称),认识到数据对解决问题的价值。(信息意识) 2.通过分类(连续 / 不连续数据)、分析(元数据信息),建立 “数据可分类、可提取” 的思维模式,为后续数据处理打基础。(计算思维) 3.使用搜图工具、查看图片属性等数字化工具完成探究任务,体验数字化学习的便捷性,培养创新探究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了解 “中国航天日” 和航天成就,树立科技报国的责任意识;知道数据需真实(如准确检索高铁来源),培养诚信使用数据的习惯。(信息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据的定义与表现形式;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的区别。 教学难点: 理解 “元数据” 的概念;区分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易混淆 “可分割” 特征)。 重难点设计原因: 数据的定义是本单元的核心基础,只有理解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才能后续识别、分析计算机中的数据。连续与不连续数据是数据分类的重要维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 “数据多样性” 的认知,也是后续学习数据统计的前置知识。 “元数据” 是 “关于数据的数据”,属于抽象概念,学生缺乏相关生活经验,需通过实际操作(查看属性)才能直观感知。四年级学生对 “连续(如温度可分割为 0.5℃)、不连续(如尺码只有 S/M/L,不可分割)” 的 “可分割性” 特征理解较模糊,需结合具体案例对比才能突破。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创设 “猜高铁国家”“分析航天图片” 等情境,将抽象知识融入具体场景,降低理解难度。 任务驱动法:以 “找高铁来源”“判断是否为数据”“提取航天图片信息” 等任务为核心,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动手操作法:安排 “查看图片属性” 的实操环节,让学生通过 “做中学” 理解元数据,突破难点。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为 4-5 人小组,通过讨论(如高铁背后故事、数据分类)提升合作与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情景描述: 对啦!只要记录和保存下来的,都可以称之为数据。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计算机存储的那些有趣的数据吧! 问题设计: 问题一:数据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问题二:请你说一说连续数据和不连续数据的区别并举例。
设计意图: 1. 以问题形式激发兴趣,符合四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2. 自然引出 “数据” 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 “数据能解决问题”,为后续学习铺垫。
活动1: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教师活动: 猜一猜,下面图片中的两列高铁,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当确定了高铁的名字、所属的国家以后,和你的同学一起说一说这两列高铁背后的故事,例如它们的最高时速分别是多少?想想该怎么找到这些数据。 学生活动:猜测高铁的所属国家并且说明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图片的数据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图片中的数据吧! 使用检索工具的搜图功能,查找一下图片的来源。 提示:检索出来以后,如果还是无法确定高铁的来源,那么可以通过检索图片中高铁上的文字数据来帮助你确认。 学生活动:通过数据得到高铁的所属国家。 教师活动:讲解背后的知识。 知识建构: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符号的总称。在信息科学中,数据是所有能输入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用以描述客观事件和事物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字、字母、符号等的通称。 教师活动:播放微视频【无处不在的数据】 知识拓展: 不同用途的数据,其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例如有反映时间特性的数据(如年、月、日);有反映数量特征的数据(如长度、面积、体积等);有反映事物属性的数据(如街道、河流等)。 教师活动:播放微视频【数据的表现形式】
设计意图: 1. 通过实操培养信息检索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数据定义。 2. 拓展表现形式时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建立 “数据无处不在” 的认知。
活动2: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
教师活动:知识讲解: 数据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思考与探索: 结合下图,说一说你对连续数据和不连续数据的理解。 学生活动:小组内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1. 用教材案例直观对比,帮助学生抓住 “可分割性” 这一关键特征,突破难点。 2. 小组比赛激发积极性,巩固对两种数据类型的区分。
活动3:电脑上的数据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数据。 思考与探索: 探究一下,以下的事物是不是数据?(可以借助在线学习工具帮助大家完成探究任务。) 讨论一下,上述“数据”中,哪些是可以被计算机处理的,哪些是不能被计算机处理的,并说说你的理由。 每年的4月24日是我国的“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作出重要部署。 同学们,看看你能从下图中找出哪些有用的数据。 1. 这张照片拍摄的事发生在____________(时间)。 2. 照片中的宇航员分别是__________(姓名)。 3. 照片中航天器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 4. 照片的来源是____________(照片出处)。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思考并探索问题。 教师活动:知识建构: 实际上我们除了可以从图片上看出不同的信息,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数据)还能给我们传递更多的信息,在网络上下载一张图片保存在电脑上,然后右键查看图片的属性,看看你能从图片的元数据中读出些什么。 练一练: 你能从图片的元数据中读出些什么。它们分别是什么类型的数据呢?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从图片的元数据说说自己得到的数据。
设计意图: 1. 表格判断任务帮助学生明确 “数据需有记录内容”,区分 “数据” 与 “空白载体”。 2. 航天主题融入思政元素,同时让学生在提取数据中提升信息意识。 3. 实操查看元数据,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体验,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1. 出示知识框架图(数据定义→分类→电脑中的数据),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关于数据的知识?” 2. 提问升华:“数据能帮助我们认识高铁、了解航天,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数据?” 3. 总结:“数据无处不在,希望大家做‘数据小达人’,既会用数据解决问题,也会像航天人一样,用数据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学生活动: 回顾并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设计意图: 1. 框架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系统认知。 2. 升华提问链接生活与价值观,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总结。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情境与任务设计贴合学生兴趣:“猜高铁”“航天主题”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小组合作和实操环节让学生在 “做中学”,抽象知识变得直观。核心素养落地到位:通过信息检索、数据分类、元数据提取等活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实现 “立德树人” 目标。 不足与改进:部分学生对 “元数据” 理解仍不深入:课后可布置拓展任务(如查看家庭照片的元数据,记录 “拍摄地点”“相机型号”),进一步强化认知。数据举例的多样性不足:课堂上学生举例多集中在 “身高、成绩”,下次教学可提前准备更多领域案例(如交通数据:公交车到站时间;环境数据:PM2.5 值),拓宽学生视野。 未来教学方向:后续可结合 “数据统计”(如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区分连续数据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据的实用价值。增加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深度(如用简单表格软件记录数据),为高年级学习数据处理打下基础。(共2张PPT)
学习单
1
活动1:数据的定义与分类
班级:4年__班
组别:______
思考与探索
猜一猜,下面图片中的两列高铁,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2
活动2:连续数据与不连续数据
结合下图,说一说你对连续数据和不连续数据的理解。
实践与探究
当确定了高铁的名字、所属的国家以后,和你的同学一起说一说这两列高铁背后的故事,例如它们的最高时速分别是多少?想想该怎么找到这些数据。
学习单
班级:4年__班
组别:______
探究一下,以下的事物是不是数据?
讨论一下,上述“数据”中,哪些是可以被计算机处理的,哪些是不能被计算机处理的,并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与探究
1. 这张照片拍摄的事发生在__(时间)。
2. 照片中的宇航员分别是____(姓名)。
3. 照片中航天器的名称是 _______。
4. 照片的来源是______(照片出处)。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战与探究
3
活动3:电脑上的数据
连续数据
不连续的数据
尺码
328
s
66
V
L
XL
XXL
XXXL
55s.

小雨

小雨
多云
下2级
V1级
13级
A2级
A2级





形式
具体对象
是不是数据
本子上的诗歌

空白的作文本
不是
手机里的录音
手机里的照片
手机里的视频
11:28
手机
的线年月鞋■
神舟七号
盘国以比减为世邦上量三个
享到由能挂木的国家
9客户露
同课章节目录